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82)
- 2023(11313)
- 2022(9994)
- 2021(9503)
- 2020(7862)
- 2019(18313)
- 2018(18163)
- 2017(35419)
- 2016(19373)
- 2015(21460)
- 2014(21468)
- 2013(21390)
- 2012(19548)
- 2011(17534)
- 2010(17247)
- 2009(15562)
- 2008(14970)
- 2007(12891)
- 2006(11009)
- 2005(9569)
- 学科
- 济(74809)
- 经济(74728)
- 管理(54504)
- 业(52591)
- 企(44142)
- 企业(44142)
- 方法(36791)
- 数学(31943)
- 数学方法(31587)
- 农(19603)
- 财(19348)
- 学(18604)
- 中国(18541)
- 业经(16433)
- 地方(15399)
- 制(13455)
- 农业(12920)
- 贸(12826)
- 贸易(12820)
- 务(12777)
- 理论(12755)
- 财务(12717)
- 财务管理(12696)
- 易(12444)
- 和(12183)
- 企业财务(12142)
- 技术(12066)
- 环境(11263)
- 银(10899)
- 银行(10849)
- 机构
- 大学(273214)
- 学院(270530)
- 管理(109392)
- 济(104603)
- 经济(102329)
- 理学(96100)
- 理学院(94977)
- 管理学(93276)
- 管理学院(92789)
- 研究(91069)
- 中国(65008)
- 科学(59335)
- 京(58233)
- 农(47171)
- 财(46536)
- 所(46012)
- 业大(43838)
- 研究所(42532)
- 中心(40500)
- 财经(38318)
- 江(37834)
- 农业(37367)
- 北京(36402)
- 范(35784)
- 师范(35360)
- 经(35047)
- 院(33368)
- 州(30893)
- 经济学(30867)
- 财经大学(28918)
- 基金
- 项目(194186)
- 科学(152389)
- 基金(141422)
- 研究(139010)
- 家(124521)
- 国家(123519)
- 科学基金(105687)
- 社会(86296)
- 社会科(81809)
- 社会科学(81787)
- 基金项目(76006)
- 省(75676)
- 自然(70936)
- 自然科(69280)
- 自然科学(69262)
- 自然科学基金(68035)
- 划(64247)
- 教育(63257)
- 资助(58467)
- 编号(55830)
- 成果(44653)
- 重点(43448)
- 部(42663)
- 发(40832)
- 创(40261)
- 课题(38143)
- 科研(37739)
- 创新(37585)
- 教育部(36172)
- 计划(35855)
- 期刊
- 济(108809)
- 经济(108809)
- 研究(77011)
- 学报(47272)
- 中国(46412)
- 科学(42689)
- 农(41903)
- 管理(38827)
- 大学(35002)
- 财(33859)
- 学学(33110)
- 农业(29774)
- 教育(28712)
- 技术(22237)
- 融(20038)
- 金融(20038)
- 财经(18141)
- 业经(18106)
- 经济研究(17449)
- 经(15369)
- 业(15289)
- 问题(14482)
- 图书(14389)
- 科技(13974)
- 理论(13633)
- 版(12941)
- 技术经济(12840)
- 实践(12640)
- 践(12640)
- 业大(12310)
共检索到3778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马本贺 王海华 徐先栋 李燕华 王梦杰 吴斌 陶志英
