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3(32)
- 2022(20)
- 2021(22)
- 2020(19)
- 2019(57)
- 2018(33)
- 2017(76)
- 2016(43)
- 2015(48)
- 2014(48)
- 2013(64)
- 2012(49)
- 2011(54)
- 2010(52)
- 2009(41)
- 2008(37)
- 2007(45)
- 2006(35)
- 2005(24)
- 2004(21)
- 学科
- 学(198)
- 济(114)
- 经济(114)
- 水产(108)
- 动物(72)
- 动物学(58)
- 殖(55)
- 森(49)
- 森林(49)
- 养殖(47)
- 林(47)
- 物(45)
- 生态(45)
- 植(44)
- 植物(44)
- 生态学(42)
- 关系(41)
- 地方(40)
- 方法(40)
- 虫(39)
- 数学(38)
- 数学方法(38)
- 地方经济(36)
- 资源(33)
- 及其(32)
- 植物学(30)
- 类(29)
- 贸(28)
- 贸易(28)
- 其他(26)
- 机构
- 大学(721)
- 学院(695)
- 研究(534)
- 科学(500)
- 农(410)
- 所(396)
- 研究所(383)
- 中国(363)
- 农业(348)
- 室(344)
- 实验(343)
- 实验室(329)
- 重点(303)
- 院(276)
- 水产(254)
- 研究院(250)
- 省(236)
- 科学研究(236)
- 洋(234)
- 业(227)
- 海洋(227)
- 业大(226)
- 部(197)
- 农业大学(183)
- 技术(175)
- 科学院(163)
- 资源(163)
- 中心(152)
- 林业(152)
- 海洋大学(151)
共检索到11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罗虹霞 陈丕茂 袁华荣 秦传新 王莲莲 周艳波 冯雪 聂永康
为了掌握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苗种增殖放流后的生长和存活情况,本研究设计试验装置,于2013年9月-2014年5月,在大亚湾海域进行增殖试验。试验装置的表面积均为0.473 m2,紫海胆苗初始苗种壳径范围为3-9 mm,初始苗种数量密度梯度范围为3-25 ind/装置(6-52 ind/m2),初始苗种重量密度梯度范围为1.48-13.32 g/m2。设3种苗种规格、各5个数量密度梯度、各3个平行试样的试验组,共45组,进行了240 d的海上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增殖放流规格和数量密度对紫海胆苗种的存活率具有显著影响,高数量密度、低规格组死亡率高。在试验初期,...
关键词:
紫海胆 增殖放流 苗种 生长 大亚湾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罗虹霞 陈丕茂 袁华荣 秦传新 王莲莲 周艳波 冯雪 聂永康
为了掌握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苗种增殖放流后的生长和存活情况,本研究设计试验装置,于2013年9月-2014年5月,在大亚湾海域进行增殖试验。试验装置的表面积均为0.473 m2,紫海胆苗初始苗种壳径范围为3-9 mm,初始苗种数量密度梯度范围为3-25 ind/装置(6-52 ind/m2),初始苗种重量密度梯度范围为1.48-13.32 g/m2。设3种苗种规格、各5个数量密度梯度、各3个平行试样的试验组,共45组,进行了240 d的海上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增殖放流规格和数量密度对紫海胆苗种的存活率具有显著影响,高数量密度、低规格组死亡率高。在试验初期,...
