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33)
- 2023(2653)
- 2022(2368)
- 2021(2277)
- 2020(2030)
- 2019(4618)
- 2018(4603)
- 2017(9011)
- 2016(5052)
- 2015(5715)
- 2014(5587)
- 2013(5370)
- 2012(5170)
- 2011(4451)
- 2010(4587)
- 2009(4078)
- 2008(4200)
- 2007(3852)
- 2006(3555)
- 2005(3436)
- 学科
- 济(19871)
- 经济(19842)
- 管理(14199)
- 业(13255)
- 企(9981)
- 企业(9981)
- 方法(8322)
- 数学(7271)
- 数学方法(7096)
- 财(6786)
- 中国(6557)
- 农(6388)
- 制(4712)
- 业经(4615)
- 农业(4320)
- 银(4003)
- 银行(4002)
- 务(4001)
- 财务(3984)
- 财务管理(3972)
- 行(3755)
- 学(3743)
- 企业财务(3711)
- 贸(3653)
- 贸易(3649)
- 地方(3602)
- 易(3549)
- 融(3407)
- 金融(3407)
- 税(3028)
- 机构
- 大学(67189)
- 学院(65915)
- 济(28022)
- 经济(27386)
- 管理(24802)
- 研究(23286)
- 理学(20455)
- 中国(20263)
- 理学院(20248)
- 管理学(19799)
- 管理学院(19678)
- 财(15357)
- 京(14968)
- 科学(13341)
- 所(12397)
- 中心(11849)
- 财经(11525)
- 江(11018)
- 研究所(10598)
- 农(10570)
- 经(10363)
- 北京(9931)
- 州(8947)
- 范(8891)
- 师范(8819)
- 经济学(8677)
- 业大(8565)
- 财经大学(8365)
- 省(7989)
- 农业(7976)
- 基金
- 项目(40255)
- 科学(31259)
- 研究(30957)
- 基金(28757)
- 家(24766)
- 国家(24539)
- 科学基金(20602)
- 社会(19467)
- 社会科(18467)
- 社会科学(18463)
- 省(15086)
- 基金项目(14634)
- 教育(13795)
- 编号(13239)
- 划(12869)
- 资助(12389)
- 自然(12276)
- 自然科(12005)
- 自然科学(12004)
- 成果(12003)
- 自然科学基金(11734)
- 重点(9135)
- 部(9070)
- 课题(8755)
- 发(8505)
- 项目编号(8454)
- 国家社会(8236)
- 创(8035)
- 教育部(7888)
- 科研(7827)
共检索到1128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秦永 方迎风 刘凯敏
客观的夜间灯光数据被频繁地作为GDP的替代指标,出现在越来越多的经济学文献中。然而随着SNPP卫星替代DMSP卫星,研究领域从城市扩展到农村,有三个新问题常常被学者们忽略:DMSP/OLS和S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是否可比?夜间灯光数据能否替代农村地区的GDP?哪一个夜间灯光指标最优?忽视这三个问题很可能导致得出错误的结论。文章通过对DMSP/OLS和S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的比较发现,分辨率、成像时间、传感器的差异使二者不具可比性。我国县级农村层面的数据证明,夜间灯光数据仍然可以作为GDP的替代指标;农业占GDP比例较高的子样本证实,夜光强度为GDP的最优替代指标。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琪 袁涛 郑新奇
国内生产总值(GDP)通常以各种统计资料、统计报表为基础进行核算,费时耗财。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测算GDP的新方法。在分析夜间灯光强度与GDP关系基础上,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GDP空间化模型,在GIS平台中实现了省级GDP空间化模拟。结果显示,建立的回归模型拟合精度达到0.964,显著性水平低于0.05,通过夜间灯光数据计量省级GDP总量的效率和精度都令人满意,将灯光数据应用于经济分析具有可行性。进一步修正完善模型,将为区域经济研究提供一种新研究方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军卫 汪潇 王秀丽
对河南省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GDP统计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得到河南省GDP空间化模型,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生成河南省GDP密度图以及河南省和郑州市GDP密度增长图。结果表明:河南省各区域GDP密度呈现出明显的从西北部至中部、再从中部至东南部逐步衰减的趋势; GDP密度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县集中在北部、西北部,其中以郑州市周边区域最为突出,中部及偏东南部增长速度较快,豫东及豫南地区增长速度缓慢。夜间灯光数据与GDP统计数据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可以为区域经济的估算和预测提供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秦永 刘凯敏
文章通过使用比DMSP-OLS灯光数据更为准确的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从更客观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地级市GDP数据的真实性。首先,从主观层面对华东地区城市灯光数据和GDP数据的散点图、1995年和2013年的灯光数据对比图进行分析,得出GDP和灯光数据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其次以2013—2015年全国29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固定效应分析,得出与主观层面分析一样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灯光数据可以作为GDP的代理变量,进而可用于研究分析GDP数据是否存在水分。通过分析各地级市2013—2015年灯光数据的增长率平均值与GDP增长率平均值差值,得出东、中、西的差值平均值依次0.56%、0.62%、0.72%。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潘竟虎 胡艳兴
