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36)
2023(16581)
2022(14184)
2021(13268)
2020(11008)
2019(25362)
2018(25469)
2017(48925)
2016(26269)
2015(29962)
2014(30157)
2013(29829)
2012(27189)
2011(24827)
2010(25295)
2009(23366)
2008(22439)
2007(19849)
2006(17808)
2005(15659)
作者
(77135)
(64672)
(63879)
(60985)
(40849)
(30979)
(28988)
(25376)
(24427)
(22919)
(21812)
(21785)
(20538)
(20320)
(19831)
(19623)
(18853)
(18736)
(18490)
(18174)
(16020)
(15956)
(15607)
(14922)
(14570)
(14455)
(14145)
(14096)
(13089)
(12576)
学科
(127311)
经济(127201)
(73973)
管理(71708)
(52300)
企业(52300)
(51812)
方法(49977)
数学(43776)
数学方法(43065)
农业(34561)
地方(29738)
业经(29255)
中国(28606)
(26045)
(23397)
(19915)
环境(19354)
理论(18344)
(17985)
贸易(17972)
(17362)
(17338)
(16887)
技术(15934)
地方经济(15745)
(15509)
(15480)
银行(15438)
(15356)
机构
学院(381707)
大学(378816)
(157114)
经济(153749)
管理(150548)
理学(130613)
研究(129479)
理学院(129172)
管理学(126640)
管理学院(125976)
中国(97646)
科学(81025)
(80853)
(75300)
(66472)
(64902)
业大(61786)
中心(59683)
研究所(59227)
农业(57501)
(56295)
财经(53406)
北京(50989)
(50699)
师范(50274)
(48453)
(46392)
经济学(46037)
(45617)
经济管理(41393)
基金
项目(259789)
科学(203514)
研究(190444)
基金(187001)
(162533)
国家(161144)
科学基金(138386)
社会(119945)
社会科(113241)
社会科学(113206)
(102587)
基金项目(99438)
自然(89644)
自然科(87400)
自然科学(87382)
教育(86025)
自然科学基金(85742)
(84931)
编号(79055)
资助(77212)
成果(63060)
重点(57809)
(56512)
(56313)
课题(53642)
(52884)
创新(49309)
科研(48921)
国家社会(48846)
大学(47912)
期刊
(182669)
经济(182669)
研究(110429)
(75270)
中国(73158)
学报(60382)
科学(56710)
管理(53173)
农业(51260)
(48680)
大学(46666)
学学(44233)
教育(39019)
技术(35275)
业经(33130)
(32905)
金融(32905)
经济研究(27237)
财经(25247)
(24471)
问题(24430)
(21597)
技术经济(20156)
(19805)
资源(19044)
图书(18999)
科技(18320)
统计(18011)
世界(17649)
现代(17509)
共检索到5640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青霞  白中科  吉谦  柴书杰  
凡是以开采矿产资源为主的地区都要面临资源枯竭后如何发展经济的问题。本文以正处于生产鼎盛期的全国大型露天煤矿——平朔矿为例,针对其与农村生态经济紧密相关的特点,分析农村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矿区农村生态经济系统重建的三方面模式:一是通过工业生态经济链发展提供资金,减少污染。二是要建立基于矿区复垦地的小杂粮生产、林木培育、牧草种植、中草药种植的多元农业生态经济园区。三是矿区农村生态经济重建,需要通过股份制联合开发复垦土地,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并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顿耀龙  王军  白中科  陈晓辉  郭义强  
露天煤矿开采对区域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生物生境等造成巨大影响,导致矿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发生变化。该文以山西省平朔露天煤矿1987年、1996年、2005年和2010年遥感影像数据及矿区未来复垦计划和产业转型规划的相关资料为基础,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评估方法,分析了1987-2010年煤炭开采对矿区生态系统的食物生产等生产服务价值和土壤形成与保护、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持、气候调节等支持与调节服务价值的影响,并使用在缓冲算子调节下改进的灰色系统GM(1,1)模型预测2010-2020年矿区在产业转型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受煤矿开采的影响,平朔矿区原地貌土地被大量损毁,...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博宇  白中科  张笑然  
研究目的:露天煤矿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是主要受控排放源,对于减缓温室气体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采用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确定露天煤矿区碳排放因子,构建露天煤矿区碳排放核算模型,确定直接碳排放、间接碳排放的计量模型。以平朔矿区三座大型露天煤矿为例,核算2011—2015年期间由于燃油、炸药、逸散、电力产生的碳排放。研究结果:2011—2015年期间平朔矿区三座大型露天煤矿土地损毁碳排放量高达591.21万t。燃油、爆破、逸散、电力产生的碳排放总量分别为302.60万t、16.30万t、203.66万t、68.65万t。研究结论:通过缩短运输运距、优化坑下采剥运输道路设计、提高机械使用效率、优化车铲匹配、减少电铲待装时间等措施,能够减缓大型露天煤矿土地损毁碳排放量。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博宇  白中科  张笑然  
