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03)
- 2023(4169)
- 2022(3579)
- 2021(3529)
- 2020(3088)
- 2019(6794)
- 2018(6866)
- 2017(12349)
- 2016(7159)
- 2015(8132)
- 2014(7972)
- 2013(7369)
- 2012(7289)
- 2011(6282)
- 2010(6407)
- 2009(5688)
- 2008(6034)
- 2007(5488)
- 2006(4658)
- 2005(4165)
- 学科
- 济(24166)
- 经济(24135)
- 管理(18294)
- 业(14976)
- 企(13369)
- 企业(13369)
- 方法(12627)
- 数学(9863)
- 数学方法(9572)
- 中国(7505)
- 学(7232)
- 财(7079)
- 理论(6287)
- 业经(6145)
- 农(5713)
- 制(4986)
- 和(4659)
- 产业(4510)
- 教育(4403)
- 地方(4179)
- 务(4146)
- 财务(4120)
- 财务管理(4104)
- 银(4041)
- 贸(4040)
- 贸易(4035)
- 银行(4022)
- 易(3922)
- 教学(3907)
- 文化(3860)
- 机构
- 大学(95489)
- 学院(94156)
- 研究(33044)
- 管理(32034)
- 济(31762)
- 经济(30844)
- 理学(27122)
- 理学院(26750)
- 中国(26023)
- 管理学(25863)
- 管理学院(25685)
- 科学(22741)
- 京(21654)
- 农(18284)
- 所(18049)
- 财(16356)
- 中心(16215)
- 研究所(16215)
- 江(15422)
- 业大(15023)
- 农业(14653)
- 范(13743)
- 北京(13583)
- 师范(13564)
- 财经(12541)
- 州(12483)
- 技术(12004)
- 院(11798)
- 经(11418)
- 省(11198)
- 基金
- 项目(62608)
- 科学(47294)
- 研究(44390)
- 基金(43531)
- 家(39228)
- 国家(38874)
- 科学基金(31908)
- 社会(26244)
- 社会科(24818)
- 社会科学(24813)
- 省(24441)
- 基金项目(22257)
- 自然(21034)
- 划(20974)
- 教育(20795)
- 自然科(20599)
- 自然科学(20594)
- 自然科学基金(20166)
- 编号(18900)
- 资助(18728)
- 成果(16664)
- 重点(14326)
- 部(13221)
- 发(12799)
- 课题(12613)
- 创(12599)
- 项目编号(12345)
- 科研(12269)
- 计划(12063)
- 大学(11739)
共检索到1494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刘向红
国内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专题数据库的分类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应结合大众标注,从多层面向公众展示、传播非遗资源及增强用户体验。大众标注在非遗数据库中应用的设计方案包括4个方面:构建分类体系基本框架、基本标签库、自由用户标签库等;设置浏览、检索、管理等功能模块;选择Drupa7进行数据库的开发;实现标签管理、标签浏览及标签云的形成等关键技术。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宋立堂
指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我国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进行统计、梳理、编目和保存,建立科学、完整的数据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基于多年从事国家非物质遗产数据库的建设工作的实践经验,阐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历史背景和实际意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资料立档库和实物藏品数据立档库为例,介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档案数据库的筹建过程及非物质遗产资料的分类、编码方法和著录、保存原则以及注意事项;最后提出数据库平台建设工作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数据库 建设 研究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程焕文 陈润好 肖鹏
"申遗热"浪潮之后,"后申遗"时代来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成为热点。2016年、2018年调查了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建设非遗数据库的进展,文章统计分析其名称、项目数量、项目分类、著录字段等。研究发现:在省级公共图书馆中,非遗数据库建设仍与非遗名录机制联系紧密,但在申遗工作逐渐放缓的情况下,其建设随之延滞;非遗类目划分、数据库著录尚未有统一标准;省级公共图书馆未能参与和打通全面的申遗流程,数字化工作很难匹配"后申遗"时代的转型诉求。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徐军华 刘灿姣 杨丹
文章对国内31所省级公共图书馆非遗数据库的采集系统、分类体系、检索情况、开放性及重视度等方面展开调研,进而提出以下几点建言:革新手段,拓展非遗数据库的表现形式;博采众长,重构新的非遗数据库分类体系;利用移动互联环境,加大宣传力度。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鹏飞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前沿话题》集合了作者苑利与顾军多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成果,多角度地向读者阐述了什么是非遗以及如何保护非遗。该书包括5编、48篇文章,内容主要有:"非遗"保护的逻辑起点:"非遗"存在的问题;传承人:中华文明的"二传手";政府在"非遗"中的定位;遗产活用:见人、见物、见生活。该书针对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同时明确了在现代互联网时代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利用高科技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VR技术作为一种人机交互仿真技术十分适合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遗” VR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张勇 蔡璐 李月明
文章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元数据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元数据试著录、平台模拟实现等方式,阐述了元数据标准与本地资源、应用平台、用户的对接中存在的问题,为完善和推广应用非遗元数据标准提供思路。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资源 元数据标准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凌 杨豪中
基于生态学理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视为由各种生态要素构成的文化生态场,通过对场域中各生态要素的分析解读,指出在历史区域改造中,根据文化生态结构特征研究发展对策,从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生态要素两方面构建文化生态场,有助于维持遗产地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进而促进历史区域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侯西龙 谈国新 庄文杰 唐铭
