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55)
- 2023(16195)
- 2022(13913)
- 2021(12958)
- 2020(10656)
- 2019(24426)
- 2018(24424)
- 2017(46693)
- 2016(25203)
- 2015(28155)
- 2014(28220)
- 2013(28054)
- 2012(26196)
- 2011(23835)
- 2010(24036)
- 2009(21954)
- 2008(21155)
- 2007(18546)
- 2006(16736)
- 2005(15022)
- 学科
- 济(119490)
- 经济(119373)
- 管理(68551)
- 业(63250)
- 企(50152)
- 企业(50152)
- 方法(43432)
- 数学(37207)
- 数学方法(36819)
- 中国(34136)
- 地方(31629)
- 农(29353)
- 业经(25272)
- 学(25244)
- 财(22120)
- 农业(20362)
- 制(18504)
- 环境(18124)
- 贸(17660)
- 贸易(17644)
- 地方经济(17561)
- 理论(17207)
- 和(17051)
- 易(16907)
- 融(16292)
- 金融(16288)
- 发(16191)
- 银(16162)
- 银行(16120)
- 技术(16038)
- 机构
- 大学(361823)
- 学院(359902)
- 济(148938)
- 经济(145589)
- 管理(139070)
- 研究(129455)
- 理学(119486)
- 理学院(117971)
- 管理学(115885)
- 管理学院(115233)
- 中国(95640)
- 科学(79915)
- 京(79492)
- 所(65669)
- 财(65220)
- 研究所(59520)
- 农(57496)
- 中心(57309)
- 江(53461)
- 业大(52344)
- 财经(51810)
- 北京(51038)
- 范(50953)
- 师范(50527)
- 院(47140)
- 经(46878)
- 经济学(44619)
- 农业(44370)
- 州(43923)
- 师范大学(41107)
- 基金
- 项目(242079)
- 科学(190405)
- 研究(177582)
- 基金(174347)
- 家(151613)
- 国家(150308)
- 科学基金(129076)
- 社会(112390)
- 社会科(106323)
- 社会科学(106295)
- 省(94526)
- 基金项目(93400)
- 自然(83184)
- 自然科(81227)
- 自然科学(81212)
- 教育(80566)
- 自然科学基金(79722)
- 划(79628)
- 编号(72418)
- 资助(70869)
- 成果(58768)
- 发(55490)
- 重点(54060)
- 部(52411)
- 课题(50603)
- 创(49577)
- 创新(46214)
- 国家社会(45834)
- 科研(45286)
- 教育部(44933)
- 期刊
- 济(175313)
- 经济(175313)
- 研究(114117)
- 中国(73144)
- 学报(55007)
- 科学(53279)
- 农(52779)
- 管理(52349)
- 财(47190)
- 大学(41618)
- 教育(41460)
- 学学(38936)
- 农业(36625)
- 技术(32114)
- 融(31621)
- 金融(31621)
- 经济研究(27913)
- 业经(27785)
- 财经(25151)
- 问题(23625)
- 经(21609)
- 图书(20223)
- 技术经济(18638)
- 业(18620)
- 资源(17555)
- 科技(17542)
- 现代(17156)
- 理论(16948)
- 发(16387)
- 商业(16131)
共检索到5487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冉淑青 刘晓惠 冯煜雯
城市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和空间规律。大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经济、人口、空间相互作用力的推动下,城市不同区位具有各异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文章选取2004—2011年西安各区县的人口、经济、空间发展指标,通过对各指标增量之间的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经济发展对人口增加的推动作用中,核心城区由于人口饱和,人口对于经济发展的敏感性低于周边城区,远郊区受主城区极化作用的影响,人口敏感性低于离主城区更远的郊县;在经济发展对于空间建设的推动作用中,受整体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主城区和周边城区空间建设对于经济发展的敏
关键词:
城市发展 相互作用力 空间分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小真
空间相互作用模型产生于上世纪末,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发展与应用已大大地超过了最初形态所显示的范围。进入六十年代以后,此模型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不仅与物理学引力定律有本质区别,而且还能用一个模型衍生出内容丰富的模型体系,把原来的静态分析发展成为动态分析。在西方学术界,这一模型被认为是地理学研究的最重要成果之一。然而,在我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胜 唐承丽 周国华
运用引力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展开了实证研究。通过对城市综合实力及城市间交通距离得分进行计算,最终得到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值,在此基础上,从城市群综合实力及空间相互作用倾向度两个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展开了分析研究。综合分析得出: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水平较低,城市与城市群的空间相互作用水平差异显著;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网络形态主要呈放射状,武汉、长沙在区域中的中心性作用明显;武汉都市圈与环长株潭城市群发育较为成熟,环鄱阳湖城市群发育水平较低;三个二级城市群之间武汉都市圈与环长株潭城市群相互作用水平最高,沿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形成了一条较高水平的空间相互作用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志强 韩纯 余慧 王俊帝
