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0)
- 2023(1777)
- 2022(1496)
- 2021(1361)
- 2020(1207)
- 2019(2565)
- 2018(2524)
- 2017(4357)
- 2016(2531)
- 2015(2837)
- 2014(2749)
- 2013(2687)
- 2012(2526)
- 2011(2387)
- 2010(2354)
- 2009(1997)
- 2008(2069)
- 2007(1743)
- 2006(1541)
- 2005(1379)
- 学科
- 济(8683)
- 经济(8674)
- 学(4913)
- 业(3673)
- 管理(3502)
- 方法(2845)
- 企(2641)
- 企业(2641)
- 税(2640)
- 数学(2549)
- 数学方法(2493)
- 税收(2435)
- 收(2405)
- 地方(2371)
- 中国(2204)
- 农(2047)
- 关系(1656)
- 财(1562)
- 贸(1528)
- 贸易(1527)
- 融(1473)
- 金融(1473)
- 业经(1436)
- 水产(1422)
- 易(1413)
- 农业(1406)
- 生态(1348)
- 和(1341)
- 制(1279)
- 资源(1224)
- 机构
- 大学(36258)
- 学院(34938)
- 研究(17892)
- 科学(13323)
- 中国(12402)
- 济(11279)
- 经济(10973)
- 所(10657)
- 研究所(10060)
- 管理(9670)
- 农(9648)
- 理学(8247)
- 京(8184)
- 理学院(8051)
- 农业(7825)
- 管理学(7687)
- 管理学院(7623)
- 中心(7517)
- 院(7120)
- 业大(6916)
- 室(6665)
- 实验(6292)
- 范(6080)
- 实验室(6058)
- 师范(5954)
- 研究院(5942)
- 省(5876)
- 重点(5822)
- 江(5717)
- 科学院(5531)
共检索到543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林昭进 王雪辉 江艳娥
根据2003-2005年大亚湾8个航次鱼卵调查数据,分析大亚湾鱼卵数量和种类组成的年间变化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大亚湾鱼卵数量具有较大的年间波动和显著的季节变化,鱼卵数量高峰期出现在5-9月,以9月为最高峰。鱼卵数量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且季节变化明显。鱼卵全年以鲾科(Leiognathidae)、小沙丁鱼(Sardinells sp).、小公鱼(Stolephorus sp).、舌鳎科(Synoglossidae)、斑(Clupanodon punctatus)、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和鲷科(Sparidae)鱼类占优势,其鱼卵数量在2003-2004年占总数的...
关键词:
鱼卵 数量分布 种类组成 大亚湾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胡凯 李敏 张帅 蒋佩文 蔡研聪 陈作志 徐姗楠
为了解大亚湾海域鱼类早期资源的空间分布和种类组成,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该区域鱼卵种类和分布进行研究。于2022年4月在大亚湾的14个站点进行了采样调查,采用线粒体DNA的CO I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片段作为分子标记,利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了大亚湾海域春季的鱼卵种类。结果发现,大亚湾春季鱼卵种类共36种,隶属于7目16科26属,其中31种鉴定到种,有3种鉴定到属, 2种鉴定到科。鱼卵的平均密度为10.12 ind/m3,密度最大的站点(37.3ind/m3)为S7。鱼卵的优势种(优势度≥0.02)为项斑项鲾(Nuchequulanuchalis)、十棘银鲈(Gerres decacanthus)、克氏副叶鲹(Alepes kleinii)、岛屿侧带小公鱼(Stolephorus insularis)、中颌棱鳀(Thryssa mystax)、叶鲱(Escualosathoracata)、黄斑光胸鲾(Photopectoralisbindus)。环境因子分析表明,本研究中环境因子与优势种鱼卵分布无强相关性,主要是由于优势种鱼卵种类是广温广盐性鱼类,对海域环境适应性很强。结果显示,大亚湾海域是多种鱼类的产卵场,但鱼卵种类仍然以小型化和低值化为主,应进一步加强对大亚湾渔业资源的保护,恢复其鱼类优良种质资源场的功能。
关键词:
DNA条形码 鱼卵 种类组成 大亚湾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九江 刘永 肖雅元 王腾 李纯厚
为了解大亚湾鱼卵、稚仔鱼种群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15年采用浅水I型浮游生物拖网对大亚湾鱼卵、仔稚鱼进行了4个季度的调查,结果表明,4个季度共采获鱼卵31361粒,仔稚鱼244尾。经鉴定分析共有27种,其中鱼卵19种,隶属于6目16科18属;仔稚鱼18种,隶属于5目15科16属;鱼卵、仔稚鱼共有种11个。鱼卵平均丰度为614.55 ind/1000 m~3,稚仔鱼的平均丰度为3.69 ind/1000 m~3。鱼卵丰度季节变化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空间分布显示,丰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中央列岛、人工鱼礁区、湾口东岸。鱼卵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0.05~2.26,平均值为0.86,稚仔鱼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0~2.53,平均值丰度0.82;鱼卵均匀度指数(J)范围为0.02~0.99,平均值为0.50;稚仔鱼均匀度指数(J)范围为0~1.00,平均值为0.52。根据Pearson相关性结果分析表明,与种群关系最密切的环境因子为温度和溶解氧(P<0.01)。研究结果显示,春夏季是大亚湾海域鱼类产卵的重要时期,中央列岛海域是大亚湾鱼类繁殖的关键区域。
