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73)
2023(9410)
2022(7811)
2021(6853)
2020(5455)
2019(12133)
2018(11819)
2017(21683)
2016(11222)
2015(12521)
2014(12629)
2013(12986)
2012(12651)
2011(12225)
2010(12493)
2009(12051)
2008(11394)
2007(10300)
2006(9881)
2005(8608)
作者
(37467)
(31779)
(31544)
(29995)
(20179)
(15285)
(14070)
(12266)
(12158)
(11222)
(11099)
(10711)
(10679)
(9943)
(9837)
(9810)
(9371)
(9216)
(9027)
(8998)
(8010)
(7884)
(7704)
(7571)
(7310)
(7070)
(6890)
(6757)
(6592)
(6305)
学科
(78028)
经济(77961)
(26272)
管理(25362)
(24297)
地方(22501)
方法(22230)
中国(19894)
数学(19009)
数学方法(18902)
农业(17987)
业经(15681)
(15487)
地方经济(13223)
(13116)
企业(13116)
(11561)
(10220)
环境(10180)
(9540)
(8901)
金融(8900)
发展(8688)
(8674)
经济学(8475)
土地(8128)
农业经济(8003)
及其(7942)
(7899)
银行(7874)
机构
学院(186268)
大学(183890)
(85947)
经济(84073)
研究(74066)
管理(64616)
理学(54567)
中国(54541)
理学院(53807)
管理学(52893)
管理学院(52545)
科学(45449)
(39466)
(37858)
(37758)
(35249)
研究所(34422)
中心(32207)
(29182)
农业(28492)
经济学(28159)
业大(28055)
财经(27960)
(27216)
师范(26920)
(26506)
(25214)
北京(25010)
经济学院(24905)
科学院(23575)
基金
项目(120993)
科学(95276)
基金(89069)
研究(84945)
(79076)
国家(78389)
科学基金(65957)
社会(58619)
社会科(55242)
社会科学(55228)
基金项目(47137)
(46870)
自然(41132)
自然科(40098)
自然科学(40086)
自然科学基金(39309)
(39087)
资助(36107)
教育(35924)
编号(32082)
(29368)
重点(27453)
(25807)
国家社会(25207)
成果(25087)
发展(23842)
(23542)
(23267)
课题(23146)
科研(22239)
期刊
(113641)
经济(113641)
研究(59663)
(39864)
中国(37331)
科学(31091)
学报(30734)
农业(25973)
大学(23504)
(23123)
学学(22831)
管理(22465)
业经(19260)
经济研究(18313)
(17503)
金融(17503)
问题(15769)
财经(14352)
技术(12889)
(12664)
教育(11033)
(10731)
资源(10014)
世界(9919)
(9783)
商业(9776)
技术经济(9665)
经济问题(9615)
农村(9374)
(9374)
共检索到2916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瑗  
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的兴起和发展是当前中国城市推进统筹城乡战略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实践产物。旅游经济顺应大城市休闲消费经济发展,以一种新兴的姿态切入乡村,打破了传统乡村的封闭格局,并形成一条充满活力的经济线索将乡村土地、产业、社会和自然文化景观等要素串联成一部拉动地区发展的巨大机器,不仅促进了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更被主动地运用成为统筹城乡的战略手段。本文选择成都统筹城乡建设中最具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地———三圣花乡作为研究案例,从经济视角出发,通过观察其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前后的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变化,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亚娟  陈田  王婧  王昊  
大城市边缘区的乡村旅游地由于其特殊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区域,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对北京市边缘区的乡村旅游地进行土地、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和乡村景观分析,透视旅游经济作用下乡村旅游地城市化进程。研究发现北京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旅游城市化进程主要表现在以旅游用地的递增、耕地面积的缩减和宅基地的流转为特征的土地非农化,以旅游经济上升、外来经营者成为主体以及村民就业形式多元化为特征的经济结构多元化,以乡村人口的外流和乡村聚落的社区化为特征的社会结构解体化以及以现代建筑的入侵和乡村风光的质变为特征的乡村景观破碎化四个方面;北京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在城市化进程中形成了乡村嵌入型、城...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瑗  
