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66)
- 2023(7155)
- 2022(5967)
- 2021(5676)
- 2020(4678)
- 2019(10858)
- 2018(10433)
- 2017(19417)
- 2016(10654)
- 2015(12200)
- 2014(11729)
- 2013(11866)
- 2012(11147)
- 2011(10538)
- 2010(10365)
- 2009(9436)
- 2008(9483)
- 2007(8188)
- 2006(7359)
- 2005(6602)
- 学科
- 济(49660)
- 经济(49609)
- 管理(24850)
- 业(24781)
- 方法(23673)
- 数学(21732)
- 数学方法(21540)
- 企(17069)
- 企业(17069)
- 中国(15716)
- 农(13605)
- 贸(11658)
- 贸易(11653)
- 易(11449)
- 学(10667)
- 财(9140)
- 农业(9042)
- 业经(8820)
- 环境(8103)
- 制(7922)
- 银(7168)
- 银行(7139)
- 融(7000)
- 金融(6999)
- 行(6982)
- 发(6929)
- 地方(6826)
- 关系(6602)
- 出(6475)
- 划(6222)
- 机构
- 大学(166558)
- 学院(161212)
- 济(76570)
- 经济(75578)
- 研究(65610)
- 管理(58001)
- 理学(50675)
- 理学院(49969)
- 管理学(49091)
- 中国(49083)
- 管理学院(48799)
- 科学(39771)
- 京(36781)
- 所(34076)
- 农(32459)
- 研究所(31674)
- 财(30970)
- 中心(27659)
- 业大(26017)
- 农业(25875)
- 经济学(25872)
- 财经(25770)
- 经(23897)
- 北京(23540)
- 经济学院(23405)
- 院(22920)
- 江(22087)
- 范(21978)
- 师范(21739)
- 科学院(20883)
- 基金
- 项目(111877)
- 科学(89604)
- 基金(86140)
- 家(78074)
- 研究(77800)
- 国家(77555)
- 科学基金(64765)
- 社会(53003)
- 社会科(50469)
- 社会科学(50457)
- 基金项目(44658)
- 自然(41589)
- 自然科(40710)
- 自然科学(40694)
- 自然科学基金(40058)
- 省(39017)
- 资助(35880)
- 划(35330)
- 教育(35326)
- 编号(27633)
- 部(26981)
- 重点(26304)
- 中国(24487)
- 发(24413)
- 国家社会(24301)
- 教育部(22828)
- 创(22780)
- 成果(22721)
- 科研(21874)
- 创新(21602)
共检索到2372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黄安胜 刘振滨 许佳贤 林群 兰晔 苏时鹏 张春霞
【目的】在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最大化的多重目标下,测算并分析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量,深化对林业生产效率的理解和认识,为判断林业经济发展方式和制定加快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方法】以森林面积、林业系统年末从业人员数量和营林固定资产投资为投入指标,以林业第一产业产值、森林蓄积量和木材产量为产出指标,基于2004—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借鉴Fre等(1992;1994)的思路,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使用DEAP2.1软件运算)并分析中国及四大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林业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姜钰 管时一
通过构建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和引入收敛性分析的方法,测算了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化趋势,以期深化对区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认识和理解,为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及提高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⑴2004~2014年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虽然出现一定的波动幅度,但整体呈上升趋势;⑵各区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⑶除西藏、北京和青海3个区域外,其他区域的林业全要素生产率都呈增长趋势;⑷由于存在收敛性,各区域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以趋于同一水平的趋势发展。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姜钰 管时一
通过构建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和引入收敛性分析的方法,测算了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化趋势,以期深化对区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认识和理解,为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及提高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⑴20042014年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虽然出现一定的波动幅度,但整体呈上升趋势;⑵各区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⑶除西藏、北京和青海3个区域外,其他区域的林业全要素生产率都呈增长趋势;⑷由于存在收敛性,各区域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以趋于同一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清泉 江华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在林业生产领域的引入,有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准确测算。文章基于1999—2014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参数估计将林业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解为技术变化、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配置效率变化。结果显示: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5.06%,增长速度整体呈递减趋势;技术进步是林业TFP增长的主要促进因素;规模效率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贡献度有限。进一步研究发现,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异显著。
关键词:
林业全要素生产率 配置效率 随机前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清泉 江华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在林业生产领域的引入,有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准确测算。文章基于1999—2014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参数估计将林业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解为技术变化、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配置效率变化。结果显示: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5.06%,增长速度整体呈递减趋势;技术进步是林业TFP增长的主要促进因素;规模效率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贡献度有限。进一步研究发现,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异显著。
关键词:
林业全要素生产率 配置效率 随机前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臧良震 张彩虹
文章利用Malmquist指数法、空间自相关法和时空跃迁测度法,采用中国30个区域1997—2012年的相关数据对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对时空格局演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时间上呈现出明显的波动现象,但空间格局变动中呈现出稳定特征;1997—2003年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离散分布特征,2003—2012年表现出集聚分布特征;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空间结构,16年间高值集聚区域逐步向以山东为中心的华北南部和江浙一带靠拢,低值集聚区域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和四川以及周边省份。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安胜 许佳贤 吴俊媛 苏时鹏
基于2004~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和分析了中国木材供给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果表明:在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共同推动下,中国木材供给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技术进步;中国木材供给全要素生产率年际间增长速度差异较大,但推动各年度增长的关键力量均是技术进步;在四大地区中,只有东北地区木材供给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其他三个地区均增长,且增长动力相似;由于技术效率提升乏力,超过40%的省份木材供给全要素生产率下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姜钰 管时一
