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20)
- 2023(13127)
- 2022(11456)
- 2021(10661)
- 2020(9039)
- 2019(20521)
- 2018(20309)
- 2017(38749)
- 2016(21398)
- 2015(23720)
- 2014(23350)
- 2013(23104)
- 2012(21090)
- 2011(18934)
- 2010(18635)
- 2009(16810)
- 2008(16276)
- 2007(14040)
- 2006(12106)
- 2005(10296)
- 学科
- 济(80420)
- 经济(80335)
- 管理(61919)
- 业(56857)
- 企(47024)
- 企业(47024)
- 方法(38300)
- 数学(33168)
- 数学方法(32827)
- 农(22187)
- 财(20148)
- 学(20146)
- 中国(19909)
- 业经(18155)
- 地方(17973)
- 环境(17315)
- 贸(16045)
- 贸易(16038)
- 易(15563)
- 农业(15046)
- 和(13606)
- 技术(13429)
- 划(13389)
- 务(13106)
- 理论(13095)
- 制(13053)
- 财务(13047)
- 财务管理(13030)
- 企业财务(12335)
- 银(10900)
- 机构
- 大学(299843)
- 学院(298051)
- 管理(119385)
- 济(113003)
- 经济(110517)
- 理学(104727)
- 理学院(103525)
- 管理学(101663)
- 管理学院(101155)
- 研究(100861)
- 中国(71813)
- 科学(67658)
- 京(63840)
- 农(56526)
- 业大(51747)
- 所(51505)
- 财(48794)
- 研究所(47860)
- 中心(45209)
- 农业(44914)
- 江(41559)
- 财经(40247)
- 北京(39936)
- 范(38981)
- 师范(38488)
- 院(36891)
- 经(36709)
- 州(34276)
- 经济学(32727)
- 技术(31746)
- 基金
- 项目(217393)
- 科学(168706)
- 基金(157042)
- 研究(151691)
- 家(140362)
- 国家(139229)
- 科学基金(117889)
- 社会(94295)
- 社会科(89291)
- 社会科学(89264)
- 省(85189)
- 基金项目(85011)
- 自然(80215)
- 自然科(78238)
- 自然科学(78209)
- 自然科学基金(76785)
- 划(72845)
- 教育(68496)
- 资助(63740)
- 编号(60814)
- 重点(48903)
- 成果(47283)
- 部(46608)
- 发(46051)
- 创(45174)
- 科研(42331)
- 创新(42170)
- 计划(42037)
- 课题(41440)
- 大学(39406)
- 期刊
- 济(117206)
- 经济(117206)
- 研究(80963)
- 学报(56510)
- 中国(51948)
- 农(49987)
- 科学(49042)
- 大学(41063)
- 管理(40594)
- 学学(39104)
- 财(35380)
- 农业(34691)
- 教育(29749)
- 技术(23314)
- 融(20473)
- 金融(20473)
- 业经(20030)
- 经济研究(18583)
- 财经(18424)
- 业(17952)
- 科技(16648)
- 图书(15676)
- 问题(15652)
- 经(15587)
- 业大(15426)
- 版(15378)
- 资源(14990)
- 理论(14009)
- 技术经济(13607)
- 林业(13210)
共检索到4139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惠敏
基础设施的价值本源是对人的需求满足,通过与人居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表现为对良好人居环境的追求。以可持续的人居环境为目标,以系统思想分析大型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系统的作用机理,构建相互作用模型。即基础设施作为人居环境的承载体,通过能源动力、水资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生态环境和防灾等子系统聚集,实现功能耦合,对自然、人类、社会、居住和支撑等子系统构成的人居环境系统产生相关作用。同时,人居环境系统的适应性促使其与基础设施影响反馈以构成闭环。以上海某典型交通枢纽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为例,设计了4个层次29个指标的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对地缘区人居环境影响度指标体系,基于GA-BP混合算法的影响度模型进行测度。结...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宁小莉 王英楠
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它包括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社会经济环境、城市管理水平四个方面,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评价对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而基础设施评价是人居环境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一个城市人居环境水平的重要指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评价对于实现人居环境的效益最大化,搞好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推动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实现意义。在遵循以人为本、层次性与针对性、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建立了基础设施评价三层指标体系,构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综合评价模型,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并对基础设...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宋美喆 胡丕吉
以智慧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研究数字基础设施对地方财政可持续的现实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对地方财政可持续的影响以正向为主导,具有逐年递增的特征,且呈现异质性,在高创新水平、高人口规模、高人力资本的城市表现更为突出。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刺激公众消费需求、提高财政支出绩效等渠道发挥积极作用,但也会弱化政府征税能力、造成税收流失,对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同时,投资冲动的影响效应不显著,使得数字基础设施通过强化投资冲动作用于地方财政可持续的机制被中断。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空间溢出性,能够带动地理距离相近和经济发展水平类似的城市提高财政可持续性。据此,从有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搭建财税领域的智能网络平台、推动产业和消费升级、发挥先行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履冰 张家滋 刘琼
文章基于中国1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0—2019年的市域面板数据,利用“宽带中国”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和“城市离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的最短距离”等工具变量,从宏观上探讨了信息基础设施如何影响地区劳动力的就业率、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结果表明:(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提升地区就业。(2)互联网接入能够促进地区就业结构升级,显著促进了地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的提升;同时对地区新注册企业密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这一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整体而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据此,提出应根据地区间互联网普及率的现实差距,进一步加强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广,以促进地区就业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晓 张壮壮 李美玲
