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13)
2023(14019)
2022(11152)
2021(10124)
2020(7973)
2019(18130)
2018(17751)
2017(33246)
2016(18311)
2015(20158)
2014(19768)
2013(19252)
2012(17582)
2011(15707)
2010(15639)
2009(14227)
2008(13864)
2007(12248)
2006(11143)
2005(9598)
作者
(54243)
(45997)
(45284)
(42816)
(28552)
(22165)
(20391)
(17936)
(17621)
(16054)
(15678)
(15321)
(14620)
(14079)
(13977)
(13965)
(13931)
(13298)
(13225)
(12888)
(11590)
(11116)
(11112)
(10688)
(10479)
(10186)
(10120)
(9883)
(9211)
(9203)
学科
(78109)
经济(78021)
(50551)
(50487)
管理(41555)
农业(33541)
(27661)
企业(27661)
方法(24572)
地方(24152)
中国(23639)
业经(22867)
数学(21974)
数学方法(21814)
(15305)
(15100)
(14462)
(13956)
贸易(13948)
(13598)
(13463)
环境(12758)
农业经济(12666)
发展(12191)
(12088)
技术(10933)
(10357)
(9926)
(9799)
农村(9763)
机构
学院(255741)
大学(249504)
(102614)
经济(100459)
管理(93334)
研究(92153)
理学(81228)
理学院(80137)
管理学(78701)
管理学院(78231)
(71068)
中国(68503)
科学(60839)
(55057)
农业(54795)
业大(50548)
(47311)
研究所(43599)
(43192)
中心(43089)
(41210)
(35227)
农业大学(34906)
师范(34779)
北京(33262)
财经(32959)
(32840)
(32734)
(31315)
科学院(30216)
基金
项目(183067)
科学(142845)
基金(131141)
研究(129639)
(117425)
国家(116326)
科学基金(98353)
社会(84316)
社会科(79425)
社会科学(79403)
(74402)
基金项目(71413)
自然(63712)
自然科(62115)
自然科学(62091)
(61723)
自然科学基金(60935)
教育(55897)
编号(52064)
资助(49828)
(42623)
重点(41476)
成果(39510)
(38704)
(38354)
(37820)
课题(36050)
创新(35434)
国家社会(35148)
计划(34817)
期刊
(120665)
经济(120665)
(74293)
研究(69411)
中国(53232)
农业(50212)
学报(49153)
科学(43664)
大学(36900)
学学(35315)
(28644)
管理(27824)
业经(27750)
(24094)
(23745)
金融(23745)
教育(21971)
问题(19068)
技术(18752)
经济研究(16592)
(16370)
资源(15867)
农业经济(15196)
业大(15177)
农村(15132)
(15132)
财经(14793)
科技(13143)
世界(13027)
农业大学(13020)
共检索到3766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轶  刘涛  李子豪  尹俊超  陈文珺  羊妍玙  
以南京市江北新区为案例地,选取7个农村社区的276份样本问卷调查数据,运用二值Logistic回归模型,以居村农民属性特征和居住环境评价为切入点,分析居村农民就地城镇化意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1~40岁、具有初中/高中教育程度、已婚的居村农民群体就地城镇化意愿强烈。务工形式、住房类型等对居村农民的就地城镇化意愿影响显著,外出工作意愿、土地流转支持度对其就地城镇化意愿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巍  陈定  陈敏  赵海云  
就地城镇化与三农问题、城乡统筹一体化实践息息相关,是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现实路径选择,当前我国就地城镇化问题在都市边缘区更为突出,开展其相关研究尤为必要。以南昌市边缘区为例,建立农地流转与就地城镇化两个模型,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开展都市边缘区就地城镇化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而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研究发现:(1)性别、家庭年收入、种田意愿程度是当地村民农地流转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可间接作用于农民的就地城镇化选择行为;(2)农户家庭中外出务工人数越多,留守的中高龄农民就地城镇化意愿越强,但却不愿放弃所耕种的土地,凸显了土地在农村的重要社会保障功能;(3)谋生能力强的农民倾向于土地流转,但却不愿意进城居住与生活,农地流转意愿与就地城镇化意愿相冲突;(4)生活环境、居住方式的改变以及农民就业生计的转型等来自城镇方面的制约,令农民对能否融入城镇生活缺乏信心。研究结论可为当地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以及类似区域的就地城镇化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巍  陈定  陈敏  赵海云  
就地城镇化与三农问题、城乡统筹一体化实践息息相关,是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现实路径选择,当前我国就地城镇化问题在都市边缘区更为突出,开展其相关研究尤为必要。以南昌市边缘区为例,建立农地流转与就地城镇化两个模型,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开展都市边缘区就地城镇化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而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研究发现:(1)性别、家庭年收入、种田意愿程度是当地村民农地流转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可间接作用于农民的就地城镇化选择行为;(2)农户家庭中外出务工人数越多,留守的中高龄农民就地城镇化意愿越强,但却不愿放弃所耕种的土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禕  沈晓艳  龚海涵  黄贤金  
