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14)
2023(13105)
2022(11361)
2021(10644)
2020(8696)
2019(19859)
2018(19209)
2017(38226)
2016(20354)
2015(22511)
2014(22334)
2013(21632)
2012(19731)
2011(17900)
2010(17548)
2009(15660)
2008(14955)
2007(12891)
2006(11094)
2005(9521)
作者
(54008)
(45400)
(45169)
(42928)
(28679)
(21627)
(20774)
(17593)
(17308)
(15885)
(15491)
(15214)
(14131)
(14088)
(13900)
(13891)
(13654)
(13518)
(13006)
(12991)
(11067)
(10851)
(10816)
(10411)
(10243)
(10089)
(9741)
(9706)
(8996)
(8898)
学科
(84896)
经济(84820)
管理(57603)
(54587)
(42316)
企业(42316)
方法(39034)
数学(35584)
数学方法(35119)
(26930)
(21087)
中国(20452)
(19099)
贸易(19093)
地方(18675)
(18639)
业经(16926)
农业(16561)
(14188)
(13398)
环境(12440)
(12274)
(12033)
技术(12028)
财务(11992)
财务管理(11967)
理论(11782)
(11648)
(11635)
金融(11633)
机构
学院(278422)
大学(275001)
(120562)
经济(118285)
管理(112983)
理学(98634)
理学院(97645)
管理学(96049)
管理学院(95522)
研究(89777)
中国(67881)
(54689)
(53733)
科学(51914)
(43668)
中心(43176)
财经(43084)
(42571)
(40030)
业大(39730)
(39365)
研究所(38806)
经济学(37048)
(35729)
师范(35417)
农业(34092)
经济学院(33669)
北京(33242)
(32879)
财经大学(32183)
基金
项目(195256)
科学(156662)
研究(145286)
基金(144260)
(124613)
国家(123619)
科学基金(107942)
社会(94656)
社会科(90075)
社会科学(90051)
基金项目(75927)
(75718)
自然(68664)
教育(67467)
自然科(67123)
自然科学(67109)
自然科学基金(65940)
(63743)
编号(59329)
资助(58555)
成果(47134)
(44161)
重点(43741)
(42760)
(41046)
国家社会(39958)
课题(39873)
教育部(38522)
创新(38382)
人文(37933)
期刊
(124439)
经济(124439)
研究(77884)
中国(47616)
(39808)
(39433)
管理(39183)
学报(37188)
科学(36522)
大学(29721)
学学(28255)
教育(27831)
(27782)
金融(27782)
农业(27307)
技术(25473)
业经(21395)
财经(20505)
经济研究(20393)
(17649)
问题(16766)
(14918)
(13852)
统计(13629)
国际(13374)
技术经济(13367)
图书(12902)
理论(12897)
(12785)
商业(12541)
共检索到3977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陆长荣  覃聃  
基于方法论的集体主义,针对东亚货币合作困境的传统解释常常忽视、规避个体决策对区域集体行动的影响因素。事实上,东亚各国在货币合作议题上存在显著的动机差异。个体决策者间的议价能力差异使区域货币合作进程呈现出鲜明的寡头主导特征。以本币区域化为载体,货币合作的主导者实质上扮演了区域公共产品供给者的角色。本文研究发现,多边决策因素引起的低效博弈均衡使这一产品供求关系陷入天然的结构性失衡。供给者对需求者的"成本转嫁",尤其是供给者间日益加剧的职能空间挤占,严重削弱了多数成员国参与区域货币合作的长期意愿。然而值得关注的是,相较于早期的单边供给结构,基于"产品异质性"的供给多元化对提升供给者意愿均产生了积极的刺激效应,为改善区域货币合作中的低效博弈均衡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的"非唯一性"显示,当供给者均重视长期收益、围绕本币优势职能空间推进区域化时,供给者间的多边决策将有助于改善博弈均衡的低效现状,并趋向理论上的最优均衡。从实践来看,基于激发策略的新型"竞合关系"有助于提升中日货币间的竞争效率,这或将为脱离区域货币合作的长期困境提供契机。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萧松华  王春月  
本文指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储备资产分布过于集中、主要货币间汇率波动频繁剧烈、国际收支失衡难以调节、IMF协调作用不到位。博弈分析表明,现今国际货币体系的非均衡主要源于各国在相互动态政策博弈过程中政治经济实力对比而导致的原有均衡的变化。只有尽快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政策博弈中的被动局面,改革IMF及现今汇率制度安排,加强国际间政策协调与合作,才能改变或消除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非均衡局面。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生延超  欧阳峣  刘长生  
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新兴大国进行区域合作的基础,其能够有效地降低贸易成本、促进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以及提高交易效率,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通过构筑理论模型,对新兴大国内部跨区域经济合作中公共产品的供求进行均衡分析,研究发现:大国区域经济分工协作必须达到一定的条件之后,区域才能在内部公共产品与合作中公共产品的需求之间实现均衡;利率决定着大国区域经济合作中公共产品的供求均衡,当利率上升时,区域购买公共产品的数量会下降;当利率下降时,区域购买公共产品的数量会增加;大国经济规模与公共产品需求是正相关关系,两者通过利率机制的媒介作用形成良性循环。新兴大国必须基于要素禀赋,大力发展经济,提升经济规模,积极...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翁舟杰  
在开放经济下,实现经济体的内外均衡是一国政府不懈追求的目标,在本轮治理经济过热中,政府着重运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其效果是明显的,但同时也表现出政府在追求经济的对内对外双重均衡中处于一种顾此失彼的局面,表明当前货币政策已处于困境。本文主要运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对当前货币政策及政策效果展开比较深入地分析。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刘秀光  
