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29)
2023(1798)
2022(1474)
2021(1313)
2020(1126)
2019(2302)
2018(2230)
2017(3863)
2016(1975)
2015(2394)
2014(2446)
2013(2401)
2012(2249)
2011(2085)
2010(2090)
2009(1808)
2008(1778)
2007(1684)
2006(1511)
2005(1402)
作者
(7141)
(6140)
(6095)
(5731)
(4041)
(2905)
(2740)
(2364)
(2220)
(2205)
(2165)
(2160)
(2094)
(1991)
(1980)
(1912)
(1904)
(1889)
(1866)
(1775)
(1676)
(1526)
(1468)
(1398)
(1392)
(1379)
(1313)
(1301)
(1287)
(1219)
学科
(10811)
(10301)
经济(10293)
技术(10022)
(9116)
企业(9116)
管理(9027)
技术管理(5557)
方法(4115)
数学(3559)
数学方法(3534)
新技术(2510)
高新(2505)
高新技术(2505)
(2445)
(2387)
(2144)
贸易(2144)
中国(2133)
(2083)
农业(2053)
业经(1935)
关系(1700)
地方(1670)
产业(1496)
环境(1471)
理论(1421)
(1388)
教学(1385)
(1369)
机构
大学(34181)
学院(33715)
(14825)
经济(14548)
研究(13916)
管理(12865)
理学(10941)
理学院(10825)
管理学(10693)
管理学院(10618)
中国(8819)
科学(8623)
(7749)
(7289)
研究所(7108)
(6580)
技术(6061)
中心(5851)
业大(5714)
(5374)
农业(5289)
(5099)
北京(4655)
(4568)
(4499)
师范(4441)
经济学(4346)
(4176)
(4107)
研究院(4083)
基金
项目(23583)
科学(18421)
研究(17162)
基金(16447)
(15033)
国家(14948)
科学基金(12226)
社会(10578)
社会科(10168)
社会科学(10164)
(9560)
基金项目(8683)
(8149)
教育(7797)
自然(7755)
自然科(7603)
自然科学(7603)
自然科学基金(7467)
编号(6418)
资助(6354)
(6006)
创新(5736)
重点(5632)
(5475)
技术(5433)
(5363)
成果(4884)
(4787)
课题(4707)
科技(4689)
期刊
(16392)
经济(16392)
研究(9743)
中国(8492)
技术(6680)
科学(6071)
学报(5727)
(5601)
管理(5433)
教育(4927)
农业(4305)
大学(4158)
技术经济(3956)
学学(3906)
科技(3884)
(3757)
论坛(3757)
(3258)
(2894)
经济研究(2435)
世界(2416)
国际(2396)
职业(2118)
图书(2116)
(2073)
财经(1788)
技术教育(1785)
职业技术(1785)
职业技术教育(1785)
问题(1783)
共检索到538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林金錶  陈涛  陈琳  郭金富  
1997年在大亚湾标志放流平均体长为 6 0 .2mm的黑鲷 (Sparusmarcrocephalus)共 11986尾 ,标志放流效果明显 ,共回捕标志鱼 95 5尾 ,回捕率达 8.0 % ;主群分布移动于湾顶沿岸浅水区 ,只有少部份分散于湾中岛礁间 ,生长良好 ,放流后的 2 40d平均体长达 2 35mm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刘岩  杨长平  单斌斌  孙典荣  刘胜男  李腾  刘蔓婷  谢啟健  
为评价大亚湾海域黑鲷(Acanthopagrusschlegelii)增殖放流效果,使用塑料椭圆标志牌(plasticovaltags,POTs),开展了黑鲷幼鱼标志保持率与生长实验。结果显示,背鳍鳍棘基部第4~6鳍棘下方5mm左右的背部肌肉为最适标志位置, 90 d后标志保持率为81.76%。POTs标志黑鲷幼鱼45 d内生长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90 d后标志组生长显著缓于对照组(P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徐开达  周永东  王伟定  薛利建  张洪亮  贺舟挺  潘国良  
2004年-2006年分别采用金属线码标记、荧光色素可见式标记(荧光标记)和挂牌标记三种方法,在舟山海域进行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标志放流试验,三年内共放流标志黑鲷17 616尾,平均体长131.9 mm,平均体重46.46 g。结果表明:挂牌标记的死亡率和脱标率最高,荧光和挂牌标志鱼只获得当年回收,回捕率分别为0.16%和0.64%,没有捕获金属线码标志鱼,说明在开放性的水域,总体回捕结果不佳,金属线码标记法不适合黑鲷放流;标志黑鲷移动范围不大,最远不超过15海里,栖息地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标志鱼放流后2个月左右生长缓慢,此后生长加快。本试验基本达到标志放流的预期目的...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林金錶  陈涛  陈琳  杨渡远  胡佐楚  黄国光  