公园、人口、建设用地、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新时代高质量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运用系统分析视角,将四者纳入统一复合系统,引入耦合协调理论及模型,以我国东部沿海五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探究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复合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具有阶段性特征,经历“加速发展-稳步提升”;各城市群发展呈南高北低的格局,差距先扩大后缩小。(2)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由濒临失调向耦合协调演变,人口、用地是长期保障,经济、公园是后发动力。(3)针对“齐头并进型”“人口-经济主导型”和“土地-经济主导型”三类城市群提出优化策略,为实现城市“人-城-境-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志强 韩纯 余慧 王俊帝
公园、人口、建设用地、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新时代高质量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运用系统分析视角,将四者纳入统一复合系统,引入耦合协调理论及模型,以我国东部沿海五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探究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复合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具有阶段性特征,经历“加速发展-稳步提升”;各城市群发展呈南高北低的格局,差距先扩大后缩小。(2)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由濒临失调向耦合协调演变,人口、用地是长期保障,经济、公园是后发动力。(3)针对“齐头并进型”“人口-经济主导型”和“土地-经济主导型”三类城市群提出优化策略,为实现城市“人-城-境-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万庆 曾菊新
考虑到空间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将空间相互作用模型与空间偏离—份额模型相结合,构建城市群产业结构分析的基本框架,并对武汉城市群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定量诊断。研究发现:2000—2010年,除武汉、黄石、鄂州3市具有产业结构效应外,武汉城市群其余6个城市均未形成产业结构效应,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城市尚不能充分利用其他城市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未形成空间竞争力净效应;大部分城市还未能从群域产业重组和专业化分工中获取足够多的效益,部分城市尚未形成空间区位效应;相对于空间竞争力净效应和空间区位效应,产业结构效应更具稳定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董青 刘海珍 刘加珍 李玉江
城市群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是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赖以形成的基础,利用引力模型思想和ESDA技术在时间截面上对城市群之间空间相互作用的流量及流向的分析发现: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与空间相互作用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其空间结构的空间依赖性特质明显,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2000年后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进入"结构稳态"期;将最大引力分析与ESDA分析结合,量化挖掘城市群体系空间分布轴线,发现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的"泊松分布"形态明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唐恩斌 张梅青
基于改进的可达性测度和引力模型,选取江西省11个设区市作为研究对象,在2010年、2013年和2016年3个时间断面下,测度了江西省城市铁路可达性和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并借助GIS工具进行时空格局演变分析。研究发现:(1)从高铁"洼地"到高铁"高地"的江西省,城市可达性呈现以省会南昌为核心、赣北铁路枢纽城市为次中心,向周边蔓延的"中心-外围"模式;城间作用度呈现以主干铁路通道为轴、枢纽城市为节点的"点-轴"模式,向周边辐散并呈现南北梯度差异;(2)高铁开通和区域一体化是提升城市可达性的重要驱动器和加速器,其巨大的时空压缩效应不仅弱化了空间距离对城间作用度的影响,而且促进了其质的飞跃;城市可达性和城间作用度呈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和"通道效应",城间列车开行密度是其重要影响因素;(3)高铁的影响范围有限,赣北高铁网络效应强于赣中南,通道内城市可达性趋于均衡,但也拉大了与通道外偏远城市的差距,尚未深度融入省内高铁网络的城市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4)全省作用度格局呈现地域分化特征,形成中、北、南3个子系统,城间作用度差异呈现扩大趋势,处于追求"效率"阶段。基于此,江西应加速推进全省铁路和高铁网的建设完善,合理规划铁路站点规模,精准分配城间列车频次;城市应积极主动融入全省高铁网络,加强与周边城市一体化和本地接驳交通建设,提升综合交通可达性和空间作用度;全省应统筹南北梯度发展,稳步推进区域一体化,进一步打破地域隔绝与分化,推动城间均衡融合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戴特奇,金凤君,王姣娥
