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047)
2023(18143)
2022(15522)
2021(14337)
2020(11995)
2019(26777)
2018(26476)
2017(50415)
2016(27502)
2015(30386)
2014(29628)
2013(29017)
2012(26363)
2011(23867)
2010(23510)
2009(21290)
2008(20579)
2007(18054)
2006(15635)
2005(13265)
作者
(79531)
(66499)
(66210)
(62606)
(42017)
(31911)
(29694)
(26045)
(25168)
(23489)
(22499)
(22452)
(21117)
(20865)
(20363)
(20310)
(20012)
(19843)
(19131)
(19065)
(16662)
(16075)
(16027)
(15055)
(14847)
(14641)
(14616)
(14518)
(13299)
(13244)
学科
(105890)
经济(105784)
管理(81414)
(78004)
(64487)
企业(64487)
方法(48163)
数学(41416)
数学方法(40954)
(29145)
中国(28100)
(27292)
(24568)
业经(24462)
技术(23674)
地方(23462)
农业(20382)
环境(19847)
(19615)
贸易(19605)
(19025)
理论(18193)
(17738)
(16859)
(16498)
(16482)
财务(16427)
财务管理(16404)
企业财务(15575)
(15506)
机构
大学(383574)
学院(382681)
管理(150815)
(149616)
经济(146526)
理学(132224)
理学院(130699)
管理学(128385)
研究(128309)
管理学院(127692)
中国(92184)
科学(83553)
(80754)
(68253)
(65287)
(64595)
业大(62632)
研究所(59721)
中心(58000)
(54784)
农业(53972)
财经(53594)
(50588)
北京(49994)
师范(49994)
(49018)
(46865)
经济学(45384)
(44383)
技术(42292)
基金
项目(275266)
科学(216277)
基金(199574)
研究(195959)
(177196)
国家(175726)
科学基金(150071)
社会(124375)
社会科(117945)
社会科学(117913)
(108830)
基金项目(106592)
自然(99237)
自然科(96935)
自然科学(96908)
自然科学基金(95189)
(91852)
教育(89914)
资助(80368)
编号(78004)
重点(62289)
成果(61442)
(60611)
(59476)
(59148)
创新(56086)
课题(53955)
科研(52746)
国家社会(51691)
计划(51234)
期刊
(155192)
经济(155192)
研究(105415)
中国(71431)
学报(68685)
科学(60737)
(60697)
管理(54079)
大学(50993)
学学(48328)
(48070)
教育(43346)
农业(42265)
技术(33327)
(27974)
金融(27974)
业经(26499)
经济研究(25637)
财经(25445)
(22490)
科技(21951)
(21876)
问题(20185)
图书(19517)
技术经济(19179)
(19110)
业大(18405)
资源(17257)
商业(17079)
理论(16916)
共检索到5386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崇锋  韩丰宇  晁艺璇  孟星辰  
区域创新是促进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专利技术转移是区域创新的主要方式之一。将我国区域层面专利技术转移按照转移方向及边界划分为区域外部专利技术流入、流出以及区域内部专利技术流动3个维度,探讨地理距离、经济距离以及产业结构距离等多维距离对上述3个维度区域专利技术转移的影响,以及区域创新环境在上述影响中的调节效应。基于我国2001—2015年区域面板数据,采用Tobit模型对上述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得到如下结论:①区域外部专利技术转移明显弱于区域内部专利技术转移,且空间不均衡现象明显;②在多维距离中,产业结构距离对区域专利技术转移具有显著影响且该影响受区域创新环境的调节。产业结构距离增加使得区域内部专利技术流动减少,区域外部专利技术流入与流出增加,且上述作用在区域创新环境较差时尤为明显。最后,基于区域层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徐国军  刘澄  
技术创新扩散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传导器和放大器。通过将影响创新扩散的距离变量从传统的空间距离扩展到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从多维距离视角分析创新扩散的分布特征。通过理论梳理和实地调查发现,技术创新饱和扩散的静态结果在空间上呈现出由多个企业集聚区构成的"岛屿"状分布,这些"岛屿"是逆邻近扩散形成的"种子企业"邻近扩散的结果,在时间距离上呈现出同一区域内采用时间的邻近性和不同区域之间采用时间的离散性,在社会距离上呈现出所有采用方与直接扩散源之间的邻近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程华  李珍珍  
基于文献研究,从技术吸纳视角,研究多维距离对企业技术转移的影响,并探究行业类型、企业规模和企业性质等异质性因素对多维距离与企业技术吸纳关系的影响。采用杭州技术交易市场技术吸纳数据分析,研究发现:(1)地理、经济、技术和社会距离均对企业技术吸纳有显著影响,其中技术距离对企业技术吸纳影响最大,其次是地理距离和社会距离,最后是经济距离;(2)技术距离对小规模企业技术吸纳影响最大,而社会距离对大规模企业技术吸纳影响最大;(3)技术距离对非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吸纳影响最大,而社会距离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吸纳影响最大。
