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96)
2023(7836)
2022(6999)
2021(6597)
2020(5576)
2019(13253)
2018(13191)
2017(25108)
2016(14278)
2015(16572)
2014(17349)
2013(17107)
2012(16380)
2011(14886)
2010(15463)
2009(14559)
2008(14948)
2007(14015)
2006(12127)
2005(10903)
作者
(44586)
(37340)
(37065)
(35620)
(23791)
(18102)
(17175)
(14606)
(13977)
(13606)
(12679)
(12606)
(11955)
(11953)
(11707)
(11689)
(11651)
(11016)
(10894)
(10850)
(9335)
(9256)
(9172)
(8686)
(8536)
(8370)
(8324)
(8256)
(7682)
(7659)
学科
(61541)
经济(61474)
管理(39295)
(35459)
方法(28002)
(27906)
企业(27906)
数学(24387)
数学方法(24081)
中国(18606)
(16738)
(15193)
(14355)
地方(14192)
(11820)
业经(11374)
(11243)
贸易(11237)
理论(10929)
农业(10862)
(10833)
(9488)
(9288)
财务(9255)
(9214)
财务管理(9213)
银行(9185)
环境(8900)
(8667)
企业财务(8596)
机构
大学(216579)
学院(215605)
(82918)
经济(80605)
管理(76939)
研究(73424)
理学(64965)
理学院(64061)
管理学(62669)
管理学院(62258)
中国(55603)
科学(47818)
(47703)
(39639)
(39333)
(38989)
(35493)
研究所(35088)
中心(34623)
业大(33492)
农业(31454)
财经(30874)
(30543)
师范(30206)
北京(30118)
(28449)
(27654)
(25955)
经济学(25791)
技术(24282)
基金
项目(134211)
科学(103040)
研究(96735)
基金(94375)
(82384)
国家(81655)
科学基金(68485)
社会(58515)
社会科(55140)
社会科学(55118)
(53091)
基金项目(50287)
教育(45687)
(44901)
自然(44711)
自然科(43613)
自然科学(43599)
自然科学基金(42777)
编号(41007)
资助(39305)
成果(34482)
重点(30478)
(29294)
(28989)
课题(28863)
(26491)
科研(25652)
大学(25361)
创新(24854)
教育部(24613)
期刊
(96825)
经济(96825)
研究(64388)
中国(44864)
学报(36632)
(35600)
(32647)
科学(32042)
大学(26933)
教育(26515)
管理(26062)
学学(25067)
农业(23378)
技术(19840)
(18522)
金融(18522)
业经(15551)
财经(15475)
问题(14765)
经济研究(14496)
(13377)
(12648)
图书(12542)
(11809)
技术经济(11066)
统计(10612)
(10369)
理论(10349)
商业(10154)
资源(9904)
共检索到3282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宏  崔东旭  张志伟  
大城市空间扩展造成了通勤距离、通勤时耗的不断增加。近年来,由于行政中心、高等院校等纷纷外迁和城郊大型住宅区的开发建设,形成了很多规模较大、配套不完善的单一功能用地或功能区。居住与就业功能的双重空间失配和出行时间、方式具有规律性的通勤交通,不仅导致高昂的通勤成本,还表现出明显的双向流动特征。以济南为例,通过对典型功能区居民通勤的抽样调查,分析了出行者属性和通勤特征以及双向通勤现象对交通成本、道路负荷和城市运行效率等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和交通规划等角度,提出了保障功能布局与交通互适、居住和就业平衡的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德利  
改造和利用既有国铁资源发展市郊铁路是解决超大城市人口及功能过度集中、引领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促进“1小时通勤圈”建设的有效手段。以环北京通勤圈建设为例,从空间布局、交通支撑、功能引导、机制保障四个层面提出市郊铁路引领超大城市“1小时通勤圈”建设的框架模式。提出构建“轨道通勤走廊+自立型城市圈”的通勤圈新空间结构,形成梯度合理的“中心—外围”圈层布局;补齐市郊铁路通勤出行短板,支撑通勤圈的快速通勤需求;推动高端服务功能落地通勤圈,避免简单化的产业功能承接;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解决通勤圈一体化管理、建设、发展等核心问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申犁帆  张纯  李赫  王烨  
