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45)
2023(4204)
2022(3553)
2021(3461)
2020(2744)
2019(6209)
2018(6139)
2017(11445)
2016(6135)
2015(6800)
2014(6538)
2013(6314)
2012(5921)
2011(5092)
2010(5043)
2009(4448)
2008(4155)
2007(3554)
2006(3099)
2005(2757)
作者
(15684)
(13357)
(13073)
(12605)
(8400)
(6610)
(6131)
(5188)
(4998)
(4765)
(4705)
(4367)
(4296)
(4135)
(4073)
(3944)
(3898)
(3797)
(3731)
(3706)
(3189)
(3076)
(3062)
(3021)
(2998)
(2985)
(2982)
(2874)
(2738)
(2575)
学科
(22517)
经济(22501)
管理(14069)
(11660)
地方(9081)
(8784)
(8094)
企业(8094)
农业(6190)
方法(6141)
中国(5510)
业经(5327)
数学(5233)
数学方法(5137)
(4396)
(4289)
(4084)
理论(4021)
地方经济(3922)
环境(3622)
教学(3609)
(3343)
贸易(3340)
(3164)
(3084)
金融(3082)
(3062)
教育(3019)
(2979)
银行(2977)
机构
学院(76522)
大学(74310)
(26357)
管理(26212)
研究(25811)
经济(25549)
理学(22306)
理学院(21965)
管理学(21445)
管理学院(21288)
中国(19884)
(16525)
科学(16366)
中心(12960)
(12846)
(12754)
师范(12639)
(12367)
(12259)
(12176)
业大(11796)
研究所(11035)
北京(10278)
师范大学(10178)
(10061)
(9897)
农业(9859)
财经(9296)
技术(9200)
(9092)
基金
项目(53291)
研究(41425)
科学(41006)
基金(36197)
(31289)
国家(30961)
科学基金(26449)
社会(24208)
社会科(22656)
社会科学(22652)
(22529)
基金项目(20054)
教育(19226)
编号(18172)
(18151)
自然(17127)
自然科(16659)
自然科学(16655)
自然科学基金(16315)
成果(14329)
资助(13855)
课题(12885)
(12353)
重点(11986)
(11382)
(10847)
(10716)
大学(10458)
项目编号(10176)
创新(10066)
期刊
(34320)
经济(34320)
研究(22884)
中国(16477)
(12592)
教育(11637)
学报(10678)
科学(10339)
(9806)
管理(9609)
农业(8585)
大学(8260)
技术(8135)
学学(7504)
(7217)
金融(7217)
业经(6344)
资源(5695)
(5049)
图书(4980)
经济研究(4945)
(4492)
问题(4419)
(4016)
财经(3942)
职业(3751)
现代(3715)
科技(3704)
城市(3703)
书馆(3563)
共检索到1177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吴其付  陈静  
大地景观是一种大尺度的区域景观。大地景观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在自然生态系统有机更新的基础上,通过科学与艺术手段,塑造出自然与人文和谐相融的生态景观系统。大地景观规划对于地质脆弱区的生态环境修复有重要意义。以汶川县为例,结合区域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将汶川县的大地景观规划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以线形廊道为轴线形成的立体型多层次的大地景观带,二是以沿线的景区景点和重要标识地段为核心形成的大地景观节点。并以映秀镇、威州镇、绵虒镇、萝卜寨为具体设计对象,提出了高楼之母、凤凰涅槃、高楼之母、延伸的河堤、地震波广场等大地景观节点设计思路。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谭斯颖  
通过对汶川地震十几个极重灾区重建景观与社区灾后恢复情况的实地考察,认为讲求速度优先的中国式的灾后重建是一次大规模的精英文化的实践,其建筑空间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和精英化的文化景观。因本土文化在重建过程被淡化和边缘化,导致局部地区出现新景观与当地居民实际需求相斥的现象,从而导致部分灾民在新社区的适应情况不理想甚至导致景观重新改造的情况。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常睿春  郭科  王顾希  何予霄  
"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在生态保护领域的一项制度创新,"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对维护我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目前,我国"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工作尚处于起步状态,在此背景下,采用遥感技术(RS)与空间信息技术(GIS)相结合的方法,以汶川县为例,研究县域尺度下的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占汶川县辖区面积的62%属于生态功能红线保护范围。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果  王沛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诞生于灾后重建这一特殊背景之下,与常规规划相比存在多方面的差异。本文以汶川县12个乡镇的灾后重建规划为研究对象,引入系统分析中的KJ法,逐步解析KJ法应用步骤,得到灾后重建规划的整体结构图。通过将其与常规规划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灾后重建规划在规划内容和应对上位规划方式两方面的特征,并对未来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提出借鉴性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郭剑英  邱云志  熊明均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蓬勃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许多村寨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四川省汶川县照壁村、萝卜寨村选择的两种不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给各自村寨带来的收益不同,两村应克服制约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选择的因素,不同条件的乡村应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覃建雄  唐勇  陈兴  张培  沈兴菊  薛熙明  
