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65)
- 2023(17011)
- 2022(13951)
- 2021(12877)
- 2020(11088)
- 2019(24711)
- 2018(24029)
- 2017(46703)
- 2016(24687)
- 2015(26798)
- 2014(26659)
- 2013(26052)
- 2012(23390)
- 2011(20675)
- 2010(20378)
- 2009(19247)
- 2008(18211)
- 2007(15855)
- 2006(13273)
- 2005(11812)
- 学科
- 济(99970)
- 经济(99856)
- 业(94178)
- 企(88320)
- 企业(88320)
- 管理(85927)
- 方法(50200)
- 数学(41435)
- 数学方法(40974)
- 财(33898)
- 中国(28742)
- 融(28629)
- 金融(28628)
- 业经(28511)
- 银(27697)
- 银行(27655)
- 行(26541)
- 务(25583)
- 财务(25533)
- 财务管理(25497)
- 企业财务(24317)
- 制(23582)
- 农(22375)
- 技术(19091)
- 理论(18505)
- 贸(18505)
- 贸易(18492)
- 易(18117)
- 学(16674)
- 和(16423)
- 机构
- 学院(341395)
- 大学(338886)
- 济(141570)
- 管理(140643)
- 经济(138936)
- 理学(121663)
- 理学院(120502)
- 管理学(118607)
- 管理学院(117987)
- 研究(103728)
- 中国(89691)
- 财(69323)
- 京(68321)
- 科学(62883)
- 财经(56178)
- 农(55400)
- 中心(52059)
- 业大(51660)
- 经(51202)
- 所(50235)
- 江(49448)
- 研究所(45986)
- 经济学(44583)
- 农业(43992)
- 财经大学(42348)
- 北京(41540)
- 经济学院(40692)
- 州(39783)
- 商学(39509)
- 商学院(39158)
- 基金
- 项目(237822)
- 科学(189299)
- 基金(178272)
- 研究(166319)
- 家(156730)
- 国家(155406)
- 科学基金(135716)
- 社会(109808)
- 社会科(104439)
- 社会科学(104413)
- 基金项目(94829)
- 省(92153)
- 自然(90702)
- 自然科(88815)
- 自然科学(88788)
- 自然科学基金(87282)
- 划(77630)
- 教育(76131)
- 资助(72491)
- 编号(63758)
- 重点(53258)
- 部(52553)
- 创(51751)
- 发(49040)
- 成果(48623)
- 创新(48359)
- 科研(47034)
- 国家社会(46655)
- 教育部(45655)
- 人文(44879)
- 期刊
- 济(143471)
- 经济(143471)
- 研究(92325)
- 中国(58943)
- 财(57458)
- 管理(54938)
- 学报(54892)
- 科学(50532)
- 农(47331)
- 融(46933)
- 金融(46933)
- 大学(42045)
- 学学(40752)
- 农业(30807)
- 技术(29712)
- 财经(28263)
- 经(24253)
- 经济研究(23704)
- 业经(23422)
- 教育(21977)
- 问题(18362)
- 业(18034)
- 财会(17769)
- 技术经济(17729)
- 版(16521)
- 理论(16246)
- 统计(16180)
- 策(15854)
- 商业(15813)
- 现代(15518)
共检索到4888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杨凡佳 杨勇 方意
基于系统性风险,主要分析大型房企违约对金融部门造成的影响作用。同时,使用案例研究方法,剖析房企违约背后的风险机理。研究发现:大型房企违约诱因包括房企“激进”扩张的高杠杆战略与房地产周期的下行压力;在房地产周期中,金融部门扮演了类似于“加速器”的重要角色。借助系统性风险传染模型检验,发现大型房企对金融部门造成的影响比较有限;在大型房企发生实质性违约时,应该重点关注识别出的系统性重要银行。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培辉 袁薇
本文基于拓展的系统或有权益分析法研究了我国金融机构系统性违约风险,并识别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金融机构联合违约概率并不高,危机期间违约风险迅速上升,之后维持在较低水平,2014年底以来再度提高。各子行业违约概率走势相似,但数值上存在较大差异。(2)基于多元极值分布的蒙特卡洛模拟估计了金融机构违约的条件期望损失,较好地识别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测算了危机期间政府可能面临的救市成本。我国金融机构系统性违约期望损失较小,在可控范围内,并且系统重要金融机构主要来自于银行业,加强银行系统性风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培辉 袁薇
本文基于拓展的系统或有权益分析法研究了我国金融机构系统性违约风险,并识别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金融机构联合违约概率并不高,危机期间违约风险迅速上升,之后维持在较低水平,2014年底以来再度提高。各子行业违约概率走势相似,但数值上存在较大差异。(2)基于多元极值分布的蒙特卡洛模拟估计了金融机构违约的条件期望损失,较好地识别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测算了危机期间政府可能面临的救市成本。我国金融机构系统性违约期望损失较小,在可控范围内,并且系统重要金融机构主要来自于银行业,加强银行系统性风险监控仍是监管当局主要任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宇 曾远征 王梦圆 王彬彬
文章利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45个金融企业2009—2019年的收益率数据,基于CCA模型对金融各板块的系统性风险进行测算,对金融板块的系统性风险波动进行简要分析;构建藤Copula模型,计算板块间的尾部相依系数、无条件Kendall相关系数和条件Kendall相关系数,分析板块间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效应。结果表明:金融板块间系统性风险较大的波动是由相关国家政策的颁布或施行所导致的,券商信托板块是金融板块系统性风险传染过程中的关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覃邑龙 梁晓钟