随着城市的扩张,人们的就业—居住空间跨度不断扩大。通勤方式的多样化和通勤效率的提高会对就业者的职住状况产生影响。以通勤时间作为通勤成本能从就业者的角度辨析个体的职住失衡状况。本文基于贝叶斯-tobit的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北京市7个街道和地区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慢行交通、机动车、轨道交通、地面公交等4种通勤方式与职住失衡的相互关系。同时,引入就业可达性和用地混合度作为调节变量,考察其对不同通勤方式与职住失衡之间原有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①慢行交通的通勤方式与职住失衡程度存在负相关性;②机动车、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的通勤方式与职住失衡程度存在正相关性;③就业可达性和用地混合度会弱化慢行交通、轨道交通、地面公交通勤方式与职住失衡程度的原有关系,即在低就业可达性和用地混合度条件下,慢行交通通勤者的职住失衡度更低,而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通勤者的职住失衡度更高;④就业可达性和用地混合度的差异对机动车通勤与职住失衡之间的关系没有影响。上述结果表明:低就业可达性和用地混合度能够缓解慢行交通通勤者的职住失衡程度;但对于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的通勤者来说,低就业可达性和用地混合度会加剧其职住失衡的程度。此外,机动车通勤者不易受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出行方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符婷婷  张艳  柴彦威  
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加剧了居民的职住分离与长距离通勤,进而影响其健康状况。本文以北京典型近郊巨型居住区天通苑为案例,研究城市郊区居民通勤模式对健康的影响。天通苑全职就业者通勤空间总体上呈现以天通苑为中心不均匀的放射状格局;根据通勤距离、时间与方式,将天通苑全职就业者的通勤模式划分为短距离-积极-公交通勤、中长距离-公交-小汽车通勤、超长距离-公交-小汽车通勤3种模式。本文借助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在控制其他社会经济属性的前提下验证不同通勤模式对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2个维度6个指标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上通勤模式对睡眠质量差、经常请病假、疲惫不堪、压力大等健康风险的影响均呈现出倒"U"形的趋势,表明适度通勤可能有利于健康,而过长通勤却不利于健康,尤其是超长距离-公交-小汽车通勤模式显著地增加了睡眠质量差、经常请病假、压力大等的健康风险。最后,本文指出改善大城市郊区职住关系不仅意味着城市运行效率的提升,更意味着居民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的提升。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邵晖  
大城市郊区农村由于特定的区位和功能决定了其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具有特殊性。本文分析了大城市郊区农村的特点,提出了郊区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即大城市郊区新农村建设应以小城镇为关节点,集中资金建设,同时要认识到农村及农业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保护农地,保留农村形态,注重农村的规划、生态环境及民俗景观的保护。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汪坚强  朱渊  王勇  
运用城市形态学的研究方法,分析1840年以来近现代济南城市形态的演变,归纳得出"新城—协作"与"扩展—回波"两种城市形态发展模式,并对它们的内涵、区别、经济学分析等展开探讨。研究发现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规模门槛后,某种程度上,"新城—协作"的城市形态发展模式要比"扩展—回波"式更符合城市发展规律与实际需要。这为我国一些大城市调整"摊大饼"式的空间发展路径依赖,摆脱"单中心"蔓延发展导致诸多"城市病"的发展困境,实现城市形态优化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云彦,田艳平,易成栋,何雄  
本文运用 2 0 0 0年人口普查资料 ,对武汉市城市内部迁移的问题展开初步的分析。在武汉市总人口稳定增长和城市不断扩展的过程中 ,内部迁移频繁 ,其中以“拆迁搬家”为主要类型 ,流向呈离心态势 ,并形成大量的“人—户分离”群体 ;而外来“务工经商”的移民则向市中心城区填充 ,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本地居民外流而引起的空心化格局 ,形成相互作用、互相整合的格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春淦  范大路  
重庆市的发展应按照“点轴”式开发模式进行,即以重庆市主城区和万县区为基本的两点组成重庆城区经济圈和三峡库区经济圈;以长江为一轴,通过梯度的逐层逐级传递,走城市辐射农村、农村包围城市的双向渗透发展道路,实现城乡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韦胜  马海涛  
从通勤距离、城市房价、站点周边建设等角度对我国的高铁通勤现象进行了案例分析,并与日本东京的高铁通勤现象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距离方面,高铁通勤距离以30-50公里为宜;在建设模式方面,我国高铁通勤城市在建设时序上与日本的高铁新城有明显差异,未来建设可借鉴日本的TOD开发模式;在影响因素方面,高铁站点的周边建成环境,特别是站点在城市中的可达性水平对高铁通勤影响显著;在实际需求方面,高铁只能解决很小一部分人的通勤问题,未来需要结合其他交通方式共同应对区域内部的通勤出行需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韦胜  马海涛  