研究目的:露天煤矿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是主要受控排放源,对于减缓温室气体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采用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确定露天煤矿区碳排放因子,构建露天煤矿区碳排放核算模型,确定直接碳排放、间接碳排放的计量模型。以平朔矿区三座大型露天煤矿为例,核算2011—2015年期间由于燃油、炸药、逸散、电力产生的碳排放。研究结果:2011—2015年期间平朔矿区三座大型露天煤矿土地损毁碳排放量高达591.21万t。燃油、爆破、逸散、电力产生的碳排放总量分别为302.60万t、16.30万t、203.66万t、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徐启胜  王金满  时文婷  
研究目的:探索大型露天煤矿区景观格局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为矿区的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提供参考。研究方法:SWAT模型、景观格局指数、主成分分析、冗余分析。研究结果:(1)2000—2018年,平朔矿区整体上的水土流失程度加深,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包括排土场在内的矿区中部。(2)景观各子流域的斑块密度、边缘面积比、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欧几里得最邻近距离整体上呈减小的趋势,平均斑块大小整体上呈增大趋势,连通度、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和回旋半径标准偏差变化较小。中部矿区和西部城区斑块变大,斑块空间分布更加集中且不均,破碎化程度变小。(3)所选景观指数能有效表达水土流失,其中Simpson多样性指数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能力最强。研究结论:景观指数能有效表达水土流失,应合理规划,使景观格局向着抑制水土流失的方向发展,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寇晓蓉  白中科  贺振伟  
为探讨煤炭型矿区复垦土地可持续利用与产业转型,本研究以平朔矿区为例,通过对矿区产业结构框架组成关系、矿区传统土地复垦模式以及产业结构特征与演替规律分析,研究了矿区复垦土地与产业转型的机制与模式。研究表明:我国矿区复垦土地可持续利用与产业转型目标导向机制应从"二元主导机制"过渡到"多元并存主导机制",最终实现"多方合作主导机制";平朔矿区产业框架应由粗放型、外延式向精益型、内涵式转变;依产业链不同,平朔矿区产业转型模式可分为两类,一是黑色工业产业链:煤炭开采-煤矸石-电-硅铝-建材工业,可实现矿区资源、能源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军  李红涛  白中科  赵中秋  钟莉娜  
研究目的:研究矿区不同土地复垦模式下大型土壤动物的功能类群及其空间分布,揭示大型土壤动物对维持矿区土地复垦后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作用。研究方法:功能类群分析法、群落多样性指数法。研究结果:以平朔矿区为案例区,通过动物分类和群落多样性指数等方法分析了不同复垦模式下的矿区生态系统大型动物类群分布特征。矿区大型土壤动物有2门4纲10目29类,分为腐食性、植食性、捕食性和杂食性4个功能类群,不同功能类群数量占总数的比例自高到低为杂食性(33.74%)>植食性(32.10%)>捕食性(31.69%)>腐食性(2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段海峰  刘艳敏  程建忠  
本文以外部性理论、环境价值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比较各种环境经济政策的优劣,提出对露天矿山排岩进行征税的设想。针对矿山排岩的特点,建议采用以总量征税、多因子征税和超标惩罚性征税为基准的征税模式,并选取矿山排岩占地面积为征税因子。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琦  白中科  曹银贵  张笑然  
中国矿业发展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引发了大量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矿区村庄的"空心化"现象反映了日益突出的矿乡矛盾。文章通过构建"压力-状态-驱动-响应"模型研究山西省平朔露天矿区周边村庄空心化发展的演化特征及管理对策。通过实地调研厘清矿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矿地人困局,分析村庄空心化发展变化以剖析其动力机制,可知影响村庄空心化形成的因素为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和制度管理四个方面。矿区村庄空心化的整治和管理涉及矿企发展成本、政府和农民,需要政府在征地管理、村镇-产业规划中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协调矿企和农民两方面的利益;矿企加强科学生产和绿色生产,降低对生态环境带来的损失;农民在政府提供的平台和助力下引导观念转变,实现转型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琦  白中科  曹银贵  张笑然  
中国矿业发展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引发了大量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矿区村庄的"空心化"现象反映了日益突出的矿乡矛盾。文章通过构建"压力-状态-驱动-响应"模型研究山西省平朔露天矿区周边村庄空心化发展的演化特征及管理对策。通过实地调研厘清矿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矿地人困局,分析村庄空心化发展变化以剖析其动力机制,可知影响村庄空心化形成的因素为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和制度管理四个方面。矿区村庄空心化的整治和管理涉及矿企发展成本、政府和农民,需要政府在征地管理、村镇-产业规划中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协调矿企和农民两方面的利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琦  白中科  曹银贵  张笑然  
