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66)
- 2023(11124)
- 2022(9897)
- 2021(9333)
- 2020(7882)
- 2019(18435)
- 2018(18287)
- 2017(35545)
- 2016(19690)
- 2015(22072)
- 2014(21862)
- 2013(21753)
- 2012(20034)
- 2011(17860)
- 2010(17709)
- 2009(16094)
- 2008(15352)
- 2007(13400)
- 2006(11743)
- 2005(10130)
- 学科
- 济(75455)
- 经济(75369)
- 管理(51940)
- 业(49773)
- 企(40900)
- 企业(40900)
- 方法(36749)
- 数学(32060)
- 数学方法(31658)
- 学(20649)
- 农(19553)
- 中国(18798)
- 财(18061)
- 业经(15925)
- 地方(15719)
- 农业(13548)
- 贸(12812)
- 贸易(12805)
- 理论(12600)
- 制(12454)
- 易(12415)
- 和(12115)
- 环境(11465)
- 技术(11352)
- 务(11133)
- 财务(11074)
- 财务管理(11053)
- 企业财务(10444)
- 银(10281)
- 银行(10205)
- 机构
- 大学(276811)
- 学院(273147)
- 管理(106144)
- 济(102645)
- 经济(100350)
- 研究(96814)
- 理学(92552)
- 理学院(91427)
- 管理学(89534)
- 管理学院(89095)
- 中国(68628)
- 科学(65771)
- 京(60361)
- 农(54739)
- 所(51066)
- 业大(48826)
- 研究所(47189)
- 财(45383)
- 农业(43329)
- 中心(42489)
- 江(39569)
- 北京(38104)
- 财经(36635)
- 院(35671)
- 范(35225)
- 师范(34725)
- 经(33397)
- 州(32051)
- 技术(31257)
- 省(30681)
- 基金
- 项目(196384)
- 科学(151330)
- 基金(141368)
- 研究(135499)
- 家(126977)
- 国家(125969)
- 科学基金(105656)
- 社会(81869)
- 省(77782)
- 社会科(77384)
- 社会科学(77361)
- 基金项目(75309)
- 自然(73080)
- 自然科(71310)
- 自然科学(71284)
- 自然科学基金(70005)
- 划(66201)
- 教育(61609)
- 资助(59530)
- 编号(53899)
- 重点(44563)
- 成果(43315)
- 部(41957)
- 发(41662)
- 创(40406)
- 计划(39148)
- 科研(38747)
- 课题(37805)
- 创新(37768)
- 大学(35640)
- 期刊
- 济(109574)
- 经济(109574)
- 研究(78119)
- 学报(55632)
- 中国(50168)
- 农(49053)
- 科学(47881)
- 大学(40416)
- 管理(38752)
- 学学(38368)
- 农业(34205)
- 财(33145)
- 教育(28743)
- 技术(22363)
- 融(19511)
- 金融(19511)
- 业经(17713)
- 经济研究(17603)
- 业(17402)
- 财经(17155)
- 业大(15757)
- 图书(15127)
- 科技(15011)
- 林业(14734)
- 经(14554)
- 版(14407)
- 问题(14296)
- 理论(13463)
- 技术经济(12844)
- 实践(12436)
共检索到3918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时春喜 李恩才 祁志军 马小锋 张书翔
采用孢子萌发法和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多菌灵与代森锰锌混配对梨黑星病菌和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 ,5种不同比例的多菌灵与代森锰锌混配制剂对 2种病原菌均具有显著增效作用 ,多菌灵∶代森锰锌为 1∶ 1~ 1∶ 4的混配组合均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 ,SR值均 >1.5 ,仅 1∶ 5的混配组合 SR值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勇 李俊凯 徐汉虹 殷素侠
以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为供试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柠檬酸、草酸、水杨酸、乙酸、丙酸、山梨酸对多菌灵的增效作用。试验结果表明,供试有机酸对多菌灵都有增效作用,当多菌灵与有机酸质量比为1∶2时其配比最合理。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草酸、柠檬酸对多菌灵的增效作用最明显,500 mg/L多菌灵原粉与有机酸以质量比为1∶2混配使用后,防效分别为80.26%、65.51%,优于对照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在同样浓度的防效(36.22%)。