精准测度并识别贫困地区对于精准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意义重大。引入新型夜间灯光数据NPP-VIIRS,借鉴脆弱性—可持续生计框架,构建了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以重庆市各县区为样本,构建了平均夜间灯光指数(ANLI)与多维贫困指数(MPI)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以陕西省各县区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平均相对误差为12.51%。利用检验后的模型,将MPI空间化,识别出848个多维贫困县(区),并与国家划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的扶贫重点县进行对比。多维贫困县中绝对贫困县数目为254个,相对贫困县数目为543个,有195个县区属于非收入贫困引起的多维贫困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赫胜彬 张靓
结合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生态足迹理论,基于投入产出法提出了一种评价中国区域发展的方法。首先用灯光指数表征区域发展水平,将其作为产出因子;用改进的生产性生态足迹方法计算区域生态足迹,将其作为投入因子;以此来构建区域发展指数。然后进行区域发展健康程度排名,灯光指数与生态足迹增长率对比分析,及区域发展指数变化规律聚类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上海和北京在区域发展健康程度排名中占据前两位,远高于其他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其发展方式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各省区市的发展状况总体上呈现良好态势,除内蒙古和陕西外,生态足迹的增长率均低于灯光指数的增长率;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区域发展类型可以分为进步型、稳定型和退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巧俐 王跃
文章用夜间灯光表征经济发展水平,基于夜间灯光数据与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利用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的log-t检验,从产业结构视角对中国省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收敛性进行识别,并运用Order logit模型分析了影响区域经济收敛性的产业结构因素。研究发现:夜间灯光不仅能有效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还能对产业结构给出更敏感的表征。研究期间,除北京之外的其余30个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收敛至3个俱乐部,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内部出现了分化现象,俱乐部收敛和板块分化趋势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内在联系。产业结构的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对外开放、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的提升是驱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知识创新来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潘竟虎 胡艳兴
精准测度并识别贫困地区对于精准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意义重大。引入新型夜间灯光数据NPP-VIIRS,借鉴脆弱性—可持续生计框架,构建了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以重庆市各县区为样本,构建了平均夜间灯光指数(ANLI)与多维贫困指数(MPI)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以陕西省各县区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平均相对误差为12.51%。利用检验后的模型,将MPI空间化,识别出848个多维贫困县(区),并与国家划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的扶贫重点县进行对比。多维贫困县中绝对贫困县数目为254个,相对贫困县数目为543个,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贤彬 黄亮雄
夜间灯光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状况。近年来,经济学者将夜间灯光数据引入经济统计框架,用于度量经济活动活跃程度及分布特征,在修订和改进GDP统计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引发了采用夜间灯光数据的经济学文献持续增长。本文基于对夜间灯光数据以及GDP统计数据特征的对比分析,系统梳理了经济学界基于夜间灯光数据调整和修正GDP统计数据的文献,进而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如何借助夜间灯光数据对经济发展差距和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等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本文进一步提炼了夜间灯光数据应用方面需要注意的挑战和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鹏 元丽娇 孙滢悦
文章基于城市兴趣点(POI)与夜间灯光对城市空间结构反映的真实性、直观性的优势特征,以福州市2018年、2020年、2021年的POI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对城市空间结构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进行探讨,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1)福州市总体的城市结构为单中心结构,向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发展特征为中部强、西部弱、东部增强趋势明显。(2)耦合区关系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其中高—高、高—中、中—高耦合区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高—低耦合区分布在机场、港口、工业园区等地,中—中耦合区分布在城市向郊区过渡的地区,而中—低、低—中、低—低耦合区则分布在城市外围郊区经济欠发达地带。(3)2018—2021年夜间灯光与POI核密度耦合相同区域面积总体在增加,即高—高耦合与低—低耦合区;2018—2020年,高—高、高—中、高—低耦合区面积大幅度增加,中—高耦合区减少;2020—2021年高—高、高—中、高—低耦合区则有所减少,中—高耦合区增加。(4)福州市城市空间结构变化是经济、政治、人口和城市规划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春杨 吴国誉 张超
