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89)
2023(9376)
2022(8095)
2021(7474)
2020(6563)
2019(15020)
2018(14563)
2017(28593)
2016(15861)
2015(17904)
2014(18422)
2013(18331)
2012(17304)
2011(15953)
2010(15977)
2009(15014)
2008(14931)
2007(13686)
2006(11923)
2005(10722)
作者
(48716)
(41152)
(40939)
(39161)
(25742)
(19841)
(18574)
(15981)
(15243)
(14498)
(14077)
(13993)
(13183)
(12980)
(12802)
(12703)
(12679)
(12125)
(11980)
(11979)
(10294)
(10082)
(10009)
(9469)
(9281)
(9137)
(9103)
(9102)
(8294)
(8274)
学科
(77003)
经济(76915)
管理(43153)
(37339)
方法(33098)
数学(28898)
数学方法(28628)
(28452)
企业(28452)
(19221)
(17367)
地方(17288)
中国(16487)
(16288)
(13432)
业经(13204)
农业(12972)
(11979)
贸易(11978)
(11568)
环境(10988)
(10021)
土地(10018)
地方经济(9854)
(9820)
金融(9818)
(9738)
银行(9694)
理论(9411)
(9278)
机构
大学(238300)
学院(237559)
(96373)
经济(94235)
管理(88583)
研究(83511)
理学(75899)
理学院(74900)
管理学(73570)
管理学院(73106)
中国(62985)
科学(54436)
(51029)
(44622)
(44388)
(43964)
研究所(40273)
中心(39009)
业大(37604)
(36739)
财经(35642)
农业(35514)
(33389)
师范(33067)
(32281)
北京(31973)
经济学(30547)
(30135)
(28889)
经济学院(27875)
基金
项目(159602)
科学(124912)
基金(116116)
研究(112354)
(103057)
国家(102270)
科学基金(85869)
社会(71856)
社会科(68076)
社会科学(68053)
基金项目(62300)
(62176)
自然(56151)
自然科(54717)
自然科学(54700)
自然科学基金(53715)
(53211)
教育(50537)
资助(47790)
编号(44680)
重点(36605)
成果(35672)
(35468)
(35266)
(31849)
科研(31122)
课题(31110)
计划(30177)
国家社会(30054)
创新(30020)
期刊
(106010)
经济(106010)
研究(64146)
中国(45241)
学报(40516)
(39644)
科学(37893)
(33645)
大学(29069)
管理(27601)
学学(27551)
农业(26606)
(19823)
金融(19823)
教育(19020)
技术(18022)
业经(17435)
财经(17393)
经济研究(16406)
(15019)
问题(14851)
(14220)
资源(14210)
(11813)
统计(11593)
技术经济(11356)
(11164)
商业(11040)
理论(10879)
图书(10619)
共检索到3452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蕴瑶  温一博  殷有  邓继峰  周永斌  
为揭示大伙房水库上游流域的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在地形差异上的转变过程,探讨流域内自然和人文等因素在土地利用空间变化中的作用,以大伙房水库上游流域的1987,2002和2015年3期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和DEM数据为数据源,分别进行土地利用分类、构建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和计算地形位指数并进行梯度分级,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以及利用分布指数,分析各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利用变化图谱类型的地形梯度效应,探讨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和农田,林地主要分布在中、高地形梯度,而农田、建设用地和水体主要分布在低地形梯度,草地主要分布在低、中地形梯度。1987~2015年间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农田、建设用地、矿体面积增加;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以稳定型为主,占总研究区面积的65.56%,其中稳定型在中高和高地形位梯度占优势,且以中高地形位上的林地稳定不变为主要类型,占稳定型图谱的78.46%;前期变化型、后期变化型、反复变化型和连续变化型的优势区段均在低、中地形位梯度上,各变化图谱中均以中、低地形梯度上的林地和农田的互相转化为主要变化类型,且1987~2015年间农田有从低向较高地形较梯度推进的趋势。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地形梯度分布特征是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整体较为稳定并趋于合理,但仍存在不合理的毁林开荒和侵占农田的现象,需要加强土地利用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路昌  雷国平  周浩  杨雪昕  
研究目的:探讨地形因素对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影响,揭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的原因、过程及机理,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提供决策支持。研究方法:土地利用信息图谱法、地形位分析法和标准差椭圆分析法。研究结果:(1)各地类在地形梯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层级分布特征,水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地形梯度优势分布区均为低区段,旱地和建设用地为低、中低区段,林地为中低、中高和高区段;(2)土地利用变化以稳定型和前期变化型为主,二者分布较为分散,稳定型主要为低、中低地形梯度的旱地和中、高地形梯度林地,前期变化型主要为低地形梯度的旱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路昌  雷国平  周浩  杨雪昕  
研究目的:探讨地形因素对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影响,揭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的原因、过程及机理,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提供决策支持。研究方法:土地利用信息图谱法、地形位分析法和标准差椭圆分析法。研究结果:(1)各地类在地形梯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层级分布特征,水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地形梯度优势分布区均为低区段,旱地和建设用地为低、中低区段,林地为中低、中高和高区段;(2)土地利用变化以稳定型和前期变化型为主,二者分布较为分散,稳定型主要为低、中低地形梯度的旱地和中、高地形梯度林地,前期变化型主要为低地形梯度的旱地和中地形梯度的林地二者转变为水田,其余图谱类型的比例均在5%以下,分布较为集中,主要表现为低地形梯度耕地内部结构转变。研究结论:在自然、社会和政策因素综合作用下,挠力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地形梯度效应显著,未来应加强对低地形梯度耕地和中、高地形梯度林地的规划管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见  王帅帅  谭靖  