中国矿业发展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引发了大量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矿区村庄的"空心化"现象反映了日益突出的矿乡矛盾。文章通过构建"压力-状态-驱动-响应"模型研究山西省平朔露天矿区周边村庄空心化发展的演化特征及管理对策。通过实地调研厘清矿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矿地人困局,分析村庄空心化发展变化以剖析其动力机制,可知影响村庄空心化形成的因素为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和制度管理四个方面。矿区村庄空心化的整治和管理涉及矿企发展成本、政府和农民,需要政府在征地管理、村镇-产业规划中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协调矿企和农民两方面的利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成久  刘宇欣  李海福  孙雨桐  于英臣  
抚顺西露天矿是我国东北部最重要的煤炭产地,煤炭的大规模开采与使用,致使区域景观格局发生剧烈变化,严重影响周边景观安全。以抚顺西露天矿区作为研究对象,以2010,2014,2018年3期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借助ArcGIS软件对3期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识别地类。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破碎度指数对2010~2018年矿区景观特征进行分析,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抚顺西露天矿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近年抚顺西露天矿区每年变化速率达到12.8%,景观变化速度快,斑块稳定性差;抚顺西露天矿区景观结构转移频繁,各景观类型面积差距缩小,建设用地面积减少,林地面积增加,还林效果明显;景观破碎度指数小幅降低,从2010年0.0676降到2018年0.0585;以景观生态学理论构建抚顺西露天矿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运用多指标综合质量评价法,选取斑块综合质量较高的7个斑块作为生态源地,生态源地面积共10.28km~2,占研究区总面积4.6%。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通过ArcGIS中距离分析功能计算得到各源地之间的最小累积耗费距离表面,识别出最小成本路径为生态廊道,共21条,通过山脊线与廊道相交,确定19个生态节点。研究结果将对抚顺西露天矿区生态恢复和生态安全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赵康杰  
本文以山西平朔矿区为例,对矿区生态环境难题破解机制进行研究。平朔矿区在煤炭开发中实现了生态环境治理与农民利益保护的统一,平朔矿区制定复垦规划对农民进行补偿,通过边开发边治理改善了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形成了"以煤补农"的平朔模式。平朔矿区通过土地使用制度、补偿协议、企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产学研合作制度等方面的创新,促进了政府、企业、农民、科研机构多中心合作治理机制的形成,这对于我国其他矿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桂莲  张金屯  郭逍宇  
该文应用模糊数学排序方法,对矿区样地土壤中主要化学成分和植被数据进行直接梯度分析,探讨矿区土壤环境与植被分布格局及植被动态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通过FSO多因子排序分析,在时间梯度上,土壤中有机质、N、P、K和Zn的含量随着演替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高,结合双因子排序分析结果得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与植物的分布格局重要相关,N、P、K和Zn在土壤中的含量也随着复垦时间而发生变化.而土壤pH值、电导率及Cu、Mn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不十分明显,说明这几种化学成分不是影响植物分布与发展演变的主要因子.模糊数学排序与DCA、DCCA结合使用,可以直观地得出多个环境因子与植物群落之间的关系.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成久  孙雨桐  李海福  方颢霖  于英臣  刘宇欣  
矿区是当前退化最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土壤是生态系统恢复的先决条件,因此明确矿区的土壤基础特性是科学制定矿区生态系统恢复策略的依据。以抚顺西露天矿生态恢复区为研究对象,参考《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选取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全磷等8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修正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矿区土壤展开综合评价,并通过半方差函数对土壤综合养分系数进行拟合,得到最佳的理论模型及其相应的参数,运用Kriging插值法绘制各层次土壤综合养分分布图。结果表明:抚顺西露天矿排弃物综合养分质量处于Ⅱ级,人工客土综合养分质量处于Ⅱ级,生态恢复区0~10cm层次土壤综合养分质量处于Ⅲ~Ⅴ级,平均为Ⅳ级;10~20cm层次土壤综合养分质量处于Ⅱ~Ⅳ级,平均为Ⅲ级;20~30cm层次土壤综合养分质量处于Ⅱ~Ⅳ级,平均为Ⅲ级,土壤养分质量的限制性因子主要为有效氮和有效磷。生态恢复区各层次土壤综合养分系数符合高斯模型,块金系数均小于25%,其空间上大体呈由北帮和南帮向东、西两个方向递减蔓延式分布,南帮部分地区出现养分突变。除20~30cm层次外,矿区各层次土壤养分质量在空间上均表现为:北帮>南帮>西帮>东帮,这种分布规律是恢复年限、恢复措施、土壤基质及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将为后期的矿区生态恢复策略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