从通勤距离、城市房价、站点周边建设等角度对我国的高铁通勤现象进行了案例分析,并与日本东京的高铁通勤现象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距离方面,高铁通勤距离以30-50公里为宜;在建设模式方面,我国高铁通勤城市在建设时序上与日本的高铁新城有明显差异,未来建设可借鉴日本的TOD开发模式;在影响因素方面,高铁站点的周边建成环境,特别是站点在城市中的可达性水平对高铁通勤影响显著;在实际需求方面,高铁只能解决很小一部分人的通勤问题,未来需要结合其他交通方式共同应对区域内部的通勤出行需要。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高炜宇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重大节点城市和大城市间的竞争,而城市的竞争力则更多地表现为生产效率。因此,国内外经济学界高度关注城市生产效率的研究。本文吸收了生产效率研究文献中的一些方法与经验,采用Malmquist效率指数分析方法对国内大城市生产效率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国内大城市生产效率普遍提高的过程中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大城市生产效率正在加快提升,同时国内大城市的发展路径和发展阶段已呈现出多样性。最后,我们还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大城市生产效率的变化及其差异进行了分析。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就是国内大城市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就必须一方面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走科教兴国的道路,...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李秉勤  
中国住房改革多年,在大城市[1]里一直比较强调住房私人所有。这样的政策在从公房为主向市场化住房体系过渡的过程中有很重要的意义。它使得政府直接提供住房的压力减小,大大改善了城市住房紧张的状况。不过,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中国的城市经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张强  
"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京津冀区域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布局优化、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环境联治等方面蕴藏着巨大的协同潜能。为更好地推进这一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并增进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我们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中国人民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院长孙久文、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河北经贸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主任杨开忠、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都市郊区发展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张强等专家学者,...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胡苏云  肖黎春  
城市社会治理既是地域概念又是公共管理范畴,特大城市功能集聚带来了城市社会治理更大的挑战:社会分层化挑战基层社会治理,人口集聚及多元化挑战空间治理,城市功能过度集聚挑战社会服务,信息和资源集中挑战技术和管理。特大城市社会治理在未来要实现四个突破:第一是模式突破,实现三社联动升级;第二是空间突破,聚焦社区单元和社区综合体;第三是服务功能突破,进行社会服务跨区域合作和管理;第四是技术突破,建设智慧社区和智慧政务。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晓军  许金迪  
大城武汉与小城利川之间大规模、季节性人口规律性流动的现象表明,受较高土地价格、承接低端产业转移、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城市外围往往被规划为城市的预留发展区域,没有成为城市中产阶层郊区化、逆城市化的首选区域。而远离城市、环境宜居的偏远小城却成为了城市中产阶层追求更加从容舒适的生活空间与生活方式的实质性“郊区”,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郊区化的“飞地模式”。郊区化的“飞地模式”实践是市民能动地追寻他们理想中的“郊区”所作的变通,是被抑制的郊区化需求的变相满足。在中国城市化进程放缓、经济发展转入中速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尊重并多元化满足城市中产阶层的郊区化需求,将郊区化、逆城市化战略提上议事日程,是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