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812)
- 2023(18224)
- 2022(15515)
- 2021(14498)
- 2020(12397)
- 2019(28088)
- 2018(28158)
- 2017(53554)
- 2016(29640)
- 2015(33298)
- 2014(33459)
- 2013(33095)
- 2012(30895)
- 2011(27643)
- 2010(28179)
- 2009(26638)
- 2008(26548)
- 2007(24174)
- 2006(21744)
- 2005(19755)
- 学科
- 济(118259)
- 经济(118097)
- 业(103661)
- 管理(98762)
- 企(92402)
- 企业(92402)
- 方法(50915)
- 数学(40361)
- 数学方法(39834)
- 财(36459)
- 农(35743)
- 业经(34823)
- 中国(33644)
- 制(28057)
- 学(25617)
- 务(24751)
- 财务(24667)
- 财务管理(24626)
- 农业(24155)
- 技术(24127)
- 理论(23690)
- 企业财务(23300)
- 地方(22170)
- 和(21531)
- 贸(21407)
- 贸易(21389)
- 易(20774)
- 银(20765)
- 银行(20696)
- 体(20382)
- 机构
- 学院(427568)
- 大学(427191)
- 济(167395)
- 管理(166488)
- 经济(163546)
- 研究(143173)
- 理学(141521)
- 理学院(139950)
- 管理学(137565)
- 管理学院(136790)
- 中国(111690)
- 京(93390)
- 科学(89424)
- 财(82414)
- 农(75275)
- 所(73850)
- 江(67673)
- 研究所(66399)
- 中心(65331)
- 业大(64782)
- 财经(63986)
- 北京(59415)
- 农业(59355)
- 经(57814)
- 范(55004)
- 师范(54370)
- 州(54097)
- 院(52170)
- 经济学(48953)
- 技术(47203)
- 基金
- 项目(276005)
- 科学(215496)
- 研究(202384)
- 基金(197437)
- 家(172717)
- 国家(171149)
- 科学基金(145967)
- 社会(124907)
- 社会科(118049)
- 社会科学(118016)
- 省(109664)
- 基金项目(103750)
- 自然(95348)
- 自然科(93120)
- 自然科学(93089)
- 教育(92589)
- 划(91480)
- 自然科学基金(91459)
- 编号(83269)
- 资助(81561)
- 成果(69172)
- 重点(61554)
- 创(60219)
- 部(59887)
- 发(58804)
- 课题(58132)
- 创新(55602)
- 科研(52326)
- 项目编号(51862)
- 业(51778)
- 期刊
- 济(196700)
- 经济(196700)
- 研究(131102)
- 中国(89903)
- 学报(70343)
- 农(69702)
- 管理(68507)
- 财(66154)
- 科学(63299)
- 大学(53012)
- 教育(52460)
- 学学(49587)
- 农业(47537)
- 融(41368)
- 金融(41368)
- 技术(39283)
- 业经(33576)
- 财经(32126)
- 经济研究(30002)
- 经(27637)
- 业(26688)
- 问题(25474)
- 图书(23536)
- 技术经济(22519)
- 科技(21466)
- 理论(20883)
- 版(20712)
- 现代(20268)
- 贸(20103)
- 商业(19412)
共检索到6611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文献出版社
[作者]
王辉 宋化民
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形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法宝。关于企业在我国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和实现问题应该是我国技术创新研究的一个本质层面的问题。本文从技术创新的界定出发,首先从创新体系和过程的角度出发,结合并借鉴发达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分析并提出了大中型企业应该是中国技术创新的主体的观点,然后讨论了怎样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最后针对我国大中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问题和障碍,从技术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的投入和技术创新的产出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技术创新 主体 创新体系 大中型企业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唐琼 张克俊
企业自主创新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参与市场竞争、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引领行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客观、科学、准确地评价一个地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可为企业和政府寻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提供依据。自主创新能力可分为创新资源、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的价值实现能力和创新环境5个构成要素21个指标。分析表明:东部大多数地区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整体上最强或较强,中部大多数地区大中型企业整体上较强或一般,而西部地区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区域分布差异很大,但在部分地区一般或较弱的同时,重庆、陕西、四川等一些省份大中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铁
我国大中型企业成为技术开发主体的对策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王铁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并被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所证实。我国大中型企业技术水平落后,主要与这些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有关。使大中型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是完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白卫星 汪建敏
一、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翻开报刊杂志,打开收音机电视机,报道最多的莫过于国营大中型企业;查阅“红头”文件,提得最多的内容之一是如何搞好大中型企业。究其原因,大中型企业以自己的贡献和实力作出了回答:目前,全国共有大中型企业12000户,1990年,大中型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达10203亿元,净产值2962亿元,利税总额达1340亿元,分别占全国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净产值和上交利税的52.8%、56.3%、68.8%,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国营大中型企业在关系国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方尊