关键词:
紫海胆 增殖放流 苗种 生长 大亚湾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林金錶 陈涛 陈琳 杨渡远 胡佐楚 黄国光
探讨恢复业已衰退的大亚湾对虾资源的可行性。1992至1994年在大亚湾放流体长10~57mm的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长毛对虾(P.penicillatus)和墨吉对虾(P.merguiensis)共为2947万尾,标志放流体长51~109mm以上的三种对虾14688尾。放流增殖效果明显,日本对虾的回捕率为9.3%,长毛对虾和墨吉对虾的回捕率为5.0%。大亚湾内放流的对虾,不作季节性远距离洄游,只作季节性短距离的浅水—深水区移动。日本对虾的标志放流在国内尚属首次。
关键词:
对虾 标志放流 资源增殖 大亚湾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林金錶 陈涛 陈琳 郭金富
1997年在大亚湾标志放流平均体长为 6 0 .2mm的黑鲷 (Sparusmarcrocephalus)共 11986尾 ,标志放流效果明显 ,共回捕标志鱼 95 5尾 ,回捕率达 8.0 % ;主群分布移动于湾顶沿岸浅水区 ,只有少部份分散于湾中岛礁间 ,生长良好 ,放流后的 2 40d平均体长达 2 35mm
关键词:
黑鲷 标志放流 回捕率 大亚湾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波 金显仕 吴强 谢周全
为了解增殖放流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生长、分布、摄食和食物竞争等状况,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在莱州湾进行了9次底拖网调查,其中仅4个航次的调查捕获了中国明对虾。体重瞬时增长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7月份是莱州湾放流中国明对虾的快速生长期,7月底至8月初达到生长拐点,以后生长减慢。其活动和分布规律表明,中国明对虾放流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和适应后才开始溯河,8月初移出河道向深水扩展,集中分布在莱州湾西部,8月中旬主要集中在莱州湾的西部和湾口,9月初至10月中旬主要分布在莱州湾湾口和湾外。中国明对虾成虾的摄食范围较广,是偏重摄食底栖动物饵料的杂食性种类,摄...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忠义 金显仕 吴强 栾青杉 陈瑞盛 王俊
为优选青岛市沿海中国明对虾的港湾增殖放流点,本实验于2010年6月至9月采用拖网调查,对鳌山湾渔业资源生物背景、放流中国明对虾的资源量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5个航次拖网调查的渔获物组成中与中国明对虾食性类似的口虾蛄捕获量最大,占总捕获量的46.66%,中国明对虾的天敌虎鱼和鲬的捕获量很少,占总捕获量的1.28%。浮游植物生物水平评价等级为Ⅴ级;(2)中国明对虾的资源调查回捕率约为0.10%,偏低,港口码头走访调查回捕率为1.20%,属正常值,但相对偏低;(3)中国明对虾生长速度较快,具有雌雄差异,最大体质量日增长量分别为0.88和0.47 g。生长初期雄虾生长较快,但后期雌虾生...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袁伟 林群 王俊 孙坚强 陈瑞盛
为了评价崂山湾中国对虾的增殖效果,2012年5月在崂山湾分两批次放流中国对虾15673万尾。2012年7–9月开展了中国对虾跟踪与回捕调查,进行了中国对虾放流苗种存活生长状况、洄游分布及回捕情况的研究,并应用"Bhattacharya"法区分了中国对虾的自然群体与放流群体。结果显示,8月中旬中国对虾放流苗种主要生活在崂山湾中部海域,第1、2批放流苗种的平均体长分别达到144.9、130.5 mm,随着水温的降低,作季节性短距离的由浅水向深水区移动,放流种群和自然种群分别占总群体的92%和8%;由于受到竞争生物及栖息地环境因素的影响,中国对虾放流群体的回捕率仅为0.58%。虽然相比其他海域中国对...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刘岩 杨长平 单斌斌 孙典荣 刘胜男 李腾 刘蔓婷 谢啟健
为评价大亚湾海域黑鲷(Acanthopagrusschlegelii)增殖放流效果,使用塑料椭圆标志牌(plasticovaltags,POTs),开展了黑鲷幼鱼标志保持率与生长实验。结果显示,背鳍鳍棘基部第4~6鳍棘下方5mm左右的背部肌肉为最适标志位置, 90 d后标志保持率为81.76%。POTs标志黑鲷幼鱼45 d内生长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90 d后标志组生长显著缓于对照组(P
关键词:
大亚湾 黑鲷 标志回捕 移动分布 生长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杜飞雁 王雪辉 贾晓平 杨圣云 马胜伟 陈海刚 李纯厚
利用2008年4个航次在南海北部大亚湾海域开展的124个站次海洋生物调查资料,对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和特征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季节变化显著、种类更替明显。2008年共采获大型底栖动物104科279种(类),各季种类平均更替率高达63%。(2)优势种组成较为稳定,单一种的优势地位显著。粗帝汶蛤(Timoclea scabra)为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第一优势种,周年均保持极高的优势地位。除粗帝汶蛤外还有毛头梨体星虫(Apionsoma trichocephala)、脑纽虫(Cerebratulina sp.)、独毛虫(Tharyx sp.)和中蚓虫(Mediom...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梁其旭 张丽莉 黄世玉 钟幼平 谢仰杰 王国栋
