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67)
- 2023(7866)
- 2022(6652)
- 2021(6035)
- 2020(4999)
- 2019(10824)
- 2018(10588)
- 2017(19298)
- 2016(10716)
- 2015(11602)
- 2014(11185)
- 2013(10802)
- 2012(9595)
- 2011(8414)
- 2010(8289)
- 2009(7616)
- 2008(7338)
- 2007(6477)
- 2006(5643)
- 2005(4702)
- 学科
- 济(35563)
- 经济(35527)
- 管理(32564)
- 业(28603)
- 企(22999)
- 企业(22999)
- 方法(16721)
- 数学(14575)
- 数学方法(14390)
- 学(11886)
- 农(11698)
- 环境(11509)
- 财(10127)
- 中国(9590)
- 业经(8658)
- 农业(7884)
- 贸(7711)
- 贸易(7704)
- 易(7511)
- 划(7478)
- 地方(6928)
- 制(6909)
- 技术(6882)
- 生态(6627)
- 银(6412)
- 务(6367)
- 银行(6359)
- 财务(6354)
- 财务管理(6342)
- 和(6194)
- 机构
- 学院(148508)
- 大学(147241)
- 管理(55742)
- 济(54187)
- 经济(53059)
- 研究(51997)
- 理学(49195)
- 理学院(48594)
- 管理学(47539)
- 管理学院(47314)
- 中国(38489)
- 科学(38030)
- 农(36718)
- 业大(30991)
- 京(30913)
- 农业(29380)
- 所(27577)
- 研究所(26049)
- 中心(24668)
- 财(23052)
- 江(21907)
- 农业大学(19957)
- 院(19341)
- 财经(19016)
- 北京(18755)
- 省(17985)
- 范(17908)
- 技术(17693)
- 师范(17485)
- 经(17400)
- 基金
- 项目(113706)
- 科学(88000)
- 基金(82756)
- 家(76965)
- 国家(76356)
- 研究(73337)
- 科学基金(63876)
- 社会(46798)
- 省(45767)
- 基金项目(44899)
- 自然(44856)
- 社会科(44364)
- 社会科学(44347)
- 自然科(43724)
- 自然科学(43702)
- 自然科学基金(42928)
- 划(39230)
- 教育(32776)
- 资助(32576)
- 编号(27197)
- 重点(26447)
- 计划(24841)
- 创(24026)
- 发(23988)
- 部(23141)
- 科研(22832)
- 科技(22696)
- 创新(22550)
- 业(20583)
- 国家社会(19964)
共检索到2029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韩政 汤春宇 邵留 陈嗣威 张晟曼 何培民
微生物是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群落组成与水环境密切相关。在室内设置5个试验组,种植常绿型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natans)同时引入铜锈环棱螺(Bellamyaaeruginosa)、三角帆蚌(Hyriopsiscumingii)和鲫鱼(Carassiusauratus)来模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结构。通过构建多营养层级淡水生态系统,探究了不同水生生物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构建的几种淡水生态系统中优势细菌类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螺、蚌、鱼的存在极大地减少了水体中蓝细菌门的数量,能够有效控制蓝细菌过度繁殖。细菌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在草、草-螺-蚌组中较高,而在草-螺、草-螺-蚌-鱼组中较低。冗余分析(RDA)表明,各系统间微生物群落丰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水生生物的引入和溶解氧含量是影响微生物群落变化的直接因素,而营养盐浓度的变化主要依赖于水生生物与微生物的共同作用,是影响微生物群落变化的间接因素。综上,多营养层级生态系统的构建不仅可以改善水质,也可以提高水体中细菌的多样性,改变水体中细菌的群落结构,使之向更加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何亚婷 董云社 齐玉春 肖胜生 刘欣超
草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类型之一,受到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的广泛影响。这些因素在直接影响草地生态系统地上植被生长和群落动态的同时,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草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地下生态过程。土壤微生物是指示草地生态系统各地下生态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外部干扰响应的良好指标,其中微生物量是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大小度量的重要参数,是土壤有机质中最活跃的组分之一,能够敏感地反映土壤生态系统水平的微小变化,在各种土壤生化过程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综述了自然因子(土壤温度、土壤湿度、pH值)、人为干扰(放牧、开垦、施肥)和全球变化(大气CO2浓度升高、气候变暖)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影响的研究进展,并指出目前的研究由于基础薄弱、研究样地间的差异以及各研究处理间的差异,土壤微生物量对各种干扰的响应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长期性的野外定位试验研究、多因子的综合控制实验研究以及N输入对微生物量影响的研究等,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测量微生物量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宏文 张萌 刘足根 张柱 方红亚
河流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它触及到自然环境所有部分,且几乎与各方面的人类活动均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河流生态学中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就是生态系统健康研究。鱼类是最早建立的生物完整性和健康评价的生物类群,一直以来被广为应用。在调查赣江流域17条一级支流和干流的不同江段的鱼类资源之后,首次通过鱼类完整性指数(F-IBI)来评价赣江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研究结果表明:赣江流域近70%调查样点鱼类群落完整性处于一般的状态,25%调查样点处于较好状态,5%调查样点则处于差的状态;赣江水系各河流的鱼类群落完整性均处于差-一般的水平。总之,流域支干流的水生态系统健康处于差-一般的状态。认为...