土地、经济、人口、社会和景观犹如几个巨大的齿轮相互契合着,形成推动乡村城市化进程的动力和重要的权衡要素,是研究中国乡村城市化问题的共同关注要素。在城市边缘区这个同时兼具自然特性和社会特性,城市和乡村激烈碰撞的空间地带里,乡村旅游以一种新兴的姿态切入其中,形成一条充满活力的经济线索将土地、经济和人口社会等要素串联成一部拉动乡村发展的巨大机器。本文以成都城市边缘区的乡村旅游地"三圣花乡"为对象,通过观察其发展历程中的土地、经济、人口和景观变革来透视旅游经济作用下的乡村城市化进程。变革的结果表明,在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带发生的乡村旅游并非是乡村抵御城市的有力防线,而是通过一种非工业化的路径创建了乡村向城...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卞广萌  程文  
"十三五"期间,建设循环低碳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是加快农村地区改革创新的主要驱动力。本文针对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空间存在的功能结构单一、基础设施陈旧、发展特色缺失、生态环境恶化、保障体系不足等问题,创新性指出从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四个维度构建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空间的多维发展格局。提出产业空间的多维优化策略为:"三产共融"的新型乡村产业空间结构、传承创新的文化发展策略、生态文明导向下的"田园山水式"布局、政府扶持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和"规模化、网络化与集约化"的乡村产业空间模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卞广萌  程文  
"十三五"期间,建设循环低碳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是加快农村地区改革创新的主要驱动力。本文针对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空间存在的功能结构单一、基础设施陈旧、发展特色缺失、生态环境恶化、保障体系不足等问题,创新性指出从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四个维度构建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空间的多维发展格局。提出产业空间的多维优化策略为:"三产共融"的新型乡村产业空间结构、传承创新的文化发展策略、生态文明导向下的"田园山水式"布局、政府扶持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和"规模化、网络化与集约化"的乡村产业空间模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志钢  保继刚  
城市发展空间外拓对其边缘区乡村影响较大,旅游化是乡村发展过程中有别于工业化的一种形式。在对山东省日照市王家皂村农户问卷调研所得数据基础上对旅游化的效应进行评价,得出:旅游化使得村民旅游经济收入得以迅速增加;村民就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农村劳动力向单部门经济转移;村民旅游参与意识增强,对旅游经济前景普遍看好;生活环境与质量发生改变,社区问题开始显现;正、负旅游示范效应影响并存,社区社会生态平衡面临挑战等结论,并对旅游化效应的社会意义进行了探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魏超  戈大专  龙花楼  刘嗣明  
乡村转型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开发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是大城市边缘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之一。文章以"机制解析—案例选取—特征分析—模式总结"为研究主线,结合武汉市10个典型案例村,分析了大城市边缘区旅游开发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动力机制、主要特征及发展模式。研究表明:(1)旅游引导的乡村转型是区位优势(场域力)、乡村内部力量整合(内聚力)和外部诱导因素(外源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旅游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和景观风貌转变、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经营方式旅游化、农户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空心村"整治和乡村振兴的示范效应等方面。(3)武汉城市边缘区旅游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模式主要有社区提升模式、景区依托模式、文化重构模式和近郊休闲模式。不同发展模式其核心驱动力不同,发展思路、发展路径亦不相同,旅游引导的乡村发展转型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和因势利导的原则,综合考虑自身基础条件、文化特色和宏观区域政策等因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丽  
由于城市规模扩张和农业产业升级的双重冲击,位于大城市边缘区的乡村空间发生了重大变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对边缘区村落进行重构势在必行。文章以南京市为例,分析了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边缘区这一特殊区位上,乡村经济与乡村空间的变动特征,以期为郊区城市化和郊区乡村空间重构提供必要的依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环宙  童逸璇  吴茂英  