为揭示地形因素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的关系,以安徽省2000年、2005年以及2010年Landsat tM影像和dEM数据为数据源,利用坡向、地形起伏度、坡度变率和地形位指数多种地形因子,并结合地学信息图谱分析理论从综合角度系统研究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分异格局在地形梯度上的变化特点及其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耕地和林地,其次是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且建设用地面积逐期增加趋势显著。2)2000~2010年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地形梯度区间的分异规律存在明显差异。低地形梯度范围是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的优势分布区;中地形梯度范围是草地的集中分布区;林地的优势分布区集中在高地...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冯小燕  朱文博  张静静  李理  徐帅博  朱连奇  
地形作为最基本的自然地理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以太行山淇河流域为例,借助DEM提取高程、坡度信息,采用转移矩阵、区域统计分析和地形分布指数系统分析淇河流域1990—2015年间土地利用时空变异特征,定量分析了地形梯度上土地利用变化。结果表明:25年来变化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和草地,耕地面积净减少量最大,林地次之;草地面积净增加最多,建设用地面积净增加次之,未利用地面积变化不大。耕地、建设用地、草地生态系统集中于低地形梯度区,而林地集中于高地形梯度区;耕地、林地在低海拔区域面积呈减少趋势,水域和建设用地增加集中在低海拔地区;耕地在低坡度区域内呈现减少趋势,建设用地在低坡度地区增加集中。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申怀飞  吴国玺  丁圣彦  
豫西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区域特征。利用DEM数据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地形梯度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随高程和坡度的变化具有显著的特点:受人类活动干扰影响较大的各类农业用地、建筑用地、果园、水域和湿地主要分布在海拔相对较低和坡度相对较小的区域;而受人类活动干扰影响较小的各类林地(除果园外)、草地和未利用地则比较均匀地分布在海拔相对较高和坡度较大的区域。(2)不同的海拔段和坡度段内各土地类型的分布也存在一定的分布规律:农业用地类型和林地类型在各个地形梯度内都占有较大的面积比重,这是由于其基数较大,在区域内占据优势地位决定的;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臧玉珠  刘彦随  杨园园  
地形是影响土地利用的重要地理因素,山区土地资源禀赋及其开发利用方式深受地形条件限制。以井冈山市为例,采用1995-2015年多期遥感数据,选取坡度、高程、地形位指数等多项因子,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地形对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以及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井冈山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形梯度效应,林地、草地多分布在海拔>400 m、坡度>15°的山地和高丘陵区,耕地、水域、建设用地多分布在海拔<15°、人类活动密集的平原和低缓丘陵地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亦受地形因素影响,在平原和低缓丘陵区,斑块密集分布,景观多样性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斑块密度及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高值分布;而在高海拔、坡度大的山地丘陵区,优势斑块明显,最大斑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以及蔓延度指数呈高值分布。优化山区土地资源配置,促进贫困山区减贫发展,应充分考虑地形因素的影响作用,遵循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和优势开发原则,重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加快推进山区精准脱贫、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莹  尹义星  陈爽  
以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为研究区,基于1985和2002年土地利用空间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运用马尔科夫模型和CLUE-S模型,模拟了研究区2020年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斑块类型和景观水平上格局指数的变化分析,揭示研究区未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景观生态效应。结果表明:按照1985~2002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发展趋势,未来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耕地、林地面积减小,研究区未来景观格局指数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在景观尺度上,斑块数量、边缘密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分维数等指标都呈增加趋势,而斑块平均面积减小,表现出景观结构破碎化、斑块形状复杂化...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伟  何俊仕  陈杨  梁凯  
入库径流同时受自然及人为因素影响,为了更好的调控径流,更加合理的利用水资源,采用1959~2011年53a大伙房水库入库径流及降水资料,借助Mann-Kendall法、有序聚类分析、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大伙房水库入库径流年际、年内变化规律,探讨降水及人类活动对入库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53a来大伙房水库入库径流年径流、汛期径流、非汛期径流均呈不明显减少趋势,且存在6a和28a的丰枯交替现象和阶段性特征;入库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最大月入库径流可占年入库径流的67%以上。降水对大伙房水库入库径流的影响逐渐变小,而人类活动对入库径流的影响呈递增趋势,1959~1975年和1976~201...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洪峰  许月卿  吴艳芳  
