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88)
- 2023(14625)
- 2022(12648)
- 2021(11866)
- 2020(9660)
- 2019(22391)
- 2018(22264)
- 2017(42426)
- 2016(23270)
- 2015(26214)
- 2014(26355)
- 2013(26210)
- 2012(24237)
- 2011(21921)
- 2010(22065)
- 2009(20217)
- 2008(19456)
- 2007(17331)
- 2006(15503)
- 2005(13602)
- 学科
- 济(98709)
- 经济(98595)
- 业(64740)
- 管理(59109)
- 农(51371)
- 企(42247)
- 企业(42247)
- 方法(38844)
- 农业(34218)
- 数学(34078)
- 数学方法(33629)
- 中国(27481)
- 地方(27019)
- 业经(25118)
- 学(21304)
- 财(20592)
- 制(18065)
- 贸(15787)
- 贸易(15774)
- 发(15590)
- 环境(15256)
- 易(15215)
- 理论(13918)
- 和(13510)
- 技术(13474)
- 银(13447)
- 银行(13405)
- 融(12824)
- 金融(12820)
- 行(12812)
- 机构
- 学院(329778)
- 大学(327814)
- 管理(130419)
- 济(129014)
- 经济(125900)
- 研究(113965)
- 理学(113058)
- 理学院(111715)
- 管理学(109645)
- 管理学院(109051)
- 中国(84887)
- 科学(73090)
- 农(72143)
- 京(70302)
- 所(57501)
- 业大(56446)
- 财(55825)
- 农业(55121)
- 中心(53217)
- 研究所(52404)
- 江(49790)
- 范(46216)
- 师范(45868)
- 财经(44534)
- 北京(43981)
- 院(41113)
- 州(40617)
- 经(40521)
- 省(36953)
- 师范大学(36880)
- 基金
- 项目(230309)
- 科学(180536)
- 研究(168129)
- 基金(166082)
- 家(145369)
- 国家(144088)
- 科学基金(123392)
- 社会(105608)
- 社会科(99659)
- 社会科学(99631)
- 省(90345)
- 基金项目(89634)
- 自然(80444)
- 自然科(78463)
- 自然科学(78446)
- 自然科学基金(76987)
- 划(75651)
- 教育(74642)
- 编号(70042)
- 资助(66794)
- 成果(55973)
- 重点(51093)
- 发(50415)
- 部(49810)
- 课题(47347)
- 创(46702)
- 创新(43609)
- 科研(43451)
- 国家社会(43092)
- 教育部(41745)
- 期刊
- 济(149410)
- 经济(149410)
- 研究(97108)
- 农(73436)
- 中国(65331)
- 学报(54960)
- 科学(51489)
- 农业(49898)
- 管理(42579)
- 大学(41954)
- 学学(39617)
- 财(38727)
- 教育(35158)
- 融(29945)
- 金融(29945)
- 业经(29591)
- 技术(27038)
- 业(23073)
- 问题(22349)
- 经济研究(20633)
- 财经(20084)
- 图书(18630)
- 版(18254)
- 资源(17646)
- 经(17032)
- 科技(16456)
- 理论(15800)
- 业大(15765)
- 技术经济(15523)
- 现代(15449)
共检索到4895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兴雷 郭忠兴 刘小红 李勤奋
大城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用地粗放、布局散乱、难于规范管理等问题。以大城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为契机,优化空间布局不仅有利于形成农村经济新增长点,还可促进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在分析当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及其分布状况的基础上,以典型地区——上海南汇地区为例,对其空间分布的随机性进行了检验,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按标准偏差分类,并进一步按欧氏空间距离对大于2.25标准偏差的地块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南汇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分布并不是随机分布,可分为远离中心类和集聚中心类两种类型。依据结果,提出了"远离中心方案"和"集聚中心方案"两种不同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方案。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邹利林 王占岐 王建英
研究目的:通过梳理国内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优化研究的成果文献,找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进。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证研究法。研究结果:(1)总体上,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研究要比结构优化研究充分;技术方法上,空间布局是以GIS技术支持下的定量研究为主,结构优化是以整理和规划背景下的定性研究为主。(2)GIS空间分析技术与景观分析方法能较全面地刻画长阳山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长阳农村居民点受海拔、坡度、坡向、河流等自然环境因素,以及公路、农村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距离、居民点用地规模、土地规划等社会经济因素和耕地面积、园地面积等生产环境因素影响明显;以加权Voronoi图为属...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关小克 张凤荣 刘春兵 李乐 赵华甫