我国城市边缘的开发与发展受到政府的强力干预和影响。本文通过追踪南京江北经济发展及其开发管理机制的变化,旨在从管治的角度揭示城市边缘从传统城市边缘区到相对独立的边缘城市背后的微观驱动机制。文章认为南京江北地区撤县设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开发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的模式、以及市属开发项目在城市边缘区的强力推进,促进了江北地区开发主体的整合与统筹,提升了边缘区开发主体和项目的行政管理层级,进而推动了江北经济和空间结构的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翔华   李旺男  
“人才争夺”成为新一轮城市竞争的主题,各地方政府纷纷为此出台人才安居政策。文章从人才个人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人才个体特征、家庭特征、住房特征、工作特征,采用对应分析探究人才安居方式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人才安居方式回归模型。研究发现人才的当前住房类型、预期居住年限、预期居住面积、户籍、婚姻、单程通勤时间、收入、职业、单位性质会显著影响人才安居方式的选择,通过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可以科学合理地预测各类型安居方式。最后,从不同特征的人才期望不同的安居方式出发,为实现人才住房供需平衡、精准保障人才安居需求提供对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吕蕾  周生路  任奎  
城市边缘地区内部建设用地扩张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是当前城市用地空间扩展研究的薄弱环节。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构造城市扩张综合指数(UICI)反映城市边缘区内部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差异,并按计算结果将各镇(街道)城市用地扩张归纳为剧变型、快变型、缓变型及相对稳定型4种类型。在建立城市用地扩张影响因素因子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与通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得出以下结论:推动城市边缘区建设用地扩张的因素中科技水平是决定因素,经济水平、人口状况间接影响大于直接影响;主城关联因素不可忽略。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郭晓东   李欢   穆镁锐   麦凤霞  
超大城市边缘区是城市空间扩展蔓延的前沿区域,是亟需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场域。论文以广州市白云区为例,借助FROM-GLC10 LULC数据产品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灰色关联度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1985—2020年白云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城市空间演变的过程、特征、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超大城市边缘区的治理路径与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 1985—2020年,白云区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快速增长和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耕地与建设用地此消彼长的特征极为显著。(2)研究时段内,白云区建设用地呈现出“急剧扩张”“高速稳定扩张”“扩张减缓”“低速扩张”4个阶段的演变过程与特征。建设用地扩展受到中心城区辐射的显著影响,呈现由南向北扩展的空间态势。(3)超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演变受到自然因素、地理区位、经济发展、要素投入、政策制度等因素影响,多种因素共同驱动超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和空间演变。(4)新时期中国超大城市边缘区治理应以革新治理理念、完善内容目标、创新手段模式、健全体制机制等为重点,有效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城乡共治、多元共治、整体智治和基层自治。研究结果可为新时期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和现代化治理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万辉  
现代人文地理学哲学思潮的社区空间研究方法论,已从宏观因素讨论转变为基于人本为主体的微观认知研究,强调人与社会空间的和谐,其焦点已由城市功能转向空间的社会价值方面,为社区公共空间价值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城市边缘社会区域是空间剧烈变化和社会功能快速转型的城市发展敏感区,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本文聚焦于我国大城市边缘社区公共空间价值的共性问题,从"文化转向"以来的社区"空间性"视角,探讨新型城镇化下公共空间社会价值营造的理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胡道生  宗跃光  邹婕羽  
