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44)
- 2023(16378)
- 2022(14010)
- 2021(13108)
- 2020(10737)
- 2019(24804)
- 2018(24582)
- 2017(47168)
- 2016(25518)
- 2015(28370)
- 2014(28520)
- 2013(28107)
- 2012(26070)
- 2011(23609)
- 2010(23637)
- 2009(21508)
- 2008(20857)
- 2007(18337)
- 2006(16118)
- 2005(14268)
- 学科
- 济(105742)
- 经济(105637)
- 管理(70317)
- 业(68058)
- 企(55237)
- 企业(55237)
- 方法(44507)
- 数学(38118)
- 数学方法(37537)
- 中国(30236)
- 农(28832)
- 地方(27564)
- 财(24529)
- 业经(24193)
- 学(24189)
- 农业(19743)
- 制(18510)
- 贸(17608)
- 贸易(17593)
- 理论(17045)
- 环境(16998)
- 易(16962)
- 技术(16919)
- 银(16903)
- 和(16900)
- 银行(16855)
- 融(16415)
- 金融(16412)
- 行(16173)
- 务(15150)
- 机构
- 大学(360773)
- 学院(359739)
- 管理(140568)
- 济(139640)
- 经济(136415)
- 研究(125680)
- 理学(121302)
- 理学院(119840)
- 管理学(117559)
- 管理学院(116931)
- 中国(92913)
- 科学(80554)
- 京(78413)
- 财(63861)
- 所(63846)
- 农(61749)
- 研究所(58321)
- 中心(56834)
- 业大(55589)
- 江(53414)
- 财经(50846)
- 范(50277)
- 师范(49790)
- 北京(49772)
- 农业(48177)
- 院(46386)
- 经(46280)
- 州(43794)
- 经济学(41109)
- 师范大学(40408)
- 基金
- 项目(249126)
- 科学(195735)
- 研究(180176)
- 基金(179330)
- 家(157507)
- 国家(156178)
- 科学基金(133663)
- 社会(112453)
- 社会科(106544)
- 社会科学(106518)
- 省(98255)
- 基金项目(95405)
- 自然(87983)
- 自然科(85954)
- 自然科学(85932)
- 自然科学基金(84341)
- 划(83038)
- 教育(82432)
- 资助(73871)
- 编号(73083)
- 成果(59203)
- 重点(56112)
- 发(55995)
- 部(54040)
- 创(51312)
- 课题(51163)
- 创新(47853)
- 科研(47676)
- 教育部(45835)
- 国家社会(45789)
- 期刊
- 济(156610)
- 经济(156610)
- 研究(106917)
- 中国(72193)
- 学报(59478)
- 农(56350)
- 科学(54834)
- 管理(51316)
- 财(46799)
- 大学(44495)
- 教育(43127)
- 学学(41791)
- 农业(39317)
- 融(31789)
- 金融(31789)
- 技术(31468)
- 业经(26939)
- 经济研究(24590)
- 财经(23760)
- 经(20269)
- 业(20208)
- 问题(20190)
- 图书(19948)
- 科技(18386)
- 技术经济(17577)
- 资源(16942)
- 版(16811)
- 理论(16798)
- 统计(16232)
- 现代(16098)
共检索到5329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炅妤 李炫 朱磊 吴修月
[目的]随着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改革创新,越发强调主体功能区制度的完善、强化政府空间管控的能力。空间开发适宜性是合理划分国土空间、优化开发布局的重要基础。[方法]研究通过选取了地形地势、交通干线、人口聚集度、经济发展4项适宜性指标和自然灾害影响、可利用土地资源、可利用水资源、生态系统脆弱性4项约束性指标,建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格网与行政区两种视角出发,开展蒲江县级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采用点对点匹配度分析对两种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从总体看,蒲江县最适宜区域占比约为4%,较适宜区域占比约为14%,较不适宜区域占比约为15%,最不适宜区域占比约为67%。行政区视角下,各类开发适宜性等级区域差异明显,但街道、乡(镇)行政区内部具有均质性。具体来说,各类开发适宜性等级区有按行政区集聚的趋势,并且其集聚趋势与多指标评价结果关系密切。空间视角下,各类开发适宜性等级跨行政区,街道、乡(镇)行政区内部具有异质性。一方面,各类开发适宜性等级不受行政区影响,局部精准性更高。另一方面,形成跨行政区的开发时序判读,并且这种开发时序多呈现"中心—外围"结构,便于具体指导区域分步开发。[结论]格网尺度可以更精细地反映县级开发适宜性和开发约束性在空间上的差异化分布,提高城镇、农业、生态3类空间范围划定精准性,为合理确定资源开发强度、促进国土空间科学适度有序布局提供技术保障。
关键词:
空间开发 适宜性评价 多视角 县级 蒲江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岳文泽 韦静娴 陈阳
