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71)
2023(8929)
2022(6930)
2021(6773)
2020(5380)
2019(12490)
2018(12098)
2017(22592)
2016(12313)
2015(13696)
2014(13512)
2013(13270)
2012(12321)
2011(11301)
2010(11196)
2009(10280)
2008(10126)
2007(8548)
2006(7684)
2005(7250)
作者
(34140)
(28726)
(28523)
(27721)
(18244)
(13712)
(13015)
(11061)
(10956)
(10139)
(10089)
(9606)
(9424)
(9371)
(9314)
(8873)
(8473)
(8264)
(8132)
(7961)
(7443)
(6937)
(6909)
(6528)
(6500)
(6477)
(6456)
(5875)
(5791)
(5701)
学科
(55053)
经济(54998)
管理(30771)
(29452)
(23857)
企业(23857)
方法(23188)
数学(21081)
数学方法(20927)
中国(19164)
(14581)
(14403)
(12948)
(12188)
贸易(12183)
(12005)
业经(11682)
(10705)
银行(10693)
(10639)
(10638)
(10386)
(10116)
金融(10116)
体制(9213)
地方(8236)
产业(8179)
农业(8076)
(7503)
财务(7496)
机构
大学(177704)
学院(173378)
(84005)
经济(82791)
研究(70274)
管理(61684)
中国(54154)
理学(53016)
理学院(52335)
管理学(51628)
管理学院(51252)
科学(39261)
(39223)
(38427)
(35408)
研究所(32297)
财经(30906)
中心(29501)
经济学(28900)
(28602)
(28049)
经济学院(25952)
(25395)
北京(25038)
(24057)
财经大学(23463)
(23261)
师范(23009)
业大(22614)
农业(21883)
基金
项目(115933)
科学(93174)
基金(88435)
研究(84597)
(78708)
国家(78138)
科学基金(66080)
社会(57876)
社会科(55145)
社会科学(55132)
基金项目(45014)
自然(40502)
(40118)
自然科(39638)
自然科学(39627)
教育(39068)
自然科学基金(39015)
资助(36425)
(35957)
编号(30488)
(28302)
重点(27024)
国家社会(26514)
成果(26017)
中国(25489)
(25364)
教育部(24680)
(24021)
(23851)
创新(22714)
期刊
(89253)
经济(89253)
研究(60449)
中国(37109)
(29492)
学报(28324)
科学(26974)
(25130)
管理(24237)
大学(21924)
学学(20560)
教育(19745)
(19310)
金融(19310)
经济研究(17109)
农业(16871)
财经(16837)
(14744)
技术(12854)
(12402)
问题(12285)
业经(11522)
世界(11281)
国际(11021)
(10114)
技术经济(8228)
统计(8017)
(7749)
经济问题(7317)
现代(7015)
共检索到2688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何代欣  
受制于长期内需不足的困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下滑压力始终存在。大国转型道路的艰巨性不容低估。眼下,经济现实与政策供给之间的衔接期更短、紧密度更高。推进中的结构性改革亟需找准发力方向与前进策略。为此,本研究分解了内需不足的成因及提升内需的阻碍,包括:内需与外需的复杂关联、居民消费不足、产品与服务品质较低、市场分割及过度干预。基于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当前中国结构性改革的内在逻辑应包含:深刻理解扩大内需的长期性和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把弥合收入分配差距作为改善内需的基础;坚持通过创新发展和精细化生产留住消费;实施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何代欣  
受制于长期内需不足的困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下滑压力始终存在。大国转型道路的艰巨性不容低估。眼下,经济现实与政策供给之间的衔接期更短、紧密度更高。推进中的结构性改革亟需找准发力方向与前进策略。为此,本研究分解了内需不足的成因及提升内需的阻碍,包括:内需与外需的复杂关联、居民消费不足、产品与服务品质较低、市场分割及过度干预。基于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当前中国结构性改革的内在逻辑应包含:深刻理解扩大内需的长期性和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把弥合收入分配差距作为改善内需的基础;坚持通过创新发展和精细化生产留住消费;实施有助于统一市场、产能出清和消费升级的供给侧改革。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周密  胡清元  边杨  
"十四五"时期,我国内需升级速度将不断加快,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势在必行。当前,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存在四元困境,即内需挤占、内需抑制、内需外流及内需分割等结构性问题所引发的供需主体、对象、质量和空间等错配,急需在供需适配体系的逻辑框架下调整创新结构、投入结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在这一逻辑框架下,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需要以企业投资需求矫正、政府投资需求引导、对外贸易需求转向、城乡消费需求充分释放为关键支撑,从供给侧的创新结构性改革、投入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性改革和空间结构性改革四大路径进行系统应对。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辉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充满光荣与梦想的远征上,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挑战与部署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时,都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需求不足仍是突出矛盾”,要求“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忠俊   徐立鹏  
农业供给侧改革与扩大内需战略根植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伟大成就基础之上,是党和人民面对复杂形式的主动选择,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进而促进扩大内需;相应的,扩大内需又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有机地统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宏观格局,为我国在复杂多变的新时代指引了新道路,在新常态时期推动深层次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为适应和引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更好的内部环境。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汪红驹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迫切要求扩大需求,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从总量上扩大需求,在结构上把扩大内需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扎实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迫切要求继续扩大需求2023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4.5%,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丰祺  