农村居民点的优化布局必须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按照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目标,针对不同类型进行分类调控,科学评价农村居民点的综合发展潜力是村庄量化分类的基础,也是协调推进村庄整治的关键所在。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利用2004年、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研究了平谷区2009年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2004年-2009年间居民点用地的变化情况。结合山区和平原区的不同发展条件,分别制定山区和平原区农村居民点的综合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的地理空间分析功能,对评价要素的空间叠加、计算,评价村庄的综合发展潜力。并将评价结果与城镇发展规划相结合,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区位条件,提出居民点用地调控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甜 周伟
分析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对其布局进行调整是土地整治的基础性工作,对提高村庄用地集约程度和保护耕地有重要作用。利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和Fragstats的景观指数计算功能,以西宁市为例,在市域尺度上探讨道路、河流、坡度、坡向、耕地等环境因素与农村居民点布局的相关关系,并对西宁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进行优化。西宁市农村居民点有较大的布局潜力,而且受耕地、坡度、道路、河流、坡向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可划分为优先发展区、重点发展区、保留发展区、搬迁区。市域尺度上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县级、村级等小尺度斑块的破碎化,强化了相邻斑块的差异性。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空间分布 西宁市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晨懿 税伟 苏正安 王炯
研究目的:探讨基于地质灾害的农村居民空间布局、用地演化的研究方法,丰富灾后重建及地质灾害威胁环境下山地农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以都江堰向峨乡为研究区域,选取影响地质灾害的影响因子,以格网为载体建立各类因子组合与地质灾害点的空间相关性数据集,并用logistic数学模型对该区域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在此基础上,利用PR、SI指数研究震前(2006—2008年)向峨乡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与演化特点。研究结果:震前向峨乡农村居民点布局、演化发育没有就山地环境的安全性做较为充分的考虑。研究结论:在编制山村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山地环境下不同险性区域农村居民点布局现状及历史演化特征,就其做...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佳佳 赵小敏 郭熙 谢文 陈拾娇
为通过数量化分析掌握赣南低山丘陵区龙南县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规律,以龙南县2013年农村居民点和DEM矢量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法、VoronoI图CV值与核密度函数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究了龙南县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龙南县整体CV值达到了147.81%,各乡、镇、垦殖场除了安基山垦殖场之外,其余14个乡级单位的CV值都大于64%,居民点空间集聚分布特征明显,呈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特征;基于核密度分析发现龙南县居民点空间布局呈现"北密南疏"的格局,平均密度为1.66个/kM2;同时龙南县居民点空间布局受海拔、坡度、坡向、公路与河流水源因素影响较强,表现出明显的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炳庚 曾晓妹 李晓青 邓楚雄 朱东国
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的规划,农村居民点用地呈现出数量多、分布零散、利用粗放等问题,对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形成了束缚。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背景下,亟需对其空间布局优化进行研究,以引导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科学管理。在分析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特点的基础上,从宏观上构建优化布局的四级等级体系,从微观上设计优化布局的三种模式:城乡融合型、中心村重构型和产业优先型。并在Mapgis软件支撑下,选择典型区域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微观空间布局调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艳妹 张晓滨 林琼 林凡凡
以江西省湖口县流泗镇为例,从自然条件、区位条件、规模水平和发展水平四个方面对农居点建设发展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加权集覆盖模型对集聚发展型农居点数量及位置进行选择,从而得出最终的空间布局优化方案。结果显示,加权集覆盖模型能够很好地弥补单纯以适宜性评价结果作为农居点分类依据方法的缺陷:该模型所得出的13个集聚发展型农居点能够保证适宜性较高的同时,将镇域内全部农居点纳入其服务范围。今后流泗镇应当以13个集聚发展型农居点为核心,逐步引导分散农居点向其集聚,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艳妹 张晓滨 林琼 林凡凡
以江西省湖口县流泗镇为例,从自然条件、区位条件、规模水平和发展水平四个方面对农居点建设发展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加权集覆盖模型对集聚发展型农居点数量及位置进行选择,从而得出最终的空间布局优化方案。结果显示,加权集覆盖模型能够很好地弥补单纯以适宜性评价结果作为农居点分类依据方法的缺陷:该模型所得出的13个集聚发展型农居点能够保证适宜性较高的同时,将镇域内全部农居点纳入其服务范围。今后流泗镇应当以13个集聚发展型农居点为核心,逐步引导分散农居点向其集聚,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缪羽鹏 马晓冬