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非遗知识的有效组织与管理,是非遗文化保护、传播与传承的前提和基础。本体与关联数据技术为非遗知识的组织与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实现路径。本文首先分析梳理了非遗领域知识的要素与语义关系,设计构建了非遗知识本体模型,以规范和揭示非遗领域知识的概念、属性和关联关系;其次,基于关联数据技术,研究非遗知识组织与关联数据集构建的过程,包括实体RDF化、实体关联、关联数据存储与发布等关键步骤;最后以湖北省非遗项目为例,构建了非遗知识关联数据集与知识服务平台。关联数据技术在非遗知识组织与管理领域的应用,能够促进非遗知识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对我国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熊拥军 陈湘 彭维
文章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相关资源常用元数据标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各元数据标准的元素特点。采用对象关系模型的分析方法,对非遗资源进行分析,并对非遗相关资源的八种元数据标准进行介绍、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非遗相关资源涉及到项目、人物、机构、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五类资源对象,各类资源对象常用元数据标准在结构特点、功能需求、元素组成、核心元数据和编码等方面表现各异。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信息资源 元数据标准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莹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我国文化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生存境况正在遭受现代化的冲击。影像作为视听结合的媒介兼具艺术与传播的双重功能,可以将"非遗"以活态的形式广泛播扬,在"互联网+"时代,借助大数据和云平台传播,依靠融媒体和互联网的技术力量,以期实现非遗保护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开辟一条"由术及道"的新路径,使之在当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留存的价值和意义。
[期刊] 档案学通讯
[作者]
倪晓春 张蓉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设存在着分散与集中、多元与统一、无形与有形、投入与产出、官方记忆与民间记忆的矛盾,解决上述矛盾的最有效措施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资源库。在明确资源库建设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基础上,从资源收集、资源整理、资源开发和资源传播四大方面进行了策略设计,发挥档案专业化管理和数字技术相融合的优势,解决非物质特性的传承难题。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档案 数字资源库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谈国新 张立龙
[目的 /意义]非遗的产生、发展与传承都依附于特定的文化空间,借助文化空间中有形载体的时空及属性等特征,可以构建时空数据模型来表达非遗演化的整个过程,从而从整体上把握非遗的发展动态和规律,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方法/过程]在对非遗的文化空间进行时空特征分析、载体类型划分和时空表达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面向非遗文化空间的时空数据模型,并选取孝感雕花剪纸传承人作为分析对象,建立其传承信息的时空表达模型。[结果 /结论]该模型能够表达传承人时空信息的变化,以此建立的原型系统能动态回溯和检索传承人的时空信息,并提炼出对其发展有所影响的一些信息,有利于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为其他非遗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空间 时空数据模型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邓琼飞
海南作为典型的海岛型省份,长期以渔业及其他海洋资源为主导产业,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价值,而且沉淀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海洋文明的延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良好的海洋保护意识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许多珍贵的非遗项目面临失传危机。笔者围绕海南海洋类非遗保护进行研究,以期探索出科学的保护策略,切实提升非遗传承主体的保护积极性,推动我国海洋非遗的传承和发展。由王文章编著、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从学理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研究,详细论述了其概念、特征、类别等知识;然后立足实践维度,针对传统音乐、舞蹈、体育、美术、医药等二十几种非遗项目进行了讨论分析,深刻解读了各种非遗项目的价值意义、文化内涵、形成过程等;最后聚焦中国非遗保护现状,积极借鉴国外管理经验,提出科学的非遗保护措施,为非遗保护工作者以及研究人员提供了科学参考,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徐盛华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联结着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共同情感认同和价值,对于了解历史、延续情感、传承发展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得不引起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自然环境、经济、价值等诸方面的认同关系密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保护生态,将文化生态意识融入其中无疑将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生态主要研究文化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文化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关系。由吴楠著、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生态建设研究》一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生态建设相结合,旨在唤醒大众的文化生态意识,促进文化生态建设。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诗语 周梓艺
敦煌艺术保护传承是当代人民的热点关注对象。目前区块链技术对敦煌艺术研究缺乏。文章首先梳理了敦煌艺术的传统问题挑战,然后分析了区块链技术中的去中心化、哈希函数、时间戳、分布式账本等技术,并与敦煌艺术问题相结合,解决了敦煌艺术中版权侵权泛滥、传播狭窄、交易阻碍等一系列问题。最后总结出“区块链+敦煌艺术”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几个重要的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