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27)
2023(3343)
2022(2870)
2021(2705)
2020(2122)
2019(5270)
2018(5143)
2017(9609)
2016(5218)
2015(5974)
2014(5887)
2013(5891)
2012(5565)
2011(4903)
2010(4823)
2009(4223)
2008(4236)
2007(3592)
2006(3068)
2005(2567)
作者
(14258)
(11901)
(11640)
(11001)
(7621)
(5785)
(5440)
(4569)
(4497)
(4127)
(4095)
(3878)
(3714)
(3683)
(3619)
(3540)
(3424)
(3400)
(3344)
(3230)
(2827)
(2782)
(2763)
(2748)
(2634)
(2577)
(2518)
(2501)
(2451)
(2304)
学科
(22389)
经济(22368)
管理(12716)
(9770)
地方(9690)
中国(8991)
(6667)
企业(6667)
城市(6617)
(6338)
方法(5983)
数学(5143)
数学方法(5092)
城市经济(4778)
农业(4517)
环境(4397)
业经(4371)
(3847)
地方经济(3836)
(3727)
理论(3347)
(3283)
(3242)
(2899)
方城(2876)
土地(2728)
(2692)
贸易(2689)
资源(2620)
(2567)
机构
学院(68832)
大学(68393)
管理(25120)
(25037)
经济(24125)
研究(23949)
理学(21074)
理学院(20668)
管理学(20329)
管理学院(20169)
中国(17992)
(15908)
科学(15779)
(12054)
师范(12008)
中心(11723)
(11656)
(11153)
(11152)
研究所(10044)
师范大学(9949)
(9859)
北京(9707)
(9457)
业大(9445)
(9412)
财经(8703)
(7772)
农业(7566)
(7553)
基金
项目(47738)
科学(37826)
研究(35731)
基金(33812)
(29043)
国家(28777)
科学基金(25296)
社会(22801)
社会科(21491)
社会科学(21484)
基金项目(19420)
(18745)
自然(16336)
(16106)
自然科(15926)
自然科学(15923)
自然科学基金(15570)
教育(15286)
编号(14949)
资助(12167)
成果(11392)
(11100)
重点(10410)
课题(10393)
(9524)
(9494)
国家社会(9201)
发展(9040)
(8914)
创新(8902)
期刊
(31711)
经济(31711)
研究(22290)
中国(14133)
(9480)
科学(9016)
(8594)
学报(8192)
城市(7832)
教育(7585)
管理(7255)
(6534)
问题(6345)
大学(6278)
资源(6012)
技术(5941)
农业(5713)
学学(5594)
(5281)
金融(5281)
业经(5063)
图书(4697)
现代(4307)
地理(4141)
财经(3748)
发展(3677)
(3677)
经济研究(3618)
书馆(3430)
图书馆(3430)
共检索到1066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盛元  
城市是人口聚居的地方。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居民的择居行为和居住区位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本文拟通过对重庆市居住区位变化的分析,对我国现阶段大城市居住区位的演变趋势和基本规律作初步探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铮  翟石艳  
本文探讨了正在发展中的计算机实验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建构,并提出将其作为地理学的一种方法论进行发展。首先对实验人文地理学的概念范畴、实验原则、技术路线进行界定,其中实验原则包括价值诱导原则、响应博弈原则、实验可控原则、结论统计原则、地理逼近原则、实验封装原则等。然后基于实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框架,以城市居民居住区位选择为例,展开实证研究,其初步结论为:①在居住区位选择过程中,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差异并未对被试者的选择产生显著影响;②在两种典型城市空间结构下,被试者均表现出对居住区周边交通和学校因素最为关注;③房价因素对被试者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并不明显,并没有引发被试者向某一特定区域集聚的现象。案例研究证实了在GIS和计算机技术构建的地理结构环境中,以实验内容为前制度框架,通过可控制的实验环境,可以有效地模拟人类决策行为,进而研究人地关系。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晓薇  周俭  
运用形态学的方法,探讨山西梁村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村落选址、聚落肌理、公共场所和民居形态四个物质要素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自然环境、传统习俗、民俗活动、地域文化、产权变化等相关因素与物质空间演变的内在关系,总结演变过程中的积极、消极因素。以期对传统村落在今后的发展中,既满足新生活需求,又传承和体现当地地域文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上广  王春兰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当前中国大城市社会空间正呈现重构与分异的演变趋势,同时也带来许多城市社会问题。以上海为例,在分析当前中国大城市呈现的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特征基础上,分析了可能产生的负社会效应,并提出了一些城市空间治理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旺  张文忠  
随着我国城市住房分配制度的变革,居民由被动的接受住房转变为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主动的选择,消费者在住房市场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文章以“万科青青家园”为例,采用比奇的分异度指数和GIS分析方法,对购房者的社会属性特征、工作地、原居住地等微观因素与居住地选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微观居住区位的选择上,具有相同社会经济属性的群体趋向于选择相同的居住区位,社会经济属性的作用和居住分异现象在居住区位选择中开始凸显;受房价和经济实力的约束,年轻型家庭居住区位的选择方向已向郊区外移;对于有子女的家庭来说,教育资源的丰富与否则是居住区位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工作地和居住地之间的通勤时间对居住区位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家庭生命周期、原居住地、消费观念和信息搜寻等对微观居住区位的选择具有一定影响。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段征宇  贺璇  陈川  