关键词:
多菌灵 水稻纹枯病菌 有机酸 增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童月霞 胡晓璇 程宗明 仲岩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苹果差异表达NBS-encoding基因的特征,挖掘在苹果斑点落叶病菌侵染过程中的潜在响应基因。[方法]通过苹果斑点落叶病菌侵染‘红星’后的RNA-seq数据筛选出差异表达的NBS-encoding基因,并利用ProtParam、Pfam、SMART等网站分析了其理化性质;利用R studio软件构建表达热图并分析其表达模式;利用Fast Tree 2软件构建苹果NBS-encoding基因家族的系统进化树,并利用MEGA 6.0软件计算差异表达的NBS-encoding基因所在系统进化支的Ka/Ks值,研究NBS-encoding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受到的选择压力;利用Cytoscape 3.0软件构建共表达网络图,分析NBS-encoding基因之间的关联性。[结果]共筛选得到了19个差异表达NBS-encoding基因。表达模式分析表明,有3个基因(登录号为MDP0000259862、MDP0000304378和MDP0000292810)可能在响应苹果斑点落叶病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19个差异表达基因分布在系统进化树的15个进化支中,其中进化支10、12、14、15的平均Ka/Ks值均大于1,说明这些进化支中的基因受到正选择压力的作用,尤其是登录号为MDP0000210357、MDP0000751628、MDP0000147704和MDP0000372663的基因;而其余15个NBS-encoding基因的平均Ka/Ks值均小于1,说明它们受到纯化选择的作用。此外,有16个基因处于同一个共表达网络中,登录号为MDP0000210357、MDP0000240537和MDP0000291205的基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结论]19个苹果NBS-encoding基因参与苹果斑点落叶病菌侵染后的响应过程,其中登录号为MDP0000259862、MDP0000304378、MDP0000292810、MDP0000210357、MDP0000240537和MDP0000291205的基因可作为候选基因进行苹果抗病品种选育。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曹钰晗 李紫腾 张静怡 张静娜 胡同乐 王树桐 王亚南 曹克强
【目的】苹果斑点落叶病在我国各苹果主产区均有发生,给苹果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苹果斑点落叶病是由链格孢苹果专化型(Alternaria alternata f. sp. mali)侵染引起的一种气传病害。本研究旨在探明我国苹果斑点落叶病菌携带dsRNA的情况,为田间防治斑点落叶病提供新的生防资源,并为病毒的多样性以及进化研究提供新的认识。【方法】从全国8个省份采集有典型症状的组织样本,通过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法获得纯培养;通过dsRNA的提取及凝胶电泳明确我国苹果斑点落叶病菌携带dsRNA的情况;通过菌株培养特性、菌丝生长速率、在果实及叶片上的致病力测定揭示携带dsRNA病原菌的生物学性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子克隆技术对QY-2菌株携带的dsRNA病毒进行全基因组序列、基因组结构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自我国苹果产区获得102株苹果斑点落叶病菌菌株的纯培养,通过dsRNA的提取及凝胶电泳明确了5个菌株带有明显的dsRNA条带,携带的dsRNA分为4种类型,类型Ⅰ(菌株YT-3-7)dsRNA在8、2.5和1.5 kb左右;类型Ⅱ(菌株SJZ-4)dsRNA在8 kb左右;类型Ⅲ(菌株QY-2)dsRNA在3和0.8 kb左右;类型Ⅳ(菌株CL-2-6和SQ-1-1)dsRNA在2.5和1.5 kb左右。含有dsRNA的菌株培养性状多样,菌落特征、生长速率与dsRNA携带与否及类型没有明显的关系,含有dsRNA的菌株大多属于弱致病力菌株。QY-2在叶片和果实上的致病力均最弱,确定其携带的dsRNA病毒基因组包括5个dsRNA片段,分别为dsRNA1—dsRNA5,片段大小依次为3 665、3 054、2 824、2 819、831 nt,提交至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MK672910、MK672913、MK672912、MK672911、MK836314。编码蛋白的分子量依次为124、83、84、83、13 kD。