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58)
- 2023(13567)
- 2022(11439)
- 2021(10452)
- 2020(8540)
- 2019(19018)
- 2018(18811)
- 2017(34472)
- 2016(19224)
- 2015(20666)
- 2014(20625)
- 2013(19938)
- 2012(17995)
- 2011(16462)
- 2010(16486)
- 2009(15578)
- 2008(15490)
- 2007(13384)
- 2006(12053)
- 2005(10914)
- 学科
- 济(71583)
- 经济(71474)
- 管理(57628)
- 业(51625)
- 企(42479)
- 企业(42479)
- 方法(28936)
- 数学(24065)
- 农(24062)
- 数学方法(23806)
- 财(22774)
- 制(20429)
- 业经(19542)
- 中国(19286)
- 学(17752)
- 农业(16240)
- 环境(15322)
- 体(14160)
- 地方(13495)
- 银(13421)
- 银行(13374)
- 融(13058)
- 金融(13056)
- 务(12890)
- 财务(12859)
- 财务管理(12828)
- 行(12769)
- 贸(12409)
- 贸易(12404)
- 企业财务(12224)
- 机构
- 学院(273739)
- 大学(272952)
- 济(105801)
- 经济(103498)
- 管理(100385)
- 研究(96909)
- 理学(86372)
- 理学院(85319)
- 管理学(83773)
- 管理学院(83272)
- 中国(72492)
- 科学(63194)
- 京(57753)
- 农(55611)
- 财(52902)
- 所(50094)
- 业大(46250)
- 研究所(45713)
- 中心(43604)
- 农业(43504)
- 江(42073)
- 财经(41127)
- 经(37317)
- 范(36510)
- 师范(35984)
- 北京(35953)
- 院(35373)
- 州(32843)
- 经济学(32579)
- 省(32519)
- 基金
- 项目(190235)
- 科学(149052)
- 基金(139481)
- 研究(131302)
- 家(125923)
- 国家(124907)
- 科学基金(105322)
- 社会(85656)
- 社会科(81200)
- 社会科学(81181)
- 基金项目(74776)
- 省(74679)
- 自然(69990)
- 自然科(68260)
- 自然科学(68233)
- 自然科学基金(67034)
- 划(63402)
- 教育(59271)
- 资助(55575)
- 编号(49381)
- 重点(43800)
- 部(41060)
- 发(40642)
- 创(39678)
- 成果(39215)
- 制(38124)
- 创新(37250)
- 科研(36827)
- 计划(36670)
- 国家社会(36511)
- 期刊
- 济(119862)
- 经济(119862)
- 研究(76312)
- 中国(56551)
- 学报(53213)
- 农(51484)
- 科学(47168)
- 财(41567)
- 大学(39539)
- 学学(37911)
- 管理(35748)
- 农业(34320)
- 教育(25455)
- 融(25134)
- 金融(25134)
- 业经(21042)
- 财经(20613)
- 技术(19786)
- 经济研究(18459)
- 经(17690)
- 业(17337)
- 版(16183)
- 问题(15731)
- 业大(14725)
- 科技(14010)
- 资源(13505)
- 农业大学(12259)
- 刊(11940)
- 商业(11558)
- 林业(11398)
共检索到4036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朱媛媛 汪紫薇 乔花芳 高喆
探讨旅游地“乡土—生态”系统演化,为理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变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构建“乡土—生态”系统韧性评价体系,解析2005—2019年大别山革命老区旅游地“乡土—生态”系统韧性的演化阶段、过程、路径及机制。结果显示:(1)研究区旅游地“乡土—生态”系统经历了利用、保存、释放、重组适应性循环过程,分别对应旅游地迅速发展期(2005—2009年)、发展成熟期(2010—2012年)、发展过渡期(2013—2016年)和再发展初期(2017—2019年)。(2)在适应性循环过程中研究区县域的数量结构经历了以“较低水平韧性为主→高水平韧性为主”的转变,县域“乡土—生态”系统韧性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3)2005—2019年研究区旅游地“乡土—生态”系统韧性演化的驱动因子由经济层面转向社会文化层面。在内外源因素的作用下,旅游地“乡土—生态”系统韧性通过乡土资源禀赋(向心凝聚力)、经济发展基础(核心推动力)、社会保障功能(重要支撑力)和自然环境本底(基础约束力)的四维驱动,以人的行为为媒介在相互作用和掣肘中演进,当韧性指数超过阈值时其内核组织将打破原有边界、自我调适实现“路径突破”,进入下一阶段适应性循环,以此促进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朱媛媛 汪紫薇 顾江 余瑞林
红色旅游资源利用与开发将对旅游地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产生强烈扰动,基于"乡土—生态"系统韧性水平厘定红色旅游资源利用空间格局,有利于推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共促共赢。以大别山革命老区为例,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四方面构建红色旅游地"乡土—生态"系统韧性水平评价体系,并对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特征与类型进行识别。研究结果为:(1)各县域"乡土—生态"系统韧性以中低水平为主,呈"中部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区域内各子系统韧性处于勉强协调状态,县级行政单元的协调度呈现中等水平多、较高与较低水平少的"橄榄型"等级结构。(3)红色旅游资源的冷、热点区分别位于大别山南北两侧及中心地带,呈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的特征,根据其规模、影响力划为五种聚类分区。(4)依据"乡土—生态"系统韧性在红色旅游资源高富集区可通过内部要素重构向更高水平发展、在中低密度区因吸纳和适应外界扰动力较弱而与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相互抑制这一特征,初步厘定"三区、两带、三核心"的红色旅游资源利用空间格局,并针对不同区域从"乡土—生态"系统韧性视角下提出差异化建议,以期排除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对"乡土—生态"系统产生的干扰。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春宇 黄震方 毛卫东
现阶段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相关研究成果一方面很难辨析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及其个案论争,另一方面由于无法深入研究系统演化背后的运行机制及其规律性,从而无法形成理论研究体系与范式。有鉴于此,本文作者以系统科学为指导,在明确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涵义的基础上,以旅游地最根本矛盾——供求关系为线索构建系统演化模型,在辨析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分歧问题的基础上诠释了旅游地复杂系统的演化机制及其规律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春燕 资明贵 周梦 罗静
