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98)
- 2023(14356)
- 2022(12049)
- 2021(11421)
- 2020(9648)
- 2019(22686)
- 2018(22133)
- 2017(42112)
- 2016(22683)
- 2015(25757)
- 2014(25630)
- 2013(25731)
- 2012(23776)
- 2011(21462)
- 2010(21132)
- 2009(19655)
- 2008(19197)
- 2007(16523)
- 2006(14133)
- 2005(12628)
- 学科
- 济(100235)
- 经济(100123)
- 管理(60607)
- 业(59016)
- 方法(48400)
- 企(45564)
- 企业(45564)
- 数学(43964)
- 数学方法(43485)
- 中国(29806)
- 农(26443)
- 财(25515)
- 贸(19943)
- 贸易(19935)
- 易(19440)
- 地方(18834)
- 业经(18669)
- 学(18228)
- 农业(17994)
- 制(16350)
- 环境(14454)
- 务(14351)
- 财务(14308)
- 财务管理(14271)
- 银(13988)
- 融(13980)
- 金融(13977)
- 银行(13952)
- 企业财务(13525)
- 和(13497)
- 机构
- 大学(329361)
- 学院(325060)
- 济(144302)
- 经济(141680)
- 管理(125913)
- 研究(113621)
- 理学(109488)
- 理学院(108244)
- 管理学(106438)
- 管理学院(105811)
- 中国(85073)
- 京(69300)
- 科学(67231)
- 财(63003)
- 所(56187)
- 农(52272)
- 中心(51773)
- 财经(51469)
- 研究所(51446)
- 经(47209)
- 业大(47070)
- 经济学(46781)
- 江(45917)
- 北京(43567)
- 范(42582)
- 经济学院(42442)
- 师范(42166)
- 农业(41297)
- 院(40992)
- 财经大学(38626)
- 基金
- 项目(223349)
- 科学(177792)
- 基金(166791)
- 研究(160303)
- 家(145911)
- 国家(144814)
- 科学基金(124723)
- 社会(105432)
- 社会科(100192)
- 社会科学(100166)
- 基金项目(87855)
- 省(83371)
- 自然(80519)
- 自然科(78778)
- 自然科学(78754)
- 自然科学基金(77379)
- 教育(74133)
- 划(72194)
- 资助(69052)
- 编号(62299)
- 部(51301)
- 重点(50457)
- 成果(49691)
- 发(47678)
- 创(46003)
- 国家社会(45375)
- 教育部(44412)
- 科研(43436)
- 创新(43273)
- 课题(42800)
共检索到4701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金营 贾娜
文章以中美典型城市群劳动力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和世界人口数据库美国微观数据(IPUMS),运用双边随机前沿方法,引入不同城市群劳动力收入溢价偏离程度,定量分析不同空间岗位优势和劣势的收入效应对劳动力的吸引能力,并通过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与美国波士华城市群的对比,以期为中国未来城市群发展提供借鉴。结果显示:(1)中国三大城市群中约50%的样本呈现为收入偏离的优化,比其他区域在劳动力吸引方面具有优势。波士华城市群通过高品质发展拥有更强的吸引聚集劳动力的能力。(2)美国波士华城市群的劳动力收入受单边向下偏离幅度较小、变动趋势平稳、收入吸引效应稳定且强劲;中国三大城市群劳动力收入下偏扭曲较大,而且在劳动力吸引上表现不够稳定。(3)劳动者到大城市群就业,能够避免在竞争市场中岗位搜寻的劣势。波士华城市群的经验表明,世界级城市群更高的国际分工定位与内部合理空间分工可规避过度竞争等带来的集聚劣势,以更高品质、更丰富的岗位选择为劳动力提供就业精准对接。因此,中国城市群应向这一方向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洁 吝涛 张国钦 李新虎
1990年代以来,中国步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其中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成为引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导力量。本研究耦合城市异速增长和标准化区位商分析方法,对三大城市群1990年代至今的城市化动态特征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城市形态扩张与功能演变的耦合作用过程。结果显示:①在城市形态扩张方面,三大城市群异速增长类型差异显著,其中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分别呈现持续的负异速增长和正异速增长形式,分别表现为人口高度聚集和建成区急剧扩张特征;而京津冀呈现正负异速增长交替增长形式,人口集聚与建成区扩张程度均较低;②在城市功能演变方面,三大城市群第二产业发展阶段不同,第三产业格局演变差异明显;③城市形...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姣 李健
基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5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三大城市群的节能减排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通过麦奎斯特指数模型分析了节能减排效率的动态特征及内在驱动因素。结果显示:三大城市群的节能减排综合效率整体偏低,呈波动下降态势;京津冀城市群节能减排综合效率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纯技术效率,而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节能减排综合效率的驱动因素由规模效率转变为纯技术效率;三大城市群的综合效率空间格局变化较大,高效率城市的空间辐射作用较弱;三大城市群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了显著的波动特征,其中,技术进步是促进其提升的主要因素,并且技术进步对长三角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更显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渺希 钟烨 徐高峰
回顾了城市群多中心网络的测度方法,并结合企业总部—分支机构的特性进行了计算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在此基础上,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3个典型城市群的多中心网络进行了2001—2009年的演化研究。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的跨城企业数量明显增加,城市间总部—分支机构的联系表现得更为频密且逐渐增强,区域一体化程度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尽管3个典型城市群的多中心程度在增强,但是城市体系的层级性却有增强的趋势,核心城市的多区位企业集聚现象更为突出,多中心程度的增加主要来自于整体网络的拓扑结构演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伟 张常明 王梦茹
城市群是我国推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主体形态,研究城市群的内在关系和演化动力对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作为研究样本,基于六类代表性行业城市间资本互投数据,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与测度三大城市群2005年和2014年的产业网络及其特征值,以此分析三大城市群内在关系与演化动力。通过研究,将三大城市群网络关系定义为:京津冀为"单核辐射轮轴型网络",长三角为"三角协同蛛网型网络",珠三角为"双核联动星系型网络";三大城市群网络演化先导动力识别为:京津冀为信息技术服务业;长三角为科学研究服务业;珠三角为信息技术服务业,最后对我国城市群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苑清敏 申婷婷 邱静
在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选取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35个城市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环境效率进行测算,应用泰尔指数从区际层面对环境效率差异进行衡量,并运用Tobit回归模型对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三大城市群环境效率平均值的区域分布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环境效率区域差异明显,表现为: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区域内差异是区域总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效率对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环境效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对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的环境效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外资依存度仅对珠三角城市群的环境效率有明显抑制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书瀚 于化龙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积极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各个城市群提升竞争力的新目标。同时,在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的背景下,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加快动力转换的关键领域。城市群既是科技创新的集聚区,也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载体。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在条件较好的城市群集聚发展,是提升城市群创新发展能力、加快区域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本文考察了中国三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特征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着重分析科技创新水平不同的城市群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影响其经济增长效益发挥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与经济增长的本地效应和溢出效应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冯雪艳
