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48)
- 2023(5327)
- 2022(3969)
- 2021(3605)
- 2020(2792)
- 2019(6351)
- 2018(5872)
- 2017(10261)
- 2016(5112)
- 2015(5635)
- 2014(5419)
- 2013(5070)
- 2012(4608)
- 2011(4081)
- 2010(4425)
- 2009(4357)
- 2008(3182)
- 2007(2896)
- 2006(2743)
- 2005(2637)
- 学科
- 融(24305)
- 金融(24305)
- 银(21381)
- 银行(21380)
- 行(20861)
- 济(19398)
- 经济(19386)
- 业(15321)
- 中国(15234)
- 管理(13684)
- 企(13239)
- 企业(13239)
- 中国金融(10866)
- 制(8175)
- 地方(7813)
- 财(7797)
- 业经(6758)
- 务(6025)
- 财务(6010)
- 财务管理(6005)
- 企业财务(5808)
- 方法(5684)
- 数学(5074)
- 数学方法(5040)
- 农(5007)
- 产业(4828)
- 体(4714)
- 事业(4543)
- 体制(4224)
- 贸(4043)
- 机构
- 学院(64861)
- 大学(63552)
- 济(29395)
- 经济(28629)
- 中国(24769)
- 管理(22566)
- 研究(22377)
- 理学(18592)
- 理学院(18406)
- 管理学(18201)
- 管理学院(18065)
- 财(15612)
- 银(14996)
- 银行(14505)
- 融(13861)
- 行(13605)
- 金融(13599)
- 中心(13091)
- 财经(12140)
- 京(12128)
- 经(11046)
- 人民(11041)
- 科学(10967)
- 经济学(10468)
- 所(10273)
- 国人(10079)
- 中国人(10031)
- 中国人民(9959)
- 经济学院(9508)
- 江(9454)
- 基金
- 项目(41612)
- 研究(33328)
- 科学(32640)
- 基金(29735)
- 家(24783)
- 国家(24528)
- 社会(22037)
- 科学基金(21391)
- 社会科(21023)
- 社会科学(21016)
- 省(16196)
- 基金项目(15219)
- 教育(14428)
- 划(13471)
- 编号(13437)
- 资助(11776)
- 自然(11683)
- 自然科(11400)
- 自然科学(11400)
- 成果(11392)
- 自然科学基金(11209)
- 发(10444)
- 融(10432)
- 创(9952)
- 重点(9909)
- 课题(9800)
- 国家社会(9411)
- 性(9333)
- 创新(9294)
- 发展(8974)
共检索到1106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陆红军
文章通过分析全球三大金融群落的结构性模式与转变,提出未来金融中心的创新之道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转型与抉择。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 丁剑平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求境内和境外的市场规模相匹配。因为没有非居民持有相当规模的人民币和其衍生品,并将其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那就不能构成资本市场"循环"。实际上多重匹配才能形成市场规模,这包括了政府支持政策与市场力量相匹配;金融市场自身结构与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相匹配,尤其是国际航运中心需要具有规模的金融支持。各种要素相匹配能加速市场规模扩大,这有利于中国竞争力提升,获得国际市场的定价权。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黄亚钧
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首先有一个目标模式的选择问题.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一些资源贫瘠的小岛上实行完全自由化的金融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银行金融机构,使这些小岛一举成为举世闻名的新兴国际金融中心.但是,这类金融中心缺乏内在的经济实力,而仅仅具有一个表面繁荣的金融外壳,实质上是外国银行避税和逃避管制的“避税港”,这种类型的国际金融中心不应该成为上海的目标模式.在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不是为中心而中心,而是要通过建立一个现代化、规范化的国际金融网点,能够随时准确把握国际经济动向和调动国际经济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国外的市场、技术和资金,以推动上海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因此,上海应该以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宾晖
碳金融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经济手段,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配额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碳减排项目的投融资,以及与之相关的金融活动。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上海在碳金融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随着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正式启动,站在新的起点上,上海应深入思考总结前期建设国际碳金融中心的经验教训,加快国际碳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霞 赵锡军
我国建立金融中心要从两个方面考虑:基于网上集聚特点,建立世界级的证券市场类金融中心;基于空间集聚的特点,建立国家级、区域级的银行类金融中心金融中心是金融体系的核心,拥有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从威尼斯到阿姆斯特丹,从伦敦到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张建森
金融中心是一定范围内金融资源相对集聚的场地。金融资源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是金融中心最重要的体现。在全球范围内,按照金融资源集聚力和辐射力的影响范围,金融中心可以分为:全球性、国际性、国家性及区域性金融中心;按照金融资源集聚的类型不同,则形成私人银行、商品期货、财富管理等专业性金融中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程婧瑶 陈东 樊杰