一、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国家、企业主体错位的复归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以国家为主兴办科研的体制。科研机构由国家建立,经费由国家调拨,人员由国家分配,成果由国家鉴定、推广。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性、开发性研究,全都由国家来管,和应用科研成果的企业毫无瓜葛,既无所属关系,更无责权利的利益制约联系。这就造成了科技远离经济建设主战场,科研、生产相互脱节,两张皮的弊端。企业需要什么技术,科研机构不知道,科研机构搞什么科研企业不关心。以致于国家每年拿出的大量搞科研的钱财,绝大部分见不到效益,打了“水漂”。科研单位搞出的所谓成果,不是不适用,就是没人用,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贺 张湘彬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朱永明 许锦锦
近年来,随着政府、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CSR)的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及其评价体系的构建也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目前关于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进行论证,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CSR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系统、详细的分析,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特性的基础上,从9个方面对指标对象进行设计,并对38个二级指标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利用二元对比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相应权重,以模糊综合评价为评价方法确定国有大中型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体系。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路宝锐 张希儒 高景良
(一)目前,国营大中型企业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其表现是:企业经济效益继续下滑,亏损增加;销售不畅,产品积压;固定资产老化现象严重;企业资金占用增加,负担加重;企业留利降低,发展后劲不足,新产品开发能力较差.这些困难和问题,既有宏观调控政策失当、外部环境不利等因素的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邹鹤龄 杨仪厚
国营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远需要,关系列整个改革的成败。而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必须从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和改善外部条件入手。从哲学观点上讲,就是加强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要搞好国营人中型企业,外部环境和条件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企业要搞好是非常困难的。金融部门是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的供给者,是企业发展的重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宋立明
从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到中央工作会议,党和国家把进一步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问题提到相当的高度加以认识和实践。这不仅有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而且也有道德意义。“进一步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这个命题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道德内涵。一从全局看,经济效益差是我国经济一直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这些年来,虽然我们一直讲经济工作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实际上这个目标并未完全达到,经济发展大体上是粗放的产值速度型。自觉或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苏炜
一九八四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企业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措施,但这一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大中型企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支柱,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可是,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在这些企业中,亏损面已超过三分之一,大中型企业缺乏生机和活力的问题,已成为当前困扰整个国民经济的一大难题。能否搞活大中型企业,关系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能否得到巩固和发展,关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吴江 周兴维
围绕搞活企业特别是搞活大中型企业这个中心环节,存在着三大难题:一是企业管理主体难以明确并人格化,二是管理水平低下,经济效益差,三是普遍缺乏更新机制和积累意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第二轮)承包能否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仍是未定之数。为了长远的发展目标。也为了避免付出过多的代价和徒劳的努力,人们有充分理由把目光投向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吴敏一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陈兴炎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国家财力的主要来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因为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是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正因为如此,早至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然而,令人忧心和遗憾的是:国有企业至今效益不佳,“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盈利、三分之一明亏、三分之一潜亏,已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似乎并未完全达到,增强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林火库
搞好大中型企业活力与效益,是振兴中华经济的大课题。要使大中型企业充满着活力和较佳的效益,必须深化改革。为此,本文就大中型企业改革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一、大中型企业的现状 1991年,全国共有全民所有制大中型工业企业10707个,其数量虽然只占全国工业企业总数的2.5%,但产值却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5.6%,上纳利税占66.3%。统计表明,1990年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