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73)
2023(8388)
2022(7190)
2021(6773)
2020(5436)
2019(12863)
2018(12721)
2017(24336)
2016(13592)
2015(15313)
2014(15458)
2013(15075)
2012(14317)
2011(12818)
2010(13165)
2009(11948)
2008(11812)
2007(10897)
2006(9859)
2005(8979)
作者
(37039)
(30615)
(30434)
(29271)
(19986)
(14793)
(14024)
(11885)
(11795)
(11529)
(10419)
(10265)
(10144)
(9616)
(9539)
(9531)
(9325)
(9068)
(9007)
(8835)
(7731)
(7395)
(7363)
(7253)
(7110)
(6858)
(6849)
(6831)
(6120)
(6048)
学科
(52893)
经济(52838)
管理(38447)
(35195)
(27839)
企业(27839)
中国(18204)
地方(17539)
(16967)
方法(16324)
数学(13639)
数学方法(13406)
(12870)
业经(12263)
农业(11166)
(11135)
(10762)
环境(9431)
理论(9336)
(9220)
贸易(9212)
(9153)
(8814)
(8326)
城市(8038)
(7891)
银行(7887)
技术(7827)
(7803)
地方经济(7732)
机构
学院(185593)
大学(180726)
(73632)
经济(71544)
管理(69595)
研究(63369)
理学(57965)
理学院(57166)
管理学(56254)
管理学院(55836)
中国(49643)
(40499)
科学(37478)
(35764)
(32176)
(30820)
中心(30279)
(27885)
师范(27723)
研究所(27166)
财经(26856)
(25923)
(25919)
北京(25680)
(24018)
(23911)
业大(23483)
师范大学(21958)
经济学(21157)
(20958)
基金
项目(115253)
科学(90721)
研究(90292)
基金(80294)
(67701)
国家(67034)
科学基金(58365)
社会(55542)
社会科(52472)
社会科学(52460)
(46113)
基金项目(42770)
教育(41533)
编号(39550)
(38300)
自然(36407)
自然科(35486)
自然科学(35480)
自然科学基金(34781)
成果(32951)
资助(32329)
课题(28320)
(26541)
重点(25539)
(24633)
(23585)
(23488)
(23094)
项目编号(22660)
规划(22153)
期刊
(93853)
经济(93853)
研究(60826)
中国(43278)
(28252)
管理(26795)
教育(26451)
(23896)
科学(22589)
学报(20530)
(20073)
金融(20073)
技术(17869)
业经(16331)
大学(16186)
农业(15825)
学学(14673)
问题(13635)
经济研究(13228)
财经(12343)
(11017)
图书(10961)
(10767)
现代(10503)
资源(9959)
(9810)
论坛(9810)
(9534)
城市(9139)
职业(8778)
共检索到2999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王梅  邹涛  
工业用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更新和使用是盘活存量、挖掘潜力、改善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分新增、准存量和存量工业用地三个层次分析了武汉市工业用地现状和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确定工业用地底线空间、分类优化空间布局和细化工业用地政策等3个方面提出了引导工业用地集聚发展的策略。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胡高  金保彩  李顺成  
为优化土地市场在配置工业用地中的作用,提高工业项目准入和审批效率,助力武汉市"工业倍增"计划,本文通过梳理近年来武汉市工业用地供地管理政策及变化,分析工业用地网上挂牌供应流程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云彦,田艳平,易成栋,何雄  
本文运用 2 0 0 0年人口普查资料 ,对武汉市城市内部迁移的问题展开初步的分析。在武汉市总人口稳定增长和城市不断扩展的过程中 ,内部迁移频繁 ,其中以“拆迁搬家”为主要类型 ,流向呈离心态势 ,并形成大量的“人—户分离”群体 ;而外来“务工经商”的移民则向市中心城区填充 ,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本地居民外流而引起的空心化格局 ,形成相互作用、互相整合的格局。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郑金  洪旗  陈华飞  
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是促进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通过对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的调查、评价,挖掘土地利用潜力,为土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是土地利用评价的主要目的。然而,当前我国城市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承良  王涛  郭庆宾  
以武汉市为例,对其2003~2013年交通碳排放的异速生长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武汉市综合交通碳排放总体呈线性递增趋势但结构差异显著,结构效率呈"公共交通高私人交通低"的特征,前者呈螺旋式演进而后者增长迅猛;城市交通碳排放与经济社会等影响因素呈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城市经济发展、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指标与交通碳排放呈负异速生长关系,机动车数量和公路里程成为交通碳排放"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董莹  陈洁  罗静  蒋亮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逐渐成为诸多大城市的发展战略,有必要深入探索城市就业多中心之间的功能关联和就业次中心的形成机理。为此,该研究以超大城市武汉市作为研究区域,基于手机app移动定位数据、百度POI数据和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等地理空间大数据,运用残差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模型识别和分析武汉市就业多中心及其关联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探索武汉市就业次中心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1)武汉市多中心城市空间格局显著,就业多中心之间的关联表现为城市主中心与最近次中心间的功能互补。2)武汉市就业次中心形成的关键性驱动因素有多样化指数、三产企业数量、交通路网密度和《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等,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促进就业次中心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举措,科学的城市规划能够有效引导就业多中心布局。3)劳动力集聚和《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分别对武汉市就业次中心的形成具有显著和较为显著的阻碍作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卢有朋  陈锦富  朱小玉  