如何发掘、保护、发挥和利用好地震堰塞湖景观资源及其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潜在的独特作用,成为国内外亟待解决的重大科研课题。论文通过汶川地震遗址区地震新增地质景观(尤其是新增地质灾害景观和堰塞湖景观)的挖掘、识别、清理及其资源体系的建立,阐述地震新增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类型、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重点提出基于地震新增遗迹景观及堰塞湖景观资源的旅游开发模式。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兰生  
5·12四川大地震的重灾区汶川县城存在严重的地质灾害,作者考察后得出的结论是:次生地质灾害严重,但是可以治理,治理之后,从地质灾害影响角度而言,汶川县城完全可以在原址重建。重建规划定位为地震地质公园和旅游山水城市。汶川县城的重建应与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应尽早启动应急防治工程,防止城市继续遭受地质灾害的危害。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史小明  
近期,为响应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选派审计干部到"5·12"地震重灾区挂职锻炼,支援灾区灾后重建工作的号召,一批优秀的处、科级年轻干部来到地震重灾区的审计机关工作。他们将在为期一年的时间内经受考验、增长才干、拓宽视野,为灾区审计工作贡献力量。本刊将不定期刊登灾区挂职干部的文章,与广大读者一起分享他们的所见所思所感。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升  孟庆国  胡鞍钢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汶川地震的实际,构建起地方政府应急能力、应急管理绩效指标体系,通过对1243户受灾家庭的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收集数据,研究表明: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绩效不高,资源整合能力对提高应急管理绩效贡献最大,信息收集能力、维护稳定能力、应急救援能力次之,而应急基础能力的贡献最弱。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唐弘久  张捷  
基于汶川"5.12"大地震前后(2008和2011年)分别进行的2次九寨沟景区实地问卷调研,将这2年的游客群作为2个样本组,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合感知可进入性测量模型,从组内、组间2个角度研究突发危机事件对游客感知可进入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08年"5.12"大地震前的感知可进入性要好于2011年地震后;②游客出游后对于感知可进入性的评分都出现下降,说明当地实际感知可进入性较好,与游客出游前的感知可进入性存在较大偏差;③突发危机事件前,游客对于"人身安全"最为担心;突发危机事件后,游客对于"交通通畅"最为担心;④"5.12"大地震造成游客的感知可进入性明显下降,对于当地旅游业游客人数和门票收入造成了消极影响。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运哲  
一、背景介绍汶川因汶水得名。汶川县城所在地威州镇,位于川西北高山河谷地区,汶川县岷江河谷两岸,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与川西北高原的商贸、交通、旅游重要节点,阿坝州的副中心、教育科研基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卫星  周洪建  
大量事实表明,每发生一种重大灾害总会诱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形成破坏力远超单一灾种的灾害链现象。要有效防范灾害链风险,理清其形成过程、构建其评估模型是前提。在梳理国内外链式风险评估概念模型的基础上,结合"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链案例,初步提出灾害链风险评估的概念模型。①孕灾环境敏感性是致灾因子链发的重要影响因素,决定灾害链风险的链发概率,确定影响孕灾环境敏感性的因素及定量关系是评估关键;②灾害链中承灾体重复受灾导致脆弱性增大,脆弱性变化评估的引入将提高灾害链风险评估结果的精度。本文旨在为完善区域灾害系统理论,进一步推动灾害链风险防范提供依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何吉多  周荣  朱清海  
在汶川大地震的应急管理中,各参与主体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它们在实际的运行中也会存在"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和"志愿失灵",唯有充分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建立彼此信任、资源整合、互相协调、权责统一、共同合作机制,才能促进自然灾害有效的管理。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宋显彪  
汶川大地震后,对图书馆机构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的实证研究显示,"对重大事件做出反应"和"慈善行动"这两项社会责任内容得到充分展示。开展体现图书馆社会责任的行动有助于图书馆获得社会和公众的认可并树立负责任的图书馆形象,同时将为国内图书馆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推行提供参照。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蒋若凡  李菲雅  
"5.12"灾后强劲复苏的汶川县旅游经济近两年遭遇发展瓶颈,本文在筛选影响其县域旅游经济发展主导因子和辅助因子基础上,以省内四大旅游强县的因子评价结果为依托导出四川省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通过旅游资源单体打分法和区位商分析法确立符合汶川现实情形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市场运作型模式,并结合实地调研的情况对汶川发展市场运作型县域旅游经济模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