城市群是全球发展的重大趋势和现象,也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更是环境问题高度集中、激化的敏感区域。文章基于STIRPAT模型,以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和哈长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和消费对七大城市群的环境造成的不同影响。结果显示:人口密度总体上会恶化城市群的环境,但是并不十分显著,而珠三角城市群的规模效益相对较好,环境质量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而改善;七大城市群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除了哈长城市群之外,产业结构并没有产生明显的环境效应;外商直接投资能够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但是外资的区域分布并不均衡,沿海城市群与内地城市群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消费升级能够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越高的城市,消费的这种环境效应越明显。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骏
近年来我国三大城市群引进服务业FDI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大量的服务业FDI流入势必给我国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带来重大影响。于此背景下,对我国三大城市群引进服务业FDI的经济效应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我国服务业利用FDI出现了重心北移的现象,环渤海城市群已经赶超长三角城市群位居三大城市群之首;其技术进步效应亦如此。三大城市群的就业效应均较显著:环渤海城市群服务业FDI的经济效应最为持久,长三角城市群次之,珠三角城市群服务业FDI经济效应的即时性最强。
关键词:
城市群 服务业FDI 经济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刚
文章利用2010—2020年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6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功能分工与人口集聚空间效应的差异性与协同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均不存在明显的功能分工与人口集聚的正向空间交叉效应,未达到一体化发展水平;三大城市群的功能分工与人口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显著差异,整体而言,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水平高于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耀彬 刘娇 李硕硕 邓伟凤 李汝资
产业网络是反映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重要抓手,城市群是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重要承载力,明晰城市群产业网络的空间演化特征和环境效应对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为例,基于2011~2020年企业投资行为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揭示了三大城市群产业网络空间演化特征,进一步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了产业网络的环境效应。研究发现:(1)2011~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网络空间格局呈“一主轴、两中心、多顶点”的特征。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网络呈现“一主多副”的空间格局,“核心-边缘”现象与区域组团现象明显。珠三角城市群产业网络空间格局呈“一主两副”的特征,由“V”型逐渐转向倒“V”型。(2)三大城市群大部分中心城市的点入度大于点出度,中心城市产业集聚现象明显。(3)企业对外投资的环境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京津冀城市群企业对外投资显著地促进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环境治理,珠三角城市群产业网络对环境治理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网络的环境效应不显著。研究可为促进三大城市群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魏丽华
城市群内部城市经济联系程度差异会对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产生影响。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看,三大城市群中心城市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也都呈现明显的梯度发展结构。但对三大城市群比较分析发现,城市群中各城市与主要城市的经济联系总量、联系强度、空间梯度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加强城市群内部的经济联系,应构建京津冀城市群聚疏有序的发展格局,提升长三角城市群边缘城市发展水平,缓解珠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过度极化效应,实现城市群一体化高效发展。
关键词:
经济联系 城市群 京津冀 长三角 珠三角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苗洪亮 周慧
文章对传统引力模型中城市质量以及城市之间距离的测算进行了适当的修正,基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以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测度了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并揭示了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等级结构,进而对三个城市群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城市群内部等级结构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断层,特别是次级城市发展不足;各城市群内部联系的紧密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珠三角城市群相对与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而言内部联系更为紧密;各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引力关系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苗洪亮 周慧
文章对传统引力模型中城市质量以及城市之间距离的测算进行了适当的修正,基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以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测度了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并揭示了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等级结构,进而对三个城市群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城市群内部等级结构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断层,特别是次级城市发展不足;各城市群内部联系的紧密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珠三角城市群相对与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而言内部联系更为紧密;各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引力关系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特征。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柯蕴颖 刘开迪 王光辉
城市是科技活动的主要空间,也是知识溢出的重要载体,而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概念的提出为地方政府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媒介。基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2018年论文合作和专利合作数据,分析城市群内城市科技合作的空间格局分布和空间集聚效应。研究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区域科技合作呈现单核心引领发展格局,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科技合作呈现多核心共同发展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科技合作呈现核心—边缘发展格局;三大城市群内中小城市跨市科技合作比例更高,京津冀城市群跨市专利合作比例更高,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跨市论文合作比例更高;三大城市群大部分城市都没有形成科技合作的高效集聚,地区间行政、文化分割限制了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大部分城市都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