探讨恢复业已衰退的大亚湾对虾资源的可行性。1992至1994年在大亚湾放流体长10~57mm的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长毛对虾(P.penicillatus)和墨吉对虾(P.merguiensis)共为2947万尾,标志放流体长51~109mm以上的三种对虾14688尾。放流增殖效果明显,日本对虾的回捕率为9.3%,长毛对虾和墨吉对虾的回捕率为5.0%。大亚湾内放流的对虾,不作季节性远距离洄游,只作季节性短距离的浅水—深水区移动。日本对虾的标志放流在国内尚属首次。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刘惠飞  
黑鲷是一种沿岸性极强的鱼类,主要用小型定置网、建网、钓等渔获,也是娱乐钓鱼的重要对象种。黑鲷共有7种,分布于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和亚洲等海域,其中日本近海有4种,从北海道南部除冲绳外的日本各海域到朝鲜半岛及东海都有分布,是鲷类中最接近海岸、定居性最强的一种。本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黄梦仪  徐姗楠  刘永  肖雅元  王腾  李纯厚  
为评估大亚湾黑鲷(Sparusmacrocephalus)的生态容量,根据2015年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利用Ecopathwith Ecosim6.5(EwE)软件构建了由26个功能组组成的大亚湾Ecopath模型,分析了大亚湾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并结合食物网结构和能量流动估算了黑鲷的增殖生态容量。结果显示,黑鲷营养级为3.44,营养转化效率为0.302;大亚湾生态系统各功能组的营养级在1~3.95之间,系统总转化效率为7.636%,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为2.142,系统连接指数为0.364,系统杂食性指数为0.210,表明系统各营养级转化效率较低,能量未被充分利用;系统总转化效率低于10%,营养级I、II流向碎屑量占总流向碎屑量的98.11%,说明能量传递发生阻塞,具有增殖空间。经估算黑鲷生态容量为0.034 t/km2,是现存生物量的1.4倍,此时其他浮游生物食性鱼类的转化效率等于1,系统处于平衡状态;达到生态容量前后大亚湾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变化很小(变化值为0.001),系统杂食性指数和系统连接指数均没有变化,因此认为放流黑鲷至生态容量对大亚湾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营养结构未产生影响。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陈锦淘  戴小杰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罗虹霞  陈丕茂  袁华荣  秦传新  王莲莲  周艳波  冯雪  聂永康  
为了掌握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苗种增殖放流后的生长和存活情况,本研究设计试验装置,于2013年9月-2014年5月,在大亚湾海域进行增殖试验。试验装置的表面积均为0.473 m2,紫海胆苗初始苗种壳径范围为3-9 mm,初始苗种数量密度梯度范围为3-25 ind/装置(6-52 ind/m2),初始苗种重量密度梯度范围为1.48-13.32 g/m2。设3种苗种规格、各5个数量密度梯度、各3个平行试样的试验组,共45组,进行了240 d的海上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增殖放流规格和数量密度对紫海胆苗种的存活率具有显著影响,高数量密度、低规格组死亡率高。在试验初期,...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罗虹霞  陈丕茂  袁华荣  秦传新  王莲莲  周艳波  冯雪  聂永康  
为了掌握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苗种增殖放流后的生长和存活情况,本研究设计试验装置,于2013年9月-2014年5月,在大亚湾海域进行增殖试验。试验装置的表面积均为0.473 m2,紫海胆苗初始苗种壳径范围为3-9 mm,初始苗种数量密度梯度范围为3-25 ind/装置(6-52 ind/m2),初始苗种重量密度梯度范围为1.48-13.32 g/m2。设3种苗种规格、各5个数量密度梯度、各3个平行试样的试验组,共45组,进行了240 d的海上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增殖放流规格和数量密度对紫海胆苗种的存活率具有显著影响,高数量密度、低规格组死亡率高。在试验初期,...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胡凯   李敏   张帅   蒋佩文   蔡研聪   陈作志   徐姗楠  