为了解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消化道结构特点及其功能与食性的关系,以采自东江和桃江水域的大刺鳅为研究对象,采用解剖、石蜡切片、HE染色、胃含物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大刺鳅消化道的形态学、组织学结构及食性特征。结果显示,大刺鳅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和肠构成;口咽腔具舌、咽骨和咽磨;食道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含有丰富的杯状细胞,内壁具纵行褶皱和次级分支,肌层由横纹肌和平滑肌共同组成;胃壁和肠壁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构成,肌层为平滑肌,分为环肌和纵肌;胃呈“V”型,分为贲门部、胃体部、幽门部3个部分,各部分的肌层厚度达到显著差异(P<0.05),贲门部向胃体部逐渐增粗,且含有胃腺细胞,幽门部肌层极为发达,形成幽门括约肌;肠较短,具一个弯曲,肠道系数为(0.325±0.050),肠绒毛丰富,前肠、中肠、后肠的肠绒毛高度差异显著(P
关键词:
大刺鳅 消化道 形态学 组织学 食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黄永春
大刺鳅体形扁而长,背鳍鳍棘33~34,有“刀鳅”之称,体长与体重呈指数方程:W=0.00494L(r=0.9726),最大个体可达0.5kg。大刺鳅食性以动物性为主,主要食物为水生昆虫,喜爱食物为蜉蝣目。大刺鳅的繁殖习性属分批产卵类型,产卵期为4月底至11月初,产卵高峰为7月和 9月,绝对怀卵量为 1951.8粒,相对怀卵量为 32.7粒/克,成熟系数23.0%。
关键词:
大刺鳅 食性 繁殖生物学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初庆柱 陈刚 张健东 潘传豪 周晖
用HE染色方法研究了大刺鳅(Mastacembelue armatus)消化系统组织结构。结果显示:大刺鳅的食道短小,食道粘膜上皮中分布大量的粘液细胞。胃壁较厚,胃壁内侧有较多的的粘膜褶。贲门部和胃体部的固有膜中分布大量的胃腺。幽门部开口很小,有一层很厚的环肌。肠管上的粘膜上皮有致密的小肠绒毛,纹状缘发达。肝脏致密。胰脏弥散分布在肝脏周围。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宗涛 张志峰 康庆浩 邵明瑜
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和电镜技术对单环刺(Urechis unicinctus)消化道的发生及分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环刺消化道起源于原肠胚期内陷而成的原肠腔;至早期担轮幼虫时期,消化道连通,开始摄食,此时据管腔直径不同消化道可分为口、食道、胃、中肠及后肠。附着变态后,其消化道在结构及功能上都有了明显的发育与分化。至蠕虫状幼虫时期。食道、胃及后肠已出现黏膜下层及肌层。嗉囊与砂囊可明显区分。中肠已产生肌纤维的分化,呼吸肠由中肠分化而来,其胞体细长,且核质比较小,可与中肠明显区分。至幼时期,食道前端产生了咽部的分化,至此消化道各部位在结构及功能上都与成体有了很大的相似性,即由口、咽、食道、嗉囊、砂囊...
关键词:
单环刺螠 消化道 发生 分化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邵明瑜 张志峰 康庆浩 马卓君 王开顺
对单环刺虫(UrechisunicoinctusVonDrasche)消化道的结构进行了组织学和细胞学观察。单环刺虫消化道可分为咽、食道、嗉囊、砂囊、胃、中肠、呼吸肠、直肠和排泄腔。咽、食道和直肠管壁由内向外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嗉囊、砂囊、胃、中肠和呼吸肠壁仅由粘膜层和外膜组成。除食道外,胃之前的消化道及直肠上皮细胞均有发达的纤毛,中肠和呼吸肠上皮主要为微绒毛。消化道上皮主要分为3类细胞,第1种为柱状上皮细胞;第2种为粘液细胞;第3种为分泌细胞。粘液细胞和分泌细胞散布于柱状上皮细胞之间,且结构和数量随部位而异:粘液细胞在咽、食道、嗉囊、胃、中肠和直肠上皮中有较多的分布,分泌细...
