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348)
- 2023(19118)
- 2022(15911)
- 2021(14757)
- 2020(12199)
- 2019(28143)
- 2018(28143)
- 2017(52577)
- 2016(28987)
- 2015(32645)
- 2014(32852)
- 2013(31887)
- 2012(29367)
- 2011(26446)
- 2010(26628)
- 2009(24751)
- 2008(24042)
- 2007(21567)
- 2006(19293)
- 2005(17222)
- 学科
- 济(110441)
- 经济(110272)
- 管理(83489)
- 业(78621)
- 企(64096)
- 企业(64096)
- 方法(44722)
- 农(39582)
- 数学(36502)
- 数学方法(35988)
- 中国(33263)
- 财(30264)
- 业经(30162)
- 制(26362)
- 农业(26309)
- 学(25877)
- 地方(23694)
- 理论(21761)
- 体(18911)
- 银(18843)
- 银行(18789)
- 和(18742)
- 行(17944)
- 融(17691)
- 金融(17682)
- 贸(17535)
- 贸易(17515)
- 务(17457)
- 财务(17367)
- 财务管理(17329)
- 机构
- 大学(404115)
- 学院(401602)
- 管理(153879)
- 济(152628)
- 经济(148886)
- 研究(136399)
- 理学(131876)
- 理学院(130329)
- 管理学(127853)
- 管理学院(127122)
- 中国(103812)
- 京(87756)
- 科学(84959)
- 财(74681)
- 农(70440)
- 所(68388)
- 江(62933)
- 中心(62789)
- 研究所(61829)
- 业大(61095)
- 财经(57808)
- 范(56515)
- 师范(55920)
- 北京(55337)
- 农业(54133)
- 经(52375)
- 州(50448)
- 院(49966)
- 经济学(45243)
- 师范大学(45025)
- 基金
- 项目(271860)
- 科学(212641)
- 研究(201781)
- 基金(194627)
- 家(169398)
- 国家(167878)
- 科学基金(143574)
- 社会(125889)
- 社会科(118647)
- 社会科学(118620)
- 省(107154)
- 基金项目(102946)
- 教育(93559)
- 自然(91905)
- 划(89779)
- 自然科(89703)
- 自然科学(89680)
- 自然科学基金(88028)
- 编号(84004)
- 资助(78617)
- 成果(70243)
- 重点(60939)
- 部(59162)
- 课题(58811)
- 发(57588)
- 创(56106)
- 创新(52265)
- 制(51492)
- 国家社会(51305)
- 科研(51233)
- 期刊
- 济(178135)
- 经济(178135)
- 研究(121600)
- 中国(91526)
- 农(68247)
- 学报(66614)
- 科学(60150)
- 财(58447)
- 管理(58155)
- 教育(55149)
- 大学(51180)
- 学学(47392)
- 农业(45503)
- 融(37662)
- 金融(37662)
- 技术(35897)
- 业经(30911)
- 财经(28100)
- 经济研究(26349)
- 图书(24393)
- 经(23996)
- 问题(23475)
- 业(22519)
- 版(20996)
- 理论(19264)
- 科技(19254)
- 现代(17861)
- 技术经济(17677)
- 实践(17672)
- 践(17672)
共检索到6161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何得桂 李想
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乡村组织既面临多中心工作格局的治理情境与问责制度革新,也面临地方性治理诉求的调整。组织环境与外在约束的变化,要求乡村组织主动进行制度化调适和有效回应,以促进党建引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本文对“镇村工作一体化”机制创新的研究发现,乡村组织以组织架构的制度化调适为抓手,通过制度赋能(构建镇村工作共同体)的方式,以治理责任重塑为核心,实现主体赋能、治理赋能与程序赋能等多维赋能,从而促进治理资源与治理诉求的精准匹配,助推乡村善治。作为一种积极取向的治理机制,“镇村工作共同体”对于治理有效的促进彰显了乡村组织的韧性与自主性,体现出其“尽责式治理”的实践逻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通过多维赋能重塑乡村组织的治理责任并建构尽责式治理机制。这是乡村治理未来发展的一项核心议题。
关键词:
多维赋能 治理有效 乡村组织 治理责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纪德奎
城乡教育一体化既是对城乡一体化内涵的丰富与发展,也是对城乡教育统筹与均衡发展目标的完善与超越。它要求乡村学校文化具有一体的建设思路、渐进的发展模式、本土化的文化服务和超前的价值引领,但这与当前二元教育机制和跨越式变化等产生的问题存在冲突。为此,需要通过构建文化共同体、建立稳健的转型机制、开展改革实验等途径来进行有效调适。
关键词:
城乡教育一体化 乡村学校文化 冲突 调适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袁成清,徐玉国
