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67)
- 2023(13768)
- 2022(11755)
- 2021(10746)
- 2020(9129)
- 2019(20984)
- 2018(20826)
- 2017(40723)
- 2016(21929)
- 2015(24479)
- 2014(24188)
- 2013(24419)
- 2012(22174)
- 2011(19413)
- 2010(19422)
- 2009(18110)
- 2008(18008)
- 2007(15648)
- 2006(13876)
- 2005(12223)
- 学科
- 济(92816)
- 经济(92703)
- 业(90275)
- 企(81410)
- 企业(81410)
- 管理(79330)
- 方法(41984)
- 数学(32783)
- 数学方法(32474)
- 业经(29873)
- 财(29413)
- 农(28421)
- 中国(24189)
- 务(22572)
- 财务(22510)
- 财务管理(22490)
- 企业财务(21357)
- 农业(20437)
- 技术(18988)
- 地方(18399)
- 制(17695)
- 和(17484)
- 理论(17431)
- 划(16119)
- 学(15790)
- 贸(15675)
- 贸易(15664)
- 易(15167)
- 策(14885)
- 环境(14310)
- 机构
- 学院(312457)
- 大学(310225)
- 管理(133182)
- 济(125522)
- 经济(122679)
- 理学(115020)
- 理学院(113854)
- 管理学(112318)
- 管理学院(111737)
- 研究(96893)
- 中国(74736)
- 京(66680)
- 科学(59687)
- 财(57549)
- 农(48932)
- 所(47328)
- 财经(46362)
- 江(45900)
- 业大(45650)
- 中心(44236)
- 研究所(42765)
- 经(42166)
- 北京(41664)
- 范(38588)
- 农业(38341)
- 师范(38307)
- 州(37577)
- 经济学(36168)
- 院(35699)
- 商学(35589)
- 基金
- 项目(212781)
- 科学(169036)
- 研究(157851)
- 基金(155477)
- 家(133425)
- 国家(132227)
- 科学基金(116429)
- 社会(100420)
- 社会科(95167)
- 社会科学(95138)
- 基金项目(83810)
- 省(83373)
- 自然(75886)
- 自然科(74171)
- 自然科学(74157)
- 自然科学基金(72856)
- 教育(70002)
- 划(68570)
- 编号(65012)
- 资助(62559)
- 成果(51158)
- 创(46305)
- 重点(46239)
- 部(46113)
- 发(45092)
- 课题(42824)
- 创新(42489)
- 业(41294)
- 项目编号(40765)
- 国家社会(40714)
- 期刊
- 济(140596)
- 经济(140596)
- 研究(90889)
- 中国(55481)
- 管理(51188)
- 财(46363)
- 农(44745)
- 学报(43222)
- 科学(42077)
- 大学(33291)
- 农业(31461)
- 学学(31268)
- 教育(28463)
- 技术(27744)
- 业经(25334)
- 融(24654)
- 金融(24654)
- 财经(22080)
- 经济研究(20962)
- 问题(19764)
- 经(18870)
- 图书(18753)
- 业(18063)
- 技术经济(17267)
- 现代(16487)
- 理论(15302)
- 科技(15047)
- 财会(14927)
- 商业(14811)
- 实践(13967)
共检索到4546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麟 沈体雁
随着服务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服务业正在成为不同大洲和国家大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而不同规模、类型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也被视为塑造大城市内部经济结构的主要驱动因子。基于此,本文从空间分布格局、区位选择偏好、主要影响因素等3个方面对国外大城市内部服务业区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结论包含:1集聚与扩散的解读是区位研究的核心。2交通要素在集聚与扩散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3研究视角趋向微观化。4强调地方政策、人居环境等非经济要素对于服务业的影响。5开始关注社会公平。最后,本文针对中国大城市内部服务业区位研究与实践提出:应加强基于企业个体数据的演化规律探讨,推动地理空间分析的社会经济转向以及有机嵌入城市规划与管理体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清裕,张文尝,王先文
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城市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城市空间结构可分为单中心、多中心和网络型三种演变类型。不同类型对城市交通影响不同。现阶段,我国大城市空间结构正处于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时期,集聚与扩散并存。大城市中心城过分集中给城市交通及生态环境等带来诸多问题,需要加速调整城市空间结构,疏解大城市中心城过度集中状况,解决中心城发展空间不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是解决大城市中心城交通问题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
空间结构 城市交通 综述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吴瑞君
本文分析了上海市“人户分离”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大城市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了以户籍管理与口籍管理并轨的双籍管理为过渡,最终以口籍管理代替户籍管理的构想,并就如何完善与户籍挂钩的大城市管理机制进行了探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健,周一星
在介绍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概念与研究过程的基础上,从人口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的经济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的社会空间结构以及郊区化研究4个方面,回顾了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的最新进展。文章最后分析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的中西差距,并指出:第五次人口普查为新时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伴随着中国经济成功转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重点正在转变;中国城市郊区化理论与城市内部空间重构理论等需要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城市空间结构 人口分布 城市形态 郊区化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骏
近年来我国三大城市群引进服务业FDI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大量的服务业FDI流入势必给我国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带来重大影响。于此背景下,对我国三大城市群引进服务业FDI的经济效应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我国服务业利用FDI出现了重心北移的现象,环渤海城市群已经赶超长三角城市群位居三大城市群之首;其技术进步效应亦如此。三大城市群的就业效应均较显著:环渤海城市群服务业FDI的经济效应最为持久,长三角城市群次之,珠三角城市群服务业FDI经济效应的即时性最强。
关键词:
城市群 服务业FDI 经济效应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胡国平 李广新 张丽
本文从行业比较的视角对生产性服务业在大城市内部扩散发展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大城市的郊区县生产性服务业总体上处于发展严重不足的阶段。从影响因子的计量比较看,第二产业发展规模、政府干预、土地成本对生产性服务业由中心区向郊区扩散发展的影响最为广泛,而城市化水平、信息技术水平、人力资本等因素的影响则相对分散。具体来说,第二产业规模是生产性服务业由中心区向郊区集聚的最大促进因素,政府规模则会妨碍生产性服务业向郊区的扩散,土地成本则因为行业不同产生的影响有较大差异。如城市土地成本上升,将有助于金融业向郊区县的扩散发展;但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行业而言,只会放慢其向郊区...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城市 内部扩散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余运江 高向东
