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90)
2023(7509)
2022(6288)
2021(5385)
2020(4486)
2019(9999)
2018(9475)
2017(18644)
2016(9545)
2015(10640)
2014(10553)
2013(10671)
2012(10283)
2011(9518)
2010(9802)
2009(8924)
2008(8449)
2007(7541)
2006(6937)
2005(6186)
作者
(29617)
(25001)
(24939)
(23891)
(15811)
(11780)
(11234)
(9617)
(9448)
(8733)
(8647)
(8244)
(8118)
(7803)
(7782)
(7702)
(7441)
(7041)
(6929)
(6896)
(6341)
(6021)
(6010)
(5767)
(5675)
(5659)
(5294)
(5088)
(5044)
(4896)
学科
(73072)
经济(73040)
管理(23525)
方法(23017)
(21595)
数学(20648)
数学方法(20524)
地方(20287)
(15875)
企业(15875)
地方经济(14628)
中国(13854)
业经(13435)
(13066)
产业(11914)
(11600)
农业(9294)
环境(9166)
经济学(7978)
(7920)
(7661)
(7269)
金融(7267)
(7225)
(7222)
贸易(7221)
(6967)
技术(6904)
(6884)
(6818)
机构
学院(153356)
大学(152454)
(80586)
经济(79308)
研究(57891)
管理(57501)
理学(49934)
理学院(49265)
管理学(48535)
管理学院(48241)
中国(40716)
科学(33463)
(31520)
(30184)
(28779)
经济学(26808)
研究所(26246)
中心(24748)
财经(24741)
经济学院(23976)
(23543)
(22390)
(22357)
业大(21385)
(20386)
(19981)
师范(19832)
北京(19615)
科学院(18308)
农业(18281)
基金
项目(102907)
科学(83353)
基金(77255)
研究(73463)
(67374)
国家(66909)
科学基金(58017)
社会(52018)
社会科(49749)
社会科学(49739)
基金项目(41476)
(40151)
自然(35598)
自然科(34787)
自然科学(34779)
自然科学基金(34186)
(33079)
教育(31772)
资助(30693)
编号(26607)
(25183)
重点(23376)
国家社会(22856)
(22552)
(21411)
发展(21074)
(20804)
成果(20592)
创新(20139)
教育部(19640)
期刊
(94342)
经济(94342)
研究(49284)
中国(26470)
科学(22069)
管理(22056)
学报(21025)
(21021)
(20895)
经济研究(16711)
大学(16262)
学学(15806)
农业(14375)
财经(13429)
技术(13357)
业经(13071)
问题(12459)
(11991)
(11765)
金融(11765)
技术经济(10545)
统计(9846)
(8904)
(8474)
教育(8327)
世界(8314)
商业(7971)
经济问题(7971)
决策(7938)
现代(7585)
共检索到2285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何雄浪  
从多要素流动角度出发,在发展新经济地理学的自由企业家模型基础上,探讨经济地理产业空间演化中的多重均衡机理,提出新的理论观点:产业空间结构的稳态并非必然都表现为棒棒均衡的结果,贸易自由度的变化可以引起任何形式的产业空间结构稳态;企业生产规模报酬递增程度的增加,工业品支出份额的增加,贸易自由度的提高,会导致对称结构的稳定性减弱,也会最终导致市场拥挤效应的消失。如果企业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增程度足够显著,或者工业品支出份额很高,不管是什么样的贸易自由度,市场拥挤效应都将不复存在,形成现代工业部门集聚的"黑洞"状态;突破点始终小于持续点,当贸易自由度介于二者之间时,除了两种中心—外围结构,任意非对称结构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梁涵  
文章通过引入衡量流动要素收入流与支出流空间同步程度的"市场转移指数"的指标,构建了一般化的要素流动模型。结论显示,市场转移指数与区际贸易成本在决定长期空间经济均衡方面存在"替代"关系,当贸易成本既定时,市场转移指数同样可能引发空间均衡的集聚突变,同时产生与贸易成本类似的其他空间经济标杆效应。此外,"自由资本"和"自由企业家"成为本模型框架下的两个特例。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邓明  魏后凯  
基于经济距离的空间自相关检验表明,中国省际人均GDP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考虑到技术异质性与空间相关性,本文利用基于区域空间自相关系数的"空间滤子"对原始数据进行了空间过滤,对经过空间过滤之后的数据利用动态门限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省际经济发展存在多重均衡现象,但是,并不存在"低水平陷阱"和"高水平陷阱";地区经济的收敛速度在不同的收入阶段呈现出一种U型状态;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降低;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在低收入组并不显著,但在中等收入组和高收入组均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梁涵  
文章纳入土地要素的单部门新经济地理模型,舍弃了自由企业家模型中的均质商品部门,现代部门的投入均由土地与劳动力复合形成,不可移动的土地要素的价格由区域经济演化过程内生决定,进而影响要素收入分配。通过在空间一般均衡的领域内作线性化处理,得出解析解,以此系统揭示土地要素对空间经济的三种分散作用机制,即收入挤出效应、价格效应和逆多样化效应。上述效应随着土地要素在生产中的密集程度下降而减弱。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玉国华  
本文构建了一个两区域、两要素和三部门的新经济地理模型,探析了空间均衡下高铁开通、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基于此,将高铁开通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DID模型检验高铁开通、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理论上,高铁开通能降低区域间创新要素流动成本,促进创新资源由技术中心区向外围区扩散,使技术创新在区域间实现稳定的“对称均衡”空间结构,进而推动各地区经济实现平衡增长。(2)高铁开通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高铁建设越完善则越有利于促进“技术溢出”,从而提高区域整体技术创新水平。(3)高铁开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而技术创新是高铁开通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机制,高铁开通能够通过调节技术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总体上,高铁开通有利于发挥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而能够塑造更加均匀的经济空间分布格局。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朱钟棣  杨宝良  
由于规模经济、收益递增的存在,打破了原来的由比较优势决定的单一国际分工结果,从而出现了国际分工模式的多重均衡。而在多重均衡中获得有利分工地位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一条理想途径就是产业地理集聚。通过产业地理集聚,可以形成外部规模经济,提高生产率,扩大出口,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等,从而最终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欧阳峣  尹向飞  易先忠  
构建大国经济模型是将大国经济理论研究引向深入的重要环节。本文在评述国內外文献的基础上,从生产要素供需均衡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一个由生产资料厂商、消费品厂商和消费者所组成的三部门经济增长模型来刻画大国经济的运行机理;分析了宏观均衡条件下经济规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论证了经济规模能提升总产出、人均产出水平以及实际工资水平,从而为大国经济运行的特殊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大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战略思路。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谢为安  
