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23)
- 2023(8021)
- 2022(7020)
- 2021(6766)
- 2020(5472)
- 2019(12980)
- 2018(12722)
- 2017(24832)
- 2016(13669)
- 2015(15203)
- 2014(15087)
- 2013(14915)
- 2012(14197)
- 2011(12658)
- 2010(12890)
- 2009(11752)
- 2008(11667)
- 2007(10620)
- 2006(9892)
- 2005(9001)
- 学科
- 济(52682)
- 经济(52632)
- 业(37698)
- 管理(36661)
- 企(30334)
- 企业(30334)
- 方法(18943)
- 制(17574)
- 地方(17013)
- 农(16980)
- 数学(16658)
- 贸(16439)
- 贸易(16428)
- 数学方法(16407)
- 易(16031)
- 财(15314)
- 中国(14783)
- 银(14506)
- 银行(14496)
- 行(13574)
- 出(12499)
- 业经(11492)
- 农业(11310)
- 策(10818)
- 融(10079)
- 金融(10076)
- 度(9810)
- 制度(9805)
- 体(9602)
- 学(9158)
- 机构
- 学院(183353)
- 大学(181891)
- 济(77783)
- 经济(75839)
- 管理(70033)
- 研究(65143)
- 理学(58594)
- 理学院(57845)
- 管理学(57073)
- 管理学院(56668)
- 中国(55069)
- 京(39889)
- 财(38534)
- 科学(37650)
- 所(32233)
- 中心(31007)
- 江(30198)
- 农(29865)
- 财经(29174)
- 研究所(28672)
- 经(26339)
- 北京(25411)
- 范(25047)
- 师范(24859)
- 院(24333)
- 州(24285)
- 业大(24265)
- 经济学(23174)
- 农业(23071)
- 银(22045)
- 基金
- 项目(116897)
- 科学(91898)
- 研究(88097)
- 基金(84200)
- 家(72312)
- 国家(71686)
- 科学基金(61539)
- 社会(54910)
- 社会科(52065)
- 社会科学(52055)
- 省(44476)
- 基金项目(44123)
- 教育(39905)
- 自然(39638)
- 自然科(38663)
- 自然科学(38652)
- 划(38295)
- 自然科学基金(37952)
- 编号(36290)
- 资助(35209)
- 成果(29993)
- 发(26535)
- 重点(26147)
- 部(26134)
- 课题(25763)
- 创(23722)
- 性(22562)
- 教育部(22449)
- 国家社会(22191)
- 创新(22151)
共检索到3006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潘海啸 张超
轨道交通建设推动了上海郊区的快速发展,人口在外围大量集聚,也促进了郊区商业的发展,大型超市已经成为居民购买日常用品的主要场所。与此同时居民私家车保有量不断提高,规划需要抑制人们日常生活对小汽车的依赖性,避免社会分异和城市蔓延式发展。首先研究商业网点分布与轨道交通站点的藕合关系,可以看出在郊区两者之间缺乏配合。通过对上海近郊两个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居民大型超市购物出行的调查分析,研究站点地区空间规划设计及公共交通服务对人们购物出行的距离分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在城市近郊地区TOD建设在轨道交通站点和大型超市选址、居住区设计与地面公共交通的整合及换乘的规划策略方面进行了探讨,也有助于我们的规划评估工作。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袁满 严明瑞 朱俊青 单卓然 姜浩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随着绿色TOD模式研究的不断推进,学者们对轨道交通是否能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展开了广泛探讨。该类研究主要以城市或区域等宏观尺度为对象,而忽略了轨道交通对沿线及站点等微观地区的影响。文章以武汉市6条轨道交通线路的站点为例,评估轨道交通对站点空气质量的影响,并探讨TOD模式指标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机制,提出改善空气质量的TOD模式优化策略。结果发现,轨道交通对多数站点空气质量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但不同站点间的影响差异较大。站点地区的工业用地占比、绿地与水域占比、土地混合度、容积率等因素与空气质量具有相关性。高水平的土地混合,可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改善空气质量;开发集聚度越高,城市越紧凑,空气污染改善越明显;合理的交通接驳方式,减少了机动车尾气排放,可改善空气质量。因此,应通过高水平的土地混合、紧凑的空间形态、完善交通接驳等措施,优化轨道交通TOD建设,提升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
关键词:
轨道交通 TOD模式 站点 空气质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单卓然 黄亚平
