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87)
- 2023(9759)
- 2022(8187)
- 2021(7675)
- 2020(5866)
- 2019(13849)
- 2018(13342)
- 2017(25325)
- 2016(13699)
- 2015(15350)
- 2014(15110)
- 2013(15148)
- 2012(14503)
- 2011(13227)
- 2010(13351)
- 2009(12305)
- 2008(11917)
- 2007(10649)
- 2006(9791)
- 2005(8488)
- 学科
- 济(64949)
- 经济(64891)
- 农(49847)
- 业(37073)
- 农业(33320)
- 管理(26413)
- 地方(22749)
- 中国(18933)
- 方法(18623)
- 业经(18490)
- 数学(16534)
- 数学方法(16348)
- 企(14716)
- 企业(14716)
- 学(13131)
- 发(13066)
- 农业经济(12614)
- 制(10983)
- 环境(10480)
- 发展(10165)
- 展(10152)
- 财(9731)
- 土地(9654)
- 村(9620)
- 农村(9583)
- 贸(9398)
- 贸易(9391)
- 收入(9018)
- 易(8954)
- 地方经济(8897)
- 机构
- 学院(199270)
- 大学(193525)
- 济(80440)
- 经济(78555)
- 研究(74776)
- 管理(72620)
- 理学(62711)
- 理学院(61751)
- 管理学(60511)
- 管理学院(60143)
- 农(57448)
- 中国(56081)
- 科学(49178)
- 农业(43684)
- 京(42595)
- 业大(38469)
- 所(38411)
- 江(36163)
- 中心(35333)
- 研究所(35293)
- 财(32031)
- 范(30360)
- 师范(30118)
- 农业大学(27170)
- 省(26843)
- 院(26481)
- 州(25885)
- 北京(25459)
- 财经(25184)
- 科学院(24916)
- 基金
- 项目(140249)
- 科学(110516)
- 研究(102129)
- 基金(100979)
- 家(89266)
- 国家(88429)
- 科学基金(75161)
- 社会(65893)
- 社会科(61897)
- 社会科学(61876)
- 省(57123)
- 基金项目(55662)
- 自然(48110)
- 划(47095)
- 自然科(46811)
- 自然科学(46796)
- 自然科学基金(45891)
- 教育(42878)
- 编号(42046)
- 资助(38056)
- 发(33441)
- 农(32796)
- 成果(32390)
- 重点(31674)
- 部(29682)
- 课题(29071)
- 创(28366)
- 国家社会(27320)
- 发展(26870)
- 创新(26639)
- 期刊
- 济(101134)
- 经济(101134)
- 农(62290)
- 研究(57004)
- 中国(42975)
- 农业(42415)
- 学报(34240)
- 科学(33495)
- 大学(26022)
- 学学(24903)
- 业经(23890)
- 财(21190)
- 融(19635)
- 金融(19635)
- 管理(19495)
- 业(19458)
- 教育(16440)
- 问题(16258)
- 资源(15451)
- 农业经济(14794)
- 技术(14638)
- 农村(14400)
- 村(14400)
- 版(13339)
- 经济研究(12057)
- 发(11070)
- 世界(11069)
- 财经(10902)
- 业大(10671)
- 经济问题(10560)
共检索到3031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欧阳国辉 王轶 黄小兵
以武汉市江夏区为例,综合运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动态度、核密度、邻近距离测度等方法,定量分析江夏区农村居民点1996、2006及2016年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识别影响演化的因素。结果表明:大城市周边农村居民点演变剧烈,各街道之间的差异显著,且具有明显的导向性;江夏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从"单点高值集中"向"多点中高值集中"转变,整体呈现"西密东疏"的空间差异;交通的引导作用加强,地形的限制作用减弱;农村居民点呈现明显且强烈的向大城市中心城区聚拢的趋势与特征;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镇区、一般镇镇区周边的农村居民点变化更加明显;社会、空间和经济维度分别对农村居民点演变产生复杂的影响机制。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晓刚 陈浩
基于武汉市江夏区龚家铺村失地农民的调查数据,利用概率选择模型,分析了失地农民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社会关系网、征地补偿款和社会保险参与度等因素对其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就业质量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月收入、工作稳定性、职业声望、职业发展与工作满意度等方面。结果发现,加强技能培训能够显著提升失地农民的就业质量,受教育程度和技能培训对就业质量五个方面的影响全部显著。因此,提升就业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他们受教育程度和增加技能培训的机会;社会保险参与度对提升失地农民就业质量的激励作用甚微,是一个保健因素而非激励因素;征地补偿款的高低与失地农民的就业质量存在负相关关系。这表明一次性货币补偿安置和土地换社保模式的弊端所...