城市边缘区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是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农村居民点变化最为剧烈的区域。本文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利用2009、2014年遥感解译数据,运用ArcGIS等软件定量研究了铜山区农村居民点规模、形状、空间布局及动态变化方面的特征,并进行了综合区划。研究表明:(1)铜山区农村居民点规模呈现明显的低值空间集聚,空间分异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2)农村居民点形状方面,研究发现东南部地区居民点的连接度大于西北部地区,呈现蔓延分布的状态。(3)铜山农村居民点空间整体离散,局部方面呈现"东疏西密"的分布特征。(4)铜山区农村居民点整体处于较快变化当中,并且存在着较大空间差异性。(5)以乡镇级行政单元将铜山区农村居民点划分为:低密度团簇状一极速变化区、高密度小团块状一快速变化区、低密度大团块状一较快变化、高密度点状一缓慢变化区。并提出相应的产业布局和用地调控的方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兆林 杨庆媛 李计 王轶 鄂施璇 阳华 孙思睿
山地都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因受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的双重扰动而深刻转型,探索特殊区域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及其优化策略,有利于推进特殊区域的国土空间治理与缓解用地矛盾,并为特殊地域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借鉴。文章以山地都市边缘区的重庆渝北区石船镇为例,采用地类转移矩阵、ArcGIS空间统计、理想点逼近(TOPSIS)、核密度法和多因素叠加分析等方法集成分析山地都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与优化策略。结果表明:①研究区2010—2016年城镇建设用地单项动态度为55.72%,城镇建设用地需求旺盛,以耕地占用的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亟待通过居民点空间治理,增加建设用地指标,缓解用地矛盾。②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总体分布零乱,但其内部空间布局在某种程度上仍表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性,整体呈现出以河水村为中心,密度由内到外依次降低的规律。③研究区居民点布局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多重因素影响,亟待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优化策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乔伟峰 吴江国 张小林 冀亚哲 李红波 王亚华
分析了安徽省埇桥区农村居民点与耕地的空间邻接特征和数量结构关系,通过"均等"和"耕聚比"的方法分别求算耕作半径并构造缓冲区,得出两种耕作压力系数的分布,对其进行比较并提出了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策略。结果表明:耕地是皖北平原地区影响农村居民点布局的主要因子,基于各乡(镇)统计的耕地与农村居民点面积存在较好的线性相关;基于"耕聚比"的计算模型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居民点规模因素对耕作半径计算造成的影响;基于"耕聚比"的方法计算的耕作压力分布在评价耕地与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合理性上更为实用;耕作压力系数分布对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布局调整中应将压力系数高的地区的拆旧和压力系数低的地区的建新相挂钩...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晓清 毕如田 高艳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调整与优化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对协调人地关系、增强区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地处黄土高原半山丘陵区的襄垣县为研究对象,结合DEM、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等相关资料,从海拔、坡度、交通、水源等方面对居民点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专家咨询法对选取的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并逐级打分,将研究区的自然地理等级划分为优等区域、中等区域和差等区域,根据研究区人口、经济、地质灾害等情况,将研究区的居民点划分为异地搬迁型、保留发展型和优先发展型,确定了31个村作为研究区的中心村。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半山丘陵区 空间布局 襄垣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婷 周国华 杨延
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推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给建设用地供给和耕地保护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农村居民点用地普遍散乱、粗放的现象为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少占耕地提供了可能。以衡阳南岳区为例,应用GIS空间分析与景观指数分析等方法,在分析社会经济、自然地理和生产环境三方面的主要因素对南岳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的影响后,提出引导南岳区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正峰 王晓莉 郭碧云 孟昭霞
研究目的:构建农村居民点整治效应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整治前后指标值的对比,定量分析农村居民点整治对区位、农村居民点集聚、农用地集聚、农村景观和整治区域居民的影响。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法,景观格局分析法。研究结果:(1)整治促使农村居民点用地向公路两侧和城镇周边集中,明显改善了农村居民点对外交通状况,有利于利用城市发展的辐射带动效应;(2)整治明显改善了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耕地不连片的问题,提高了居民点的聚集性,也提升了耕地规模化经营的潜力;(3)整治提高了农村地区各类景观的聚集度和连通性,但也降低了景观格局的多样性;(4)整治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也增加了农户的平均耕作半径。研究结论:整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