金融中心和金融中心体系的识别是金融地理学研究的难点,也是金融地理学持续研究的重要内容。传统识别方法采用规模指标、层次指标,或者规模和层次相结合的综合指标。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加之中国区域发展条件复杂、区域差距大,传统指标在用于中国实践时不能准确揭示金融中心的范围和层次。对不同金融部门跨区域配置资金模式的分析可以定性确认金融中心的范围和层级,是对传统识别方法的补充。
关键词:
金融中心 金融中心体系 识别方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望
文章分析了近年来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特点及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从有利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
城市经济 金融机构 金融中心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韩汉君 王玉
打造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金融强国之“强”,既是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之“强”,也体现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之“强”。以此为导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始终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充分利用上海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基础,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在未来发展中,为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积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推动离岸金融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循序渐进加强离岸金融市场产品创新,强化金融基础设施核心技术开发和跨境互联互通建设,以此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化水平并向更高能级的国际金融中心迈进。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课题组
良好的金融生态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通过对上海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以及上海金融资源集聚程度的分析,可以看出上海具有相对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适合金融机构的生存与发展。但是与世界上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相比,上海又具有明显差距。主要原因是我国金融体系存在融资结构不合理、金融创新不足、金融市场不成熟、金融文化缺失、金融及相关法律不健全等问题。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需要有强大的经济总量、健全的法律信用制度、发达的配套专业服务等基础环境,以便利金融机构的生存,促进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集聚。 改善金融生态.一方面要完善金融业自身的经营和运作机制,强化市场约束,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要调动各方力量,努力...
关键词:
金融生态 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市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肖兰华
目前,全球各大国际金融中心如美国纽约和芝加哥、英国伦敦、新加坡、澳大利亚悉尼等都把电力金融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发展与壮大的重要支点,开展并壮大电力金融及产品衍生品业务,取得了良好成效和可供借鉴的经验。上海要建成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理应有电力金融的一席之地,不应缺少电力金融这一环。然而,目前关于电力金融的市场研究,国内几乎属于空白。因此在总结各国电力金融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东风,尽快谋划上海电力金融市场建设,探索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适应的电力金融市场发展模式,研发满足电力市场多样化需求的期货、期权与远期合约等电力金融产品,搭建规范运行与防控风险的制度框架就显得尤为必要。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金融生态是指金融系统在一定环境下生存与发展的状态,包括金融系统及其所处环境之间具有互动关系的总 和。决定金融生态状况的主要因素是金融系统的状况与金融系统所处环境的状况。从某种角度讲,金融系统所处环 境往往对生态的状况具有基础和根本的作用。 上海要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必须要创建与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金融生态区,这是金融中心赖以生存与发展的 基础。国际金融中心主要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为标志,这些金融市场往往具有交易量大、交易工具丰富、交易品种流动 性强、交易成本低等特征。与金融中心相适应的金融生态环境必须市场发达,经济活跃,法制健全,各类基础设施完 备,政府行政高效廉洁,具有包容的、海纳百川的多元...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曾晓昀
开放发展是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具体落实到"引进来"与"走出去"两个层面的法律机制。通过制度比较,我国金融中心城市建设大致以开放发展金融政策为先导,以地方金融立法进行特色促进,加以国家性金融立法的普遍适用。上海立足建设国际大都市,必须秉承开放发展理念,引导开放发展的机制设计。"引进来"要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人才、金融监管五个层面展开,"走出去"要加强与我国港澳台地区、其他国家金融中心城市、国际金融组织等层面的金融合作。未来的《金融中心城市促进法》要明确"开放发展"的立法宗旨,纳入开放发展的特色机制,实现从上海特色到全国统一立法的"自下而上"制度变迁。
关键词:
金融中心城市 促进法 自下而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