关键词:
鱼类完整性指数 赣江 生态系统 健康状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世清 李生秀 邵明安 郭大勇
在半干旱农田生态系统红油土上20年的肥料定位试验表明,施用秸秆和厩肥会显著改变耕层土壤有机氮组分和微生物体氮。施肥后酸解性氮的含量及比例明显增加,非酸解性氮含量下降。酸解性氮在不施肥时含量最低(646.3 mgN·kg-1),其次为施用化肥(684.3 mgN·kg-1),同时施用秸秆和化肥居中(794.1~950 mgN·kg-1),施用厩肥和化肥最高(1 103.2 mgN·kg-1)。各处理中,酸解性氮是土壤全氮的主体,占全氮的 73.4%~82.6%,这一比例从仅施化肥、对照、化肥+ 低量秸秆、化肥 +中量秸秆、化肥+ 高量秸秆到化肥+ 厩肥呈增加趋势。休闲处理酸解性氮所占比例(81....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马鸿佳 宋春华 毕强
[目的/意义]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聚焦于从生态视角研究创业问题,但是创业生态系统这一核心问题的研究仍不完善。区域内多种创业主体及创业环境构成创业生态系统,且彼此之间进行着动态的交互。为了更好的解决创业生态系统内的知识转移问题,构建创业生态系统的多层级知识转移模型。[方法/过程]研究如何基于知识管理理论与生态理论,提升创业生态系统内的知识转移效应,进而提升整体的创业活动水平。首先,对企业知识和信息、知识转移和创业生态系统进行界定;其次,梳理创业生态主体层级并界定本研究的3个层面,构建知识转移的一般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生态理论,构建起创业生态系统的多层级知识转移模型;最后,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进...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毕相东 张树林 邢克智
试验设定3个TTPC浓度梯度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研究TTPC(处理96 h)对模拟池塘微生态系统理化因子、浮游生物及鲤鱼苗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池塘微生态系统中水温、盐度、pH、DO、COD、NO2--N与TTPC浓度之间均呈现负相关关系,而透明度、NH3-N、TN、PO43--P和TP与TTPC浓度之间则呈现正相关关系。TTPC对模拟池塘微生态系统中浮游生物及鲤鱼苗均有一定的毒性,TTPC浓度为0.6 mg/L时能有效杀灭水华藻类且对鲤鱼苗是安全的,但水体中溶解氧含量较低且氨氮有所升高,因此在水产上使用TTPC杀藻的同时,需开增氧机以保证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并添加适宜活菌剂等降低水体氨氮含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秦红灵 陈安磊 盛荣 张文钊 邢肖毅 魏文学
氧化亚氮(N_2O)是第三大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显著影响。稻田是重要的N_2O排放源,追踪稻田N_2O产生及排放关键过程的微生物调控机制,可以为农田土壤氮素循环研究以及稻田N_2O减排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微生物调控的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是稻田N_2O排放的主要来源。基于此,我们在过去十年的研究中,依托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以水稻田淹水-落干和施肥为关键过程,从水稻根际、土层深度、反应底物浓度等方面探明了土壤硝化反硝化过程和N_2O排放特征及其微生物调控机制;提出了开发稻田土壤微生物资源,提高土壤N_2O消纳能力的可能策略;构建了可以有效降低稻田氮素损失和N_2O排放的基于化肥一次性深施的减氮控磷施肥技术,并在实际农业生产中进行了示范推广。本文对上述研究取得的成果,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进行了全面综述。结合分子生物技术在土壤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今后的研究工作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解析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生产力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2)在基因组和转录组水平构建农田土壤碳氮循环功能微生物分析平台;3)解析土壤微生物分布与生态功能之间的关联机制;4)根系—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协同机制以及植物—内生菌—土壤微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的分子机制;5)加强对实用技术的研发,把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农业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白雪娟 翟国庆 刘敬泽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是陆地生态系统主要碳(C)源,量化光合C在植物-土壤系统间的分配,对于明晰C的周转与存留、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及土壤C库潜力具有重要意义。13C稳定同位素技术凭借其准确性及易操作性,在C循环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为探究植物-土壤系统C分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C利用效率和土壤C矿化为CO2通量变化等特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本文首先将13C稳定同位素的发展和标记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主要介绍了13C脉冲(单次与多次)标记、13C连续标记、借助C4土壤种植C3植物确定13C丰度及不改变植被条件鉴定自然13C丰度的研究方法;其次,总结了该技术在植物-微生物-土壤系统C循环中的应用:主要包括13C同位素标记在植物-土壤系统C分配、13C自然丰度技术在树木生长轮和植物群落水平C循环、土壤有机C形成与分解过程中的应用;在土壤微生物方面,概述了13C稳定同位素在磷脂脂肪酸、氨基糖、芯片-稳定同位素探针、纳米二次离子质谱同位素成像、荧光原位杂交-纳米二次离子质谱技术等微生物标志物上的应用。然后,总结了13C稳定同位素方法的缺点,即:13C样品检测价格昂贵、由于13C分馏作用影响13C丰度检测不准确和13C标记与微生物标志物技术结合对13C标记丰度要求较高等。最后,对未来13C同位素示踪技术的研究提出展望:在理论上,需探究13C标记底物在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C分配、转化及固持作用机理与影响机制,构建统计与验证模型;在应用上,应注重交叉学科的运用,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地学技术与13C稳定同位素相结合,在更广泛、更全面的角度推进陆地生态系统C循环的研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锡阁 周成翀 吴志新 王辉 罗燕儿 陈孝煊