采用系统归纳和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大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开发特征及问题,研究表明:①我国大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开发建设具有三大特征,即土地利用趋于高效、城市功能日益复杂、开发服从经济规律;②归纳总结了我国大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普遍存在的四项土地利用谬误,即土地利用与空间结构趋同、空间封闭现象严重、公共设施布局边缘化、强度过高紧凑过度;③提出了五项积极的规划引导策略,即开发模式的多样化策略、生态开敞空间预留策略、低碳交通换乘接驳策略、公益服务设施临近策略和整体开发强度梯度策略,以期为解决我国大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普适性问题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段婷 任利剑 运迎霞
挖掘绿道的交通功能,将绿道融入轨道交通的短途接驳系统,可以有效缓解居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从生态位竞争和心理距离感知角度论证绿道接驳地铁的优势。以广州近郊地铁站点与绿道的接驳情况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绿道未能有效接驳地铁的现状和问题,发现在绿道线路、配套设施、管理、公众认知和天气影响等五个方面的不足影响了绿道对地铁的接驳使用率,分析绿道接驳地铁的使用意愿。借鉴哥本哈根、代尔夫特、日本、巴黎和纽约的案例,总结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建设的相关经验。最后提出绿道与地铁接驳过程中在系统、设施和管理方面的优化策略,重视在站点一定范围内的绿道系统构建,保证绿道的优先权,提高绿道对居住区的可达性,提供多功能的绿道服务配套,加强对绿道建设的资金支持和舆论宣传,形成成功的绿道政策予以推广。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金昱
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峰时段运畿不足和非高峰时运能过剩已经成为现阶段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组织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研究利用上海轨道交通站点客流数据,首先利用聚类分析算法分析得到进站客流的四种主要时变模式,然后通过建立多项Logit回归模型,从土地利用、交通等方面定量分析影响客流时变模式的显著因素。研究可为站点周边用地规划和交通设施规划及运营管理提供参考,有助于促进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协调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邓亚娟 马荣国 胡绍荣
在确定轨道交通站点影响范围的基础上,指出轨道交通站点建设需与城市空间、周边环境及已有交通网络相协调;将轨道交通站点按照所在区位、开发程度、交通条件等因素进行类别划分,针对不同类型的轨道交通站点,提出了相应的站点区域规划理念,并提出了公交导向下站点区域配套交通设施和公共空间规划方法。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李晨朋
针对轨道站点出入口的进出站客流特征,提出了一种用于轨道站点设施配套的方法。该方法基于出入口位置,对出入口进行特征分类,结合城市规划理念和现实需求,提出轨道站点各类设施布设策略,提升配套设施使用效率,并为轨道交通站点配套设施规划落地提供支持。
关键词:
轨道站点 客流特征 站点出入口 配套设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郑文含
按照功能导向,将轨道交通站点划分为居住型、中心型、枢纽型三种类型,确定站点的空间影响区,分析轨道交通站点对周边用地开发强度的影响作用。提出站点地区开发应遵循整体高密度土地使用,开发强度梯度递减的一般规律。同时考虑分类站点开发强度控制,针对三种类型站点分别提出适宜的开发强度建议。
关键词:
轨道交通 站点地区 开发强度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崔昆仑 周岱霖 袁媛 杨箐丛 何冬华
轨道交通站点根据其所处区位、周边土地利用情况、现状开发分异的不同,往往与城市开发活动具有不同的结合方式,并对城市空间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一般可分为适应及引导两种类型。以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沿线站点为例,在对站点周边的土地利用及开发活动分异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归纳适应及引导型站点周边土地利用布局的特征,为指导周边土地利用优化提供依据。
关键词:
