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22)
- 2023(3939)
- 2022(3270)
- 2021(2759)
- 2020(2374)
- 2019(5520)
- 2018(5354)
- 2017(9776)
- 2016(5932)
- 2015(6465)
- 2014(6549)
- 2013(6472)
- 2012(5981)
- 2011(5526)
- 2010(5520)
- 2009(4719)
- 2008(4210)
- 2007(3567)
- 2006(3023)
- 2005(2697)
- 学科
- 济(26002)
- 经济(25992)
- 管理(17343)
- 方法(15553)
- 数学(14675)
- 数学方法(14347)
- 业(12490)
- 企(10737)
- 企业(10737)
- 环境(9665)
- 学(7291)
- 划(5391)
- 中国(4857)
- 农(4324)
- 和(4269)
- 资源(4149)
- 财(4082)
- 地方(3899)
- 规划(3805)
- 环境规划(3677)
- 生态(3614)
- 理论(3539)
- 业经(3481)
- 经济学(3262)
- 贸(3122)
- 贸易(3120)
- 易(3033)
- 技术(2959)
- 农业(2849)
- 融(2768)
- 机构
- 学院(82696)
- 大学(82626)
- 研究(31460)
- 济(30514)
- 管理(30131)
- 经济(29966)
- 理学(26795)
- 理学院(26470)
- 管理学(25528)
- 管理学院(25415)
- 农(23580)
- 科学(23504)
- 中国(20509)
- 农业(19349)
- 业大(19027)
- 所(18025)
- 京(17178)
- 研究所(17001)
- 中心(13772)
- 农业大学(12598)
- 江(12169)
- 省(11989)
- 财(11538)
- 室(11282)
- 业(11233)
- 科学院(10970)
- 院(10958)
- 实验(10632)
- 北京(10308)
- 技术(10212)
- 基金
- 项目(64103)
- 科学(49105)
- 基金(46476)
- 家(44402)
- 国家(44157)
- 研究(38496)
- 科学基金(36039)
- 省(27228)
- 自然(26744)
- 自然科(26202)
- 自然科学(26194)
- 自然科学基金(25677)
- 基金项目(23970)
- 划(23656)
- 社会(23424)
- 社会科(22335)
- 社会科学(22328)
- 资助(20381)
- 教育(18317)
- 计划(16109)
- 重点(15625)
- 科技(14829)
- 发(14039)
- 创(13411)
- 部(13386)
- 编号(13381)
- 科研(13319)
- 创新(12714)
- 业(11758)
- 专项(11570)
共检索到1131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文秀 戴力 王礼煌 方宝华 王学华
为探明多穗型与大穗型品种穗粒特征形成的规律,提高水稻产量,以多穗型品种岳优9113(Y9113)和大穗型品种天优华占(TYHZ)、五丰优T025(WT025)为试验材料,在常规大田试验条件下开展试验,探明多穗型与大穗型品种幼穗分化阶段主茎茎鞘、主茎功能叶和主茎幼穗各器官的碳氮代谢特征及产量构成差异。结果表明:大穗型品种的主茎茎鞘、功能叶和幼穗的碳代谢关键酶活性(SPS和AMS)、氮代谢关键酶活性(NR和GS)、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幼穗分化主要阶段均呈现出高于或显著高于多穗型品种的现象。其中在第2次枝梗及颖花原基分化期(粒数迅速增加),五丰优WT025的功能叶可溶性蛋白含量、幼穗的可溶性糖含量和GS活性较岳优9113分别显著高6.77%,35.07%,20.10%,天优华占的主茎茎鞘SPS活性和幼穗GS活性较岳优9113分别显著高46.72%和7.81%;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颖花易发生退化,粒数下降),五丰优T025的功能叶可溶性蛋白含量、主茎的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较岳优9113分别显著高9.88%,21.20%,16.20%,天优华占的主茎茎鞘可溶性糖含量和功能叶SPS活性较岳优9113分别显著高14.67%和28.55%。在该试验条件下得出,与多穗型品种相比,幼穗分化期较强的碳氮代谢水平是大穗型品种形成大穗的机制之一。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刚华 王惠芝 王绍华 王强盛 郑永美 丁艳锋
以粳稻品种武育粳3号和86优8号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0、60、120、180、240 kg·hm~(-2)穗肥施氮量对水稻穗分化期碳氮代谢及颖花数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穗分化前期(抽穗前32~20 d)水稻氮代谢旺盛,后期碳代谢旺盛。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NSC)主要在库器官中积累。增加穗肥施氮量,加速了器官的氮积累却推迟了NSC的积累。氮积累量随穗肥氮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NSC积累量则呈单峰曲线变化。穗分化始期至抽穗期氮积累量与颖花数呈二次曲线关系,NSC积累量与颖花数呈极显著正相关,86优8号R~2=0.891 8~(**),武...