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借助DEM提取高程、坡度信息,采用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系统分析平谷区1993—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探讨地形因素对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及空间格局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资源优化布局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①1993—2008年,平谷区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大幅度增加;②坡度、高程及地形位对平谷区土地利用格局及其时空变化有着重要影响。③耕地、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分布的优势区间集中于低地形位区间,草地分布的优势区间集中于中地形位区间,林地、未利用地分布的优势区间集中于中高地形位区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随着地形位的增加而不断下降。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严朝晖  史为良  夏德昌  袁付  张建华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大伙房水库1981年至1991年11年间的21个环境因子对鲢鳙渔获量的影响,以及降水量与其它环境因子间的关系,指出了鱼种投放量、降水量和捕捞强度指标是影响鲢鳙渔获量最根本的因素,而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最主要的起到了向水库输入营养盐的作用。通过对鲢鳙渔获量与各环境因子的动态关联分析,表明水库利用网箱培育鲢鳙鱼种是解决水库鱼种困难的一条优越途径。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闫滨  姜秀慧  钟占华  刘羽婷  王拓华  
传统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能够对水质进行定性及定量评价,但忽视了不同评价因子的重要程度对于实际研究区域水质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对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进行了改进,利用AHP法和CRITIC法分别计算出各项水质指标的主、客观权重,并采用理想点法代替乘法归一法、线性加权法进行组合赋权计算,将改进后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应用到大伙房水库上游段水质进行评价,同时将改进前后的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2011~2017年期间,利用传统的水质标识指数法得到的评价结果为北杂木断面水质为Ⅱ类、Ⅲ类,古楼断面水质为Ⅱ类,台沟断面水质为Ⅰ类、Ⅱ类,但由于3个断面的总氮浓度均已超过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因此某些年份3个断面实际总体水质情况无法达到地表水Ⅰ类、Ⅱ类标准;应用改进后的综合水质标识法得到的评价结果为北杂木断面综合水质情况为地表水Ⅲ类、Ⅳ类,古楼和台沟断面均为地表水Ⅲ类,3个典型监测断面在绝大多数参评年份中均未达到该区域的水质要求,其中仅有北杂木的4个参评年份满足该地区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其余均不满足,评价结果较改进之前更为符合研究区域实际情况。同时3个断面总氮污染严重,个别参评年份甚至已达到劣Ⅴ类标准。改进后的评价方法考虑了总氮指标超标严重的情况,较传统方法得到的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客观,研究成果可为环境管理提供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艳红  张树文  陈建军  
该文基于3期TM数据,在GIS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洮儿河流域中上游15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如下: ①时间演变特征:从土地利用演变速率看,草地面积呈显著减少趋势。在1985年~1996年期间减少速率为1 52%,1985年~2000年期间减少速率为1 20%,而难利用地面积减少幅度和速率较小。除了草地和难利用地减少其它类型都呈增加变化。其中耕地增加明显,在1985年~1996年期间增长速率为1 79%,1985年~2000年期间增加速率达到1 40%,而林地在15年内以每年0 82%的速度持续增加; ②空间演变特征:从土地类型结构看草地一直占绝对优势地位,3个...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建伟  罗君  
【目的】研究安宁河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地形梯度分异特征及其转型的驱动因素,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海拔、坡度和地形起伏度3个地形特征,基于土地利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数据,借助CA-Markov模型、PLUS模型和地形分布指数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安宁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驱动机制和地形梯度分异,并进行2030年未来情景模拟。【结果】2000—2020年,安宁河流域土地利用以林地和耕地为主,二者分别占61.74%和24.86%以上;其次为草地和建设用地,分别占8.40%和1.02%以上;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较少,占比均低于1.13%。2000—2020年林地和建设用地迅速增长,其余地类不同程度减少,耕地、林地和草地与其他地类转化强烈。2020—2030年建设用地和林地有缩减趋势,其余地类呈增长趋势。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集中在地形起伏较小的低中海拔河谷地带,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集中于地形起伏较大的中高海拔山区。海拔、坡度和人口密度是影响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GDP、距水域和高速公路距离为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论】安宁河流域土地利用转型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具有显著地形梯度差异,需秉承因地制宜原则,促进人地关系和谐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斌  王占岐  姚小薇  张利国  
地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与空间结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该文以鄂西北山区房县为研究对象,利用DEM提取高程和坡度信息,并生成地形位指数,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和土地利用强度综合指数,系统分析房县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效应;在此基础上,应用分形理论探讨其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房县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形梯度特征,高程、坡度及地形位对房县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2)水域、交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耕地的优势分布区间集中在低地形位区间,园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优势分布区间集中在中地形位区间,林地的优势分布区间集中在高地形位区间;(3)房县土地利用强度综合指数随着地形位指数的增加逐渐降低;(4)房县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分维数介于1. 275 3~1. 759 3之间,各类用地的稳定性大小依次为:水域>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园地>林地>耕地>草地>交通用地>未利用地。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