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25)
2023(5403)
2022(4129)
2021(3870)
2020(2936)
2019(6587)
2018(6495)
2017(11556)
2016(6335)
2015(6906)
2014(6959)
2013(6927)
2012(6627)
2011(6098)
2010(6482)
2009(5780)
2008(5449)
2007(5418)
2006(4811)
2005(3966)
作者
(17772)
(15182)
(14858)
(14172)
(9124)
(7086)
(6618)
(5896)
(5693)
(5514)
(5229)
(5027)
(4897)
(4654)
(4635)
(4552)
(4327)
(4303)
(4207)
(4145)
(3884)
(3711)
(3655)
(3574)
(3462)
(3434)
(3388)
(3350)
(3162)
(3109)
学科
(26032)
经济(26010)
(23099)
农业(15589)
(15401)
管理(12852)
中国(10881)
业经(9969)
地方(9580)
农业经济(7152)
(7087)
(6916)
(6552)
企业(6552)
方法(6504)
(6447)
发展(6171)
(6147)
数学(5672)
数学方法(5625)
建设(5543)
收入(5477)
(5071)
农村(5054)
(4598)
工作(4575)
(4554)
银行(4541)
及其(4447)
土地(4408)
机构
学院(84029)
大学(80821)
(32985)
经济(31982)
研究(31381)
管理(28947)
中国(24657)
理学(23559)
理学院(23273)
管理学(22834)
管理学院(22665)
(21693)
科学(18230)
(17601)
(16041)
中心(15714)
农业(15502)
(15379)
(15050)
业大(14210)
(13799)
研究所(13371)
(12901)
师范(12799)
(12042)
(11335)
财经(11031)
北京(11005)
(10157)
技术(10024)
基金
项目(54871)
研究(44599)
科学(42269)
基金(37035)
(32223)
国家(31824)
社会(28223)
社会科(26297)
社会科学(26292)
科学基金(26251)
(23208)
教育(20054)
编号(19913)
基金项目(19595)
(18648)
成果(16944)
课题(14457)
自然(14155)
(13782)
自然科(13771)
自然科学(13765)
资助(13628)
自然科学基金(13493)
(13411)
重点(12575)
(12141)
(11885)
国家社会(11595)
(11337)
(11307)
期刊
(49336)
经济(49336)
(27760)
中国(27752)
研究(26441)
农业(17881)
教育(14966)
学报(14106)
科学(12855)
(11846)
大学(11750)
业经(11472)
学学(10807)
(10664)
金融(10664)
管理(9936)
技术(8361)
农业经济(8059)
农村(7850)
(7850)
(6541)
问题(6442)
(6187)
图书(5825)
经济研究(5721)
农村经济(5259)
财经(5216)
社会(5115)
职业(4980)
经济问题(4849)
共检索到1465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景芝  耿晓  
现阶段,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三农”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工作重心已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迈向现代化要开好局、起好步,由顶层设计到具体政策举措的全面实施,一个重要抓手就是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乡村建设行动应该遵循“为农民而建设”的理念,始终体现我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要坚持统筹规划,避免大拆大建,重视农民主体地位,注重生态保护,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县乡功能衔接,并向国外先进国家学习、借鉴。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赵黎  
坚持以党建创新引领乡村振兴对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山东省淄博市因地制宜,探索以联村党建引领村庄抱团发展、共同发展的新路径,形成了强村带动型、村村互助型、村企联建型、城乡融合型等多样化的联建发展模式,在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推动产业发展转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等方面成效显著。实践效果表明,联村党建是推动基层组织体系创新和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的有益尝试。在新时期,为有效应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建议分类推进联村党建工作,进一步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金良  
开启金融服务三农新征程2020年末,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邬志辉   徐萌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人才要培养,根本在教育。全面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在政策意涵上,彰显了乡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振兴乡村统筹设计,乡村教育振兴层次类别与地域功能全面覆盖;在研究方法上,学术界意识到用西方理论套裁中国实践的危害,提出了“从中国实践出发”或“扎根中国实际”的社会科学方案,但理论原型依然是“西方”的,是“从西方看中国”而不是“从中国看中国”,应回归“把中国作为方法”;在实践路径上,实现了赓续优秀传统与弘扬现代价值、教育振兴乡村与乡村教育振兴、政府倾斜支持与多方援助帮扶的有机结合,充分展现了新型举国体制的力量。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聂尚君  崔健  
立足新时代、面对新要求,农业保险更需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步伐,真正成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我国农业保险自2007年中央财政实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以来,保障范围不断加大,保障效果持续加强。具体来看,我国农业保险承保种类基本覆盖农、林、牧、渔等全部领域,承保的农作物品种已超过280种,玉米、水稻、小麦三大粮食作物承保覆盖率已经超过65%。2016至2020年这5年间,累计为全国农业产业提供了保额为12.2万亿元的风险保障,惠及农户8.02亿户次。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强  曾恒源  殷婧钰  
随着"三农"工作重心实现转移,我国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新阶段。无论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农业农村发展动能转换,还是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挑战,都要求加快构建新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动力机制的重点在于建设有为政府、建立有效市场和培育有志农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域下,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互补互促,以及发挥有志农民的主体作用具有深层次的理论内涵。稳固的制度基石以及人民性的价值取向,是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与有志农民有机结合的重要保障。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动力机制需要多措并举,实现制度、政策、机制等多方面创新,不断推动有为政府建设,促进有效市场建立和加快有志农民培育。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祖辉  胡伟斌  