融合型乡村旅游以实现乡村地域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提高乡村旅游融合性对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意义深远。论文基于融合型乡村旅游研究的西方逻辑与框架,结合国内现有相关研究成果与乡村发展实际,构建涵盖网络、规模、赋权、内生性、嵌入性与互补性6个维度29项指标组成的乡村旅游融合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大别山区潜山市为例,运用ArcGIS空间可视化、地理加权回归分析,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乡村旅游融合性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潜山市乡村旅游融合性水平存在明显空间差异,潜山南部乡村旅游融合性水平明显优于北部,各村域单元乡村旅游融合性提升潜力较大;(2)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联结较弱,“美丽空心村”现象是潜山市提高乡村旅游融合性水平的瓶颈;(3)旅游开发时段、资源依托类型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潜山市乡村旅游融合性水平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各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会增强乡村旅游融合性水平的空间分异。融合型乡村旅游是实现价值共创与综合效益的乡村旅游模式,上述研究成果可为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同时促进融合型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徐志勇
改革开放以来,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处在后进状态。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主体在黄冈。这给黄冈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本文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分析了目前的现状和面临的制约因素,看到了黄冈的优势和潜力,提出了金融支持老区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思路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顾寒月 王群 杨万明
适应性循环是社会-生态系统经历开发、保护、释放、更新的过程,可表征社会-生态系统发展趋势。文章基于旅游地恢复力、潜力以及连通度三要素,指出Holling和Tsao适应性循环模型的局限性,对其病态陷阱进行完善,并提出阶段判定的量化指标,揭示阶段转化的主导因素。根据修正后的理论模型,以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较为敏感的贫困山区金寨县为例,运用综合指数法对2010—2017年间的恢复力、潜力以及连通度进行定量分析,判断和预测旅游地适应性循环阶段及转化趋势,验证修正后的理论模型。结果表明:金寨县目前处于贫困陷阱,根据当前转化条件,未来将趋向于赌博陷阱;受政策的影响也可能进入开发阶段或保护阶段,若发展过程中避免陷阱可能带来的资源浪费,适应性循环将呈良性运行。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高帅 程炜 唐建军
提高革命老区农户生计韧性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本文基于2022年太行革命老区实地调查数据,构建“风险冲击-生计韧性-生计韧性提升策略”理论分析框架,在健康风险冲击、市场风险冲击和自然风险冲击视角下,从缓冲能力、自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3个维度测度农户生计韧性,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风险冲击对农户生计韧性的影响路径,并探讨提升农户生计韧性的策略。结果发现:第一,健康风险冲击对农户生计韧性影响程度最大,负向影响作用大小依次为缓冲能力、学习能力和自组织能力;第二,市场风险冲击通过影响缓冲能力、自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对农户生计韧性产生负向显著影响,三者影响作用水平相当;第三,自然风险冲击对农户生计韧性产生正向显著影响,农户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易于形成对自然风险冲击的预期,且能够选择种植更适合当地气候的作物品种和更适宜的耕作方式,增强适应和应对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生计韧性。此外,通过不同群体农户生计韧性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仍应进一步关注脱贫户和脱贫村农户的生计韧性。
关键词:
农户生计 生计韧性 风险冲击 革命老区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杨春宇
旅游地复兴过程如何演化、遵循什么样的演化规律至今仍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Logistic曲线模型虽被用来模拟和探讨旅游地演化过程,但由于Logistic曲线模型自身存在的缺陷,无法真实反映旅游地的衰退或复兴过程。引入旅游地游客量变化的"速度"和"加速度"概念,在Logistic曲线模型展开为级数的基础上构建旅游地阶段演化模型,一方面可解决Logistic曲线模型自身缺陷和存在问题,另一方面可通过模型推导得出旅游地复兴演化过程仍旧遵循Butler生命周期演化规律,其演化曲线仍旧是"S"型曲线,但该演化过程仅包含发展、巩固及停滞几个阶段。具体以湖南南岳景区为实例对理论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理论与实际相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贾垚焱 胡静 刘大均 徐欣
旅游地乡村聚落韧性评估是量化韧性水平、识别内部差异、揭示潜在风险,促进韧性乡村培育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韧性概念内涵的辨析,构建了“吸收—适应—转型”的旅游地乡村聚落韧性评估框架,并以恩施州为例,运用综合指数法与地理探测器,对社区及农户尺度下乡村聚落韧性水平与风险因子进行定量化测度与识别,并从整体态势、指数分布、等级对应及风险因子四个方面,对其尺度关联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社区尺度,恩施州乡村聚落韧性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乡村旅游发展成熟度越高的社区,其韧性水平越高。(2)农户尺度,中等韧性水平农户占比最高(43%),兼营生计型韧性水平最高,务工/务农型生计韧性最低。(3)不同风险因子对乡村聚落韧性的作用强度各不相同,尺度间共性因子与差异因子并存,韧性风险障碍随尺度细化逐层聚焦。(4)韧性整体态势在多尺度上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与一致性,指数数值分布随尺度细化逐渐转向集中,尺度间韧性指数等级对应关系明显,且随着社区旅游发展成熟度的提升,农户生计韧性也显著提升。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玲 舒伯阳 王朝举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对乡土情结和旅游情感动机进行维度划分,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依据322份问卷数据,借助AMOS软件展开实证分析得到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物质情结与人际情结对旅游情感动机的影响最为显著,文化情结与家园情结的影响稍弱。在乡土情结影响下,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仍然将景观和自然环境放在首位;其次,他们的出游动机也很容易受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和地域文化的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郅润明