从4种具有优良发酵豆粕能力的微生物(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米根霉、产黄青霉)中筛选最优发酵菌株组合,以粗蛋白含量和大豆肽含量为评价标准,对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豆粕固态发酵前后的营养物质含量和抗营养因子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枯草芽孢杆菌B-8和米根霉M-1为最优发酵菌株组合。复合发酵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枯草芽孢杆菌和米根霉同时接入到豆粕中,两菌株接种比例2∶1,发酵总接种量10%,发酵温度40℃,料水比1.0∶1.4(质量比),发酵时间96 h。豆粕经复合发酵后,发酵产物中大豆肽、粗蛋白、粗灰分、粗脂肪含量较发酵前均得到显著提升,水分含量显著下降,大分子蛋白质基本降解为10 ku以下的小分子,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和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显著低于未发酵豆粕。结果表明,豆粕经复合发酵后营养成分显著增加,抗营养因子含量显著降低,营养品质得到改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单正军 王连生 蔡道基 龚瑞忠 朱忠林
建立稻田—鱼塘模拟生态系统 ,以研究氯唑磷农药在稻田—鱼塘模拟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及其对鱼、虾等水生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 ,氯唑磷颗粒剂施入稻田后快速崩解并向水体释放 ,稻田水及稻田鱼沟水中最高浓度分别达 0 377mg·L-1和 0 0 84mg·L-1;施药 4h后 ,将稻田水排入邻近鱼塘 ,水塘水体中氯唑磷最高浓度达 0 0 2 2mg·L-1。水生生物对氯唑磷较为敏感 ,养殖在模拟生态系统中的鱼、虾受到一定的危害。因此氯唑磷在稻田使用时 ,应注意其对水生生物的安全性
关键词:
模拟生态系统 氯唑磷 水生生物 安全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蔡泽富 杨红 焦俊鹏 丁丽丽 丁骏 戴桂香 马军林
为了评价电厂温排水对海洋浮游生态系统的影响,2010年10月5日—11日于象山港宁海国华电厂附近海域,根据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梯度设计围隔实验,测定围隔中各粒级海洋浮游生物生物量(B),呼吸率(R)和初级生产率(P)以及浮游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的比值(TPP/TR)和周转率。分析结果表明,在25.20~26.40℃,0.25℃的温升对各粒级浮游生物的B,R和P的影响均不明显,0.52℃的温升对小型和微型浮游生物的R和P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B的影响均不明显,对微微型浮游生物的B,R和P的影响不明显;在25.20~26.40℃,0.52℃的温升使该浮游生态系统的TPP/TR和周...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纪炜炜 李圣法 陈雪忠
营养级是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的核心概念,最早用于反映食物网中生命体的位置。近年来,营养级广泛应用于群落和生态系统研究中。作者在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结合实际研究经验,分析了国内外营养级的研究现状。研究结果显示,营养级耦合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海洋生态学研究中优势明显。随着研究的深入,营养级概念的缺陷也逐渐显露,但新方法、新技术(稳定同位素方法)的产生可能为解决此问题带来帮助。在传统营养级研究基础上,近年来群落平均营养级概念的提出,扩充了营养级概念的内涵。群落平均营养级不仅可以揭示系统或群落的营养格局和结构组成特征,也能用于评估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状况和外界干扰程度,应作为群落营养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伟军 刘秀珍 蔡德所
本文分析指出,漓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目标是保证桂林的水安全,核心在于对其价值的偏好和评估;同时,文章提出了修复的标准及其实现的关键技术和关键途径。
关键词:
漓江 生态修复 偏好 博弈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唐启升 方建光 张继红 蒋增杰 刘红梅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过度开发利用、气候变化(包括全球变暖和自然波动)以及环境污染等多重压力胁迫下近海生态系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黄海大海洋生态系最具代表性。它主要表现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变化;生态系统产出质量下降,如个体较大、营养层次较高、重要的底层经济种类被个体较小、营养层次较低、中上层及经济价值低的种类所替代。研究分析表明,在多重压力胁迫下,近海生态系统及其变化受控于多因素作用的控制机制,导致生态系统变化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并难以甄别和管理。多营养层次综合水产养殖是应对多重压力胁迫下近海生态系统显著变化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文内论述了发展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的科学基础,介绍了在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