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00)
- 2023(9043)
- 2022(7592)
- 2021(7097)
- 2020(5691)
- 2019(12574)
- 2018(12120)
- 2017(22602)
- 2016(12300)
- 2015(13344)
- 2014(12606)
- 2013(12122)
- 2012(11240)
- 2011(9834)
- 2010(9523)
- 2009(8439)
- 2008(8028)
- 2007(6709)
- 2006(5601)
- 2005(4698)
- 学科
- 济(45734)
- 经济(45691)
- 管理(32235)
- 业(29444)
- 企(22236)
- 企业(22236)
- 方法(17593)
- 数学(15583)
- 数学方法(15447)
- 农(14640)
- 地方(12802)
- 财(11549)
- 中国(11168)
- 学(10987)
- 贸(10658)
- 贸易(10653)
- 业经(10576)
- 易(10335)
- 农业(10323)
- 环境(8880)
- 制(7370)
- 务(7365)
- 财务(7362)
- 财务管理(7352)
- 企业财务(6921)
- 技术(6877)
- 划(6577)
- 和(6281)
- 融(6220)
- 金融(6218)
- 机构
- 学院(163837)
- 大学(161827)
- 济(62974)
- 经济(61747)
- 管理(59662)
- 研究(59416)
- 理学(52479)
- 理学院(51701)
- 管理学(50750)
- 管理学院(50449)
- 中国(43705)
- 科学(41023)
- 农(36330)
- 京(34583)
- 业大(30914)
- 所(30768)
- 农业(29013)
- 研究所(28735)
- 中心(27192)
- 财(26633)
- 江(23330)
- 范(22254)
- 院(22252)
- 财经(21944)
- 师范(21907)
- 北京(21152)
- 经(20042)
- 农业大学(19832)
- 科学院(19487)
- 省(18820)
- 基金
- 项目(122973)
- 科学(95462)
- 基金(88892)
- 研究(82936)
- 家(81673)
- 国家(80977)
- 科学基金(67756)
- 社会(52673)
- 社会科(49777)
- 社会科学(49763)
- 基金项目(48944)
- 省(48647)
- 自然(46985)
- 自然科(45798)
- 自然科学(45779)
- 自然科学基金(44939)
- 划(41896)
- 教育(36350)
- 资助(34000)
- 编号(32204)
- 重点(28470)
- 发(27274)
- 创(25642)
- 部(25326)
- 计划(25085)
- 科研(24194)
- 创新(24043)
- 成果(23139)
- 课题(22265)
- 科技(22259)
共检索到2286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徐启胜 王金满 时文婷
研究目的:探索大型露天煤矿区景观格局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为矿区的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提供参考。研究方法:SWAT模型、景观格局指数、主成分分析、冗余分析。研究结果:(1)2000—2018年,平朔矿区整体上的水土流失程度加深,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包括排土场在内的矿区中部。(2)景观各子流域的斑块密度、边缘面积比、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欧几里得最邻近距离整体上呈减小的趋势,平均斑块大小整体上呈增大趋势,连通度、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和回旋半径标准偏差变化较小。中部矿区和西部城区斑块变大,斑块空间分布更加集中且不均,破碎化程度变小。(3)所选景观指数能有效表达水土流失,其中Simpson多样性指数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能力最强。研究结论:景观指数能有效表达水土流失,应合理规划,使景观格局向着抑制水土流失的方向发展,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博宇 白中科 张笑然
研究目的:露天煤矿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是主要受控排放源,对于减缓温室气体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采用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确定露天煤矿区碳排放因子,构建露天煤矿区碳排放核算模型,确定直接碳排放、间接碳排放的计量模型。以平朔矿区三座大型露天煤矿为例,核算2011—2015年期间由于燃油、炸药、逸散、电力产生的碳排放。研究结果:2011—2015年期间平朔矿区三座大型露天煤矿土地损毁碳排放量高达591.21万t。燃油、爆破、逸散、电力产生的碳排放总量分别为302.60万t、16.30万t、203.66万t、68.65万t。研究结论:通过缩短运输运距、优化坑下采剥运输道路设计、提高机械使用效率、优化车铲匹配、减少电铲待装时间等措施,能够减缓大型露天煤矿土地损毁碳排放量。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博宇 白中科 张笑然
研究目的:露天煤矿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是主要受控排放源,对于减缓温室气体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采用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确定露天煤矿区碳排放因子,构建露天煤矿区碳排放核算模型,确定直接碳排放、间接碳排放的计量模型。以平朔矿区三座大型露天煤矿为例,核算2011—2015年期间由于燃油、炸药、逸散、电力产生的碳排放。研究结果:2011—2015年期间平朔矿区三座大型露天煤矿土地损毁碳排放量高达591.21万t。燃油、爆破、逸散、电力产生的碳排放总量分别为302.60万t、16.30万t、203.66万t、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史兴民