我国城市化已进入空间、生态、有效投资等多重约束的发展阶段,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是新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大城市边缘区是农村聚落形态与城市社区的交错地带,空间变动活跃,发展潜力大,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而边缘区现行的乡镇空间组织模式面临很多问题,难以承载城市功能扩散要求,这是我国大城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命题。我国东部沿海大城市在率先转型的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优化提升中心城边缘区发展空间,传统的以乡镇为空间单元的组织模式弊端凸显,边缘区空间组织模式研究极为迫切。以东部沿海城市宁波为例,在对大城市边缘区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宁波中心城边缘区的发展背景与要求,探讨边缘区整合...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肖菲  殷洁  罗小龙  傅俊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设立多尺度、差异化的特殊政策空间实现指定区域的快速发展。国家级新区作为我国新时期重要的尺度战略,其形成发展对城市与区域具有深远影响。本研究选取南京江北新区作为新时期设立的国家级新区典型案例,根据治理体系的变迁,将其发展划分为开发区模式下的"产业孤岛"阶段(1988-2001年)、行政区划调整带来的"和合发展"阶段(2002-2009年)和国家空间设立下制度与经济空间整合阶段(2010年至今)。产业空间设立、行政区划调整、国家空间形成等尺度工具在不同的阶段各自发挥了重要作用,制度空间的生产始终是新区发展的核心动力,并促使经济社会空间生产与空间治理重构互相耦合。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晓庆  张京祥  罗震东  
传统村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根脉,也是传统社会最重要的空间组织单元。19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提出"古村落保护"的概念,近年来传统村落保护和遗产旅游如火如荼进行,但是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普遍集中于那些具有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典型村落,而忽略了大量介于传统村落与普通乡村之间、位于城市边缘区、具有相对历史文化价值的"非典型古村落"。此类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通常处于UNESCO确定的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之下,而处于城市边缘区的特征又使其历史文化价值具有服务于城乡功能、优化城乡关系的特殊潜质,且由于受到城市外溢发展的直接影响,正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选择。因此,本文着重对此类城市边缘区"非典型古村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博  段文婷  许艳  赵悦君  
农民城镇化意愿的强弱直接影响城镇化的进程与质量。以胶东地区为例,对务农、兼业和非农农民的就业、居住和户籍城镇化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农民就业城镇化意愿与居住、户籍城镇化意愿依然差距较大,就业与居住的理想地点仍然错位明显;年龄对于各类农民不同层次城镇化意愿均有显著影响,家庭年收入对于非农和务农农民的居住城镇化意愿影响较为显著,子女婚姻需求对非农、务农农民的居住城镇化意愿影响较为显著,子女就学需求对于兼业农民的就业、户籍城镇化意愿影响以及非农农民的居住城镇化意愿较为显著。研究表明,一方面胶东地区城镇人口中的"人户分离"问题难以快速减轻,另一方面,县城作为县域城镇化的中心,具有较大发展潜力,镇区主要为务农、兼业农民提供非农就业机会。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胡雪倩  谢亚  吴迪  王兴平  
大都市边缘区是当今城镇化发展的热点地区,本文以南京大都市边缘区的禄口新城及其周边农村地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居民访谈等,针对现阶段该地区农村、安置区、商品房小区这三种居民类型进行深入分析,从居住、就业、公共服务三方面了解其个人城镇化发展水平。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各类型家庭成员城镇化分异状况,总结其空间以及社会属性等方面特点。综合个人与家庭城镇化发展状况,从"个人一家庭"两个视角探究和比较其城镇化发展状况及特点。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邵绘春  诸培新  曲福田  
研究目的:研究农地价值表现及其对农户土地经营决策的影响。研究方法:农户调查、计量分析和逻辑推理。研究结果:农户经营决策中,影响农地种植决策的关键因素是农地的直接生产价值,而影响农地非农转用决策的是农地的社会保障价值。受此影响,2/3的农户既不愿意继续种田也不愿意放弃农地以实现农地非农化转用。研究结论:农地对农户的直接经济价值逐渐减少,而社会保障价值仍无法替代。农地非农化过程中要削弱和替代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必须提供不同的社会保障替代产品以供不同类型的农户选择。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饶传坤  赵宪峰  
随着大城市空间扩张的加快,其边缘区城镇日益成为城镇化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通过对杭州市良渚城镇13年间的空间发展历程与扩张机理分析,总结其城镇功能与空间结构等特征,认为良渚城镇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空间破碎、功能分散、建设用地混杂以及旧城更新缓慢等问题,其发展受到多元主体、中心城区产业外迁和大型项目开发等因素的影响。如若缺乏合理的引导,边缘区城镇极易沦落为大城市空间扩张和功能疏散的无序载体。为此,今后应积极构建多方参与的共同决策框架、制定双向融合的空间发展战略和紧凑有序的空间开发时序,以促进边缘区城镇健康有序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