关键词:
渔业资源 大亚湾 鱼卵 稚仔鱼 环境因子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高东奎 赵静 张秀梅 张沛东 李文涛
2010?2011年对莱州湾莱州海域和招远海域人工鱼礁区及附近海域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进行了水平和垂直拖网调查,以期为研究人工鱼礁对产卵鱼类的诱集效果以及对鱼卵和仔稚鱼的庇护效应等提供参考资料。调查结果表明:2010年调查海域共采集鱼卵16 088粒、仔稚鱼2 487尾,隶属于7目14科19属19种,其中,鱼卵样品以鲱形目(Clupeiformes)最多,鲻形目(Mugiliformes)次之,而仔稚鱼样品以鲻形目最多,颌针鱼目(Beloniformes)次之;2011年共采集鱼卵9 948粒、仔稚鱼1 778尾,隶属于4目14科21属21种,其中,鱼卵和仔稚鱼样品均以鲈形目(Pe...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杜飞雁 王雪辉 贾晓平 杨圣云 马胜伟 陈海刚 李纯厚
利用2008年4个航次在南海北部大亚湾海域开展的124个站次海洋生物调查资料,对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和特征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季节变化显著、种类更替明显。2008年共采获大型底栖动物104科279种(类),各季种类平均更替率高达63%。(2)优势种组成较为稳定,单一种的优势地位显著。粗帝汶蛤(Timoclea scabra)为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第一优势种,周年均保持极高的优势地位。除粗帝汶蛤外还有毛头梨体星虫(Apionsoma trichocephala)、脑纽虫(Cerebratulina sp.)、独毛虫(Tharyx sp.)和中蚓虫(Mediom...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沈长春
根据2008年春季(5月5日、5月17日)和秋季(11月14日、11月30日)分别在三沙湾进行4次鱼卵、仔稚鱼调查资料及历史相关资料,对三沙湾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丰度分布的变化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调查海区出现的鱼卵、仔稚鱼有35种(包括2种未定种类),比1990年和2007年分别增加了9种和12种;其中鱼卵数量中石首鱼科和舌鳎科的鱼卵占绝大多数,分别占总鱼卵数量的80.63%和14.18%,尚未见1990年的优势种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出现,2007年的优势种隆头鱼科仅出现于秋季,数量也不多;鱼卵分布时间变化明显,5月上旬鱼卵丰度最高,占4个航次鱼卵总丰度的9...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卞晓东 张秀梅 高天翔 万瑞景 张沛东
2007年春季和夏季,利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水平和垂直拖网对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进行了调查。春季和夏季分别设置19个(6个断面)相同的调查站位。每站表层水平拖网10min,拖网速度为2.0nmile/h;垂直拖网由底到表,拖网速度约0.5m/s。调查结果表明:春季和夏季共采集鱼卵7661粒、仔稚鱼70尾,共18种,能鉴定到种的有17种,隶属于5目12科16属,其中1种虾虎鱼类的稚鱼仅能鉴别到科的水平。优势种为斑(Konosirus punctatus)、油(Sphyraena pinguis)、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春季的水平和垂直拖网分别采集...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万瑞景 曾定勇 卞晓东 倪晓波
为了解当前东海生态系统中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现状及其变化与物理环境因素的关系,根据2006年11月—2008年6月5个航次的鱼卵、仔稚鱼和物理环境调查资料,对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与产卵场物理环境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季节、不同年份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变化及其与物理环境的关系。结果显示,5个航次采集到74 813粒鱼卵、16 826尾仔稚鱼,共有135个种类。其中,鉴定到种的有109种,隶属于15目67科99属,还有17个种类仅能鉴定到属、6个种类仅能鉴定到科和3个种类仅能鉴定到目。2006年—2007年秋季、冬季和春季鱼卵、仔稚鱼的种类和数量随着季节变化逐渐增多;...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万瑞景
1993年夏季白令海阿留申海盆区鱼卵、仔稚幼鱼种类10种。主要种类为深海鳚、鮶和狭鳕。鱼卵、仔稚幼鱼主要分布于鲍威尔斯海盆及其邻近水域和波哥斯洛夫岛水域,表层水温高于7.0℃。当表层水温高于9.0℃时,鱼卵、仔稚幼鱼的数量和种类显著增多。鱼卵、仔稚幼鱼的主要分布区鲍威尔斯海盆及其邻近水域和波哥斯洛夫岛水域,表层盐度分别为32.80-33.00和32.50~32.95。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周永东 金海卫 蒋日进 张洪亮 张亚洲 潘国良