山西太行山、晋西北革命老区,是我国革命时期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加快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太行山、晋西北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深入分析当地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发展当地旅游产业的七大政策与项目建议,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将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
太行山 晋西北革命老区 旅游开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方叶林 王秋月 黄震方 吴燕妮
旅游经济韧性涉及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论文利用1998—2020年中国旅游发展相关数据,在定量测度省域旅游经济韧性的基础上,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揭示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998—2020年中国旅游经济具有较强的韧性,个别年份的特殊事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旅游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中国旅游经济韧性时空演化具有不稳定性与空间集聚性特征,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旅游经济韧性向高值区演化的概率较高,不同水平的旅游经济韧性总体上呈集聚分布。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区域旅游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交互主导因子的q值总体上大于单个影响因子的最大值,说明旅游经济韧性的影响总体上是“合力”作用的结果。东部地区旅游经济韧性总体上与旅游业内部要素关系密切,属于“内生驱动型”,中西部地区旅游经济韧性与外部社会经济要素关系密切,总体上属于“外生驱动型”,促进内外循环对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旅游经济韧性时空演化机制研究可为客观认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以及区域旅游面对风险挑战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群 陆林 杨兴柱
以湖泊型旅游地千岛湖为例,运用适应性循环理论将千岛湖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划分为三个适应性循环圈、一个贫穷陷阱以及若干个适应性循环阶段,揭示出千岛湖旅游地适应性循环中的问题与特征。最后得出,从大的循环圈来看,工程建设和旅游开发是系统跨越性变革的直接动力;而从旅游地循环圈的内部发展阶段来看,区域发展的推动和市场需求的引导是促使其演化的主要外部扰沌力,内在经济发展的召唤和资源保护的限制是其阶段演化的内部驱动力。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科 熊子怡 黄细嘉 赵磊
作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旅游不仅是一项政治工程,也是一项经济工程、富民工程。但是,发展红色旅游能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革命老区城乡统筹发展,一直缺乏应有的系统证据。本文以革命老区县域为研究对象,基于“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这一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识别红色旅游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发展红色旅游可以显著缩小革命老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并且集体经济发展可以强化这一效应。该结论经过内生性问题处理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发展红色旅游通过促进革命老区农村公共品供给、农村投资和非农就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异质性分析发现,在第三产业发展较落后和宗族文化较浓厚的地区,红色旅游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抑制效应更加明显。本文研究结论为新时代如何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旅游资源,以巩固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成果和促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瑾 王婷 吴晶 乔学忠 胡海胜
依托红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是革命老区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特色路径。以共同富裕目标为导向,基于改进后的SLF框架,构建革命老区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的影响效应评价模型,采集井冈山10个村落326户农户感知数据,评价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的影响效应处于中等水平;(2)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推动正处于一个由表及里、从显性变化到内生发展的过程之中;(3)相较于企业主导的民宿型模式,社区主导的研学型模式是更契合共同富裕内涵的革命老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针对研究区域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不充分、社区内生动力不足、农户参与能力不够等问题,从产业高质量发展、治理机制创新、增收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