关键词:
水稻 穗分化期 碳氮代谢 颖花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文静 高松洁 梁月丽 王国杰
豫麦 4 9号和豫麦 6 6号旗叶光合速率、SPS活性和WSC含量在灌浆期均呈单峰曲线 ,但豫麦 6 6号的峰值出现偏晚 ,而且灌浆中后期叶片代谢活性下降缓慢 ,显示出源端较强的同化物持续供应能力。两品种旗叶NR活性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但开花后 5~ 2 0d ,豫麦 4 9号旗叶NR活性高于豫麦 6 6号 ,开花后 2 0~ 35d内情况则相反。子粒中IAAO活性变化呈双峰曲线 ,在整个灌浆期子粒淀粉积累速率豫麦 4 9号呈双峰曲线 ,豫麦 6 6号则表现为单峰曲线 ,而且峰值出现较晚但持续时间较长 ,显示出豫麦 6 6号后期仍可保持较强的库活性。
关键词:
冬小麦 穗型 碳氮代谢 源库关系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龚金龙 胡雅杰 龙厚元 常勇 李杰 张洪程 马荣荣 王晓燕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邓张泽 明庆龙
【目的】旨在探讨大穗型杂交粳稻库容构成特征及其穗部性状,探索其群体生产力增长途径。【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具有代表性的8个大穗型杂交粳稻品种(A18/F7562、A2/F7563、A20/F7501、A5/F9249、A2/F7513、A20/F7503、甬优8号和甬优13号)和2个中等穗型常规粳稻品种(武运粳7号和武粳15)为材料,对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构成特征、群体颖花量、库容量、穗部性状等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群体颖花量、库容量、穗长、着粒密度、单穗重、每穗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每穗一次枝梗总粒数、每穗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和每穗二次枝梗总粒数显...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天财 徐丽娜 冯伟 盛坤 朱云集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大穗型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主茎、分蘖Ⅰ、分蘖Ⅱ分蘖成穗、碳氮代谢的变化及其种植密度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小花分化期,主茎与分蘖幼穗分化进程差异很小,之后差距增大,且随密度增加分蘖的幼穗分化更加滞后。262.5×104苗/hm2密度下,可溶性糖含量及碳氮比优势明显,不同茎蘖间差异较大,具体表现为主茎>分蘖Ⅰ>分蘖Ⅱ。随密度增大氮含量降低,不同茎蘖间差异较小。表明在幼穗发育过程中,主茎竞争优势易引起分蘖碳素营养不良和碳氮失调,导致主茎与分蘖的差距拉大,影响分蘖成穗。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贾宝艳 王启芝 王伯伦 王术 赵新华
结合辽宁省2000~2001年区域试验,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生理特性与产量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直立穗、半直立穗型品种(系)产量显著高于弯穗型品种。增加直立穗型品种的成粒率、半直立穗型品种的每穗颖花数和弯穗型品种的千粒重可以提高水稻产量。拔节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直立穗型品种产量与抽穗期剑叶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弯穗型品种产量与拔节期、抽穗期LAI呈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根据穗型进行栽培上的调控,可以获得高产。
关键词:
水稻 形态性状 产量 区域试验 辽宁省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新桥 陈达刚 李丽君 陈友订 张旭
2007年晚季以玉香油占、天优122、天优10号、五丰优128、特优138等5个最新育成的华南双季超级稻品种(组合)为供试材料,在广州进行了始穗期低温胁迫试验.结果表明:1)始穗期16℃低温处理5 d,各供试材料的主茎单穗产量均有较大幅度的降低,降幅因品种(组合)不同而异,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杂交稻主茎单穗产量的降幅明显增大;2)22,18℃低温下不论是处理5 d还是7 d,对特优138的主茎单穗产量均没有消极影响,但导致了玉香油占、天优122、天优10号和五丰优128不同程度减产;3)始穗期低温主要通过影响主茎结实率降低主茎产量,对主茎穗长、每穗总粒数和单粒粒重无明显影响;4)特优138耐...