在住房市场化与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的背景下,大城市居民出行时间增长,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峻。中观尺度空间作为一种特定尺度的城市空间,其功能与空间结构优化对减少居民出行距离、提高交通效率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市关山口街区为研究案例,将出行需求作为核心因素,以减少私人长距离出行为导向,结合街区的空间布局特征,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街区居民出行行为的数量、类型和频率,指出2km是居民出行活跃程度的临界尺度,该尺度在非机动出行可接受的范围内,但仍存在大量长距离、高频率的工作出行。中观尺度空间的规划布局应注重2km尺度内匀质的功能混合,将一部分的长距离出行内化于非机动出行可接受的尺度范围内。最后,从交通与功能空间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魏超  戈大专  龙花楼  刘嗣明  
乡村转型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开发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是大城市边缘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之一。文章以"机制解析—案例选取—特征分析—模式总结"为研究主线,结合武汉市10个典型案例村,分析了大城市边缘区旅游开发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动力机制、主要特征及发展模式。研究表明:(1)旅游引导的乡村转型是区位优势(场域力)、乡村内部力量整合(内聚力)和外部诱导因素(外源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旅游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和景观风貌转变、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经营方式旅游化、农户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空心村"整治和乡村振兴的示范效应等方面。(3)武汉城市边缘区旅游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模式主要有社区提升模式、景区依托模式、文化重构模式和近郊休闲模式。不同发展模式其核心驱动力不同,发展思路、发展路径亦不相同,旅游引导的乡村发展转型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和因势利导的原则,综合考虑自身基础条件、文化特色和宏观区域政策等因素。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杜玉梅  
本文分析了当前工业用地价格快速上涨的影响因素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针对工业用地的价格上涨,文章认为这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的回归,提出了四点应对策略,包括提高低效或者闲置工业用地的利用效率、设计科学的存量工业用地用途变更制度,推行工业用地出让区别年期制或年租赁制以及加强工业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系统建设,增强政府调控能力。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周维思  兰梦婷  胡祎秋  
高质量发展要求下,"人"的作用越发凸显,成为关联城市和产业的媒介、直接制约"产城融合"质量的关键因素。中心城区作为我国城镇化率最高、创新资源要素最集中、管理服务体系最健全、基础设施最完善的区域,也是面临高质量发展要求最急迫的区域。本文基于"产城人"融合的内涵,以武汉市江汉区为例,总结了中心城区"产城人"融合特征与问题,提出融合路径和策略。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耿虹  乔晶  吕宁兴  
镇村关系是城乡融合中不可缺位的结构性因素,尤其在大城市周边,由于极核效应导致的要素越级流动极易导致镇村关系出现低水平均衡的状况,从而导致大城市外围塌陷的隐患。通过解析大城市周边镇村关系传统的层级结构与目前镇村层级解构的表现形式及特征,进一步分析了镇村层级解构对镇村发展多方面的影响及风险,提出了镇村关系重构的策略,即构建多维耦合的镇村一体化发展系统,重构区域化、扁平化、适应性的镇村网络关系。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亚平  卢有朋  单卓然  周敏  
城市空间发展驱动力具有不确定性,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整需要借助情景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在分析大城市空间发展驱动力演化的基础上,指出市场力的变迁促使主导功能要素升级,而政府力则通过公共产品供给与制度框架干预空间资源配置。随后以武汉市为例,根据市场力与政府力的现状特征识别出三大空间发展驱动力,并生成三种情景空间布局方案,在综合比对分析后提出了整合性方案,对多元驱动力下城市空间布局情景规划方法做了初步探索。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伟  周婕  许峰  
大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复杂而迅速,采用定量模型对此地域的时空格局进行模拟,在土地规划领域有重大意义。以武汉市洪山区为例,首先采用DPSIR模型对大城市边缘区的工业用地、居住用地、服务设施用地、绿地等进行驱动力机制的定性分析,得出每种用地相应的驱动力、压力和状态;进而采用CLUE-S模型,通过用地变化驱动力因子作用权重系数的求解,模拟时段内各类用地的需求分析与用地变化的动态分配过程,对边缘区的用地演变进行模拟;最后通过用地现状图对模拟用地进行验证,模拟结果基本拟合。在模拟的基础之上,设定了两种大城市边缘区空间发展的情景模式,即不作任何空间约束的用地演变和进行可持续发展约束的用地演变,有针对性...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亚平  卢有朋  单卓然  周敏  
城市空间发展驱动力具有不确定性,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整需要借助情景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在分析大城市空间发展驱动力演化的基础上,指出市场力的变迁促使主导功能要素升级,而政府力则通过公共产品供给与制度框架干预空间资源配置。随后以武汉市为例,根据市场力与政府力的现状特征识别出三大空间发展驱动力,并生成三种情景空间布局方案,在综合比对分析后提出了整合性方案,对多元驱动力下城市空间布局情景规划方法做了初步探索。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严雪心   周婕   盛富斌   牛强  
文章以武汉市为例,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及遥感影像数据等多源时序大数据,识别近郊区主要就业中心及其主导产业,并提出从就业人口流动的数量、强度和方向3个方面构建就业人口流动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通过净活跃度与总活跃度测度就业人口流动的数量,并结合全局莫兰指数、Getis-ord Gi*指数识别就业人口流动的空间特征,然后采用就业人口流动强度识别不同产业类型对就业人口流动强度影响的差异,最后通过标准差椭圆识别不同产业类型对就业人口流动方向及范围影响的差异。研究表明:武汉市近郊区整体呈现就业人口向近郊区各就业中心流动的趋势,但各就业中心间就业人口活跃度差异较为显著。光芯屏端网、生物医药及信息技术产业是武汉市近郊区就业人口流动强度最大的产业,吸引范围主要涵盖高等院校密集的地区;汽车制造和服务业就业人口流动强度较大,但其吸引范围相对较小;航运物流与航空物流产业发展迅捷,其就业人口流动强度正逐步增强,受地理区位制约,其就业吸引范围最广;建筑业、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业就业人口流动强度则呈现逐年减弱的趋势,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人口净流出的现象,其就业吸引范围也较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