关键词:
单环刺螠虫 消化道 结构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周志刚 石鹏君 姚斌 何夙旭 苏永全
从海水鱼消化道结构、消化道菌群结构、消化道菌群功能及消化道菌群结构研究手段等几个方面综述了海水鱼消化道菌群结构的研究进展。指出海水鱼消化道菌群结构受到生长发育阶段、养殖环境及饵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论述了正常消化道菌群的重要功能,比较分析了目前消化道菌群结构不同研究手段,阐明了消化道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的学术价值。为筛选高效、专一性、可定植性的海水鱼益生菌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海水鱼 消化道 菌群结构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蒲德永 黄小琪 魏刚
大眼鳜(Siniperca kneri)和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的标本于2010年3-6月采集于嘉陵江合川段,用组织学方法和H.E染技术比较研究了大眼鳜和斑鳜消化道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消化道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组织所构成,食道上皮主要为复层扁平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和少量杯状细胞组成。大眼鳜的消化道较斑鳜的发达,如食道的黏膜下层及杯状细胞、胃黏膜下层的厚度、幽门盲囊绒毛密集程度。两种鱼消化道变化的基本规律为从食道到胃黏膜层和黏膜下层逐渐增厚,从胃到前肠厚度减少。大眼鳜肠前段、中段和后段的杯状细胞密度、肠绒毛上皮的杯状细胞的大小及形态的发达程度都大于斑鳜。同时由于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为民 杨银凤 都格尔斯仁 乔灵 额尔敦木图 嘎拉扎布
对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的驯鹿消化道进行了大体解剖学的观察。驯鹿无鼻唇镜 ,仅有不发达的唇镜。舌无叶状乳头。雌、雄鹿均具有上犬齿。主要的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颌腺、单口舌下腺。胃包括瘤胃、网胃、瓣胃、皱胃。升结肠分为初袢、旋袢和终袢。旋袢具有 5周向心回和 5周离心回 ,在离心回的最后 1周具有 1个“S”状袢。
关键词:
驯鹿 消化道 大体解剖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谢嘉华 袁建军
采用大体解剖和光镜技术研究了海鳗(Muraenesoxcinereius)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海鳗消化道分化为明显的食道、胃和肠。食道皱襞多且粗大,黏膜为复层上皮,部分区域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中含两种类型的杯状细胞,以杯状细胞层次多为显著特征,此外还有嗜酸性细胞。肌层厚。浆膜中纤维发达,伸入肌层并与黏膜下层相连。胃"Y"形,分为贲门部、盲囊部和幽门部,盲囊部发达。胃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贲门部和盲囊部胃腺发达,至幽门部胃腺逐渐消失。肠短,由具微绒毛的单层柱状上皮构成,小肠前段绒毛分支多且相互吻合,毛细血管丰富,平滑肌多。直肠单层柱状上皮与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共存。海鳗消化道组织结构特点反映了其凶...
关键词:
海鳗 消化道 显微结构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荣华 张雷 王晓雯 武祥伟 王金浩 胡青 毕保良 孔令富 豆腾飞
为了探讨食性与鱼类消化酶分泌及肠道组织形态学的关系,通过比较分析滇池高背鲫(Carassius aurat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鳜(Siniperca chuatsi)和昆明裂腹鱼(Shizothorax grahami)4种不同食性鱼类鱼体近似成分、血液生化指标、消化酶活性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差异。结果表明,鳜的全鱼水分显著低于其他鱼类,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鱼类;谷草转氨酶GOT、白蛋白AIB、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等部分血液生化指标受食性影响显著;鳜肠道蛋白酶显著高于草鱼,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草鱼;鱼类肠道形态(绒毛高度、绒毛宽度和肌层厚度)与食性相关,如鳜肠道微绒毛分支较多,结构复杂。肠道结构的复杂性加大了食糜在肠道中的保留时间,促进了鱼类对营养物质的充分吸收。综上所述,食性与鱼类消化酶活性及肠道组织形态相适应,通过分析消化酶活性和肠道组织形态,有助于界定鱼类食性,改进饲料配方和饲养方法。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徐兴军 田金波 王有祥 王卿惠 薛明强 邵淑丽 王维禹 张伟伟 李旭艳