采用多案例研究法,深度剖析国内外8个乡村旅游发展成功的社区,聚焦其创意经济开发的整体脉络与流程,探讨其基础条件、促进因素、创意模式和创意产出。研究发现,在乡村旅游创意开发的过程中,乡村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资源、市场、政策和生态等基础条件能够影响创意开发的方向和高度;有力的领导与合作、绿色发展理念和有效的营销策略是创意经济形成的驱动因素。基础条件和促进因素的互动催生了两大乡村旅游的创意模式:构建特色创意集群和塑造地方品牌形象。乡村性的创意开发能带来积极产出,惠及农民、农业和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成熟的创意模式与持续的创意产出能够反哺创意开发的基础条件与促进因素,使乡村旅游的创意开发达到内在平衡。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淑萍  
中原地区村落旅游以本区域内的乡村建筑群落为基础开发而成,并以此衍生出各类人文旅游形式,实现了村落资源的商业化运作,也开辟了乡村观光旅游的经营新路径。在乡村观光旅游同质化日益明显的背景之下,中原地区村落旅游的优势也不再明显。应调整整体发展理念,更新产业运作手段,逐步实现中原地区乡村村落旅游模式的提档升级,进而促进乡村经济的提档升级、持续发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兴柱  
人居环境是一个多层次、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它是由人、经济、社会、自然、空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和空间性特征。乡村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大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是人居环境整体改善和实现农民安居乐业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黎明  李振鹏  马俊伟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和乡村的交错结合带,是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矛盾冲突的区域,科学地规划好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对城市和乡村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论述了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特征;分析了该区域乡村景观功能的科学定位问题,探讨了乡村景观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城市边缘区应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景观生态建设:①以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理念推进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建设,并注重地方特色景观的保护;②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与建设的合理模式,实现城市和乡村优势互补、协调发展;③改变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推动城郊型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建设;④合理开发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曾穗平  田健  
传统的乡村规划模式采用自上而下的空间规划与功能产业布局,忽视了城市边缘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复杂性,出现了居民点盲目迁并、劳动力析出与就业供给错位、设施配给与实际需求不符等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研究以湘潭城市边缘区——昭山示范区为例,行中索知,通过调研不同村庄农作类型、劳动力析出水平、土地流转条件、居民发展意愿等内容,分析城市边缘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知行耦合,针对性地提出居民点空间建设、就业岗位设置、土地流转模式的分类发展策略,并建立多元实施保障机制,为探索内生需求导向的城市边缘区乡村发展模式提供支撑。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伯华  牛鑫  窦银娣  刘沛林  
针对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特征,以大南岳旅游圈为例,从资源禀赋、开发条件、环境条件和客源市场4个方面构建一个包含25个指标的综合开发潜力评价体系,对大南岳旅游圈五区三县乡村旅游地开发潜力进行科学评价与区划,将8个地区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其中高潜力开发区为衡阳县和衡东县,中潜力开发区为南岳区、石鼓区、蒸湘区和衡山县,低潜力开发区包括雁峰区和珠晖区。最后,从整体开发和分区开发两个视角提出了相应策略。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伯华  易磊  窦银娣  
针对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特征,以大南岳旅游圈为例,从主体动力和客体动力两个方面,分析了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农户居住空间演变的过程和动力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农户居住空间演变与核心景区旅游发展密切相连,先后经历相对静止、自然蔓延、迅速拓展和调控发展等4个阶段;(2)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农户居住空间演变特征明显,主要体现在居住空间形态由"分散布局"到"区域聚集",居住空间中心由"血缘中心"到"地缘中心",居住空间功能由"单一功能"到"复合功能"和居住空间拓展与核心景区发展同步;(3)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农户居住空间演变是内部压力和外部引力相互作用下的结果。最后,从多视角提出了应对性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