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08)
- 2023(12641)
- 2022(10926)
- 2021(10444)
- 2020(8792)
- 2019(20309)
- 2018(19855)
- 2017(39447)
- 2016(20990)
- 2015(23657)
- 2014(23560)
- 2013(23374)
- 2012(21418)
- 2011(19041)
- 2010(19096)
- 2009(18210)
- 2008(17046)
- 2007(15173)
- 2006(13466)
- 2005(12193)
- 学科
- 济(78242)
- 经济(78149)
- 业(66924)
- 管理(63610)
- 企(56791)
- 企业(56791)
- 方法(39004)
- 银(35266)
- 银行(35119)
- 数学(33926)
- 数学方法(33609)
- 行(33455)
- 融(31821)
- 金融(31820)
- 中国(28111)
- 财(26569)
- 制(25258)
- 务(20080)
- 财务(20019)
- 财务管理(19986)
- 农(19593)
- 企业财务(19197)
- 业经(18442)
- 地方(17147)
- 学(15124)
- 理论(14657)
- 技术(13907)
- 度(13749)
- 制度(13736)
- 农业(13721)
- 机构
- 大学(289617)
- 学院(287143)
- 管理(119908)
- 济(114278)
- 经济(111595)
- 理学(102862)
- 理学院(101854)
- 管理学(100337)
- 管理学院(99824)
- 研究(90003)
- 中国(84202)
- 京(61200)
- 财(57841)
- 科学(53571)
- 财经(46249)
- 中心(45250)
- 所(43796)
- 农(42785)
- 经(42050)
- 江(41352)
- 业大(39892)
- 研究所(39627)
- 北京(39155)
- 银(36034)
- 州(35429)
- 财经大学(34998)
- 银行(34498)
- 经济学(34288)
- 范(34018)
- 师范(33716)
- 基金
- 项目(193702)
- 科学(152278)
- 研究(143163)
- 基金(141446)
- 家(120957)
- 国家(119933)
- 科学基金(104655)
- 社会(89505)
- 社会科(84913)
- 社会科学(84892)
- 基金项目(75897)
- 省(74714)
- 自然(68581)
- 自然科(66981)
- 自然科学(66967)
- 自然科学基金(65775)
- 教育(64607)
- 划(62568)
- 资助(59222)
- 编号(58755)
- 成果(47394)
- 部(42920)
- 重点(42267)
- 创(40849)
- 发(39831)
- 课题(39025)
- 创新(38031)
- 项目编号(37436)
- 教育部(37391)
- 科研(37321)
- 期刊
- 济(119700)
- 经济(119700)
- 研究(90999)
- 融(57342)
- 金融(57342)
- 中国(54493)
- 财(45146)
- 管理(43216)
- 学报(41133)
- 科学(38829)
- 农(37718)
- 大学(31666)
- 学学(29981)
- 教育(26450)
- 农业(24013)
- 技术(23112)
- 财经(22859)
- 经(19048)
- 业经(18436)
- 经济研究(18389)
- 理论(17846)
- 实践(16664)
- 践(16664)
- 问题(14838)
- 科技(14594)
- 图书(14019)
- 技术经济(13631)
- 财会(13534)
- 现代(13392)
- 业(12114)
共检索到4358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仁曾 郭峰 庄旭东
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了大型科技公司的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大型科技公司的金融科技提升了理财产品的便利性,分流了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削弱了银行的“特许权价值”,从而推升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承担水平。大型科技公司的金融科技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冲击存在规模效应和城乡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其规模效应和城乡差异主要来源于大型科技公司金融科技对银行存款分流冲击的客观作用效果差异,面对存款分流压力时不同规模和城乡属性的银行自身的行为差异并不是产生异质性影响的原因。基于此,对于金融科技发展的规划,需要建立适当的防火墙,防止金融科技相关业态引发金融风险跨市场、跨部门传播。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袁媛
在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环境、新要求下,银行如何更加前瞻、有效地开展信用风险管理,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是亟待认真思考、解决的重要问题。新兴的数字化技术、金融科技(Fin Tech)异军突起,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关键的技术应用,可以改变"从历史看未来"的方法,尝试构建"从数据/信息看当下,从特征看未来"的方法论,打造覆盖风险识别、计量、决策、实施全流程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马柔
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商业银行创新金融服务、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论文立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实际,分析金融科技进步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借鉴运用金融科技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规划商业银行应用金融科技进行信用风险智能化管理的框架、蓝图和路径选择。
关键词:
金融科技 风险管理 智能化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郭峰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整理的金融科技创新专利数据,实证检验了金融科技对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在货币政策影响银行信用风险的过程中起到了强化调节作用,因而在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金融科技有助于降低银行信用风险。对比分析数量型货币政策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影响银行信用风险的渠道,发现金融科技对数量型货币政策的调节效应比较显著,而对价格型货币政策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另外,将金融科技创新划分为六个子类别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移动交易类金融科技创新比区块链、物联网以及网络安全类金融科技创新更能显著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水平。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谢清河
当前受美国次贷危机等一系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中国银行业正面对中国经济伴随全球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的挑战。针对经济增长下行周期中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相应的对策建议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规律的经营管理理念;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坚持稳定的信贷投放并保持适度的灵活性,实现银行和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健全和完善金融监管机制,促进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加快金融生态建设,为商业银行稳健持续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
