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02)
2023(13187)
2022(11395)
2021(10678)
2020(8724)
2019(20019)
2018(19911)
2017(38241)
2016(20473)
2015(22952)
2014(22869)
2013(22511)
2012(20627)
2011(18642)
2010(18371)
2009(16828)
2008(15943)
2007(13733)
2006(11900)
2005(9736)
作者
(58739)
(49123)
(48478)
(46357)
(30846)
(23595)
(21962)
(19426)
(18621)
(17218)
(16779)
(16349)
(15332)
(15132)
(14935)
(14756)
(14716)
(14367)
(13812)
(13748)
(12183)
(11791)
(11724)
(11165)
(10946)
(10806)
(10747)
(10740)
(9742)
(9709)
学科
(81087)
经济(80993)
(55592)
管理(54449)
(42139)
企业(42139)
方法(35816)
(33210)
数学(30930)
数学方法(30566)
农业(22227)
业经(21092)
中国(20984)
地方(20568)
(18374)
(18319)
(14053)
环境(13281)
(13033)
贸易(13025)
理论(12957)
(12727)
(12589)
技术(12278)
(11356)
(11035)
(10990)
财务(10969)
财务管理(10949)
(10915)
机构
学院(286763)
大学(286003)
管理(115930)
(109094)
经济(106479)
理学(101793)
理学院(100622)
管理学(98777)
管理学院(98278)
研究(94548)
中国(68093)
科学(61553)
(59679)
(51401)
(47586)
(46475)
业大(46297)
中心(43497)
研究所(42963)
(40786)
(40547)
师范(40245)
农业(39244)
财经(38894)
北京(36829)
(35436)
(34573)
(33673)
师范大学(32659)
经济学(31791)
基金
项目(207953)
科学(164146)
研究(152590)
基金(150700)
(131017)
国家(129875)
科学基金(112222)
社会(95895)
社会科(90582)
社会科学(90556)
(83760)
基金项目(81860)
自然(73532)
自然科(71768)
自然科学(71753)
自然科学基金(70424)
教育(68663)
(68553)
编号(63084)
资助(59924)
成果(49864)
重点(46218)
(44915)
(44868)
(42999)
课题(42601)
创新(39990)
科研(39403)
国家社会(38706)
教育部(38246)
期刊
(120989)
经济(120989)
研究(80281)
中国(51816)
(51306)
学报(47690)
科学(44446)
管理(38619)
大学(36280)
农业(35105)
学学(34254)
(33058)
教育(31314)
业经(23555)
技术(23140)
(21763)
金融(21763)
财经(17449)
经济研究(17382)
问题(16058)
(15511)
图书(15379)
(15072)
科技(15072)
资源(14833)
(14750)
理论(13968)
实践(13106)
(13106)
业大(13086)
共检索到4023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闫芳  李广锋  刘帅宾  
以河南省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20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区位、地形、边界、年代等多个维度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河南省传统村落在空间上整体呈“条带”状分布,并沿“条带”形成了3个集聚片区。其中,在地形维度,传统村落数量随高程增加呈倒“U”型变化;在区位维度,传统村落在不同等级的行政边界上均呈现出边界集聚效应;在历史年代维度,明代形成的传统村落奠定了河南省传统村落的整体格局。(2)形成机理上,地形特征与自然灾害分布等因素塑造了河南传统村落“条带”状分布的基本格局,而地域文化、人口迁移、交通区位和历史战乱等因素则进一步塑造了3个核心集聚片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艳想  李帅  酒江涛  任梦雨  樊祎  苏金乐  
[目的]分析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的建设发展提供指导。[方法]文章通过谷歌地理信息系统及Arc GIS10. 2软件对河南省12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分布格局、分布均衡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最邻近距离法、核密度估计法及地理集中程度等方法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最邻近距离法分析R=0. 628,小于1,分布类型为凝聚型。核密度分析中,整体空间分布呈现3个核心区域,平顶山东北区域,豫西北沿省边界呈带状分布及豫南信阳南部,空间分布受地理、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影响。[结论]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属凝聚型不均衡分布。从地级市层面上分析,主要集中在平顶山东部、信阳南部和三门峡地区;从分区层面上,以豫中较多,豫北、豫西和豫南其次,豫东基本空白。形成原因与地理高程、社会经济和历史事件有关。交通不便、经济相对发达或相对落后、历史事件少发的区域,传统村落保存较为完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代亚强  陈伟强  高涵  马月红  
以河南省124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借助GIS和Geo Da技术手段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空间分异因素。结果表明:河南省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状态,形成了平顶山市、信阳市境内两个高密度区;河南省传统村落整体呈现"中心多、四周少"的分布态势;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综合影响,除了地形、海拔、交通发展程度等共性因素以外,河流、与区域中心城市距离、经济发展水平对河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独特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笃川  