经系统进化关系分析,与Alternaria alternata chrysovirus 1遗传关系最近,确定其为产黄青霉病毒科(Chrysoviridae)、β产黄青霉病毒属(Betachrysovirus)的Alternaria alternata chrysovirus,暂定命名为Alternaria alternata chrysovirus 2(AaCV2)。【结论】我国苹果斑点落叶病菌携带dsRNA群体多样,dsRNA的有无及类型与寄主病原菌培养性状没有明显相关性,携带dsRNA的菌株多为弱致病力菌株,致病力最低的QY-2菌株携带AaCV2。该菌株的弱致病力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可为苹果斑点落叶病提供新的生防资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小平 杨家荣 商文静 杨之为
采用CTAB法、SDS法、Parker法及改进的SDS法提取苹果黑星病菌的DNA,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改进SDS法提取的DNA得率较其他3种方法高,约为Parker法的2倍。改进SDS法提取的DNAA260nm/A280nm值为1.700~1.900,DNA纯度较高,而其他3种方法提取的DNAA260nm/A280nm值均高于1.900,DNA中所含RNA的量较高。4种方法提取的DNA在230nm波长处的吸收值分别为0.658,0.257,0.926和0.208,说明DNA不同程度地被酚类物质所污染,但改进的SDS法提取的DNA受污染程度最小。
关键词:
苹果黑星病菌 DNA提取方法 DNA得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贾莉 杨家荣 俞征 李随院
为了明确田间苹果黑星病菌致病力的分化情况,选取中国、英国、印度3个国家不同苹果产区的57株有代表性的苹果黑星病菌株,分别接种嘎啦、富士、秦冠3个寄主品种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在相同寄主上能产生不同类型的病斑,其病斑大小、形状、颜色存在较大差异。同一菌株对不同寄主品种的致病力也存在较大差异。根据寄主对病菌的反应类型并结合病害严重度的聚类分析结果,可将57株苹果黑星病菌菌株划分为3个类群:强致病力Ⅰ型、中等致病力Ⅱ型、弱致病力Ⅲ型。
关键词:
苹果黑星病菌 反应型 致病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商蓓 付洁 罗泽青 胡小平 杨家荣
【目的】建立苹果黑星病菌(Venturia inaequalis(Cooke)Wint)的分子检测方法,以提高检测精确度,缩短检测时间。【方法】根据苹果黑星病菌与其他苹果病原真菌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间的差异,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320A/320B,用于苹果黑星病菌的分子检测,对特异性引物扩增条件进行了优化,并验证和检验了引物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特异性引物的扩增条带约为320bp,优化的反应体系为:2μL MgCl2(25mmol/L),2.5μL 10×buffer,3μL dNTP(2.5mmol/L),1.2 μL...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漆巨容 刘正富 武峥 曾顺德
将B-298菌株代谢产物与多菌灵、百菌清、大生M-45等3种化学药剂,在室内分别对番茄黑斑病和番茄叶霉病两种病原菌进行抑菌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稀释倍数B-298代谢产物和大生M-45对两种病原菌都有较强的抑菌作用。B-298代谢产物低倍稀释液对番茄黑斑菌的抑制效果与大生M-45抑菌效果相当,抑菌率最高达89.4%,优于百菌清和多菌灵;B-298代谢产物低倍稀释液对番茄叶霉菌的抑制效果,与大生M-45和百菌清相当,抑菌率最高达90.5%,优于多菌灵。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侯明生 赵明富
将多菌灵、硫磺原药按不同比例混配,在室内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graminearum)和稻瘟病菌(Pyriculariagrisea)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比例混配的多硫对2种病菌菌丝生长速率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各配比与单体多菌灵和硫磺相比,有显著增效作用。在多菌灵和硫磺之比12.5∶12.5,15∶10和10∶15的3种混剂中,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18.2,106.5和98.2;对稻瘟病菌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05.6,101.1和98.1。3种混剂的EC50值,对小麦赤霉病菌分别为3749μg/L,3565μg/L和5389μg/L,单体多菌灵和单体硫磺分别为241...