[期刊] 情报杂志  [作者] 冯仁涛  余翔  
[目的/意义]区域间创新能力在技术领域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识别和分析这种差异对于国家和区域层面技术创新政策的制定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基于专利数据的IPC分类号与技术领域映射关系,构建技术距离指标,对省区之间创新分布的差异进行了量化。通过K-means聚类和多维尺度分析方法,将1985-2014年期间三个时期的中国省区按照技术距离进行了分类研究,明确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组成和特点。[结果/结论]加入WTO之后,湖南、江苏、浙江、吉林和甘肃等省区技术分布的变化最为显著。金融危机以后,北京、上海和广东三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京星  黄健柏  刘天琦  
基于地理距离、经济距离、文化距离和制度距离四个维度构建动态面板引力模型,综合分析中国钢铁行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钢铁产能合作中,地理"硬距离"的影响正在逐渐弱化,经济、制度、文化等"软距离"的影响正在加强。(2)经济距离对开展钢铁产能合作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而文化距离和制度距离则对开展钢铁产能合作有显著的负向阻碍作用。(3)"四种距离"对"一带一路"不同线路国家的产能合作影响不同,南线国家主要受文化距离的影响,中线国家主要受经济距离的影响,北线国家则主要受经济距离和制度距离的共同影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媛媛   罗皓   唐波   彭文捷   林琳  
构建地理、文化、制度、经济4个维度的理论框架,通过区位熵分析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不同距离国家入境游客的时空特征,基于扩展引力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入境游客以韩国、日本、法国等为主,中、远距离国家游客的集中程度较高,且游客结构趋于均衡;(2)近距离国家游客更偏向选择区域南部的湖南、云南等省份作为旅游目的地,而中、远距离国家游客集中在区域北部。与近、远距离国家游客相比,中距离国家游客的集聚核心较为稳定且集中度更强;(3)地理、文化距离对旅游地选择具有负向作用,制度、经济距离具有正向作用,语言、气候差异显著性不强。多维距离在2015—2019年的作用显著性较2010—2014年弱,且对近、远距离国家游客的作用方向与对中距离国家大致相反。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段庆锋  冯珍  
企业间客观存在各种技术差异,对研发合作网络关系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借鉴技术生态位理论,从规模和结构两个维度探讨技术距离内涵,提出研究假设;以石墨烯领域合作专利为样本,采用指数随机图构建度量模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规模维度,技术宽度距离、技术深度距离正向促进企业研发合作;在结构维度,技术多样性距离、技术重叠性距离反向抑制企业研发合作。该结果说明规模层面的技术距离为合作双方带来新的要素组合可能,扩展了潜在创新空间,进而形成双方研发合作的创新动力;结构层面的技术接近为合作双方的知识交流与技术兼容提供了基础,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技术协同性,进而形成双方研发合作的创新基础。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毛磊  谢富纪  凌峰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背景下,研究跨区域协同创新具有重要实践意义。邻近性理论是产业集群层面和企业层面协同创新的重要研究主题,因而从多维邻近视角出发,探讨跨区域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从跨区域协同创新的实践背景出发,借助协同创新理论,以长三角地区苏州、上海和杭州企业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找出跨区域协同创新影响因素,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构建了跨区域协同创新影响因素模型,最后提出了促进跨区域协同创新的对策。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孙丽文  吴林飞  齐培潇  
区域技术转移协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但目前我国区域技术转移呈现出极不平衡现象,导致科技强国建设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探究我国区域技术转移影响因素的组态效应,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内地30个省域的技术转移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区域技术转移影响因素的组态效应可归纳为5种类型,其中,高效率组态可分为能力-中介主导型、环境-中介主导型和经济主导型;而在能力-中介缺失型和经济-能力-环境缺失型组态下呈现出低效率。此外,能力-中介主导型组态可同时推动技术输出方与吸纳方发展,环境-中介主导型组态可单方面提升技术输出效率,而经济主导型组态可促进技术吸纳实现高效率。结论可为合理规划技术转移发展路径、促进技术转移协调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伟  林培思  蒲昆  
