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41)
- 2023(6775)
- 2022(5705)
- 2021(5161)
- 2020(4308)
- 2019(9484)
- 2018(9119)
- 2017(17435)
- 2016(9593)
- 2015(10064)
- 2014(9735)
- 2013(9511)
- 2012(8761)
- 2011(7589)
- 2010(7340)
- 2009(6702)
- 2008(6411)
- 2007(5565)
- 2006(4775)
- 2005(4141)
- 学科
- 济(39115)
- 经济(39073)
- 业(26124)
- 管理(24671)
- 企(19375)
- 企业(19375)
- 方法(18763)
- 数学(17348)
- 数学方法(17203)
- 农(11139)
- 学(10611)
- 财(9852)
- 中国(9434)
- 贸(8807)
- 贸易(8802)
- 地方(8629)
- 易(8586)
- 农业(8184)
- 业经(7979)
- 环境(6138)
- 制(5954)
- 技术(5879)
- 务(5736)
- 财务(5733)
- 财务管理(5721)
- 银(5552)
- 银行(5501)
- 地方经济(5427)
- 融(5414)
- 金融(5412)
- 机构
- 大学(133281)
- 学院(132308)
- 济(56090)
- 经济(55251)
- 研究(49481)
- 管理(48994)
- 理学(43503)
- 理学院(42995)
- 管理学(42167)
- 管理学院(41956)
- 中国(35717)
- 科学(34165)
- 农(34026)
- 农业(27376)
- 京(27139)
- 业大(27073)
- 所(26930)
- 研究所(25335)
- 财(23107)
- 中心(21665)
- 江(19584)
- 财经(19132)
- 院(18286)
- 农业大学(18192)
- 经济学(18068)
- 经(17649)
- 经济学院(16671)
- 省(16545)
- 北京(16127)
- 科学院(15338)
- 基金
- 项目(99884)
- 科学(77288)
- 基金(74197)
- 家(69546)
- 国家(69026)
- 研究(62771)
- 科学基金(57174)
- 社会(42016)
- 社会科(39966)
- 社会科学(39957)
- 基金项目(39790)
- 自然(39704)
- 自然科(38846)
- 自然科学(38822)
- 省(38772)
- 自然科学基金(38191)
- 划(33518)
- 资助(29975)
- 教育(27657)
- 重点(23249)
- 编号(21853)
- 计划(21746)
- 发(21513)
- 部(21360)
- 创(21011)
- 科研(20302)
- 创新(19798)
- 科技(19719)
- 业(19225)
- 国家社会(18540)
共检索到1834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姜小玉 杨佩昀 王洁玉 赵闪闪 褚一凡 马剑敏
为了解生物操纵和恢复水生植被的抑藻效果,分别以大型溞(Daphnia magna)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作为浮游动物和大型沉水植物的代表,以小环藻(Cyclotella sp.)、小球藻(Chlorella vugaris)和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作为浮游植物的代表,在温度25℃、光照度2 600-3 000 lx和光暗比14 h∶10 h的条件下,研究三种藻共培养和单一加入大型溞、金鱼藻以及同时加入大型溞和金鱼藻时各自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三种藻共培养时,最终铜绿微囊藻占总藻细胞数的95.9%,成为优势种;单一加入大型溞或金鱼藻时,三种藻的增长被显著抑制,特别是铜绿微囊藻,最终小球藻占优势,单一加入大型溞的抑制效果更好;同时加入大型溞和金鱼藻时,大型溞的数量增加了55.6倍,金鱼藻的质量增加了42%,三种藻提前进入衰减状态,小环藻、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达到最大藻细胞密度时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36.02%、-5.46%、99.91%,大型浮游动物和沉水植物的联合作用能更好地控制浮游藻类的增殖。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晨露 常孟阳 董静 代杜娟 王佳慧 尚向阳 范聪利
夏季高温时,养殖水体水华现象频繁发生,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常见水生植物释放的活性物质在低浓度下可以起到抑藻作用,对藻类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实验室静态模拟方法,取养殖池塘暴发蓝藻水华的水体,与沉水植物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及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pectinatus)进行共培养,研究这2种沉水植物对养殖水华水体营养水平、藻类生长、藻类结构及浮游藻类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金鱼藻和篦齿眼子菜可显著降低水华水体氮、磷等营养水平(P<0.05);金鱼藻和篦齿眼子菜可有效抑制水华蓝藻(Cyanobacteria)生长,尤其对颤藻和微囊藻(Microcystissp.)效果显著(P<0.05),且篦齿眼子菜对水华蓝藻抑制效果更为显著。实验结束时,篦齿眼子菜培养组藻密度下降93.6%,生物量下降98.9%,叶绿素a含量下降60.5%;金鱼藻培养组藻密度下降72.5%,生物量下降86.8%,叶绿素a含量下降54.3%;金鱼藻和篦齿眼子菜的存在可促进养殖水体浮游藻类生物多样性增加,且金鱼藻提高浮游藻类生物多样性效果更显著。金鱼藻培养组浮游藻类生物多样性升高98.4%,篦齿眼子菜培养组浮游藻类生物多样性升高50.3%。本研究结果可为未来生态养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高镜清 燕启社 黄五星 熊治廷