金融经济周期 银行风险 信贷环境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谢平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和转型的深入,产能的整合、淘汰力度加大,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在这一大环境下,国内银行的资产质量整体出现下滑,前几年经济高速增长时被掩盖的一些问题逐步暴露出来,也引发了我们对信用风险管理的更多反思。关于单个授信客户信用风险的防范客户层面的信用风险防范,包括授信项目的审批和贷后管理等,是目前国内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资源和精力主要投入的领域。在这方面,国内银行目前都遵循着"审贷分离"这一基本政策,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侯博 刘思聪 庄新田
本文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信用风险评价角度出发,研究供应链金融及其信用风险,建立基于融资企业、核心企业、供应链运行状况及融资模式下的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汽车中小企业为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Logistic模型,构建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结果表明,针对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复杂特征,本文构建的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适用性。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杜莉 刘铮
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下,商业银行面临巨大挑战,也存在机遇。在此背景下,强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约束是否影响其经营效率?本文以2012—2020年我国48家商业银行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超效率DEA模型构建全局参比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信用风险约束下的商业银行效率,以中国数字金融普惠发展指数为核心解释变量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由于数字金融本质上是基于技术进步驱动的金融创新行为,通过强化银行信用风险防控能力这一中介要素,促进了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提升。此外,数字金融对银行经营效率的促进作用呈现异质性,对资产规模小、成立时间较短、非上市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提升更显著。因此,进一步明晰转型路径、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强化风险治理能力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加快数字化转型、再造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 经营效率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谢清河
信用衍生产品(Credit Derivative)是一种使信用风险从其他风险类型中分离出来,并从一方转让给另一方的金融合约,是一种新的管理信用风险的工具。目前主要有两种分类:一类是根据信用风险保护买方是否获得了相应的融资,分为融资性和非融资性信用衍生产品;另一类是根据基础资产所涉及的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戴昕琦
在线上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分别基于SMOTE-RF模型、C-SMOTE模型与Logistic模型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C-SMOTE-RF模型在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上更加准确可靠。基于C-SMOTE算法的随机森林模型在帮助商业银行管理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降低信用损失上效果更为显著。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闫丽瑞
信用风险是银行业面对的主要风险之一,如何有效地度量和管理信用风险是银行风险管理者尤为关注的问题。介绍了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和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新巴塞尔协议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和基于信用衍生产品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以期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有所启示。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陈燕
从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理论根源出发,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进行研究,并从内部生成机制和外部生成机制两个方面,全面地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生信用风险的原因。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 生成机制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小明
文章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评级研究中涉及的各种信用测度模型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与总结,对现有各种评级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场合等做了必要的比较研究。文章认为目前我国信用风险评级测度方法研究存在模型研究与指标体系研究相脱节的现象,指出信用风险评级研究应该综合考虑风险分析、模型研究、指标体系研究,并给出了建立信用风险评级模型的基本设想。
关键词:
内部评级法 违约概率 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赵卫兵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价方法,就其在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中的运用现状进行了回顾,分析了这种方法在中国的商业银行信贷决策运用中的特点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改进的信贷风险决策评价模型。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天宇 杨勇
文章根据信贷组合观点理论来构建信用风险宏观经济压力测试模型系统,首先构建了基于压力传导模型和压力情景生成模型的压力测试模型系统;其次通过相关性检验、平稳性检验与"协整检验"筛选出对商业银行风险产生影响的宏观经济变量;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得出,该模型对于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宏观经济压力下的信用风险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