研究目的:厘清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概念内涵,揭示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适宜性评价的核心需求和现实挑战,反思与改进评价的逻辑思路。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概念经历了从土地利用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嬗变,具有空间协调性、时序统筹性、效益综合性三重内涵;(2)国土空间规划对适宜性评价提出了安全、效率、品质等需求;(3)现行适宜性评价思路忽视了人类活动与国土空间长期交互的"适应性"状态、对地域功能的空间联系缺乏足够重视、对多元人本需求关注不足;(4)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需尊重国土空间"适应性"状态、满足人类多层次需求、凸显适宜性空间结构,建立适宜性评价、适应性修正、结构性优化"三位一体"的思路。研究结论:科学辨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内涵,应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适宜性评价的需求和挑战,改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逻辑和思路,赋能国土空间增值。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喻忠磊 张文新 梁进社 庄立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布局建设空间的依据,包括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两个方面。本文首先探讨二者的概念与内涵,然后从评价目标与视角、评价尺度与单元等多个角度梳理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案例研究现状;进而总结归纳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分析发现: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指标体系早期以工程地质条件为主,但目前涉及要素日益多元化,涵盖地质地貌、生态、经济、社会各方面;并已形成多要素叠置综合评价、空间作用及其趋势模拟、基于生态位的适宜性评价及参与式综合评价四种适宜性评价方法。今后应借鉴地理学、社会学、空间经济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构建完善的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研究体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指标体系规范与统一,完善评估框架与技术方法,研发开放式评价系统;构建可与空间管制政策对接的适宜性分类体系,扩展适宜性评价的案例研究和应用范围;同时应促进宏观空间开发适宜性和微观建设适宜性的统一和整合,响应"多规融合"的实践需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红旗
以往县级柑桔土地适宜性评价多采用定性和单要素的方法,致使评价结果中存在着主观性、片面性以及空间定位精度低等缺点。本文以江西省泰和县为研究区域,引入土地适宜度的概念,满足应用计算机进行定量评价的因子量化要求,并运用GIS技术,实现了对县级柑桔土地自然、社会经济属性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的数量化方法,也为其他类型的单作物(广义)土地适宜性评价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模式。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雅杰 欧嘉婵
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本文以宜昌市为研究对象,从资源环境承载潜力、现有开发强度、经济发展潜力3个维度构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模型与Topsis模型评价当地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结果表明,宜昌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值介于0.3901~0.5582之间,处于较高水平的区县较少;空间上存在较明显的集聚特征,高—高聚类分布在宜昌市中部核心城区,高—低聚类分布在夷陵区及点军区,低—低聚类分布在西南部区县,不显著区域主要分布在宜昌市的边缘县区;热点分析结果表明,宜昌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向中间聚拢,中部成为开发热点区,同时也表明其整体空间集聚性较不均衡。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蒋乾
选取长江上游作为研究区域,以县域国土空间为基本单元,在分析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统计方法、多要素空间叠置方法,开展国土空间城镇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上游资源承载力高值区以成都为原点,分为四个象限,分别位于嘉陵江上游、川西山原、川南和川西南河谷区、乌江中下游沿岸。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约束力高值区集中分布于四川盆地,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盆地以西的高原山区、盆地向川西高原的过渡带、三峡库区等地。社会经济支撑力高值区以省会城市向外扩展呈圈层状,城镇开发潜力高值区主要沿成—绵—乐经济带、成渝高速沿线和长江干流宜宾—重庆段分布。长江上游城镇空间开发适宜性整体得分不高,较适宜和适宜开发区国土面积仅占长江上游总面积的3.43%,高值区集中分布在成都平原沿成—绵—乐沿线、成渝高速沿线、川南城市群、渝西经济带及贵阳、昆明两座省会城市周边。据此认为,长江上游城镇空间开发应以适宜性评价结果为基础,科学划定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充分发挥已有交通干线、长江黄金水道等发展轴线的联动作用,优化长江上游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关键词:
国土开发 城镇空间 适宜性评价 长江上游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利君