我国已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科学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改革举措,扎实、有力、高效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至关重要。本文结合近年来中央重要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尤其是有关乡村振兴发展与改革的文件精神与笔者的研究探索,从乡村振兴的发展引领、实践运行和改革深化三个层面,梳理和提炼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把握的十大重点,即坚定乡村振兴“三步方略”;坚持“两山”理念“三大思维”;确保农业农村“三个优先”;建立现代农业“三大体系”;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推进“三种类型”规模经营;建构“三层协调”服务体系;建立“三治合一”治理体系;深化供给侧“三个激活”改革;深化“三权分置”产权改革。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袁日新  叶思彤  
2021年我国颁布《乡村振兴促进法》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遵循,为促进“五个振兴”,带动广大农村和村民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必要的法治保障。但在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产业发展缺乏宏观计划、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完善、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不足、乡村生态化发展面临挑战等问题,需要通过完善涉农领域立法、健全乡村法律服务体系、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等路径多管齐下解决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充分保障法治在乡村振兴中能够发挥促进作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强  曾恒源  殷婧钰  
随着"三农"工作重心实现转移,我国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新阶段。无论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农业农村发展动能转换,还是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挑战,都要求加快构建新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动力机制的重点在于建设有为政府、建立有效市场和培育有志农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域下,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互补互促,以及发挥有志农民的主体作用具有深层次的理论内涵。稳固的制度基石以及人民性的价值取向,是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与有志农民有机结合的重要保障。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动力机制需要多措并举,实现制度、政策、机制等多方面创新,不断推动有为政府建设,促进有效市场建立和加快有志农民培育。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林万龙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工作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本文对何为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行了探讨,探讨了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四个方面的重点内容,即有效拓展乡村振兴政策视野、有效推进乡村建设、有效推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有效促进农民农村走向共同富裕。最后,本文就强化乡村振兴推进工作的制度保障和改革创新、持续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铮  魏传成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需要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统筹性和针对性,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向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方向全面转变,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助力。遵循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现阶段乡村振兴发展要求,需要重点关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面对土地规模化经营推进速度缓慢、人才要素短缺、发展农业科技的资本要素不足、基层组织功能弱化等问题,应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人才聚集机制和金融投入机制,促进生产和生活方式优化,强化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杨晓琴  
乡村全面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方向和目标。近年来,山西省坚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一系列进展和突破,但依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文章结合山西省乡村振兴的现状,总结做法与成效,查找困难与挑战,并为全面推进我省高质量乡村振兴提出建议。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宏伟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中国乡村建设的发展方向。乡村振兴应该将对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作为主要方向,从而将乡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乡村文化的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题中应有之义,但是目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农民价值观改变动摇文化自信、乡村日渐"空心化"破坏文化发展内生动力、行政化治理模式制约文化多样发展和乡村学校教育缺失乡村文化传承等困境,对此,要从弘扬文明乡风、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发挥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等促进优秀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才志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当前农村地区发展的薄弱点,乡村文化建设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突破原有的乡村文化冲突与道德困境。坚持以多维性、人本性和先进性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注重传统乡村文化的挖掘与转型,与时俱进的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诉求。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刘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财政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展现了财政扶贫干部为民服务的家国情怀、勇于创新的历史担当、尽责奉献的工作作风。广大财政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认真学习先进典型事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