我国城市群在铁路客流空间相互作用的层次上所体现的空间分布和网络结构演化体现了城市群的重要方面。通过对1991和2000年我国2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间铁路客流的经验性研究发现,城际铁路客流不但存在明显的距离衰减规律,而且各个主要城市群的铁路客流衰减变化规律及其网络结构有所不同,应用重力模型等方法不能较好地刻画这一变化。本研究借助“轴-辐”理念进一步从网络关联的角度考察了我国1990年代铁路客流变化,发现存在明显的区域重组、中心极化和空间关联升级现象,并分析这些现象所体现的城市群结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
铁路客流 空间相互作用 城市群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兴中,张宁
城市社会地理学目标性命题就是对城市生活空间的研究,当前西方国家对其探讨已转向社会空间评价方面,城市康体保护空间是构成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的基本方面之一。其核心方向集中在城市社会生活基本条件的康体保护空间结构及其有关社区与场所(康体保护)布局规律上。在借鉴国外的理论框架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大城市西安的实际,首先对西安城市的康体保护空间质量现状进行评价,进而全面探讨了中国大城市(西安)康体保护空间的结构与模式,并从城市康体保护空间的社会区域和场所两个层次进行了分析。在研究方法上用结构主义思维逻辑采用对居民认知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定量分析的手段,力图从城市康体保护空间的角度揭示西安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及其结构。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李萍 田大方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卞显红 沙润
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3个基本条件:可转移性、互补性和介入机会;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旅游者流、旅游物流、旅游信息流;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非中心城市相对主要中心城市的城市旅游经济隶属度模型、城市旅游吸引区边界的确定模型。对长江三角洲非中心城市相对主要中心城市的城市旅游经济隶属度进行分析及旅游城市的旅游吸引范围的确定是划分城市旅游经济区的基本依据。依据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经济隶属度与旅游吸引范围的确定的分析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经济区进行了划分。
关键词:
城市旅游 空间相互作用 模型 长江三角洲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何颖
引力模型是衡量两地间空间相互作用力的常用模型。文章首先选取多个衡量地域质量的指标,对两地综合质量进行了评估。用两地间多种运输方式的权重、时速、货币成本等因素来取代传统惯用的空间距离,构建了新的引力模型表达式。文章以南京市为例,用新的表达式测算了新旧城区的空间相互作用力,分析了新旧城区间相互作用的程度,并指出了对新旧城区空间相互作用研究中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引力模型 新旧城区 南京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蕾 张耀光
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出现新旧交替、我国沿海经济格局将出现历史性转变之际,文章借助于主成分分析和拓展的引力模型对我国五大海洋经济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珠江三角洲、北部湾经济区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进行测算和分析。一方面在理论上弥补了对我国沿海经济区分析侧重空间差异忽视互动联系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五大经济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沿海区域的经济发展彼此之间存在加速作用、沿海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符合经济规律,尤其东部沿海经济区与南部沿海经济区的形成是其必然趋势。而促进空间作用则主要应依靠产业结构升级、科学技术的投入和交通网络的完善。
关键词:
沿海经济区 空间相互作用 引力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蕾 张耀光
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出现新旧交替、我国沿海经济格局将出现历史性转变之际,文章借助于主成分分析和拓展的引力模型对我国五大海洋经济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珠江三角洲、北部湾经济区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进行测算和分析。一方面在理论上弥补了对我国沿海经济区分析侧重空间差异忽视互动联系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五大经济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沿海区域的经济发展彼此之间存在加速作用、沿海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符合经济规律,尤其东部沿海经济区与南部沿海经济区的形成是其必然趋势。而促进空间作用则主要应依靠产业结构升级、科学技术的投入和交通网络的完善。
关键词:
沿海经济区 空间相互作用 引力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