新经济地理学对劳动力转移的假设突破传统劳动力理论模型中的内生性与规模报酬递增等问题,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有解释力的框架。文章通过国内外大量文献的检索分析,重点梳理了新经济地理学中的本地市场效应、知识溢出效应、生活成本效应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影响。国外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表明,劳动力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不断集聚的机制在于城市集聚所带来的外部性效应。国内未来研究应当采用更加微观的数据,从小范围的空间尺度,关注异质性劳动力转移机制等方面来继续深化研究。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机制 新经济地理学 城市集聚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余运江 高向东
新经济地理学对劳动力转移的假设突破传统劳动力理论模型中的内生性与规模报酬递增等问题,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有解释力的框架。文章通过国内外大量文献的检索分析,重点梳理了新经济地理学中的本地市场效应、知识溢出效应、生活成本效应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影响。国外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表明,劳动力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不断集聚的机制在于城市集聚所带来的外部性效应。国内未来研究应当采用更加微观的数据,从小范围的空间尺度,关注异质性劳动力转移机制等方面来继续深化研究。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机制 新经济地理学 城市集聚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余运江 高向东
新经济地理学对劳动力转移的假设突破传统劳动力理论模型中的内生性与规模报酬递增等问题,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有解释力的框架。文章通过国内外大量文献的检索分析,重点梳理了新经济地理学中的本地市场效应、知识溢出效应、生活成本效应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影响。国外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表明,劳动力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不断集聚的机制在于城市集聚所带来的外部性效应。国内未来研究应当采用更加微观的数据,从小范围的空间尺度,关注异质性劳动力转移机制等方面来继续深化研究。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机制 新经济地理学 城市集聚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聪 曹有挥 宋伟轩 刘可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产品创新的重要源泉,其在城市网络构建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通过城市网络不同研究载体的梳理发现,生产性服务业视角下城市网络的研究已成为西方城市研究领域的重要前沿。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等级的密切关联性是城市网络构建的重要基础,网络构建的作用力包括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属性、企业的组织结构以及城市发展的自身条件。通过对网络构建模型、网络特征和网络动态演化的综述可以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布局对于解释全球化和信息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网络是适用的,但国内的研究多集中于方法的引介,对于内在机制和演化机理关注较少。随着全球产业分工细化,中国不再仅仅承担制造业功能,生产性服务业已开始大规模集聚,国内生产性服务业视角下城市网络的系统研究刚刚起步,亟待加强。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城市网络 连锁型网络模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麟 沈体雁 于瀚辰 曹巍韡 槐玲
研究以全国首个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保定市为例,基于第二、三次经济普查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最邻近层次聚类与空间句法等方法探讨2008~2013年城市内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就面状空间而言,(1)行业整体的城市中心区指向明显,且在京广铁路两侧出现越发明显空间分异现象,其主要热点区的演变兼具路径依赖与增长点带动特征。(2)不同类型企业的时空格局存在成对相似性。其中,金融业与科技服务业在两次普查期间均具备向外扩展与向心集聚并存的发展模式,不仅集聚区域面积增幅显著,主要热点区也由单一转向多元。商务服务业与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模式则以集约式集聚为主,集聚区域的面积出现收缩,但主要热点区所包含...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纪韶 王珊娜
北京市每年都在吸纳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2005~2012年,北京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平均每年达到40.5万人,而对于北京市服务业带动就业能力的实证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1979~2012年北京市服务业就业弹性分析发现,北京市服务业的增长以及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有波动中下降的趋势;从服务业内部就业效应的分析可以看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是未来北京市拉动就业能力最强、潜力最大的行业。
关键词:
服务业 就业弹性 就业结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书瀚 于化龙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积极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各个城市群提升竞争力的新目标。同时,在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的背景下,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加快动力转换的关键领域。城市群既是科技创新的集聚区,也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载体。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在条件较好的城市群集聚发展,是提升城市群创新发展能力、加快区域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本文考察了中国三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特征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着重分析科技创新水平不同的城市群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影响其经济增长效益发挥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与经济增长的本地效应和溢出效应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柳坤 申玉铭 刘辉
选择京津冀都市区、长三角城市群及珠三角城市群地区地级及以上城市2000-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数据,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和分形理论,分析并阐释了区域内服务业规模结构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以服务业增加值数据构建的京津冀都市区服务业规模分布符合位序—规模法则,判定系数显示拟合效果较好;②根据分维值比较发现,长三角城市群服务业规模结构接近理想状态并且比较稳定,首位城市上海在区域服务业发展中发挥良好的辐射作用。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都市区服务业规模结构体系并不均衡,由于高位序城市服务业的规模效应和惯性优势,目前的结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观;③北京和上海分别作为服务业的区域中心性城市的理论地位与实际较为接近,并且北京显示出明显的集聚作用,而广州的区域服务业中心性地位面临弱化的威胁。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弘 赵燕霞 张西玲
发展设计服务业对提升我国产业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年来北京设计服务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饰设计、平面设计等若干重点领域,但还有待提升。北京要通过加强宏观引导和政策扶持、促进产学研合作、促进产业国际化发展等措施,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推动设计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
设计服务业 竞争力 产学研合作 国际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