[目的]在国家高度重视建设"美丽乡村"的背景下,加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格局及优化研究,对指导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居住地的集约化管理,改善农村现有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运用平均最邻近比率、平均分布密度和乡村聚落平均人数描述河南省乡村聚落分布特征,并采用Arcgis10. 2绘制乡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图,从县域和市域尺度分析了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指明该省乡村聚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性的优化建议。[结果](1)河南省乡村聚落整体呈集聚分布,从空间位置来看,都集中在东北部地区。(2)乡村聚落县域分布密度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中东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平均分布密度较大,呈沿交通要道周围分布,东南和西北地区平均分布密度较低。(3)各市级行政单位乡村聚落分布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洛阳市、驻马店市、南阳市、信阳市和三门峡市的聚落密度较小,均低于全省乡村聚落平均密度。漯河市、三门峡市、濮阳市和济源市的行政村均人数不足800人。[结论]针对小规模聚落的零散分布和偏远贫困区域乡村聚落的边缘化等问题,今后该省可重点建设中心村,以城带乡发展城边村,同时加大对边缘聚落的改造,结合当地文化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提高当地居民进行自我建设的积极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楠  姜秀娟  黄金川  刘慧  
基于空间句法整合度与标准穿行度2个形态变量,以国家级传统村落河南省林州市西乡坪村为研究对象,运用前景网络和背景网络量化数据,结合现场调研,分析传统村落旅游线路和不同层次公共空间的现状及成因。结果表明:(1)穿行度和整合度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2)当R取值2 000 m时,利用前景网络空间可获取游客浅层次旅游线路空间和公共空间;当R取值250 m时,利用前景网络空间可获取游客适度层次旅游线路空间和公共空间。(3)背景网络空间应尽量保持其原生态性,为游客提供惊喜空间。从村落旅游线路构建和不同层级空间开发层面提出传统村落旅游保护与开发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伯华  尹莎  刘沛林  窦银娣  
为合理开发和保护传统村落,通过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了湖南省101个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从市州尺度来看,湖南省传统村落的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湘西土家族自治州、郴州、永州、怀化、邵阳五市;传统村落在五大地理区域中集中分布均衡性较低,最集中的为湘西地区,其次是湘南地区;相对封闭的区域环境、险要的地形、不太便利的交通以及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等因素,都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了重要条件,成为影响湖南传统村落分布的重要因素。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培刚   曲鹏慧   杨宁宁   罗小龙  
传统村落是中国历史文化价值的空间体现,从省域视角辨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将有效支撑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文章以江苏省472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等模型,分尺度、分批次识别其空间分布特征,构建“格网分析+地理加权回归”框架分析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结论如下:(1)不同尺度下,江苏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现差异化集散特征,区域、市域尺度下传统村落分布较为分散,区县尺度下呈现集中分布的趋势,主要分布在苏州吴江、无锡宜兴、扬州高邮和江都;(2)不同批次传统村落在苏南地区的空间分布密度远高于苏北地区;(3)生态、人口、经济、交通与城市因素对于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作用方向、作用强度差异显著,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友宝  邓巧  
基于“红色村落”概念内涵界定,以湖南省262个乡村红色旅游景区(点)为数据样本,综合运用数理建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刻画了全省红色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可达性特征。结果表明:(1)全省红色村落呈集聚型分布状态,不同空间板块或行政单元红色村落分布非均衡性特征突出,集聚强度具有随尺度距离增加而不断弱化的“空间衰减”规律;(2)红色村落整体呈“大分散、小集聚”分布格局,全省存在三大高密度集聚区以及多个红色村落跨界连绵集群组团,长征沿线、湘鄂赣及湘粤赣边区等形成多个“中低密度”集聚片区;(3)红色村落通行时间平均值为221.58 min,标准差为42.75,可达性整体状况不理想,且内部差异显著,可达性水平稳健性欠佳,不同可达时段内红色村落数理分布近似于呈“金字塔”状结构;(4)红色村落可达性空间分布呈现“中心-外围”结构特征,省际边缘区形成多个交通可达性低谷,与其核密度格局存在“空间错位性”,且具有沿交通干线分布的指向特征。最后,提出了优化红色村落可达性格局、驱动交通区位重构和推进红色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银春  谢静  梁越  
研究特定区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可为传统村落的政策制定和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武陵山片区是中国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里的新概念,片区作为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居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其传统村落保存面积较大、保护完整,社会、历史、文化内涵深厚,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以武陵山片区的735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和空间结构研究方法,对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的分布为凝聚型;空间分布呈"核心多、边缘少"的格局。2)传统村落空间分布集中,极具不均衡性。3)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雨热同期的山地、近河流地区,受地形、河流等自然因素影响显著,受经济、交通与民族文化影响较小。根据研究结果,进一步提出了武陵山片区及同类型区域传统村落合理开发的建议,以期为特定区域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培家  章锦河  孙枫  曹姗姗  阚越  王昶  徐冬  