通过控制pH(7和9)范围以区分分子态氨(NH3)和离子态氨(NH+4),研究了不同浓度铵态氮(NH+4-N)对金鱼藻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鱼藻相对生长速率的变化范围为每天-0.10~0.03。在分子态氨浓度小于0.22 mg/L时,铵态氮对金鱼藻的毒性是由离子态氨和分子态氨共同作用。在分子态氨达到最大浓度4.39mg/L时,金鱼藻的生长速率显著减少,直至死亡。随着铵态氮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金鱼藻体内碳氮比下降,叶绿素含量下降,光合作用减弱,相对生长速率下降。试验结果为合理利用金鱼藻来改善水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研究分子态氨对沉水植物的胁迫作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富营养化水体 铵态氮 金鱼藻 生长 生理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黎明 刘德启 姜海燕 陆露璐 蔡晔 张静
研究了水体悬浮颗粒物对修复植物的影响规律,结果揭示了悬浮颗粒物对水生植物影响的两面性以及修复植物对颗粒物胁迫产生自由基进行清除的适应机制。在正常情况下,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 ersumL)体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维持在256~280 U/g(鲜重),过氧化物酶活性维持在80~90 U/g(鲜重)的水平,保证了细胞膜脂质氧化的分子标志物MDA的代谢水平低于65μmol/g(鲜重)。当金鱼藻受到大于300 mg/L颗粒物的高强度胁迫时,其体内这两种抗氧化酶活性不仅没有维持在很高的水平,反而均呈下降趋势,致使金鱼藻体内的MDA平均值可达79μmol/g(鲜重)以上,形成了对细胞膜相...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丽娟 成永旭 吴旭干 窦亚卿 陈石林 吕耀平
The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of Daphnia magna fed with Microcystis viridis and Chlorella spp respectively and 20% fish oil + 80% yeast and yeast were studied.The intrinsic rate of natural increase of Daphnia magna(rm) was 0.243 fed with Microcystis viridis,0.301 with Chlorella spp.,0.244 with 20% fis...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俊 张清东 马芸莹 牛文亮 罗海力
通过实验室静态培养试验,以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对富营养化水体营养源的吸收和水质净化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金鱼藻能迅速有效地增加水体中溶解氧(DO),增长率达49.71%;pH随时间变化呈现先升高后回落的过程,其变化与生物量存在一定线性关系;②金鱼藻对水样的TN、TP、COD、Chl-a去除率分别为90.01%、35.13%、72.67%、99.82%,水质由中富营养型(Meso-eutrophic,MT)向贫营养型(Olig-eutrophic,OT)转变;③通过SPSS软件分析,指标间的皮尔森相关性高度显著,两两线性相关系数介于0.934~0.9...
关键词:
金鱼藻 富营养化 营养源 净化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石彦红 张凤英 马凌波
采用超声波法、煮沸法和微波法3种方法分别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环状异帽藻和角毛藻进行细胞破碎及快速制备基因组DNA的研究。通过细胞计数和DNA浓度测定的手段对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以选择适合不同藻种的细胞破碎方法。结果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和环状异帽藻用超声波法破碎效果较好;角毛藻用微波法较好。对用该三种方法制备的基因组DNA做了PCR扩增,电泳检测表明,与CTAB法扩增效果一样。本文建立的微藻DNA快速制备方法有望应用在赤潮藻类的快速分子鉴定方面。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雅萌 徐军田 李信书 姚东瑞 刘兆普
为了探讨原位状态下不同增殖方式得到的绿潮藻浒苔生物体的差异,通过原位围隔实验,分别获取漂浮浒苔释放的孢子萌发形成的藻体(ST)和浒苔自身营养增殖得到的藻体(VT),通过比较这两种浒苔的生长、光合作用和荧光参数的不同,来估测其光合生理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ST的生长速率比VT显著高出61.27%,并且ST的最大光合作用速率(Pmax)、光合效率(α)和光合活性(P/R)比VT分别显著高出25.33%、14.93%和134.69%,而呼吸作用速率和光补偿点比VT显著低了45.7%和52.2%,这表明ST与VT相比具有更大的生长优势。另外,VT的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显著高于ST,在高光下尤为...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捷 梁彦娟 刘泽浩 李永强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中肋骨条藻和海洋原甲藻对中华哲水蚤繁殖的影响,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对两种微藻内源醛类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与海洋原甲藻相比,中肋骨条藻对中华哲水蚤的存活率、产卵率和孵化率都存在负面影响。在微藻内源醛类分析中,检测到中肋骨条藻中含有6种醛类,而在海洋原甲藻中仅检测到两种醛类。不论是从单种醛类的含量上,还是醛类总含量上,中肋骨条藻中醛类含量都明显高于海洋原甲藻,这意味着硅藻释放的醛类物质对中华哲水蚤的繁殖和存活具有潜在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硅藻 中华哲水蚤 繁殖 醛类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李锋 葛长字 方建光 毛玉泽 于守团
在自然变温和水浴恒温的条件下。用3种接种密度培养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 formis,以研究其增殖形式。结果表明,较高接种密度时,扁藻密度始终较高且较早进入平稳期;接种密度相同,恒温下较早进入平稳期。但就所能达到的最大密度而言,变温培养时更高;低密度接种的比生长速率最大,而中等接种密度下的比生长速率最稳定;培养时的比生长速率较高,且比较稳定;增殖模型所反映的和观测结果一致。随着接种密度增加,依赖于初始种群密度的参数a减少,环境容量增加而瞬时增殖速度下降。模型也反映出在相同接种密度条件下,变温培养的环境容量大于恒温培养;恒温时的微藻瞬时增长速度要大于变温时。就(N_t...