为探寻食物组分差异对小型鸟类生理生化指标和消化道的影响,了解小型鸟类如何通过自我调节以应对不良环境条件变化的生存策略。将树麻雀Passer montanus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饲喂小米Setaria italica),稗草籽组(饲喂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籽),黄粉虫组(饲喂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8只·组-1,进行驯化,4周后通过烘干恒质量法、索氏抽提法、硫酸-蒽酮法、石蜡切片法等方法,测定其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体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秀平 邹海 赵爱平
对10尾鳜鱼消化道组织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鳜鱼消化道保持了硬骨鱼类消化道组织结构的一般特征,但其独特之处是口咽腔宽大,在其主要骨骼上分布着许多锥形小齿。齿间上皮细胞层次明显增多。在上颌中央小齿周的上皮内有成堆分布的球状粘液细胞,隐窝内有分泌物。味蕾多分布于鳃弓及食道起始端的上皮内。胃为“Y”型。在食道一胃衔接处的粘膜为柱状上皮,固有膜中有腺体,纵行横纹肌纤维由食道内侧斜插到胃壁的外侧。胃腺主要分布在喷门及胃体部。幽门垂发达。肠短,管壁厚,都具有柱状上皮,不具备腺体结构;肝脏致密,肝实质内无胰腺结构
关键词:
鳜鱼 消化道 组织学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杨宁 任素莲 宋微波
运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在光镜水平上研究了文蛤消化道粘液细胞的类型、分布与组化特性。H.E染色法显示,粘液细胞主要存在于消化道上皮组织中,仅唇瓣结缔组织中发现有少量的粘液细胞。ABPAS染色法显示:文蛤消化道粘液细胞主要分为4种类型,I型:呈红色,AB阴性,PAS阳性,含有中性粘液物质;II型:呈蓝色,AB阳性,PAS阴性,含有酸性粘液物质;III型:AB和PAS均呈阳性,但PAS阳性较强,两种粘液物质均含有,但中性粘液物质含量多;IV型:AB和PAS均呈阳性,但AB阳性较强,两种粘液物质均含有,但酸性粘液物质含量多。不同部位粘液细胞的类型、数量不同。唇瓣粘液细胞的数量较少,食道含有大量...
关键词:
文蛤 消化道 粘液细胞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建业 杨瑞斌 杨学芬 王卫民 魏开建 樊启学
利用组织学切片及AB-PAS染色技术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仔稚鱼(1~45d)消化道各段黏液细胞的发育阶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泥鳅消化道发育过程中先后出现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4种类型的黏液细胞。消化道黏液细胞最早在3d的口腔、食道和7d的消化道中有分布。10d前黏液细胞数量较少,15d开始黏液细胞分布广泛,随着仔稚鱼发育,黏液细胞的类型逐渐由幼稚型的Ⅰ型和Ⅱ型为主转变为成熟型的Ⅲ型和Ⅳ型细胞占主导。根据仔稚鱼消化道黏液细胞的发育和分布规律,推测3~10d为消化道发育的敏感期,20d左右消化道功能发育逐渐完善。建议根据泥鳅消化功能的发育过程采用不同的饵料...
关键词:
泥鳅 仔稚鱼 黏液细胞 消化道 发育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韩德举 胡菊香 洪峰
通过对陆水水库三种鳜属鱼类的食性及消化器官比较,结果表明,三种鳜都以摄食鱼虾为主,在鳜和大眼鳜的食物组成中,虾的出现率分别为82.35%和81.03%,鱼的出现率分别为47.06%和31.23%,斑鳜中鱼和虾的出现率分别为63.07%和50.07%,鱼虾出现率在不同月份变化较大。鳜摄食强度最大,大眼鳜次之,斑鳜最小。但它们摄食鱼的饱满分指数均大于虾。在消化器官中,鳜、斑鳜,大眼鳜的幽门盲囊的平均数量分别为250.8、108.2、84.1。随着体长的增加,大眼鳜和斑鳜的肠长也相应增加,而鳜的肠长趋于稳定。本文还对三种鳜在食性上出现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讨论,认为消化能力的大小、食物的可获得性、食物的选...
关键词:
鳜属鱼类 食性 消化器官 陆水水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