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是国土空间"双评价"工作中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基于多源数据的县级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方法,为开展县级国土空间"双评价"提供借鉴与参考。以榆林市横山区为例,采用精度更高、现势性更强的多源数据,分别运用自然资源部《双评价指南》中的"双评价法"和生态环境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中的"模型评价法",对区域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模型评价法"较"双评价法"更符合地区实际情况;(2)两种方法均受地形因子影响更大;(3)"双评价法"更适用于地势平缓区域,"模型评价法"更适用于地势起伏较大区域。研究建议通过两种方法的集成并采用精度更高、现势性更强的数据以获得县级尺度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既有效化解了地形地貌多样性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又有利于实现对省市"双评价"成果的校核和修正。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丁一 何玉婷
新型城镇化要求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粗放、低效、拼资源型的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按照综合效益最优和合理、高效、集约利用土地的目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在自然地理、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和生态保护层面构建了宏观的、分用途的低效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计算4类用地的综合适宜值,根据土地用途最适合、优先级排序和邻域协调的配置规则,融合低效用地基础数据库与宏观确定的综合适宜值实现低效用地再开发方向优选。结果显示优化选择后土地利用组合类型依次为居住—商服—工业—公共服务设施—绿地。低效用地"宏微观基础数据库—宏观评价体系标准—宏微观数据融合"的再开发方向优选方法将为其他发达城市提供借鉴。
关键词:
城市低效用地 土地利用 方向优选 广州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娜
工业化城市化不断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无序、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特别是小尺度地域单元,缺乏科学的开发分区引导,陷入了生态保护与开发时序安排的矛盾之中。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以生态与经济因素为双导向,探讨打破行政边界的网格评价单元划分、评价指标的选择和处理等技术方法,通过开发约束和开发潜力两方面指标的叠合分析,实现小尺度地域的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将仪征市划分为优先开发、适度开发、限制开发、适度保护和优先保护等5种类型区,引导开发向生态约束小、发展潜力大、发展基础好的区位发展,并降低生态价值高、建设难度大的区位的开发力度,协调地区健康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帆 席广亮 甄峰 海晓东
【目的】随着信息技术和快速交通技术的发展,流要素对空间格局的塑造作用不断增强,流要素与地理空间形态要素融合逐渐成为国土空间优化布局的内在要求。本文旨在探讨形流融合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路径与方法,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基础支撑。【方法】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等多源数据,构建“形流融合”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空间叠置、k-means聚类、层次分析等方法,对南京都市圈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进行集成评价。【结果】(1)南京都市圈综合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布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和分异特征;适宜区域以宁马滁和宁镇扬两个同城化片区,以及常州市金坛区和溧阳市为主;不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滁州、马鞍山、宣城等城市。(2)地理空间形态要素评价结果呈现出以南京市为核心、其他城市中心城区为多个开发适宜性峰值区域的“一核多极”的空间分布特征,地理空间形态要素在国土空间开发中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3)流要素评价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际的国土空间格局特征,呈现出“核心—边缘”的空间格局,其中南京市与滁州、宣城二市的适宜性差异明显。表明南京市“虹吸效应”明显,跨区域行政壁垒仍然存在。