轨道交通站点 土地利用特征 台州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崔叙 喻冰洁 梁朋朋 王琳 张凌菲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是城市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关键节点,不同类型的站点在城市中的区位条件、功能定位、土地利用、人流特征等均存在差异。利用成都市2018年POI数据、地铁刷卡数据、出行调查等数据,基于"客流行为—用地结构"视角,将人群行为和实体空间进行关联聚类,通过K-均值聚类对成都市136个轨道交通站点进行类型识别,并分析其空间格局与客流OD的通勤特征。结果表明:(1)"客流—用地"聚类方法分类结果为居住主导型、就业主导型、职住错位型等7类;(2)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呈圈层式线性分布特征,站点类型随着到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居住型主要分布于城市二、三环外,而空间错位型站点主要分布在二环—三环之间,就业型集中分布在高新南及一环内;(3)站点客流OD表现出早晚高峰离心性,以及大跨区流动趋势,7种站点类型之间具有典型"居住—就业"通勤与非典型"错位—错位"通勤特征。基于站点类型与多尺度轨道通勤时空规律,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空间再平衡引导策略:基于空间类型互补的站点集群再平衡,基于失衡主体行为的公共资源再平衡,站点地区土地混合"量"与"质"再平衡。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宇宁 运迎霞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商业环境包括微观商业环境和宏观商业环境两个层次。通过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商业环境的定量评价体系,并采用理想点法对天津地铁1号线的6个典型站点进行实证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商业环境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等级分异和职能分异,即位于城市中心区的轨道交通站点其周边商业环境优于位于城市外围地区的轨道交通站点,继而从空间选址、等级设置和功能提升3个方面提出城市外围地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商业环境的提升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高晓晖 刘芳
运用统计列举法和特征价格模型量化了轨道交通对周边住宅价格的影响,进而提出了轨道交通周边的住宅开发策略与居住选择策略。在样本选择方面,把上海市划分为四个区域,对每个区域分别选取了3-10个不等的轨道站点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采用实际步行时间距离概念,以距轨道交通站点10分钟时间距离、10-20分钟时间距离、20-30分钟时间距离为空间范围,选取了在不同时间距离范围内的550个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轨道交通对周边住宅价格的影响在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其影响程度取决于一个地区本身的地理位置、商业集中程度、基础设施等因素。
关键词:
轨道交通 住宅价格 影响 时间距离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何小洲 杨涛
阐述了市郊轨道交通的功能特征及其敷设方式、车站设置、运营组织和行车速度等技术特征。基于宁句综合交通整体出行时耗的分析,论证了宁句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提出了宁句轨道交通的发展要能引导汤山-黄梅-句容一体化空间结构的形成。针对宁句轨道跨行政区域的特点以及既有相关规划基础,为了提高规划方案的应变性与可行性,在明确了线路规划研究总体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两阶段"的线路规划方法,并进行了实践应用。
关键词:
市郊轨道 大城市 线路规划 宁句轨道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洪英 李喆康 李旭
文章基于多源数据融合方法,从客流水平、居民需求、接驳特性、周边设施4个维度对轨道站点特征进行提取与构建。采用PAM算法对站点进行聚类研究,最终形成6类站点画像的标签。在此基础上探索站点功能定位、客流模式之间的内在关系,梳理不同类型站点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阶段性矛盾,指导客流预测任务、引流策略制定等后续工作。
关键词:
多源数据 轨道站点画像 PAM聚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的规划设计原则——基于公共交通导向发展模式的视角
城市轨道交通出行幸福价值评估研究——以长沙地铁为例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灰色用地”选区研究
近郊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服务设施配套与职住人口增长关系探究——基于多源数据的武汉实证分析
轨道交通站点的异质性对周边住宅价格的影响研究——以北京市地铁四号线-大兴线为例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武汉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影响因素多级效应研究
基于AHP-SWOT法的大城市中心区历史文化型轨道交通站域更新策略研究——以天津市和平路站点为例
基于出行特征的城市群客运轨道交通体系层次与功能研究
城市群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体系
关于轨道交通票价相关问题的探讨——以上海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