为了解大亚湾海域鱼类早期资源的空间分布和种类组成,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该区域鱼卵种类和分布进行研究。于2022年4月在大亚湾的14个站点进行了采样调查,采用线粒体DNA的CO I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片段作为分子标记,利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了大亚湾海域春季的鱼卵种类。结果发现,大亚湾春季鱼卵种类共36种,隶属于7目16科26属,其中31种鉴定到种,有3种鉴定到属, 2种鉴定到科。鱼卵的平均密度为10.12 ind/m3,密度最大的站点(37.3ind/m3)为S7。鱼卵的优势种(优势度≥0.02)为项斑项鲾(Nuchequulanuchalis)、十棘银鲈(Gerres decacanthus)、克氏副叶鲹(Alepes kleinii)、岛屿侧带小公鱼(Stolephorus insularis)、中颌棱鳀(Thryssa mystax)、叶鲱(Escualosathoracata)、黄斑光胸鲾(Photopectoralisbindus)。环境因子分析表明,本研究中环境因子与优势种鱼卵分布无强相关性,主要是由于优势种鱼卵种类是广温广盐性鱼类,对海域环境适应性很强。结果显示,大亚湾海域是多种鱼类的产卵场,但鱼卵种类仍然以小型化和低值化为主,应进一步加强对大亚湾渔业资源的保护,恢复其鱼类优良种质资源场的功能。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大亚湾核电站是完全使用国外技术和资金建设的核电站,但其运营管理却在国际同类机组安全运行业绩挑战赛中累计获得29项次第一名。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运营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我国第一家核电专业化运营管理公司,负责大亚湾核电基地三座核电站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的运营管理,年上网电量约450亿千瓦时。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张爱波  房燕  吕振波  
以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肝脏内6种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作为生物标记物,同时引入生物标志物综合响应指数(IBR),结合沉积物数据评价了莱州湾水质污染状况。结果显示,3种酶分别与沉积物中重金属浓度相关性较高:即SOD与重金属Pb浓度有较强相关性,GR与重金属Pb、Cr浓度为负相关,GPx与重金属Hg、Cu浓度为中等程度负相关。近岸的河口、港口附近所调查站位生物标志物活力(含量)普遍偏高,而远离河口、港口海域的站位相应的生物标志物活力(含量...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吕少梁  王学锋  李纯厚  
鱼类标志放流过程中,关键细节缺失参考依据易导致标志鱼因标志操作不规范而死亡(或导致标志脱落),从而影响基于标志群体抽样的增殖效果评估、放流群体时空格局等后续研究的准确性。本研究以南海重要增殖放流鱼类黄鳍棘鲷为对象,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对比了标志过程中关键操作(标志前麻醉与否、标志部位、植入角度)的生长率、存活率、标志保留率的差异。40 d的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标志操作对鱼的生长无显著影响。麻醉与否对实验鱼的存活率影响极显著。标志部位、植入角度对标志保留率影响显著。优选出的最佳标志操作组合为麻醉,将T型标志以45°植入背鳍基前部肌肉(存活率95.56%、标志保留率98.89%)。综合以往资料,本研究提出了黄鳍棘鲷[体长(10.05±0.39)cm]T型标志操作规范建议,为今后科学开展标志放流提供参考依据:①标志前暂养,将待标志鱼放入培育池内暂养3 d或以上,标志前24 h停食;②材料消毒,将T型标志和标志枪针头用75%酒精浸泡消毒5 min;③麻醉,用30 mg/L丁香酚溶液(或MS-222麻醉剂)麻醉至鱼体腹部向上翻转时,迅速进行标志;④标志,用标志枪针头拨去标志部位的1个鳞片,然后针头与鱼体呈45°将T型标志植入背鳍基前部肌肉;⑤鱼体消毒,将标志鱼放入含有5%聚维酮碘(或高锰酸钾)的海水溶液中药浴消毒30 min;⑥标志后暂养,消毒后的标志鱼人工暂养7 d后可放流。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莫宝霖  秦传新  陈丕茂  黎小国  冯雪  佟飞  袁华荣  
为掌握大亚湾紫海胆(Heliocidaris crassispina)的食性特征,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2015年8月所采集紫海胆样本的稳定同位素特征、营养级和食性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亚湾紫海胆平均δ(13)C值为-(13.35±1.21)‰,平均δ(15)N值为(9.14±0.38)‰,平均营养级为2.11±0.14。不同壳径紫海胆之间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亚湾海域紫海胆生活环境周围生物δ(13)C值分布范围为-20.76‰-9.93‰,δ(15)N值分布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堂林  李钟杰  舒少武  
鱼类标志技术已在鱼类种群密度、死亡与补充、生长和生产力等研究中广泛应用,并已成为鱼类种群估算、资源评估、以及洄游与分布调查的重要手段。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在鱼类标志技术方面已取得的进展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综述与讨论,并对各种标志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我国鱼类标志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