关键词:
失地农民 就业质量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徐汉明
文章认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中普遍存在的主体无序易位、收益流失严重、收益分配格局错位等问题,源于对宅基地产权新实现形式探索不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顶层设计存在缺陷及相关配套制度的不健全。应该从完善农地(宅基地)公有产权结构,明晰农民土地(宅基地)持有产权的法律地位;建立健全符合"城乡一体化"要求的农民土地(宅基地)产权流转收益分配制度,调整利益分配格局;按照"逐步放开,渐进推进,规范起步"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推进土地征购、宅基地流转区域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来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进行合理有效规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袁方 蔡银莺
以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镇为实例,根据实地调研的数据资料,应用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城市近郊被征地农民土地征收前后福利变化。研究表明,征地后城市近郊的农民福利水平得到一定程度改善,评价指数从0.296上升到0.363,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征地过程中政府增加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是被征地农民福利得以改善的主要原因。从功能指标看,社会保障、生活条件和景观环境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社会保障和生活条件改善尤其明显,但农民的经济状况和心理因素有所恶化;从转换因素看,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是农民福利变化产生差异的显著性影响因素。
关键词:
土地征收 被征地农民 福利变化 可行能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丽君 渠丽萍 陈文昕 袁昕怡 刘畅 胡伟艳
完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对保障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和提高农户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顾客满意度理论视角,以武汉市江夏区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征地补偿满意度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以及提升征地补偿满意度的路径。研究结果显示:(1)征地补偿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有补偿程序、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补偿分配,且这四大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其中补偿程序对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补偿分配产生正向影响,补偿标准正向影响补偿分配。(2)加强土地征收补偿宣传工作,可降低失地农户的征地补偿期望值,并且适当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可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董莹 陈洁 罗静 蒋亮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逐渐成为诸多大城市的发展战略,有必要深入探索城市就业多中心之间的功能关联和就业次中心的形成机理。为此,该研究以超大城市武汉市作为研究区域,基于手机app移动定位数据、百度POI数据和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等地理空间大数据,运用残差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模型识别和分析武汉市就业多中心及其关联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探索武汉市就业次中心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1)武汉市多中心城市空间格局显著,就业多中心之间的关联表现为城市主中心与最近次中心间的功能互补。2)武汉市就业次中心形成的关键性驱动因素有多样化指数、三产企业数量、交通路网密度和《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等,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促进就业次中心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举措,科学的城市规划能够有效引导就业多中心布局。3)劳动力集聚和《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分别对武汉市就业次中心的形成具有显著和较为显著的阻碍作用。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朱小娜 张海涛 童秋英 汪如民
在分析武汉市耕地质量评价成果的基础上,以耕地质量评价成果为基础,耕地因子组合为单元,GIS软件为支撑,进行耕地质量改造潜力分级和分区,根据武汉市江夏区耕地质量改造潜力分级结果,找出江夏区不同改造潜力级分布单元,综合划分得到45个潜力区片,其结果可以为基本农田划定选区、土地整理重点区域划定选区、高产农田规划项目选址等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耕地质量 改造潜力 潜力分区 GIS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冯娟 乔花芳
根据农村居民就业与居住空间行为的主要特征,可将其空间行为模式归纳为3种基本类型:村域就业-居住模式、城镇就业-居住模式和迁移模式。在此基础上,分别对2007和2012年武汉市新洲区3个样本村进行实证调研,研究结果显示:1该区域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区域外转出明显;2该区域半城市化特征明显,样本村2007年处于城镇就业-居住模式和迁移模式的就业人口占总样本数的比重为39%,2012年则上升为65.3%;3该区域的小城镇对于当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较弱,在农村居民从村域就业-居住模式向迁移模式转换的过程中会出现土地撂荒现象。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磊 武友德 李君