针对企业从大学中获取探索性创新技术的地理阻碍,本文重点探讨了地理邻近对产学合作中的探索式创新影响,并且基于Boschma多维邻近的视角,进一步分析组织邻近、制度邻近、社会邻近和认知邻近对二者的作用关系。以信息通信技术(ICT)产业为研究对象,基于2014—2018年大学的专利转让数据构建产学合作创新网络数据库,采用负二项回归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理距离确实是企业与大学合作获得探索式创新的障碍因素,但组织邻近、制度邻近、社会邻近和认知邻近对二者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即企业与合作大学隶属于同一中央部委、地方政府,拥有先前合作经验和认知优势的情况下,更能够克服地理距离的限制而实现合作探索式创新。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睿  孙雨芹  于渤  
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2010—2019年28个省份自治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研究省际创新绩效溢出效应空间格局,分析三维距离对省域创新绩效空间溢出影响,探索通过区域创新能力构建促进创新强省创新绩效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省域创新绩效由低向高增长阶段对邻近省域产生回流效应;在高位增长阶段,对空间邻接和地理距离邻近、经济水平差距大的省域具有回流效应;对空间邻接、地理距离邻近和经济距离邻近省域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越接近,原始创新力对区域创新绩效溢出效应的促进越明显,且呈倒U型曲线趋势;经济水平差距是技术创新力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差距的关键因素;空间邻接和地理距离邻近是成果转化力空间正向溢出的关键因素。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蔡翔  张海晶  程发新  史烽  
文章基于我国2006-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Romer知识生产函数和空间计量面板回归模型,探讨了地理距离约束下产学协同创新空间溢出效应的作用机理,并结合空间权重矩阵阈值调整模型,进一步分析了随地理距离衰减的产学协同创新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产学协同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真实存在,地理距离对产学协同创新的抑制作用在减弱;研发物质资本和研发人力资本均具有强外部性特征,且研发人力资本的空间外部性最为明显;产学协同创新在整体上存在明显的衰减效应,但是存在两个局部集聚区,即局部集聚区Ⅰ(时间距离在150分钟之内)和局部集聚区Ⅱ(时间距离在350到500分钟之间),其中局部集聚区Ⅰ的空间溢出效应更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敏  李建民  
基于1998—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距离函数模型,分析金融中介对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融中介信贷规模与科技创新效率负相关,金融中介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强度、支持效率与科技创新效率正相关,而且科技创新效率存在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鉴于此,为提高科技创新效率,我国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对于信贷资源总量有限的中西部地区来说,开展科技金融试点,提高金融中介支持科技创新的强度和效率,有利于缩小科技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海玲  
本文基于2007~2015年的CSMAR上市公司数据、环境规制数据与专利申请数据,同时构建空气流动系数指标作为工具变量,综合运用Tobit模型和Probit模型实证检验在不同的技术距离下,环境规制对企业创新产生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企业在推动技术水平逐渐向前沿靠拢的过程中,易落入"模仿陷阱",失去创新动力;环境规制有利于激励企业走出模仿困境。企业基于前沿的技术距离越近,环境规制对创新的激励效应越显著,相反,企业距离技术前沿越远,环境规制越不利于企业创新。本文研究还发现,尽管适宜的环境规制能够激励前沿型企业创新,但如果治理强度过大,反而会对创新产生抑制效应。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冯科  曾德明  
建设工业4. 0需要推动新兴信息技术与其他领域技术的深度融合。然而跨领域、远距离的技术融合面临较大的风险与挑战。采用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产业1985-2014年约240万专利数据,以三大产业中的技术领域为研究对象,基于聚类分析研究其技术融合距离动态发展过程中的聚类特征,利用Tobit模型解析其技术融合距离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表明,融合距离最远的技术领域,其动态发展过程表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的聚类特征;申请人合作团队规模、产学合作、专利积累、政府科技计划投入显著促进技术融合距离的延伸;发明人团队规模则对技术融合距离先提升、后抑制。应鼓励合作创新、优先关注前期积累丰富的技术领域、构建多目标结合的融合性技术领域财政资金投入组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