为研究盐度对紫海胆受精、孵化、胚胎发育、浮游幼体生长发育、摄食和变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实验室培养幼体的方法,设置了不同盐度(15、20、25、30、35和40)的水体,对紫海胆的胚胎和浮游幼体进行实验。结果显示,紫海胆在盐度20 ~ 35范围内的受精率超过95%,但在盐度15和40下无法受精;盐度30下胚胎发育最快,孵化率显著高于其他盐度(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钟幼平 酆伟 张丽莉 黄世玉 王国栋
为比较紫海胆不同家系间幼体生长发育的差异,本研究构建了9个紫海胆全同胞家系,比较了其受精率、孵化率、幼体存活率、变态率、开口率、幼胆生长、性腺发育和消化道微生物组成。方差分析表明,各个家系的受精率均在95%以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他指标在不同家系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孵化率、早期幼体存活率、晚期幼体存活率、变态率和开口率最高的家系分别为3号(58%)、1号(83%)、4号(90%)、2号(75%)和9号(100%),最低的家系分别为6号(0%)、3号(42%)、2号(76%)、9号(6%)和5号(24.5%)。幼胆生长率最快是3号家系为146%;最慢的是5号家系为76%。3号家系在实验结束时,性腺发育明显;而其他家系性腺未见发育。3号家系的消化道微生物拟杆菌门丰度较高,而变形菌门丰度低;生长较慢的5号家系则与之相反。研究结果表明紫海胆不同家系间的生产性状存在差异,具有选育改良的潜力,论文为紫海胆良种培育积累了相关数据。
关键词:
紫海胆 家系 早期发育 生长 变态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范可章 陈灵 陈小红 朱茂英 范海燕 蔡健 李焰焰
为了解紫花苜蓿在不同生境下形态及生理的变化特点,便于指导种植,以发挥其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特进行比较试验研究。选取堤坝坡地、速生杨树林地和农用大田作为不同生境进行苜蓿种植试验,定期检测不同生境苜蓿形态及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大田苜蓿单棵生物量最大,茎叶生长远大于根系生长,二者不具相关性,叶展相对大,叶绿素总量相对低;坡地苜蓿单棵生物量较小,茎叶与根系相关性高于大田,但不具显著性;林地苜蓿单棵生物量相对最小,茎叶与根系相关性极显著,叶绿素总量与坡地苜蓿类似,远高于大田苜蓿,且叶绿素b含量相对高,另外,坡地和林地苜蓿SOD活性稍低于大田苜蓿,但POD活性远高于大田苜蓿。结论:根据苜蓿不同生境下的生...
关键词:
紫花苜蓿 不同生境 形态生理 比较研究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信敬福 王四杰 王云中 王树田 刘忠海 张本成 连春生
根据 1984~1992年乳山湾、塔岛湾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放流增殖结果,对增殖适宜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放流数量的增加,增殖对虾体长瞬时生长速度参数下降,二者呈负相关关系,关系式为:kL=3.727e~-4.032×10~-5N,(R~2=0.802)。从开捕时增殖对虾平均体长、资源量与放流数量的关系式分析,乳山湾。塔岛湾增殖中国对虾数量以 8 000万尾为宜。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彬 刘修泽 李玉龙 董婧 王爱勇 于旭光 王小林 李成久 栾春钢 王玉龙
根据 2018年6—8月在辽东湾对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前后进行的4个航次的对比调查结果, 定量分析了辽东湾三疣梭子蟹自然群体和增殖放流群体的数量, 并根据三疣梭子蟹放流苗种数量和放流后捕捞产量调查数据, 对辽东湾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效果开展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2018年6月上中旬辽东湾海域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前自然群体资源量较低, 相对资源密度为 2.80 只/h; 在 6月下旬共放流苗种3 678.94万只, 7月上中旬、8月上中旬和8月下旬三疣梭子蟹相对资源密度分别为16.60、2.20和13.33 只/h。通过6月上中旬放流前本底调查和8月下旬放流后跟踪调查分析增殖放流前后三疣梭子蟹资源量的变化,通过內禀增长率来计算自然群体在放流前后的种群扩繁能力,计算出2018年辽东湾三疣梭子蟹放流后放流群体所占比例为30.10%;同时采用世代分析法,分析出2018年三疣梭子蟹当年补充群体占比例为94.54%。统计2018年秋汛期间三疣梭子蟹捕捞产量为 1 890 t, 增殖放流回捕产量538 t,回捕率9.36%,投入产出比1:12.02。通过扫海面积法估算三疣梭子蟹的资源量2 056 t,接近于回捕调查的实际产量。建议可以适当的加大辽东湾三疣梭子蟹的放流量,促进辽东湾三疣梭子蟹资源修复和渔民增收。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于宁 王茂剑 吕振波 徐炳庆 王四杰 涂忠 李凡
利用2011年莱州湾中国对虾放流回捕生产调查统计和生物学测定数据,构建了包括资源模块、经济模块、决策模块的资源-经济模型,模拟了不同管理决策对放流经济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放流规模和捕捞强度不变时延迟开捕,总成本降低,渔民捕捞收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先增加后减少,存在一个使放流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值的最佳开捕日期:例如,当放流规模为738亿尾、捕捞死亡系数为0.03时,10月8日开捕可以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19.30万元;放流规模和开捕日期不变时扩大捕捞力量,总成本增加,同样存在一个最优捕捞规模使放流经济效益达到最大,但并非捕捞规模越大获得的经济收益越大;开捕日期和捕捞规模不变时,社会经济效益与放流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