煤矿区旅游因旅游活动是在进行采矿中或已停止采矿运作的煤矿区,使其既具有与其他类型旅游活动类似的共同基础,也兼具了其他类型旅游活动所欠缺的特质。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煤矿区旅游的资源基础;(2)矿区旅游在整体旅游资源体系中的特性,乃至在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背景下可扮演的角色;(3)矿区旅游空间规划;(4)煤矿区旅游的开发条件和方向(以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为例);(5)煤矿区旅游的可开拓空间。
关键词:
煤矿区 工业旅游 平朔安太堡矿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立平 张世文 叶回春 黄元仿
露天煤矿区的资源开发会导致土地损毁和景观格局破坏,损毁土地的复垦规划和实施也应该考虑景观生态的保护。景观指数作为定量化研究景观格局的手段之一,其本身具有明显的尺度依赖性并存在生态学意义的重叠,因而针对矿区土地损毁与复垦过程进行景观指数尺度效应分析及代表性景观指数筛选是一个重要前提。本文以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魏家峁露天煤矿区为例,应用景观生态学和传统统计学方法,分析了矿区开采前、开采结束和完全复垦3个阶段的13种格局水平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筛选了能够反映矿区开采损毁、复垦对景观格局产生影响的10个代表性景观指数。结果表明:除斑块丰富度密度指数外,其余12种景观指数表现出很强的粒度效应,该生态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顿耀龙 王军 白中科 陈晓辉 郭义强
露天煤矿开采对区域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生物生境等造成巨大影响,导致矿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发生变化。该文以山西省平朔露天煤矿1987年、1996年、2005年和2010年遥感影像数据及矿区未来复垦计划和产业转型规划的相关资料为基础,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评估方法,分析了1987-2010年煤炭开采对矿区生态系统的食物生产等生产服务价值和土壤形成与保护、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持、气候调节等支持与调节服务价值的影响,并使用在缓冲算子调节下改进的灰色系统GM(1,1)模型预测2010-2020年矿区在产业转型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受煤矿开采的影响,平朔矿区原地貌土地被大量损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前进 白中科 郝晋珉 周孝
本文选用1985年和2005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借助MAPGIS软件,采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指数模型,分析了安太堡露天煤矿1985~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综合动态度为2.07%;(;2)安太堡露天煤矿20年来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增减在空间上存在快速的变化,通过统计分析显示,灌木林地、工业用地、裸土地增加迅速,而旱地、未成林地大幅度减少;(3)安太堡露天煤矿空间动态演变特点为空间扰动剧烈、地类变化明显、空间变化持续时间长。
关键词:
露天煤矿 土地利用 动态变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青霞 白中科 吉谦 柴书杰
凡是以开采矿产资源为主的地区都要面临资源枯竭后如何发展经济的问题。本文以正处于生产鼎盛期的全国大型露天煤矿——平朔矿为例,针对其与农村生态经济紧密相关的特点,分析农村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矿区农村生态经济系统重建的三方面模式:一是通过工业生态经济链发展提供资金,减少污染。二是要建立基于矿区复垦地的小杂粮生产、林木培育、牧草种植、中草药种植的多元农业生态经济园区。三是矿区农村生态经济重建,需要通过股份制联合开发复垦土地,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并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等。
关键词:
农村生态经济 可持续发展 模式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韩武波 贾薇 白中科
研究目的:研究因矿区扩大生产规模引致村庄和人口迁移对于矿区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研究方法:以山西省平朔矿区为例,结合其开展的三次村庄和人口搬迁,通过1987年、1996年、2001年、2005年、2010年的陆地卫星TM影像数据分析,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分析平朔矿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变化。研究结果:1987-2010年,平朔矿区:(1)各景观类型的斑块面积均呈上升趋势,但因受到矿山生产影响的程度不同而各异;(2)矿坑、剥离区、边坡三类景观的形状指数呈上升趋势,复垦地呈缓慢增长趋势,建设用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3)边坡、矿坑、剥离区、矿山复垦地的最大斑块指数呈上升趋势,建设用地先升后降,整体呈...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成久 刘宇欣 李海福 孙雨桐 于英臣