本文基于2006年第4季度至加13年第1季度14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分别利用运用会计信息的Z分数方法和基于LMV模型的违约距离来表示银行的违约风险,研究银行违约风险与银行业风险及金融市场风险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违约风险既具有异质性,又具有系统性。中国银行违约风险,对银行自身经营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引发银行业的连锁反应系统性风险和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从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对中国银行业进行宏观审慎监管的有益启示。银行监管机构可以将银行业违约率的大小作为宏观审慎监管的一个重要预警指标。
关键词:
Z分数 违约距离 异质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征洋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加强了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在此背景下,对系统性风险的动态监测与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优化了系统性或有权益分析模型(SCCA),并选取我国具有代表性的5家上市银行作为样本,对我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动态测度与分析。研究发现,2015年以来,我国银行业系统性违约风险显著上升,5家联合违约的概率已逼近20%,从联合预期损失来看,其值也已处于较高水平。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征洋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加强了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在此背景下,对系统性风险的动态监测与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优化了系统性或有权益分析模型(SCCA),并选取我国具有代表性的5家上市银行作为样本,对我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动态测度与分析。研究发现,2015年以来,我国银行业系统性违约风险显著上升,5家联合违约的概率已逼近20%,从联合预期损失来看,其值也已处于较高水平。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马凌远 尤航
基于2007—2018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企业金融化与违约风险的非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企业配置金融资产的最适规模。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金融化与违约风险之间存在着U形关系,适度金融化能够降低企业违约风险,而过度金融化显著提升企业违约风险,我国实体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最适规模约为6.2%。进一步研究发现:适度金融化与过度金融化分别通过融资约束缓解效应和主营业绩替代效应作用于企业违约风险;企业金融化对违约风险的影响在国有企业和货币政策宽松时期更明显,且金融化的最适规模更大。
关键词:
实体经济 适度金融化 违约风险 U形关系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肖争艳 程硕 陈彦斌
近年来,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呈现跨部门传导效应,尤其是非银行金融部门风险传染可能成为威胁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挑战。本文基于非银行金融部门的微观数据,采用弹性网分位数回归构建尾部风险网络,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动态捕捉非银行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溢出水平的演变特征,研究金融监管对非银行金融部门系统性风险传染的政策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第一,金融部门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总水平主要来自非银行金融部门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水平,其中多元金融部门的系统性风险溢出尤为突出,证券部门和多元金融部门存在较为密切的双向系统性风险溢出;第二,2017年金融监管改革后,金融公司之间的风险网络结构密度有所降低,跨部门系统性风险溢出水平显著降低;第三,金融监管对非银行金融部门系统性风险溢出水平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变性特征,2016—2017年金融监管明显降低了系统性风险溢出水平,2018年后政策效果因受到外部冲击而有所弱化;第四,不同非银行金融部门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水平对政策冲击的响应存在差异,金融监管政策在短期内降低多元金融部门和证券部门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水平效果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完善中国金融风险防范体系、防止金融资本“脱实向虚”和健全相应的风险监管制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影