根据2008年4,5,6月在浙江中北部沿岸禁渔区线内45个站位开展的产卵场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该海域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结果表明,本海区共出现鱼卵、仔稚鱼64个种类,分别隶属13目36科47属,能鉴定到种的有47种,鉴定到科的有17种。3个航次的调查共采集到鱼卵5 846个和仔稚鱼5 502个。其中4月最少,仅采集到鱼卵366个和仔稚鱼1 445个,分别占鱼卵和仔稚鱼总数量的6.26%、26.26%;5月份共采集到鱼卵1 530个和仔稚鱼1 551个,分别占鱼卵和仔稚鱼总数量的26.17%、28.19%;6月份数量最多,共采集到鱼卵3 950个和仔稚鱼2 506个,分别占总数的6...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纯厚 林钦 蔡文贵 贾晓平 甘居利 王增焕 戴明
为了科学评价考洲洋海洋生态养殖示范区的渔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1999年2月和8月对该湾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出现浮游植物188种,分属硅藻142种、甲藻22种、蓝藻5种、绿藻18种和裸藻1种共5大门类,硅藻是主要优势类群。种类组成以淡水、咸淡水的沿岸性种类为主,其区域分布和季节变动特征与调查海域海水盐度变动规律趋势一致。枯水期优势种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主要优势种为翼根管藻纤细变型、洛氏角毛藻和奇异菱形藻;丰水期优势种较为单一,大片海域均以中肋骨条藻和热带骨条藻为主要优势种,优势指数平均达95.8%,湾西北部海域则以银灰平列藻和中肋骨条藻为主要优势种。浮游...
关键词:
考洲洋 浮游植物 种类组成 数量分布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杜飞雁 李纯厚 贾晓平
为了解和掌握北部湾渔场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规律,于2001年11月至2002年1月对北部湾海域进行了2个航次的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毛颚类种类组成较为简单,样品中共鉴定出13种,其组成无明显季节变化。调查期间毛颚类栖息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76~45.70/m~3、2.00~70.04mg/m~3和0.18~1.99;秋、冬季平均值分别为12.03/m~3、23.19mg/m~3、0.81和6.29/m~3、19.61mg/m~3、0.90。主要优势种为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小箭虫(Sagitta neglecta)和百陶箭虫(Sagitta bedo...
关键词:
毛颚类 种类组成 数量分布 北部湾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尹洁 王晶 张崇良 徐宾铎 薛莹 任一平
为分析海洋环境变化对鱼类繁殖的影响,深入了解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补充机制,本研究基于2015年、2017年、2018年5月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产卵场调查数据,利用两阶段广义可加模型(two-stage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研究了小黄鱼鱼卵分布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小黄鱼鱼卵丰度的年际变化较大,鱼卵高丰度区集中分布在33.5°N~34.5°N、水深10~20 m的近岸河口区。海水温度和盐度是影响小黄鱼鱼卵分布重要的因素。鱼卵集中分布区表层温度为17℃,表层盐度为29.5~30.5;底层温度为16~18℃,底层盐度为29。水温的年际变动也影响了小黄鱼鱼卵丰度,在水温较高的年份鱼卵丰度明显较高。本研究揭示了小黄鱼鱼卵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小黄鱼产卵场保护区、资源量化管理等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徐兆礼
利用2009年4月和9月闽江口和兴化湾海域浮性鱼卵、仔鱼调查资料,比较和分析了这两个海域浮性鱼卵、仔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产卵场位置和产卵期等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期间闽江口鱼卵、仔鱼共出现4目7科8种,其中鲈形目种类最多。同期兴化湾鱼卵、仔鱼共出现5目9科10种。9月闽江口产卵场主要位于南部水域,与闽江口南支为径流主要通道有关,也与径流所受到柯氏力有关。而兴化湾产卵场则主要位于中部水域,这是外来涨潮水和内湾水交汇的主要海域。闽江口浮性鱼卵、仔鱼的种类主要是洄游性鱼类,例如白姑鱼和小公鱼。而兴化湾是塘鳢科和虎鱼科的鱼类,往往具有地方性栖息习性。在9月,兴化湾海域浮性鱼卵和仔鱼的数量分别是5i...
关键词:
闽江口 兴化湾 鱼卵 仔鱼 渔场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杜飞雁 张汉华 李纯厚 王雪辉 贾晓平
利用1984~1985年4个航次、1987年2个航次和2004年4个航次在南海北部大亚湾海域开展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结果,对不同时段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相似性、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大亚湾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方面,表现为:(1)种类数下降,丰富度大幅降低,群落趋向简单化;1987年大型底栖动物的站均出现种数为50.6种/站,最高可达100种/站。而2004年站均出现种数仅为7.6种/站,最高仅为14种/站。(2)种类更替明显,在过去的20年间,几乎完成了整个群落的演替;1984~1985年,大型底栖动物出现98种,软体动物31种,节肢动物30...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