抚顺西露天矿是我国东北部最重要的煤炭产地,煤炭的大规模开采与使用,致使区域景观格局发生剧烈变化,严重影响周边景观安全。以抚顺西露天矿区作为研究对象,以2010,2014,2018年3期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借助ArcGIS软件对3期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识别地类。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破碎度指数对2010~2018年矿区景观特征进行分析,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抚顺西露天矿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近年抚顺西露天矿区每年变化速率达到12.8%,景观变化速度快,斑块稳定性差;抚顺西露天矿区景观结构转移频繁,各景观类型面积差距缩小,建设用地面积减少,林地面积增加,还林效果明显;景观破碎度指数小幅降低,从2010年0.0676降到2018年0.0585;以景观生态学理论构建抚顺西露天矿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运用多指标综合质量评价法,选取斑块综合质量较高的7个斑块作为生态源地,生态源地面积共10.28km~2,占研究区总面积4.6%。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通过ArcGIS中距离分析功能计算得到各源地之间的最小累积耗费距离表面,识别出最小成本路径为生态廊道,共21条,通过山脊线与廊道相交,确定19个生态节点。研究结果将对抚顺西露天矿区生态恢复和生态安全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赵康杰
本文以山西平朔矿区为例,对矿区生态环境难题破解机制进行研究。平朔矿区在煤炭开发中实现了生态环境治理与农民利益保护的统一,平朔矿区制定复垦规划对农民进行补偿,通过边开发边治理改善了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形成了"以煤补农"的平朔模式。平朔矿区通过土地使用制度、补偿协议、企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产学研合作制度等方面的创新,促进了政府、企业、农民、科研机构多中心合作治理机制的形成,这对于我国其他矿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李孟然
在山西省平朔安太堡、安家岭露天矿区,如果不是看到巨大的露天矿井,很难想象这就是煤矿。在这两处露天矿井的周围,没有沟壑纵横的采挖痕迹,没有大量裸露的废弃地,而是树林灌木错落分布,长满玉米、土豆等农作物的台地层层相连,一派绿色天地,与人们总体印象中煤灰肆虐、环境污染严重迥异。露天矿井挖出的大量土石方、留下的废弃地哪里去了?平朔煤炭工业公司公共关系科科长贺振伟告诉记者,1985年起,该矿开展了以造地造土、水土保持、土壤培肥、植被重建为核心的矿区土地复垦工程,排土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寇晓蓉 白中科 贺振伟
为探讨煤炭型矿区复垦土地可持续利用与产业转型,本研究以平朔矿区为例,通过对矿区产业结构框架组成关系、矿区传统土地复垦模式以及产业结构特征与演替规律分析,研究了矿区复垦土地与产业转型的机制与模式。研究表明:我国矿区复垦土地可持续利用与产业转型目标导向机制应从"二元主导机制"过渡到"多元并存主导机制",最终实现"多方合作主导机制";平朔矿区产业框架应由粗放型、外延式向精益型、内涵式转变;依产业链不同,平朔矿区产业转型模式可分为两类,一是黑色工业产业链:煤炭开采-煤矸石-电-硅铝-建材工业,可实现矿区资源、能源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韩武波 贾薇 孙泰森
研究目的:以2001年、2004年和2009年3个时段的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平朔矿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演变的特征,为矿区土地管理、生态重建建设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矿区范围内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矿坑采掘区、矿坑边坡、排土场、矿坑剥离区面积增加,耕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减少;由于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各类型的景观格局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整体景观破碎程度增加,景观多样性增加,形状越来越不规则,各斑块类型在景观中呈现均衡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研究结论:在立足长远目的的基础上,土地复垦措施为矿区的生态重建奠定了重要基础,有效地指引了矿区的可...
关键词:
土地利用 3S 景观格局 平朔矿区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侯湖平 张绍良 闫艳 郭士永 顿德光 金玉洁
研究目的:探讨矿区景观生态修复策略和技术,以改善矿区景观格局和矿区生态环境质量,保证矿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利用RS数据,采用GIS技术和生态景观指标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987—2008年间,斑块连通度、斑块密度、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增大,优势度指数减低,表明景观破碎化程度提高,多样性增大,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但耕地面积和最大斑块指数减小最大,耕地的边缘密度增大和连通度降低;水域用地的面积增大,最大斑块指数增大,斑块边缘密度增大和连通度降低,主要原因是采矿造成农地塌陷、地表积水、部分塌陷地被复垦为鱼塘用地等。为此,提出一系列的生态修复模式和生态修复措施,加大对矿区景观生态的斑块—廊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