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27)
- 2023(11528)
- 2022(9585)
- 2021(8989)
- 2020(7416)
- 2019(16470)
- 2018(16749)
- 2017(32278)
- 2016(17650)
- 2015(19682)
- 2014(19405)
- 2013(18933)
- 2012(17076)
- 2011(15531)
- 2010(15712)
- 2009(14958)
- 2008(14264)
- 2007(13066)
- 2006(11834)
- 2005(10459)
- 学科
- 济(67873)
- 经济(67786)
- 业(52020)
- 农(50214)
- 管理(43065)
- 农业(33258)
- 企(29909)
- 企业(29909)
- 中国(23907)
- 方法(22763)
- 业经(21138)
- 数学(19880)
- 数学方法(19695)
- 财(18140)
- 制(18001)
- 地方(14842)
- 发(13627)
- 体(13412)
- 贸(13205)
- 贸易(13199)
- 银(13032)
- 银行(13005)
- 易(12934)
- 学(12607)
- 行(12574)
- 农业经济(12480)
- 发展(11466)
- 展(11446)
- 策(11001)
- 融(10835)
- 机构
- 学院(246373)
- 大学(239171)
- 济(101593)
- 经济(99434)
- 管理(91487)
- 研究(82051)
- 理学(78556)
- 理学院(77801)
- 管理学(76510)
- 管理学院(76089)
- 中国(65154)
- 农(60001)
- 京(49355)
- 科学(48659)
- 财(47938)
- 农业(45853)
- 业大(41612)
- 所(41158)
- 中心(38899)
- 江(38295)
- 财经(37261)
- 研究所(36878)
- 经(33808)
- 范(32466)
- 师范(32133)
- 北京(30365)
- 经济学(30173)
- 州(30068)
- 院(28720)
- 农业大学(28558)
- 基金
- 项目(159367)
- 科学(124819)
- 研究(122590)
- 基金(113367)
- 家(98011)
- 国家(97057)
- 科学基金(82338)
- 社会(78052)
- 社会科(73377)
- 社会科学(73364)
- 省(64297)
- 基金项目(59955)
- 教育(55327)
- 编号(53269)
- 划(52538)
- 自然(49709)
- 自然科(48494)
- 自然科学(48479)
- 自然科学基金(47570)
- 资助(44662)
- 成果(43658)
- 发(36208)
- 课题(36008)
- 部(35355)
- 重点(35259)
- 农(34100)
- 创(33038)
- 国家社会(32024)
- 性(31942)
- 制(31469)
- 期刊
- 济(122631)
- 经济(122631)
- 研究(71958)
- 农(64740)
- 中国(54263)
- 农业(43542)
- 学报(38294)
- 科学(35318)
- 财(34818)
- 大学(30268)
- 管理(30050)
- 学学(28969)
- 业经(27565)
- 教育(27536)
- 融(27167)
- 金融(27167)
- 技术(20085)
- 业(19712)
- 问题(18009)
- 财经(17890)
- 经济研究(17665)
- 经(15443)
- 农业经济(15411)
- 农村(15391)
- 村(15391)
- 版(14389)
- 经济问题(12506)
- 世界(12403)
- 商业(11723)
- 现代(11539)
共检索到3748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吴靖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有限的耕地必然导致农业排挤出更多的农业劳动力。由于我国各类城市受"城市病"、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影响,不可能承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县城以下的小城镇由于功能单一、布局分散而缺乏聚集效应,也不可能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阵地。比较而言,县城能够较好地克服各类城市和小城镇的弊端。只要科学规划,渐进推进,县城完全能够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城镇形态。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主体城镇多维视角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传江 张辉 黄云平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与东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有增无减 ,但是 ,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而且大量过剩、非农产业规模较小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 ,是最根本的差距所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与东部地区相比呈现显著不同的特征 ,该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同城镇化进程的互动关系与东部地区也不尽相同。为此中西部地区需要 :(1)推进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小城镇“三位一体”的发展 ;(2 )构建农民退出新型机制 ,打造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3)完善城市群带 ,增强城市辐射能力 ,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和产业体系 ;(4 )推进城市建设、城市经营管理市场化与资本化
关键词:
中西部地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城镇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薛骏
城镇化是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之一。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机会,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只有确立城镇化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加强小城镇建设,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关键词:
城镇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小城镇建设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魏勇强 黄郁鑫
对于我国当前的二元化经济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以及城镇失业率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负相关;农村现代化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正相关。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中国农村 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贾先文 黄正泉 黄蔡芬
我国以前所出现的"民工荒"是一种劳动力泡沫,农民工"回流"是劳动力泡沫破灭的表现。从发展动态来看,我国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数量相当可观。文章通过模型推算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时间还要往后推迟二十年多年。目前,劳动力仍然是我国的比较优势。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劳动力状况,采取动态的就业政策;实现产业结构有步骤的升级;根据"刘易斯拐点"在我国东中西部到来的时差,实行地区政策的差别化;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政策。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刘易斯拐点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平华
本文分析认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工业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宏观管理,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强化职业培训,改善务工环境。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全卓伟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劳动力和人口从农业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历史。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上,传统的农业技术由于机械、电力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与相对稳定的土地面积相比,农业中存在了相对过剩的劳动力。以“二元经济论”著名的阿瑟·刘易斯认为,只要非农业部门能够提供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实际工资,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个人收入差额能够补偿城市的过高生活费和因劳动力流动脱离了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心理成本,农业劳动力就会大量地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付朝阳
大量存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我国具有明显的劳动力密集型优势,同时对我国就业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通过对比分析改革后我国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雇佣的职工人数增长情况,本文指出非国有部门是我国就业岗位的主要提供者。而农村劳动力的特点——低工资使得他们很容易被雇佣此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非国有部门 就业弹性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孟令国 蒋序怀 胡广
我国总的人口红利仍处于高峰状态,但将逐步进入后人口红利期。通过对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以及其他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人口红利在总量与结构、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均衡的矛盾;基础教育水平虽然整体提高,但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却严重不足,从而导致"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制度不健全、投入不足以及教育体系不完善等是造成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的根本原因。政府通过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加大投入,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吸引社会力量采取多种模式、因材施教、按需培训等方式,同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主动参加职业技术教育,才能达到增加人口红利的目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志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正在建设小康社会并逐步实现健康城镇化。健康城镇化应该是社会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本文以健康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为切入点,分析对转移剩余劳动力具有影响的因素,进而提出转移剩余劳动力的策略。
关键词:
健康城镇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邓成超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而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怎样进行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以及如何规避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给未来经济发展带来的潜在危害,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出路,而在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上必须坚持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主要经济支柱、以中小城镇为主要方向、以实行人口迁移自由为根本保证的全方位推进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
农村 劳动力转移 城镇化 动因 实现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周泽炯
现阶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诸多困难 ,如乡镇企业吸纳能力减弱 ,城市难以再大规模吸纳 ,农业内部吸纳能力有限。笔者认为 ,大力发展小城镇 ,走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道路是一种最佳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小城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郝辉 刘日星 马靖芳
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非农产业较高收入的吸引和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就为什么城镇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以及如何积极推进城镇化的建设等问题作出分析,认为走城镇化道路是吸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种战略选择。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徐平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