基于1992-2012年城市夜间灯光数据,运用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加权标准差椭圆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城市体系呈现明显的双核首位特征,规模分布随时间逐渐由非均衡向均衡状态演变;考察期间,重庆市域城市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四川省域城市重心向西北方向偏移,整个成渝城市体系的重心向北偏移;城市增长在长轴方向上有所收敛,而在短轴方向上有所发散,即城市体系沿西北——东南方向的增长更为显著;整个城市体系空间展布的范围有所增加,城市分布密集程度呈现下降趋势。成渝城市群空间形态演进经历了从都市区到都市圈再到城市群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在优化城市群要素...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徐康宁 陈丰龙 刘修岩
本文采用全球夜间灯光数据来测算中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力求从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来验证中国经济增长以及GDP统计数据的真实性。通过对1992—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估计方法下灯光亮度与GDP之间均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向关系,这表明夜间灯光亮度一定条件下可以作为GDP的替代变量,并用来测算实际经济增长率。根据灯光数据的拟合值以及官方统计的GDP增长率数据,进一步对中国及其各省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无论是全国整体还是各省份,1993—2012年实际经济增长率的平均值与官方统计数据都不完全吻合,全国整体低1.02个百分点,东、中、西三大区域均低约1.5—1...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李兵 龚昭 刘思勤 李松楠
本文采用Henderson et al.(2012)的方法,借助"一带一路"沿线各国1992—2013各年度的夜间灯光数据与官方统计数据,对各国GDP增速的灯光预测值和最优组合值进行了测算,并补全数据缺失国家的GDP增长率。通过将GDP增速的最优组合值与官方GDP增速之间的差值和世界银行对各国数据统计质量的评分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数据统计质量越差的国家,最优组合值与官方GDP增速之间的差值越大,从而认为该差值可以代替世界银行对各国数据统计质量的评分,用来度量"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政府治理水平的高低,这对我国各经济主体进行海外投资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许伟攀 李郇 陈浩辉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开启了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城市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不断突破原有的规模限制,城市规模不断变大。以人口为指标的城市规模分布服从齐普夫法则。不同城市化发展阶段,其城市位序规模分布存在差异。城市夜间灯光数据一般可用来衡量城市的经济活动、建成区面积、人口密度、发展水平等。本文以同源的城市夜间灯光数据代表城市规模,在国家尺度和省州尺度研究中美两国城市规模位序分布,并比较其异同。研究表明,在国家尺度,2013-2016年间,中美两国城市规模均变得集聚,而中国城市规模分布比美国更为分散,齐普夫指数相
关键词:
位序规模分布 齐普夫法则 夜间灯光 中美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建梅 祝雨翔
中国长期的市场化进程是否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现有文献尚未达成一致结论。本文借助最新的连续夜间灯光数据计算经济不均衡程度,结合2000—2019年26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工具变量-固定效应方法研究推进市场化对地区经济不均衡的影响。研究发现:市场化进程显著加剧了地区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市场化进程拉大地区经济差异的作用在经济发展比较均衡的地区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更为显著。究其原因,本文发现推进市场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升级,并因此导致的资本非均衡配置和人力资本重置是市场化进程推动地区经济失衡的重要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中国贫困县划分精度商榷——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检验
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空间格局演变(1992~2013)
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土地城镇化水平时空测度研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体系空间演化研究
服务业产业多样化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来自地级市夜间灯光数据的证据
中国对外援助与非洲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实证研究
DMSP夜间灯光数据与Landsat数据结合的建成区提取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城市蔓延是否带来了我国城市生产效率的损失?——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实证研究
中国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分布动态演变——基于城市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研究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城市群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