传统村落作为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建筑艺术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我国西南地区1 912个传统村落为案例,运用计量地理法与GIS空间分析探索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不均衡,区域差异明显,且逐渐形成滇西北、黔东南—黔东北、黔南和云南红河州四大高密度区。(2)地理探测器因子探测结果显示:自然环境的影响因子最强,地域文化次之,经济发展水平等人文社会因子影响力较弱;各影响因子间交互作用增强,且海拔高程、坡向和河流间两两交互的增强作用最为明显。(3)从影响机理来看,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形成演化是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政策导向交互耦合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因素是决定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和发展方向的"基石",起着主导作用;人文社会因素是传统村落发展演化的内在驱动因素;政策导向是形成现有空间格局的外在动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居肖肖  杨灿灿  赵明伟  徐燕  周德民  张雨薇  
以宏观尺度传统村落差异化保护为切入点,选取浙江、安徽、陕西、云南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四省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统计学与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分析了不同省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四省传统村落均呈凝聚性分布,安徽的分布最不均衡但集中度最高,浙江和陕西次之,云南集中度最低。(2)四省传统村落多集中在丘陵与山地地区,其中陕西以丘陵为主,浙江以山地为主;同时,各省传统村落在整体上有较明显的沿河、沿湖分布趋向。(3)四省传统村落存在较明显的城镇中心聚集现象,绝大多数村落分布在中心城镇30 km范围之内;而在交通方面,安徽省传统村落的交通通达性最高,云南省最差。(4)陕西、云南两省的部分城市,传统村落密度与经济发展指标存在正相关,其余城市两者多为负相关,说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传统村落的影响方式存在区域差异性。在分析不同区域传统村落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差异化保护和开发对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林祖锐  理南南  常江  田梦思  
传统村落空心化不仅造成了建筑和土地资源荒废、居住环境恶化等普通村落面临的共性问题,而且严重危及到村落的物质遗产保护和民俗文化传承。本文以阳泉市为例,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城中型、近郊型以及远郊型三种不同区位类型的传统村落空心化的分异特征,并揭示了不同区位类型传统村落空心化的形成机理和演化规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莹  王玉顺  肖大威  张圻彬  
以客家传统村落为研究主体,梅州地区为研究范围,构建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数据库。借助GIS的空间分析方法,以唐代及以前、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为时间节点,分析了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演变格局与特征,探讨了其内的影响机制与演变规律。研究发现:1梅州客家传统村落在各时期的空间分布格局均呈明显的集聚模式;2同时存在"轴向延伸、圈层扩展,依地形带状延伸,沿梅江溯江而上"的分布演变特征;3究其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梅州自然地理环境和客家自组织社会特性两个方面,并存在由地域性、需求性到选择性、认同性转变的自发到自觉的时空择址分布规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久林  储金龙  李瑶  
[目的]传统村落一直以来是城乡规划学、地理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相关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地域特色明显、类型突出的单个村落,研究结果多为"地方性知识",缺乏"整体社会知识"的解释,文章分析了古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揭示了区域传统村落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结合区域资源文化特色,提出古徽州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的构想。[方法]选取古徽州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10.2构建了古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属性数据库,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统计方法进行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的定量化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古徽州地区的传统村落在区域宏观层面基本呈现凝聚分布状态,从县区尺度来看,传统村落的分布较为集中,但集中程度不高,主要集中分布在黟县、歙县和婺源,且各县域之间分布不均衡,在进行核密度估计后,发现黟县、徽州区和歙县的密度较高。[结论](1)古徽州传统村落分布较为集中;区域环境、地形地貌、交通以及较为滞后的社会经济,成为传统村落能够保存至今的重要屏障。(2)基于传统村落的发展现状,应当立足于区域徽文化的资源本底,加强区域旅游协作,提升竞争力,运用系统性思维,形成区域整体性保护发展意识。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余亮  孟晓丽  
中国传统村落真实地记录了建筑、民俗民风和较原始的民居空间形态,是千百年来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村落的存续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传统村落,对其进行多视角的研究尤为重要,除了微观层面的具体保护措施外,还应加强宏观层面的空间分布研究。地理格网是表达复杂地理现象、综合分析自然与人文数据、模拟地理系统功能与行为的基本方法。本文从百度影像地图提取村落坐标,并截取遥感影像作为村落点数据的判断补充,在此基础上,运用地理格网的分级法,对国家公布的三批中国传统村落(2555个)数据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村落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如落在一级格网Ⅰ18、Ⅰ19就分别有586、781个村落,占三批传统村落总数的96.6%。通过对二级和三级格网的村落分布离散性进行分析,使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数据结构更加系统和清晰有序,为合理构建其数据库提供了框架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