关键词:
华南双季超级稻 始穗期 低温胁迫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兴涛 佟晓楠 呼楠 程海涛 曹萍 吕文彦
中国北方直立穗型水稻品种具有与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的新株型稻相似的株型和较高的单产,但与传统弯穗型品种相比,存在子粒充实不良现象。但粒位间子粒充实差异及其改善潜力如何,未有明确结论。为此,比较研究了直、弯两类品种不同穗位子粒的充实差异,并通过自上而下的梯度减库处理来改变源库关系,进而研究直立穗型品种下部弱势粒粒重形成差异。结果表明:整体而言,直立穗品种子粒密度≥1.06的粒数百分比显著低于弯穗品种,并且,直立穗品种的顶端穗位子粒充实度(93.81±4.39)显著高于弯穗品种(85.95±3.06),而下部穗位子粒充实度(62.65±3.23)显著低于弯穗品种(78.68±3.89);直立...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勇 黄世君 李乾安 魏应海 曾松 杨建刚 郑英
选用3个具有高产潜力的大穗型品种冈优188、金优188和菲优188与汕优63对照种植,在不同生育时期测量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研究结果表明:大穗型品种总干物质积累量为2251.91~2395.60 g·m-2,比对照高11.05%~18.15%,且70%以上的干物质在始穗前积累,具有较高的物质生产和积累优势;籽粒产量与总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r=0.990*);大穗型品种生物产量高,中后期叶片和茎秆干物质积累量(486.29,330.40 g·m-2)平均比对照高30.99%和25.37%,茎叶干物质转化率低,功能叶持绿期长,穗部干物质积累量大(1379.80 g·m-2),超过对照17....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玉秋 董树亭 王空军 郑洪建 胡昌浩 张吉旺
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对我国 80年代以来的 5 0个主栽玉米品种进行了划分 ,在此基础上比较研究了不同穗型玉米品种的源库关系 ,并对有关高产潜力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穗型不同 ,产量随密度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在 15 0 0 0~ 10 5 0 0 0株 /hm2 密度范围内 ,大穗型品种呈先升后降的单峰曲线 ,小穗型品种一直呈上升趋势。不同穗型品种获得最高产量的种植密度各不相同 ,此时 ,其产量组成各因素间的关系都协调的较好 ,表现在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高、空秆率较低、经济系数适宜 ,各穗型品种获高产的适宜经济系数均为 0 5左右。密度对不同穗型品种源库关系的调节作用各不相同 ,但各穗型品...
关键词:
玉米 穗型 源—库 密度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瑰丽 杨美娜 黄翠红 曲志恒 陈志强 王加峰
利用56个不同来源的水稻品系,在温室抗旱筛选平台通过孕穗期干旱胁迫,测定光合作用、蒸腾速率、抗活性氧等8个生理指标,结合隶属函数分析方法对所有材料进行综合抗旱能力评价,并调查了待测品系在干旱处理与对照条件下主要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干旱处理后的气孔阻抗值和冠层温度显著高于正常处理,表明水稻幼穗分化期干旱胁迫处理主要影响水稻的光合和蒸腾作用。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方法对水稻品系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最终筛选出3个幼穗分化期高抗水稻品系。同时,对产量相关农艺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性状中的结实率与综合抗旱能力D值显著相关,可作为衡量水稻幼穗分化期抗旱性的产量性状指标。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缪小建 王绍华 李刚华 丁艳锋
以Ⅱ优107(大穗)和汕优63(中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2个品种灌浆结实期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运转特征。结果表明,灌浆前期Ⅱ优107比汕优63具有较强的光合物质生产能力,齐穗期汕优63叶鞘和茎秆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均高于Ⅱ优107。在物质主要输出期(齐穗后10 d内)和齐穗至成熟期间,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输出量汕优63除倒1鞘略低于Ⅱ优107外,倒2、倒3鞘均高于Ⅱ优107,汕优63茎秆输出量要远高于Ⅱ优107。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姜心禄 李涛 池忠志 郑家国
试验以超级稻Ⅱ优602为材料,研究了密度与穗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和功能叶N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施用穗肥,对功能叶叶片、叶鞘、茎秆的全N含量有明显的影响;对功能叶叶长和倒3节节间长也有明显影响;在移栽密度为15穴/m2时,穗肥的最佳施用时期为倒3叶期;当移栽密度为20穴/m2时,穗肥的最佳施用时期为倒2叶期。
关键词:
超级稻 密度 穗肥运筹 全N含量稻谷产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邹德堂 臧家祥 王敬国 刘化龙 刚爽 张艳梅 刘海彬
本试验对黑龙江省寒地超级稻品种松粳9号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及其与穗部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除齐穗后7d、14d)在齐穗后松粳9号高于松粳6号,两品种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丙二醛含量在齐穗后呈升高趋势,松粳9号低于松粳6号,叶绿素含量在齐穗后呈下降趋势,松粳9号高于松粳6号,两品种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松粳9号穗部农艺性状优于松粳6号,产量高于松粳6号且差异极显著。POD活性、CAT活性(除齐穗后7d、14d外)、叶绿素含量在齐穗后与穗数/m2、粒数/穗及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章丽 常海龙 李兴涛 于翠梅 郭志磊 杨玉婷 吕文彦
为探讨低温预处理和激素浓度及其配比对直立穗型超高产粳稻幼穗组织培养的影响,以沈农265和盐丰47幼穗为试材,比较研究了外植体经5~8℃不同持续时间低温预处理,以及诱导阶段添加不同浓度的2,4-二氯苯氧乙酸(2,4-D)和6-苄基腺嘌呤(6-BA),分化阶段添加不同浓度的激动素等几种培养条件下的培养效果。结果表明:经24h低温预处理的幼穗出愈率显著提高,各处理均达89%;诱导过程中2,4-D浓度为3mg·L-1时,2个品种出愈率均处较高水平,分别达到86%以上;分化过程中激动素(KT)与萘乙酸(NAA)浓度配比为2mg·L-1/0.05mg·L-1时,是2个品种愈伤出苗的适宜浓度。因此,低温预处...
关键词:
粳稻 直立穗型 幼穗 培养体系 组织培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