【结论】本文从“形”和“流”融合的视角拓展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范式,优化了以地域功能为核心的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验证了新方法在都市圈尺度的适用性,为都市圈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理论方法和实践支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纪学朋 黄贤金 陈逸 王丹阳 宋娅娅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升开发质量与效益的科学依据和基础保障,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城乡融合、陆海统筹原则,以东北地区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省份——辽宁省为例,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海洋功能三个维度构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特尔斐法、木桶原理法则、线性加权求和法及多要素空间叠置分析等方法,对其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空间分异明显,适宜建设区与基本适宜建设区呈明显的中心外围分布格局,沿沈大轴线、滨海轴线集聚分布;不适宜建设区以滨海线为轴带南北对称分布;基本不适宜建设区以沈大线为轴带东西对称分布。适宜、基本适宜、基本不适宜、不适宜建设区面积依次为15504.39 km~2、22645.34 km~2、66833.96 km~2、68720.99 km~2,分别占陆海国土的8.93%、13.04%、38.48%、39.56%。自然环境对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建设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不同等级、不同区域自然环境适宜性集聚与分散特性差异显著;经济社会对自然环境的适宜、基本适宜、基本不适宜建设区修正作用明显。海洋功能区的引入,极大拓展了辽宁省国土空间范围。但海洋功能适宜性空间分布极不均衡,由于海洋国土本身属性,其可供直接开发建设空间有限,而保护空间广阔,国土空间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严峻。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春燕 邢丽霞 李亚民 冯大勇
建立了一套国土开发适宜性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确定权重,选取基于ArcGIS的多因子加权叠加方法进行评价,将结果分为适宜开发、较适宜开发、较不适宜开发、不适宜开发四类区,其间引入"一票否决"原则,将特殊地区进行处理后直接划入不适宜开发区。选择河南省中原城市群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本指标体系评价成果可以反映该地区国土环境情况。
关键词:
国土开发 适宜性 指标体系 ArcGIS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诚 陈雯 吕卫国
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区域差别,进行建设用地配置,是区域空间引导和控制的重要内容。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基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要素进行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分析,综合考虑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用地发展潜力,讨论了城镇建设用地数量和空间配置的方法。基于该方法,以海安县为案例区进行验证,分析表明:2020年该区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县域中部和东南部资源环境约束较小、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有助于发挥不同地区的主体功能,实现区域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冯佳凝 刘荣娟 濮励杰 郄璐 朱明
以陆海统筹视角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对于促进海洋资源合理利用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建立陆海一体的开发适宜性评价分类方案;基于短板效应,构建并计算两级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基于长板效应,叠置二级评价得分,获得一级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结论表明:(1)叠置二级评价结果后,海域建设适宜及农业适宜结果得到修正,总体二者高适宜区及低适宜区未发生明显变化,一般及较高适宜区变化较多。(2)短板效应理论确保了刚性管控线划定的区域适宜性得分不变,从而落实底线区域优先保护原则;长板效应对一级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中一般适宜区与较高适宜区影响明显;(3)城镇、农业及生态空间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3.17%、58.56%及18.27%,城镇空间形成3个陆海联动核心及2个内陆城市组团,农业空间集聚效应显著,生态空间成网状发展。构建二级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能够进一步厘清陆海可开发模式,贴近区域实际发展情况,提高3类空间划定精准度。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彭玉玲 林爱文 王珂 潘悦 秦文杰 杨莉
通过顾及多尺度的适宜性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以老挝中部甘蒙、沙湾拿吉两省作为研究区域,开展林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全域尺度林业用地适宜面积为37 352.11 km~2,其中,一级适宜区域主要分布于欣奔、他曲、农泊、塞布里、凯山丰威汉、孟平、孟农。(2)省域尺度林业用地适宜面积为36 579.34 km~2,其中,一级适宜区域主要分布于湄公河流域及研究区东北部、东南部山区。(3)县域尺度林业用地适宜面积为36 727.74 km~2,其中,一级适宜区域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北部及中部、东南部山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