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31)
2023(2337)
2022(1750)
2021(1589)
2020(1195)
2019(2653)
2018(2682)
2017(5068)
2016(2638)
2015(3047)
2014(2906)
2013(2891)
2012(2563)
2011(2327)
2010(2403)
2009(2214)
2008(2122)
2007(1808)
2006(1595)
2005(1524)
作者
(7081)
(5965)
(5927)
(5448)
(3645)
(2714)
(2580)
(2334)
(2156)
(2054)
(2003)
(1971)
(1924)
(1866)
(1839)
(1837)
(1749)
(1690)
(1621)
(1522)
(1519)
(1383)
(1369)
(1321)
(1306)
(1298)
(1288)
(1285)
(1197)
(1188)
学科
(13581)
经济(13576)
(7726)
管理(6609)
中国(5822)
(5119)
企业(5119)
(4740)
业经(3999)
地方(3790)
(3525)
方法(3420)
农业(3259)
技术(3180)
数学(3014)
数学方法(3003)
(2944)
贸易(2939)
发展(2905)
(2893)
(2876)
产业(2267)
(2225)
银行(2224)
(2190)
(2175)
金融(2175)
技术管理(2152)
(2092)
环境(2031)
机构
学院(37333)
大学(35965)
(19019)
经济(18765)
研究(14959)
管理(13754)
理学(11630)
理学院(11518)
管理学(11397)
管理学院(11340)
中国(11331)
科学(8147)
(7963)
(7217)
(7144)
研究所(6584)
经济学(6241)
中心(6196)
(5893)
财经(5641)
经济学院(5559)
(5511)
北京(5228)
(5228)
(5202)
(5190)
师范(5157)
科学院(4952)
(4771)
业大(4610)
基金
项目(24142)
科学(19618)
研究(19235)
基金(17396)
(15195)
国家(15068)
社会(13114)
科学基金(12834)
社会科(12479)
社会科学(12477)
(9276)
基金项目(9009)
教育(8191)
(7631)
编号(7549)
(7422)
自然(7057)
自然科(6917)
自然科学(6915)
自然科学基金(6786)
资助(6716)
发展(6409)
(6293)
成果(5918)
(5882)
国家社会(5787)
课题(5634)
创新(5614)
重点(5556)
(5377)
期刊
(22244)
经济(22244)
研究(12724)
中国(8961)
(6375)
管理(5783)
(4747)
农业(4718)
教育(4707)
科学(4659)
业经(4247)
经济研究(4190)
学报(4031)
技术(3661)
大学(3370)
(3257)
金融(3257)
学学(3121)
问题(2960)
世界(2909)
财经(2737)
(2698)
(2616)
(2437)
国际(2225)
技术经济(2147)
商业(2132)
科技(2041)
现代(1999)
经济问题(1968)
共检索到585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程恩富   陈健  
习近平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关于科技生产力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习近平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具有在实践中凸显中国式现代化关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等内涵特征。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加速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基于此,必须加大顶层布局力度,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宏观指导;大力发展新产业,形成新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大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拓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优势,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基。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其仔  
新质生产力是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的新提炼和新概括,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需要从发展理念、构成要素、产业形态和宏观态势上进行理解和把握。建设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促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应从把握和利用新时代要素禀赋升级、技术创新逻辑、产业分工逻辑、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逻辑以及经济发展规律出发,以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纪玉山   苏美文   吴勇民   于吉鑫   江中蛟   代栓平   刘元胜   孙赫泽   孙浩进   荣欣宇   陈爱雪   黄晓野   高一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这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一项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将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力。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完善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促进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促进耐心资本和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围绕“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刊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撰写一组笔谈文章,以飨读者。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亚军  
作为传统生产力的跃迁,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引擎与新动能。选取我国2015—2022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可显著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中介效应表明,经济双循环在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发挥中介效应,且国内经济循环是核心驱动力。门槛效应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间存在新质生产力的单一门槛效应和经济双循环的双重门槛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赋能效应在东部地区更强。基于此,提出构建新质生产力多元化形成机制、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渠道以及实施差异化新质生产力推进方针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助益。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林  
中国式现代化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现代化驱动发展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状况,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质量互变,以物质现代化为基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它能够以科技现代化这个“关键所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它能够以“首要任务”驱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质生产力也是为美好生活服务的生产力,它与中国式现代化拥有人民至上的共同价值驱动力,而以新型发展方式和新发展格局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则在深层逻辑上成为二者内在的发展趋势、价值驱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充分激活和挖掘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潜力。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任保平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背景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要求,是打造中国式现代化质量版的客观要求,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转型的必然要求。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在于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培育现代化新动能、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形成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驱动力,推动供给侧的产业结构升级,以新质生产力形成中国式现代化新优势;推动动力转换,形成中国式现代化新动力;实现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以数字新质生产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升级版;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形成新型工业化的新优势。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亚军  
作为传统生产力的跃迁,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引擎与新动能。选取我国2015—2022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可显著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中介效应表明,经济双循环在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发挥中介效应,且国内经济循环是核心驱动力。门槛效应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间存在新质生产力的单一门槛效应和经济双循环的双重门槛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赋能效应在东部地区更强。基于此,提出构建新质生产力多元化形成机制、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渠道以及实施差异化新质生产力推进方针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助益。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健  
作为传统生产力蝶变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推进重点产业全链条数智化改造升级的核心动力,亦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本文以2010~2022年我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多种计量模型,对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关系以及作用机制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可通过提升创业活跃度正向促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数字化转型在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间的关系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在南方地区、小规模产业地区中,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建设的正向推动作用较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雅静  
作为中国共产党谱写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成果,新质生产力将关注点更多地聚焦于技术和产业领域的“新形态”、过程涵盖和目标锁定的“高质量”,体现了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新质生产力既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在逻辑蕴含,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探索中进行理论创新的必然结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现实考量,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任务使然。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实现从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变和跃升,需要依托系统性的路径建构,从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坚持不懈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着力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强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等维度协同推进,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加速生成和持续发展。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新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郑重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的提出,使包括教育在内的各行各业都为之振奋,凝聚起了踔厉奋发、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周文   何雨晴  
纵观西方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是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生产力的巨大跃升都以一系列开创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为先导,因而科技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新质生产力将取代传统生产力,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的生产力,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力的一次重大跃升。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在宏观层面坚持市场与政府有机结合,使二者协力推动科技创新;应在中观层面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强发展新动能;应在微观层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黄群慧  佟家栋   戴长征  陈伟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通过长期探索,在与世界现代化互动中形成的中国“范式”的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不同,中国外交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式现代化具备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五方面特征。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的现代化,而是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的现代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全面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形成创新引领和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洪银兴  
<正>2023年9月7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讲到,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1])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2023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再次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
关键词:
[期刊] 改革  [作者] 魏后凯   吴广昊  
现代化大农业是以系统、全局的大农业观为指导,对传统小农经济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先进农业发展模式,具有多维生产空间、多种农业功能和多元实践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以现代化大产业为核心架构,以绿色高效为根本属性,以强带动能力为突出作用。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途径。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具有引领作用,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明确了着力点,提供了内在支撑,开辟了新起点、新机遇和新路径。实践中,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及功能,弥合农业科技短板,推动农业形成大产业格局,促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由此引领、支撑并推动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需要加快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化大农业产业体系,强化与之相配套的现代化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与之相协调的体制机制适应性变革。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梁华  
基于2012-2022年中国内地31个省域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由异质性分析可知,数字经济对资源型省份、经济发达地区与东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从作用机制来看,新质生产力是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路径。进一步检验发现,数字经济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促进邻近省域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