关键词:
温度 接种密度 比生长速率 增殖模型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穆亮亮 黄旭雄
以一株新分离的蛋白核小球藻SHOU-1002(Chlorella pyrenoidosa SHOU-1002)为试验材料,设置分别添加葡萄糖、谷氨酸钠和酵母浸出物的3组混合营养组和光合自养组,比较不同营养模式下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及细胞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混合营养模式下接种后蛋白核小球藻细胞密度始终显著高于光合自养组。接种后6d内葡萄糖组的藻细胞密度显著高于谷氨酸钠组和酵母浸出物组;第10天起,3个混合营养组藻细胞密度无显著性差异。培养第12天,谷氨酸钠组和酵母浸出物组的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蛋白和总脂含量显著高于葡萄糖组,碳水化合物含量则显著低于葡萄糖组。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葡萄糖组的饱和脂肪酸(SFAs)含量不断升高,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含量不断降低;谷氨酸钠组和酵母浸出物组的PUFAs含量则先降低后升高;培养第12d,谷氨酸钠组和酵母浸出物组的PUFAs含量显著高于葡萄糖组。表明该株蛋白核小球藻具有混合营养能力且混合营养模式下其生长效能显著提升,混合营养模式下添加酵母浸出物或谷氨酸钠所培养的藻细胞较添加葡萄糖所培养的藻细胞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徐怡 胡忠军 刘其根 李家乐
研究了5种不同氮、磷浓度(3个氮磷比)对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生长和藻体氮、磷含量的影响;并以这些不同氮、磷含量的小球藻在11、17和23℃3种温度条件下投喂透明溞(Daphnia hyalina),研究温度和不同条件培养的小球藻对透明溞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氮磷原子比(正常BG-11培养基,N∶P=76.77∶1;氮磷比为正常培养基的1/5和5倍的培养基)中,氮磷比为正常培养基1/5的小球藻生长最好,且其藻体氮磷比明显低于其它组;氮磷比为正常培养基5倍的小球藻生长速度低于正常培养基组,但其藻体的氮磷比略高于正常培养基组。用这些藻类投喂透明溞,结果表明,在各种培...
关键词:
小球藻 透明溞 温度 N∶P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少沛 李卓佳 曹煜成 陈素文 杨莺莺
采用陈海水配制的无机培养液,添加营养盐的无机培养液和对虾养殖池水3种培养液,分别对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隐藻(Cryptomonas erosa)和颤藻(Oscillatoria sp.)进行单培养和混合培养,探讨3种微藻的增殖规律和相互关系。观测各处理组微藻的生长状况,并以Lotka-Volterra的双种竞争模型为基础,计算3种微藻在生长拐点后各取样点的竞争抑制参数。结果显示,在各处理组中,实验前期微绿球藻和隐藻对颤藻的生长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颤藻在混合培养组中的生物量大于单培养组,而微绿球藻和隐藻的最大生物量均出现在其单培养组。在各组生长拐点后,微...
关键词:
微绿球藻 隐藻 颤藻 共培养 种间竞争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侯志帅 温海深 尹相菡
采用海藻酸钠(Na Alg)-HCG缓释制剂进行激素埋植实验。实验开始时,雌性金鱼(Carassius auratus)卵母细胞处于Ⅲ期。实验期间记录雌性金鱼性腺发育、放免(RIA)法测定血清性激素含量并且通过RT-PCR检测激素相关基因表达。结果表明,埋植Na Alg-HCG缓释激素后,雌性金鱼性成熟系数(GSI)在6-21 d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睾酮(T)和雌二醇(E2)水平在6-30 d显著高于对照组;性腺芳香化酶基因(CYP19A基因)和雌激素受体基因(ERα基因)m RNA相对表达量分别在2-21 d、14-30 d内显著高于对照组,其性腺GH基因m RNA相对表达量变化不显著。研究...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恒 李美真 曹婧 徐智广
以大型红藻真江蓠Gracilaria asiatica、脆江蓠Gracilaria chouae、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大型褐藻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海黍子Sargassum pallidum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在10~25℃不同温度下这几种海藻对硝氮(NO3-N)的吸收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几种大型海藻对水体中NO3-N的吸收效果明显,其中真江蓠和脆江蓠的吸收速率15℃时最高,为0.507±0.136和0.448±0.095μmol/g·h,蜈蚣藻和鼠尾藻在20℃时最高,为0.614±0.033和0.289±0.019μmol/g·h,海黍子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