为探索高原湖泊平坝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状况,利用核密度、缓冲区及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等方法,从村域视角对2006—2015年大理市海西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及类型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构建GM(1,1)模型预测了该区2015—2024年居民点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海西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呈现出由"多点高值集中"向"带状中高值集中"变动的态势,单位面积范围内分布密度明显提升;区位布局受地形环境及交通通达度影响减弱,而受"亲水性"影响增强;基于村域居民点用地动态度值,综合考虑旅游、交通、城镇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吴春雷 林云华
湖北省是全国较早开展土地整治的省份之一,较早提出了建立以建设促保护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建立了土地整治委托乡镇代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建、社会参建等建设模式,土地整治成效显著。其中武汉市江夏区法泗镇大路村土地整治项目就是一个自建的例子。成效:耕地质数双升大路村位属城市近郊地区,地处典型丘陵地带,大都是斜坡地、荒坡地,是名副其实的"薄田"。通过将土地流转给武汉银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参与土地整理,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海燕 蔡银莺
论文在感知价值的框架下讨论了土地征收前后农民感知维度的变化,构建土地征收前后农民感知维度变化的测度因子与评估指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土地征收前后农民感知变化与征地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衡量。结果显示:①土地征收前后农民感知变化包括农民经济状况变化、农田资金投入变化、农村公共基础服务变化、农村公共社会服务变化与农田景观环境变化5个测量维度;②土地征收后农民的经济收入状况、农田资金投入、农村公共基础服务、农田景观环境等变化感知对被征地农民的征地意愿具有正向的影响,而农村公共社会服务变化感知对于农民的征地意愿影响不显著;③感知变化维度上,土地征收前后农田资金投入变化是影响农民征地意愿的主导因素,其次分...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昌亭 周生路 周华 陆春锋
基于1995-2010年4个时相的遥感影像,通过分析县域尺度的Ripley K函数特征、景观指数变化和行政村尺度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关联格局特征来研究如皋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化特征,并分析演化的驱动过程。结果表明:11995-2010年如皋市农村居民点连通度、聚合度和形状复杂度增加,却未形成有效集聚,呈均匀分布特征,但均匀程度增加不显著。其中2000-2005年,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化特征最显著。2农村居民点局部自相关性强,热点区域由经济较为领先的西北片区逐渐转移到后发追赶的东南片区,在热点转移过程中处于高值簇的乡镇单元会影响附近的区域,热点比重整体上升。3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及其空间不均衡...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庆媛 张占录
目前,土地整理已经成为我国土地管理中的热门话题,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农村居民点整理则是农村土地整理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郊区———北京市顺义区为例,分析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目标、意义、主要形式以及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策略模式和运作模式。最后得出结论:在经济发达的平原型大城市郊区,市场运作模式是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可行模式———这是农村房地产开发的创新模式,也是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创新模式。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耿虹 乔晶 吕宁兴
镇村关系是城乡融合中不可缺位的结构性因素,尤其在大城市周边,由于极核效应导致的要素越级流动极易导致镇村关系出现低水平均衡的状况,从而导致大城市外围塌陷的隐患。通过解析大城市周边镇村关系传统的层级结构与目前镇村层级解构的表现形式及特征,进一步分析了镇村层级解构对镇村发展多方面的影响及风险,提出了镇村关系重构的策略,即构建多维耦合的镇村一体化发展系统,重构区域化、扁平化、适应性的镇村网络关系。
关键词:
大城市周边 镇村关系 层级解构 镇村体系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正峰 王晓莉 郭碧云 孟昭霞
研究目的:构建农村居民点整治效应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整治前后指标值的对比,定量分析农村居民点整治对区位、农村居民点集聚、农用地集聚、农村景观和整治区域居民的影响。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法,景观格局分析法。研究结果:(1)整治促使农村居民点用地向公路两侧和城镇周边集中,明显改善了农村居民点对外交通状况,有利于利用城市发展的辐射带动效应;(2)整治明显改善了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耕地不连片的问题,提高了居民点的聚集性,也提升了耕地规模化经营的潜力;(3)整治提高了农村地区各类景观的聚集度和连通性,但也降低了景观格局的多样性;(4)整治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也增加了农户的平均耕作半径。研究结论:整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