城市交通规划的关注点正在从交通效率到生活质量转变,而居住地区位是影响出行行为的重要因素。文章基于POI数据,从一般建成环境、交通可达性和公交设施分布3个方面描述居住地区位。以上海为例,基于路径分析模型,研究城市居住区位和出行行为在通勤满意度和生活时间分配的中介效应下,对通勤者的生活质量影响。研究揭示了通勤者生活质量的多层次影响机制,并量化了通勤时长对生活时间分配的影响,可以为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决策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陶陶,刁承泰,黄京鸿,谭青,葛永军  
本文以重庆市南岸区为例,分析了特大城市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独特性,并根据现状和未来15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测,提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点。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耿志  袁雪松  李晴  刘婉博  谢天  
在后疫情时期就业压力剧增的背景下,地摊经济治理成为城市规划和管理研究的热点。广州在2010年实施的疏导区政策是城市摊贩治理的创新实践,实现了空间秩序与民生就业的平衡,但广州疏导区面临着数量萎缩和形式重构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对疏导区的演变状态和机制开展了研究。研究发现,疏导区存在多种发展状态,包括夭折型、衰落型、存续型和升级型等4类疏导区。某一类型的疏导区可能转变为另一类型的疏导区,发生转变的原因主要在于外部环境变化与内部经营因素对疏导区的存在价值和经营效益产生了影响。分析了每类疏导区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从兼顾发展和社会公平的角度探讨了疏导区规划和建设的政策启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彭慧  毕宇珠  苟天来  
近年来大城市住房矛盾突出,成为引发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城市居民家庭呈现出典型的大城市居住特征,即人均居住面积偏低、租赁住房比例高、住房设施条件完善、中心城区居住密度高,与此同时也存在大城市常见的内部结构性问题,包括住房占有不均衡、住房拥挤与空间低效利用并存、中小户型供给不足、租赁住房条件偏差、中心城区房屋老日等,亟待政府采取相应的调控引导措施加以改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康雯琴  丁金宏  
主要采用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对上海开发区———浦东新区流动人口的居住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表明流动人口在大城市具有明显的非居民化的居住特征,表现在居住场所集中于城市边缘,居住地更换频繁,居住质量差和居民身份认同感缺乏。为了保障流动人口在大城市的居住健康和大城市整体的健康发展,促进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居住和谐,有必要采取措施,推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调控城市人口规模,制定流动人口的居住标准,提升住房质量;增进流动人口的居民身份认同,;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增进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的居住融合。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宋辉  
认为城市边缘社区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是外在宏观经济发展和地方政府共同作用的结果。以重庆市为例,通过时间维度将城市边缘社区的形态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纯粹的城市与农村社区阶段、萌芽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规范化发展阶段。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了城市边缘社区具有生成被动性、居住类城性、结构多元性和治理过渡性等方面的结构属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宋辉  
认为城市边缘社区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是外在宏观经济发展和地方政府共同作用的结果。以重庆市为例,通过时间维度将城市边缘社区的形态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纯粹的城市与农村社区阶段、萌芽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规范化发展阶段。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了城市边缘社区具有生成被动性、居住类城性、结构多元性和治理过渡性等方面的结构属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建军  陈清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思齐,符育明,刘洪玉  
利用详实的社会调查数据,考察了我国城市居民对居住区位的偏好和支付意愿,以及居民实际的区位选择。首先对影响居民对居住区位支付意愿高低(即支付意愿梯度)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分析了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探讨了研究支付意愿与区位选择差异性的方法。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建立了支付意愿梯度模型和区位选择模型,利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重庆五城市的调研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高收入群体仍倾向于居住在距离市中心偏近的位置,工作地点、对环境的偏好、城市规模和郊区基础设施完善程度都会从各种方面影响支付意愿的梯度值。市场力量已经在居住区位资源的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存量住房流动性低和一部分居民的融资能力不足仍阻碍了其自由的区位选择。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甜  朱宇  林李月  
农民工回流潮的兴起改变了我国人口长期以来单一的从内陆向沿海的流迁模式,为回流地区实现就地城镇化带来了新动力。利用永城市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回流农民工居住区位的分布、演变、未来居住意愿,通过构建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探索其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永城市主城区是回流农民工除农村以外的主要居住区位选择,居住区位转变主要是趋向于主城区而不是乡镇中心;大量回流农民工存在城镇购房的倾向,在未来有持续向城镇转移的趋势;城乡结合区蕴藏着就地城镇化的潜力。居住区位的选择受到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等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最后,就地方政府如何引导回流农民工以共同促进就地城镇化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