本文提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派、结构主义、非均衡经济理论派的增长理论。第一,提出了一种新的见解,即要素投入非均衡的经济增长理论;第二,论述了要素投入非均衡性是产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根本原因,在调控不平衡宏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治理要素投入的非均衡,才是治本;第三,建立了更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增长模型;第四,证明了这一模型不仅包括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方程,而且也包括了结构主义的增长方程,更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谢为安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增长阶段。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的经济搞得更火热,国民生产总值连续出现四个年头的二位数高速增长,1992和1993两年均以13%的高增长率发展,1994年的增长率也高达12%,据有关统计部门报道,1995年的增长率仍然保持在二位数上。总体上,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是可喜的,但也有不乐观的地方。17年来,尽管我国排除了象以往一些人为所造的经济大波动(如1958—1962年,文化大革命一段时期),但是经济还是在比较大幅度的波动中增长着。经济增长的波动较大,说明了现阶段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存在着非均衡现象,存在着“瓶颈”制约,资源未达到合理配置,社会经济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乔花芳  谢双玉  曾菊新  
基于2001—2016年湖北省17个市州的面板数据,运用标准差、首位度、基尼系数、赫芬达尔系数和区位熵等方法分析湖北省区域旅游经济的绝对非均衡性、相对非均衡性和比较优势,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模拟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湖北省各市州之间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不断增大,相对差异较为稳定,鄂西的比较优势突出;(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和对外开放程度是造成湖北省各市州旅游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3)由于旅游需求的变化,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状况对湖北省旅游经济空间非均衡性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寒波  刘婷婷  王贞  
通过"两区域、两要素与两部门"模型研究发现,即使存在区域内与区域间两类交易成本,增加公共服务仍有利于吸引要素流入,并产生要素空间聚集效应;增加公共支出以改善区内贸易条件对要素流动及其空间分布具有不同的影响;我国地方公共支出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明显的长期因果关系。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周加来  李刚  
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主要表现为区域间差距的扩大,而非区域内部差距的扩大。这一现象的发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新经济地理因素的影响下,具有区位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了中西部地区大量的生产要素进行跨区域流动,加上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差距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因此,中央政府应该采取有力措施,以便在全国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进而达到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目标。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姚常成  宋冬林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其能否在重塑产业空间布局的过程中促进公平效率更加统一,目前尚缺乏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本文使用融入了中间投入品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并基于由数字技术变革所引致的城际产业关联水平、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以及区际交易成本的参数变化,来识别数字经济重塑产业空间布局的微观机理。利用2011—2019年我国28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以及“宽带中国”的准自然实验等方法,本文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促进区域产业均衡发展的微观机理。研究结论表明:第一,数字经济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城际产业关联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又在两者的交互作用下促进了区域产业的均衡发展;第二,数字经济的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特征不利于大城市的产业扩散,进一步加剧了产业空间布局的极化风险;第三,数字经济所带来的交易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引导产业扩散,重塑均衡的产业分布结构。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彭朝晖  杨开忠  
本论文构建了一个包含人力资本形成、交易成本、迁移成本的空间均衡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跨代际的人力资本形成、区域的交易成本、迁移成本在区域经济差异演化中的作用,并以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为数据基础,模拟了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化过程。论文认为,区域经济差异的变迁与多种因素相关,在一定的时期,当交易成本出现明显的改善时,会出现威廉逊“倒U型”结构。同时,人力资本的代际转移会导致出现差异放大的趋势,以私人投资为主的教育模式将促成这种放大,而公共教育有助于缩小代际差异。最后,社会致力于迁移成本的降低,将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钟军委  林永然  
使用中国2000~2013年267个地级市层面的数据,检验了地方政府竞争、资本流动及其交叉调节对中国区域经济空间均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税收竞争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竞争均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空间均衡;资本流动扩大了区域经济的空间非均衡,地方政府竞争对资本流动的调节效应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均衡。分区域的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税收竞争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增长,但是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竞争表现出动态非一致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