江苏省盐都县位于苏北里下河地区,面积1294.4平方公里,人口86.94万,辖20个乡镇、581个行政村,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387元,属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卫生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始于1991年,经过试点和推广普及,到1994年底,全县各乡镇、行政村全部实施了“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以下简称“一体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对完善基层卫生组织建设,确保农村各项卫生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先春 孙志程
数字空间是数字技术在推动社会治理数字化过程中产生的全新的虚实共生空间,其互动性、融合性、扩展性、共生性等特质与社会关系的去中心性、目标的可及性、信息传播的高效性、动态演进性等运行机理,改变了乡村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与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构了依托信息技术推动发展的新型发展格局。数字空间是一把双刃剑,在动力、资源、组织等方面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也会由于信息资源的非均衡扩散、数字身份的符号化、部分主体参与能力的弱表现性等局限,难以为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多元动力系统、构建乡村社会文明秩序、促进乡村治理转型。理念、技术、政策是影响数字空间应用开发的核心要素,要深入实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树立以农民为中心的价值目标,建立均衡、包容、共享的数字空间;提高信息技术的普及率及农民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升信息技术在数字空间的渗透率;优化政策体系,为数字空间发展构建良性运行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数字空间与乡村振兴的适洽性,更好实现数字空间对乡村振兴的赋能效应。
关键词:
数字空间 乡村振兴 数字赋能 乡村重塑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文溥 唐文倩 王燕武
在中国即将步入高收入经济体、人口城市化率接近70%的经济发展新阶段,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应当更加重视非农产业支援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以及财政对于乡村建设的作用。基于福建省永安市曹远镇22个村的村财收支数据调查发现,各村的村财收入主要依赖于政策性补助收入和“租金”收入,具有偶然性,缺乏持续性,难以承担起提供农村公共品及农民社会保障的重任;不同村之间收入差距悬殊,限制了公共品供给的公平性和村民最低水平福利的保障程度;现有的财政补贴提供方式缺乏公平性和普惠性,财政转移支付的效率存疑。因此,应当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制度,通过财政的经常性拨款,实现政府提供村级公共品服务,推动村域开放;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农民纳入这一体系;增加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较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比较收益,促进农地流转、资本与技术流入农业,振兴农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公共财政 城乡一体化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马超 赵广川 顾海
本文利用Charls 2008—2012年两期数据,采用双重差分DID方法对城乡医保一体化制度的政策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城乡医保一体化制度显著提高了农村居民过去一个月门诊次数和医疗费用;但在住院方面,目前尚无证据显示医保一体化政策对过去一年是否住院和最近一次住院费用有显著的影响。在考虑了样本损耗问题、户籍转换、政策非随机等问题后,本文结论依然稳健。
关键词:
医疗保险 城乡医保一体化 双重差分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高进文 尚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近4年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方面作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文章就该县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做法和思考作了总结。
关键词:
农村卫生 乡村一体化 实践与思考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沈妉 李春英
乡村文化一直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而备受学者关注,而现代化进程使得乡村文化面临着冲击和消解。乡村新文化的建构正是乡村文化走出困境的重要选择。乡村新文化是立足于传统基础上的现代文化,是多元文化冲突发展下的和谐文化,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先进文化。通过有效途径建构起来的乡村新文化,能够引导乡村文化良性发展,增强乡村文化影响力和凝聚力,重新树立乡村文化自信。