基于金融杠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区域内和区域间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运用空间偏微分方法,依据测算出的2010—2019年我国各省(区、市)四部门金融杠杆和系统性金融风险数据,考量我国四部门金融杠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空间溢出。结果显示: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较强的空间趋同性特征;由于金融杠杆部门结构和所在区域的不同,其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区域内溢出存在显著差异;此外,金融杠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区域间外溢效应明显,忽视该区域间溢出,将不利于准确评估金融杠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冲击。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政 梁琪 方意
为了对我国金融部门间的系统性风险溢出进行实时监测和有效预警,本文基于Adrian and Brunnermeier (2016)的Co ES指标构想,在左尾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右尾视角,构建下行和上行ΔCo ES分别作为系统性风险的同期度量指标和前瞻预警指标,并提出了更为有效合理且同时适用于下行和上行ΔCo ES的计算方法。本文一方面采用下行和上行ΔCo ES对我国银行、证券、保险三个金融部门间的系统性风险溢出进行监测预警研究,另一方面还基于我国的经验数据检验上行和下行ΔCo ES的性质。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金融部门间具有显著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且三个部门间的风险溢出存在非对称性,银行部门是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发送者,证券部门是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接收者;三个部门两两间的风险溢出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性和周期性,且上行的风险溢出水平高于下行。同时,基于我国的经验数据发现,上行ΔCo ES对下行ΔCo ES具有显著的先导性、前瞻性,上行ΔCo ES可以作为系统性风险的前瞻预警指标。此外,下行ΔCo ES能够引领ΔCo VaR和基于MES估计方法计算的短期ΔCo ES指标,表明本文构建的下行ΔCo ES实时性更强,更适合作为系统性风险的实时监测指标。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俞毛毛 马文婷 钱金娥
以2011—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匹配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显著降低了上市企业债务违约风险;从需求侧看,数字金融能够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高企业投资效率的渠道降低债务违约风险;从供给侧看,数字金融发展增加了企业的金融可得性和所在城市银行网点竞争程度,降低了企业的债务违约风险。并且若样本所在城市中银行种类增加,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降低作用更为显著。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唐文进 苏帆
极端金融事件往往因为发生概率极小而被主流研究所忽略,而且基于平稳随机过程的传统理论和模型难以刻画和分析风险突然全面爆发的现象。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从理论上将风险激增的非线性机制纳入考量,改进已有模型使之更贴近极端金融事件的实际;从方法上探索利用改进后模型预警系统性风险的可行性并验证其先进性。以中国银行部门为例的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跳跃未定权益分析模型将传统模型的连续扩散假设放松为跳跃扩散假设,能更好地刻画极端金融事件的风险激增特征,并可比传统研究提前大约3—6个月预警其系统性风险;而如果进一步纳入本文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唐文进 苏帆
极端金融事件往往因为发生概率极小而被主流研究所忽略,而且基于平稳随机过程的传统理论和模型难以刻画和分析风险突然全面爆发的现象。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从理论上将风险激增的非线性机制纳入考量,改进已有模型使之更贴近极端金融事件的实际;从方法上探索利用改进后模型预警系统性风险的可行性并验证其先进性。以中国银行部门为例的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跳跃未定权益分析模型将传统模型的连续扩散假设放松为跳跃扩散假设,能更好地刻画极端金融事件的风险激增特征,并可比传统研究提前大约3—6个月预警其系统性风险;而如果进一步纳入本文创造性地综合利用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信息构建的混频宏观动态因子作为风险信息源,就还可提前识别金融市场噪声信号并降低其影响,即使在噪声条件下也能为防范系统性风险提供2—3个月的政策反应时间。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林曦 王仁曾
金融科技的出现及发展不断为金融市场注入活力,但同时也伴随着因金融市场复杂性而变化莫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本文基于2012―2020年企业、银行和城市层面数据,探究金融科技对金融市场复杂性演进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会通过金融业务创新加剧金融市场复杂性;制度质量的提升和监管科技的运用能够有效缓解金融科技的加剧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市场复杂性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存在一个阈值,低于阈值时并不会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而高于阈值时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概率显著提升。本文丰富了金融科技与金融市场复杂性领域研究,对金融科技的健康发展、金融监管政策的科学制定以及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有效防范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