我国的区域经济失衡已经比较严重,而区域经济失衡是为非均衡发展战略付出的代价。改变这种状况,传统的财政政策的调控虽然有效,但作用也有限,起根本作用的是西部地区金融资源的配置状况,解决西部地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总体上看,除了继续加强传统财政政策手段的力度以外,通过"区域经济调节税"扩展传统财政政策手段是现实生产率与历史贡献相统一的具体体现。通过区域经济失衡的货币性因素分析,有助于正确选择解决区域经济失衡的宏观经济政策。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志戈  
统一的货币政策在不同的区域内有着不同的效能。根据区域经济金融特点,合理选择货币政策工具组合,进行货币政策的区域化操作,实现货币政策效能的区域性均衡已显得十分必要。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芳  李霄阳  
全球经济失衡具体表现为美国经常账户差额的持续恶化。本文在现有文献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偏离世界经济贸易格局而引起的国际货币失衡问题,进而探讨了国际货币失衡与全球经济失衡之间的关系。首先,构建了高度简化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推导证明:在美国贸易地位下降而美元国际地位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美国经常账户恶化将不可避免。该判断与历史经验相吻合。其次,本文构造了用于测度国际货币格局偏离贸易格局程度的货币失衡指标,使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发现国际货币失衡与全球经济失衡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作者认为,只有提升新兴贸易大国货币地位,降低货币失衡程度,才能实质性地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题。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徐明棋  
本文扼要回顾了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发展脉络,并从货币一体化理论的角度评述了东亚货币一体化的可能性及存在的主要障碍。本文认为,虽然单一货币离东亚十分遥远,但实现汇率稳定的机制性安排仍是可能的,它将引导东亚向更高的货币一体化阶段迈进。作者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设想和中国应采取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李晓霞  
通过一个公共权力中心的同一供给模式提供公共产品的欧洲主义路径并不适用于东亚地区合作。东亚地区安全领域集中于领土(岛屿)主权争端问题而产生的对内生性安全矛盾进行管控的公共产品需求特点,使其在逻辑上更需要大国供给的"次佳表现"供给模式;经济方面集中于贸易和金融领域而产生的外生性经济危机应对的需要,使各国更容易参与到联合供给的加权模式中。当然,为实现这两种理想供给模式,东亚地区还需要解决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区域性公共产品与"俱乐部产品"之间的关系;二是市场依赖从域外转向域内;三是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与国家吸收能力的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李晓霞  
通过一个公共权力中心的同一供给模式提供公共产品的欧洲主义路径并不适用于东亚地区合作。东亚地区安全领域集中于领土(岛屿)主权争端问题而产生的对内生性安全矛盾进行管控的公共产品需求特点,使其在逻辑上更需要大国供给的"次佳表现"供给模式;经济方面集中于贸易和金融领域而产生的外生性经济危机应对的需要,使各国更容易参与到联合供给的加权模式中。当然,为实现这两种理想供给模式,东亚地区还需要解决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区域性公共产品与"俱乐部产品"之间的关系;二是市场依赖从域外转向域内;三是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与国家吸收能力的不对称性。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高晓红  
经济区域化是大国经济发展的普通特征,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是所有大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区域货币资金的失衡向统一性的货币政策实践提出了挑战。建立最优货币区,使货币政策区域化,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卞志村  杨全年  
本文应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存在显著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通过修正贷款决策模型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前提下我国转轨经济中的地域性信贷配给,其突出表现为金融市场中的"银政壁垒"。我们通过构建样本分割的阈值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各区域货币政策效应具有显著的配给均衡特征。我国商业银行地域性信贷配给和结构性信贷配给行为一方面限制了金融资源的跨区域自由流动,另一方面通过信贷渠道对各区域实体经济产生非对称性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性配给均衡突出表现为各区域货币政策效应的差异性和配给均衡特征。我们认为,区域差别化的货币政策调控并非解决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问题的治本之策,打破金融...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珊珊  黄梅波  
笔者利用两阶段广义矩方法,通过1998年~2005年、2006年~2011年两阶段数据研究中国作为东亚区域最终产品提供者的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发现现阶段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加工贸易的格局、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影响我国在东亚区域最终产品市场提供情况,进而影响人民币的计价结算货币地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