关键词:
乡村新文化 文化自信 建构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徐勇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农村社会经历了传统乡土中国、新中国建立后的城乡二元结构时期,现在正处于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乡村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王翔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医疗制度,它对于保障农民健康,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据国家卫生部发布的数字,截至2004年10月31日,我国内地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共有333个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保险制度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娄金洋 鲍宗豪
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制建设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北蔡镇是浦东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区之一。2005年以来,浦东新区北蔡镇政府围绕城乡统筹发展,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共服务体制建设,力图改变北蔡镇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目前,北蔡镇仍处于乡镇向城市、城区转变的过程之中,北蔡镇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共服务体制建设还处于转型过程之中。北蔡镇政府针对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制建设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以综合配套改革为动力,以建设社会网格化管理平台为抓手,在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公共服务体制建设的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一体化 二元结构 公共服务 职能转变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纪芳
村组关系作为村庄治理的基础性环节,制约着村级治理的水平与效能。基于鄂、桂、晋三地的田野调查发现,村组关系呈现三种实践形态:“村强组弱”结构、“组强村弱”结构以及“村组均衡”结构。村组关系的类型化实践遵循三重逻辑,即以村庄社会关联为核心的社会逻辑、以集体产权配置为核心的经济逻辑及以行政介入为核心的行政逻辑,三者分别形塑出村组不同的治理能力。由此,行政村与村民小组的治理功能差异根源于其资源配置能力的差异,本质上是村庄治权在村组之间的不同分配。作为村庄治权的主体,村组共同构成村级治理不可分割的完整性单元,村组之间的治权分配是理解村级治理差异的关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纪芳
村组关系作为村庄治理的基础性环节,制约着村级治理的水平与效能。基于鄂、桂、晋三地的田野调查发现,村组关系呈现三种实践形态:“村强组弱”结构、“组强村弱”结构以及“村组均衡”结构。村组关系的类型化实践遵循三重逻辑,即以村庄社会关联为核心的社会逻辑、以集体产权配置为核心的经济逻辑及以行政介入为核心的行政逻辑,三者分别形塑出村组不同的治理能力。由此,行政村与村民小组的治理功能差异根源于其资源配置能力的差异,本质上是村庄治权在村组之间的不同分配。作为村庄治权的主体,村组共同构成村级治理不可分割的完整性单元,村组之间的治权分配是理解村级治理差异的关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纪芳
村组关系作为村庄治理的基础性环节,制约着村级治理的水平与效能。基于鄂、桂、晋三地的田野调查发现,村组关系呈现三种实践形态:“村强组弱”结构、“组强村弱”结构以及“村组均衡”结构。村组关系的类型化实践遵循三重逻辑,即以村庄社会关联为核心的社会逻辑、以集体产权配置为核心的经济逻辑及以行政介入为核心的行政逻辑,三者分别形塑出村组不同的治理能力。由此,行政村与村民小组的治理功能差异根源于其资源配置能力的差异,本质上是村庄治权在村组之间的不同分配。作为村庄治权的主体,村组共同构成村级治理不可分割的完整性单元,村组之间的治权分配是理解村级治理差异的关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登国 吴东民 王海祥
作为社会结构变迁过程的载体,城市化与社会政策和制度密切相关,通过制度性投入,实现社会结构的创新与再造,尤其是改变城乡人口分布结构是中国城市化的中心议题。当前中国城市化的难点是由乡村向城市转变过程中所引发的各种制度性问题,只有在户籍改革的基础之上加强社会保障、住房等制度投入,才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善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