关键词:
多菌灵 硫磺 赤霉病菌 稻瘟病菌 配比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任燕 巩华 陶家发 梁慧丽 刘礼辉 石存斌 吴淑勤
从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肝脏分离到的一株细菌GD091027,对该菌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 rRNA序列测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同时进行了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当人工感染剂量大于1.0×107 CFU/尾时,能引起斑点叉尾100%发病死亡,对斑点叉尾的LD50为6.2×104 CFU/g。分离株GD091027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氧化酶阴性,在25℃、35℃均有运动性,能耐3%的NaCl,不发酵葡萄糖、麦芽糖、蔗糖、D-甘露醇及L-阿拉伯糖,不利用西蒙氏柠檬酸盐,不利用丙二酸,赖氨酸脱羧酶和鸟氨酸脱羧酶阳性,产生硫化氢和吲哚,甲基红(...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端 周立刚 谈满良 柯林 唐静 汪冶 王敬国
采用苦豆子地上部分、多枝柽柳地上部分和蓝桉果实提取物对梨果仙人掌斑点病菌进行了室内抑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苦豆子乙醇粗提物和氯仿部分对梨果仙人掌斑点病原细菌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推测苦豆子中抗菌活性成分主要为生物碱。多枝柽柳各提取物除石油醚部分外,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正丁醇部分抑制作用最强,其次是乙酸乙酯部分,水部分的抑制作用最弱。蓝桉果实各极性部分对梨果仙人掌斑点病菌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从蓝桉果实乙酸乙酸部分中分离的6个纯化合物中,β-谷甾醇对仙人掌斑点病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为0.2 mg/mL,桦木酮酸、白桦脂酸和熊果酸的MIC均为0.6 mg/mL,其他两个化合物...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龙菊英 张桂英 王金生
wxocA、wxocB、wxocD、wxocE和wzt是水稻条斑病菌(Xanthom onas oryzaepv.oryzicola,Xooc)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合成基因,avrXa3是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 onas oryzaepv.oryzae,Xoo)的一个无毒基因。利用pBCSK(-)和pKNG101两个质粒的复制起点不被水稻黄单胞菌识别的特点,把wxocA、wxocD、wxocE和wzt的中心区域克隆在pBCSK(-)上,获得突变转化单元pBCSK∷ΔwxocA、pBCSK∷ΔwxocD、pBCSK∷ΔwxocE和pBCSK∷Δwzt...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罗怀海 舒正义 王中康 沈俊 尹勇
用浓度为108cfu/mlX.c.pv.citri全胞活菌免疫家兔,得到效价为1/2560~1/10240的抗血清。应用斑点酶联法(Dot-ELISA)检测X.c.pv.citri表明,抗血清经交叉吸收后特异性高,适宜稀释倍数为1∶104~106,检测灵敏度高可达104cfu/ml。加有0.5%Tween20或0.5%Tween80或0.1%tritonX-100的TBS液为适宜封闭液,酶标抗体以HRP-SPA较好。在检测无症样品时,与使用酶联板的IM-ELISA、DAS-ELISA和SPA-ELISA比较,Dot-ELISA快速简便,整个过程只需6小时,结果可靠。
关键词:
柑桔溃疡病菌,斑点酶联,检测技术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赖多 王德林 邵雪花 秦健 庄庆礼 肖维强
【目的】建立余甘子果实斑点病菌快速、便捷、灵敏、可视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检测方法,为该病害的风险预判和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余甘子果实斑点病致病菌间座壳菌(Diaporthe phoenicicola)的翻译延伸因子EF-1α基因为靶序列,设计LAMP特异性扩增引物;以余甘子间座壳菌DNA为模板,优化反应温度、反应时间、d NTPs浓度、Mg2+浓度和内外侧引物浓度比,建立LAMP检测最佳反应体系,测试其特异性和灵敏性,并对余甘子发病果实进行实际检测。【结果】适用于余甘子果实斑点病LAMP检测的最佳引物为引物组合4(EF4-F3/EF4-B3和EF4-FIP/EF4-BIP);LAMP检测最佳反应条件为d NTPs浓度1.0 mmol/L,Mg2+浓度4 mmol/L,内外侧引物质量比6∶1,反应温度63℃,反应时间50 min。优化后的LAMP检测方法可特异性地检出余甘子间座壳菌(D. phoenicicola),检测灵敏度可达0.01 ng/μL,且在实际应用中准确率高达100%。【结论】首次建立了余甘子果实斑点病致病菌间座壳菌LAMP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可用于田间余甘子果实斑点病菌的快速检测。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波 叶钟音 刘经芬 周明国
从江苏常州草莓上分离到的 Botrytis cineren 菌株 B205对多菌灵、速克灵均表现高度抗性。多重抗性菌株在含多菌灵或速克灵的 PSA 培养基上菌丝生长很少受抑制,在无药的 PSA 培养基上菌丝连续培养8代后,抗性程度并不下降,只表现生长速率有所降低;对扑海因呈交互抗药性,但对福美双、克菌丹、百菌清、退菌特、粉锈宁等杀菌剂的反应与敏感菌相似;该多重抗性菌的产孢能力明显低于敏感菌。
关键词:
灰葡萄孢菌 多菌灵 二甲酰亚胺 多重抗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