文章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2005-2015年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结合空间计量经济学,对31个省(市、自治区)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5年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虽然呈现一定的波动性,但整体呈上升趋势,且主要受技术进步变化指数影响,综合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影响较小;而且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空间集聚现象,空间集聚特征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贯君 曹玉昆 朱震锋
基于2005-2016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本文运用DEA-Malmquist模型测度31个省域的林业全要素生产率,采用VAR 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省域间的空间溢出关系进行识别,在社会网络分析框架下对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省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普遍存在,省域间空间溢出呈现多重叠加现象;关联网络呈多核心发展趋势,跨省效率传递具有明显的"梯度"溢出特征;省域间市场化落差有助于林业市场边界的拓展,相似的创新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能够促进省域之间的林业生产技术交流与合作和林业增长的"马太效应"。因此,应更加重视林业生产效率的空间非均衡格局,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制定林业发展政策,以发挥各地区的功能和优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孟菲 郑晶
基于2007—2017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农业生产(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模型、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方法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分三个阶段进行检验,并分析各省份农业TFP的时间演变特征及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1)与不考虑环境因素和考虑环境因素得出的农业TFP相比,考虑农业碳吸收量得出的农业TFP更精确。(2)中国农业TFP在时间维度和空间区域上差异明显且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3)农业技术进步是中国农业TFP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而技术效率保持稳定态势,对农业TFP增长的贡献度有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孟菲 郑晶
基于2007—2017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农业生产(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模型、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方法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分三个阶段进行检验,并分析各省份农业TFP的时间演变特征及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1)与不考虑环境因素和考虑环境因素得出的农业TFP相比,考虑农业碳吸收量得出的农业TFP更精确。(2)中国农业TFP在时间维度和空间区域上差异明显且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3)农业技术进步是中国农业TFP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而技术效率保持稳定态势,对农业TFP增长的贡献度有限。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董娅楠 缪东玲 程宝栋
文章在分析林业利用外资情况的基础上,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基于2006~2015年中国28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测算林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将其分成技术进步和效率变化,建立回归模型,研究林业利用外资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林业TFP在总体上平稳发展,个别地区出现上升;28个省(市、自治区)的年均TFP增长率约为16.7%,效率变化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更大。FDI对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但不显著,FDI滞后一期对林业生产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受教育程度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对外开放水平对林业生产率的影响是正向且不显著的;金融发展水平与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负相关。最后根据现实解释回归模型结果,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林业FDI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溢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于爱水 张继如 于得水
基于2011—2020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二次动态加权法测算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连续动态演变特征,并借助时空分异模型探究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时空差异。结果发现:(1)中国多数省份创新全要素生产率随时间推移呈稳定上升趋势;(2)创新资源、知识创新、协同创新、创新政策、创新环境在不同省份表现出较大差异;(3)不同样本期内,影响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子系统有所差别,其中创新资源对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强度波动较大,知识创新对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同样表现为促进作用,且作用强度远大于创新资源;(4)知识创新、协同创新、创新政策对全国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均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创新环境效应表现出东部促进、中西部作用不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据此,提出实施差异化导向型政策、优化区域要素资源配置、主动加入全球创新网络等措施,以提升中国创新能力与水平。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史常亮 揭昌亮 石峰 温亚利
【目的】针对已有研究中存在的测量误差和分解有偏问题,采用新的估计方法重新测算中国2004—2015年的林业技术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以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前中国林业的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质量。【方法】首先利用Battese等(1995)提出的"一步法"随机前沿模型(SFA)对各省林业技术效率进行估算,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然后结合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各省及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4大区域的林业TFP增长率,分析其时序增长与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将TFP增长分解为前沿技术变化和技术效率变化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罗良清 谢海洋
科学分析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机制,对于制定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SBM-GML指数测算了200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分别基于全局回归模型(OLS)、时间加权回归模型(TWR)、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对其提升机制进行了分析。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提升机制具有明显的时空非平稳性;在研究期内,人均GDP对各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正向为主,影响效应呈现以2010年左右为拐点的U型变化趋势;第三产业占比、研发投入强度及环境规制强度三个因素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时空非平稳性,在不同时空下呈现不同的作用方向及作用强度;人均资本存量在大部分省域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负向作用;FDI和高等学历人员占比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大部分区域呈现正向作用,但作用强度在研究期内呈递减趋势。本文认为,为提高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中国应继续全面促进经济增长;因地制宜的制定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目标;放慢资本深化进程;加大力度引进技术型外商直接投资;完善研发投入产出机制,强调创新产出效益;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将人才培养模式从“面向学科”向“面向社会需求”转变;建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监控机制,差异化的确定环境规制的强度与合理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