文章聚焦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视角,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03-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首先运用莫兰指数测度中国环境污染的空间相关性,其次构建包含异质性基础设施投资对环境污染的空间计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运用面板分位数模型进行非线性检验,实证分析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对中国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增加两类基础设施均能显著改善环境发展状况,且增加技术型基础设施的作用会略微明显;技术扩散效应和成本效应是增加两类基础设施投资对环境污染的作用路径;随着环境污染的扩散加强,两类基础设施的边际效应均呈现出倒U型的特征。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文城 白凤兰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建设和绿色发展转型。因此,本文利用2006—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从多维度检验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减少了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PM2.5、工业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作用机制分析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发展能够通过促进绿色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两个渠道来减少污染排放。本文还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和空间溢出效应。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对污染减排的影响、作用机制和地区空间差异,也佐证了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郑传斌 丰景春 鹿倩倩 张可 薛松 侍文庚
大型基础设施项目通常涉及多个行政区域,具有项目之间存在差异性、项目目标多层次性等特点,单项目管理理论已不能满足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管理的要求,需要引入相似性原理,将具有相似性的项目进行组合管理,从而提高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管理效率。从质量、进度、费用三方面,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相似性的识别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特征指标逐项比较聚类技术,构建主要相似性的聚类模型;最后进行案例分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毛晔
城市大型基础设施可持续性是指其自身具备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安全、有效、耐久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长期保持使用价值的性质。城市大型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应当具备可建造性、可维护性和可适应性三个因子。可建造性包括经济条件允许、技术手段可行、资源条件充分。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提高可建造性,可以节省投资、缩短建设周期,还可以通过质量的提高延长项目的使用寿命。可维护性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护时,保持或恢复其规定状态的能力。较好的可维护性带来的收益包括降低运营成本和生命周期费用、减少发生故障后的维修时间、延长产品使用寿命、降低故障率、减少计划外的运行暂停时间。可...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余莹
我国对外基础设施投资一般采取由国家政策性银行提供优惠贷款,指定国内国有企业承担项目建设的兼具援助和经济合作性质的新型经贸合作模式,由于该模式受到我国与东道国政府权力共同干预,因此也面临地缘政治竞争所带来的政治风险问题。为此,我国应该从明确项目的政策定位、加强BIT保护、采取多种投资方式、遵守透明度原则等方面加强对政治风险的管控。
关键词:
基础设施建设 一带一路 投资条约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汪来喜
从1993年~2012年我国各省的基础设施数据中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基础设施变量来建立面板数据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出口优势具有促进作用,但对东、中、西三个区域的影响作用不同。铁路基础设施对东、中部地区出口优势的贡献成递减的趋势,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有所抑制,还未完全发挥;公路基础设施对东、西部地区的出口优势有促进作用,对中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而以人均电力消耗为代表的能源基础设施对地区出口优势的影响与公路基础设施的表现相似,这可能由当地的政策、资源、地理位置等综合因素所致。最后,针对实证结果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
基础设施 出口优势 面板模型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宋运肇
在过去20年中,亚太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快,推动这一地区快速增长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它们的储蓄率和投资率较高,尤其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南朝鲜和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在80年代的表现更是突出。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现有的基础设施显得相对不足,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严重瓶颈,这对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形成了制约。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滕敏敏 韩传峰 刘兴华
中国大型基础设施虽然总量上有了较大增长,但往往重数量轻质量,忽视与人口、经济及社会发展相适应,所带来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公共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社会影响评价是规避社会风险,保证项目、工程、投资甚至相关政策顺利实施的有效手段,规范实用的指标体系是有效评价的基本前提。本文分析大型基础设施的内涵及其社会影响,基于中国国情特征,确定包含61个主要指标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社会影响评价初始指标集。结合调查问卷分析,通过临界比值检验和同质性检验将初始指标集修正为46个指标,经过7轮探索性因子分析,将指标集精炼为包含27个指标的指标体系,包括个人与家庭、政治与社会结构、项目的直接影响、公共资源...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韩连贵 李铁君 刘春生 朱晓光 吴习丰 王英单 董齐 李振宇 李九辉 张照利
2012年至2017年,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各级党委、政府及部门组织开展全国农民群众保障粮食供给,端住中国的饭碗,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依法保障农村农民群众承包经营土地流转权益,促进现代产业化、基地化生产规模经营,全方位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农村扶贫攻坚综合开发治理方略包括十一方面:一是全力以赴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基础强化、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同心协力完成农业现代化建设任务、完善农村经济社会体制要求;三是努力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农林牧渔各业
关键词:
农村经济 脱贫增收 小康社会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陶萍 田金信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巨大的生活垃圾与污水排放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环境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则成为首要问题。BOT是比较适合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方式,在我国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引入BOT等融资模式,实行特许经营制度,不仅能够对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的价格进行有效地管理,并且通过特许经营,吸引非国有资本或非国有企业进入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领域,解决政府投资严重不足的问题。因此,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引入特许经营制度的融资机制、特许经营管理模式、投资收益机制等方面设计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金凤君
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基础设施 ,希图构筑理想生存环境。但基础设施为人类带来了什么 ?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何种影响 ?如何认识基础设施在人类生存环境演化中的作用 ?本文从积极角度阐述了基础设施与人类生存环境之关系 ,透视了基础设施在活动空间扩展、资源共享和生存环境优化方面的作用与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