本文着眼于经济新常态下消费市场结构性变化对扩大内需的影响。首先,通过2000-2019年的宏观经济数据说明消费市场已经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在城乡双元视角下,农村消费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更快、程度更高,农村消费市场能够对扩大内需产生更大的影响。其次,从居民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和消费习惯三个方面分析抑制内需扩大的因素。最后,从需求侧管理、海外消费回流、农村市场觉醒三个角度论述了消费市场结构性变化对扩大内需的影响途径。本文研究既为扩大内需的路径提供理论层面的分析,也为扩大内需提供了来自消费市场的实践启示。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李志远  朱建文  
1998年以来,我国连续几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抑制了通货紧缩趋势;同时又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力地支持了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自1998年以来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其内容主要局限于支出方面,即通过举债扩大公共支出、投资于基础设施等措施,来扩大内需以带动经济增长。应该说,这种以扩大需求为导向的积极财政政策,其正面效应是主要的,但也不容否认,这种正面效应正在减弱,而且其作用的空间越来越小。本文认为如果从当前的宏观经济态势和长远的经济增长来考虑问题,结构性减税应成为扩大内需的政策走势。
[期刊] China Economist  [作者] 刘戒骄  王旭烨  刘冰冰  
内需及其创造的市场需求是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推动产业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品质方向发展的重要动力。以扩大内需带动产业升级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增强双循环内生发展动力的必然要求。扩大内需与产业升级存在互为动力的内在逻辑,消费是产业升级的基础动能,而投资是产业升级的必要保障,同时产业升级会刺激消费和投资,形成内需与产业升级双向互促的发展动态。夯实消费带动产业升级的基础,激发基础设施投资的引导作用,能够有效强化产业升级动能。以扩大内需带动产业升级,不仅要以扩大内需政策有效牵引产业升级、以产业升级政策刺激内需扩大,还要注重政策目标与工具的协同性,政策制定和实施主体的连通性,并以高质量的市场培育政策,为扩大内需和产业升级营造良好的市场和制度环境,促进内需与产业升级协同共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潘英丽  何知仁  
扩大内需是2023年中央的首要经济工作,但扩大内需应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达纲举目张、事半功倍之效。本文首先梳理了扩大内需的底层逻辑,明确消费和投资的相互关系,提出内循环的需求倍增机制以及人力资本投资的战略地位;分别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探讨了中国长期内需不足的主要特征和结构性原因;通过包含三部门、三市场的内循环分析框架,分析了中国产业发展和结构性改革的未来方向。笔者认为,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是经济主体的信用透支和债务收缩引起的局部性通缩趋势;亟须发挥国家信用优势,以央行购买国债的方式启动民生工程,打破供需双侧瓶颈,最大限度实现扩内需、稳就业、促增长的乘数效应。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苏丹  姜朋  
通过扩大内需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是"十二五"期间首要任务,也是中共十八大内容之一。而结构性减税则是刺激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增长的有效手段。本文从宏观税负、边际税负和税收弹性的变化分析了我国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的空间,提出应进一步改革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最后指出实行结构性减税要注意三方面问题。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晶晶  陈启斐  
文章利用26个省市2004-2010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FDI结构性转变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地区的需求规模和服务业FDI呈正相关关系;在东部地区,需求规模对服务业FDI的作用最强。(2)人力资本的积累对服务业FDI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在东部地区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中部地区这一关系并不显著,在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增加会抑制服务业FDI的流入。(3)劳动力成本上升是迫使FDI从制造业流入服务业的重要原因;这一关系在中部地区最为显著。(4)随着人均物质资本存量的提高,我国对服务业FDI的需求会下降;政府的政策红利有助于地区吸收服务业FDI。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刘少波  
如果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命题理解为经济新常态下的重大理论创新和经济改革的战略部署(刘元春,2017)的话,那么,这个命题将承载非常丰富的内涵,甚至可以以此为纲将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案归集到这一命题的内涵中。如果将这一命题理解为宏观经济管理重心依经济运行面临的问题不同而在不同时期分别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二者间交替、从而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都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的话,那么,在现阶段这意味着简单的需求管理已经不能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必须通过强化供给领域的结构性改革来解决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刘少波  
如果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命题理解为经济新常态下的重大理论创新和经济改革的战略部署(刘元春,2017)的话,那么,这个命题将承载非常丰富的内涵,甚至可以以此为纲将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案归集到这一命题的内涵中。如果将这一命题理解为宏观经济管理重心依经济运行面临的问题不同而在不同时期分别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二者间交替、从而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都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的话,那么,在现阶段这意味着简单的需求管理已经不能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必须通过强化供给领域的结构性改革来解决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韩沚清  韩瑞雪  
本文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管理会计内涵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管理会计内部结构、管理会计权变性及其相关理论、管理会计工具创新三个视角,系统分析了管理会计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逻辑。得出结论是:管理会计的内部结构、权变性、管理会计工具创新对应着促进经济发展的微观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需求侧的弹性要求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对应着促进经济发展的宏观方面,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环境支撑,两方面相互协调与协同。管理会计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都是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实现价值增值和创造顾客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