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96)
2023(9034)
2022(7880)
2021(7422)
2020(6029)
2019(13504)
2018(13544)
2017(25327)
2016(13790)
2015(14862)
2014(14388)
2013(13862)
2012(12341)
2011(11160)
2010(10980)
2009(9992)
2008(9481)
2007(8032)
2006(6882)
2005(5995)
作者
(37619)
(31085)
(30973)
(29460)
(19577)
(15312)
(14212)
(12020)
(11817)
(11099)
(10645)
(10546)
(10006)
(9576)
(9556)
(9551)
(9462)
(9018)
(8939)
(8785)
(7730)
(7553)
(7283)
(7180)
(7057)
(7009)
(6979)
(6697)
(6425)
(6391)
学科
(47654)
经济(47603)
管理(37802)
(32323)
(26072)
企业(26072)
方法(19446)
数学(16611)
数学方法(16325)
(15142)
(12678)
地方(12321)
中国(12063)
环境(11983)
(11856)
业经(11205)
农业(10279)
理论(8825)
(8656)
(8612)
(8342)
(7957)
贸易(7953)
(7659)
(7655)
财务(7630)
财务管理(7612)
技术(7521)
生态(7432)
(7200)
机构
学院(178748)
大学(175172)
管理(66673)
(64559)
经济(62925)
研究(60782)
理学(57825)
理学院(57074)
管理学(55840)
管理学院(55530)
中国(45503)
科学(41279)
(37644)
(32076)
(30575)
(29506)
业大(28871)
中心(28674)
研究所(28237)
(26820)
(25748)
师范(25476)
农业(25208)
财经(23513)
(23004)
北京(22996)
(21827)
(21268)
技术(20381)
师范大学(20338)
基金
项目(127913)
科学(100104)
研究(92459)
基金(90730)
(80280)
国家(79631)
科学基金(68039)
社会(57075)
社会科(53991)
社会科学(53973)
(52446)
基金项目(48914)
自然(45133)
自然科(43979)
自然科学(43965)
(43815)
自然科学基金(43114)
教育(42033)
编号(38116)
资助(36056)
重点(29459)
成果(29430)
(28055)
(26682)
课题(26577)
(26523)
创新(24909)
科研(24705)
计划(24258)
(23625)
期刊
(73186)
经济(73186)
研究(47321)
中国(35332)
学报(29048)
(28822)
科学(27230)
(23112)
管理(22751)
大学(21185)
教育(20763)
农业(20355)
学学(19934)
技术(15556)
业经(13978)
(13286)
金融(13286)
(11407)
经济研究(11347)
资源(11320)
财经(9976)
(9263)
科技(9191)
问题(9010)
图书(8806)
(8610)
(8100)
现代(7939)
财会(7795)
商业(7577)
共检索到2560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施益军  翟国方  周姝天  鲁钰雯  刘宏波  
综合考虑土地的经济属性和自然属性,提出由土地发展潜力和土地生态敏感性构成的土地综合适宜性评估模型。通过将土地经济发展潜力和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实现不同等级评估结果的叠加分析。根据判断矩阵的评判结果,构建不同的土地生态安全格局,得到不同条件限制下的土地综合适宜性评价结果。在此基础上,以淮北市为例,分析了低生态安全格局、高生态安全格局和中生态安全格局3种生态安全格局下的土地综合适宜性。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中生态安全格局的评估结果能有效平衡城市开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最后基于评价结果划分淮北市城市用地的"四区",并针对不同用地类型提出相应的管控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诚  
沿海岸线资源综合适宜性评价是协调岸线功能布局、提高岸线资源综合利用效益的重要基础,也是引导沿海地区海陆统筹发展的重要纽带。研究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开发活动空间均衡的视角,考虑生产、生活和生态保护等多方面的功能要求,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空间分析和三维匹配分析为支撑,探索沿海岸线资源综合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实证分析表明:北仑、大榭岛、梅山岛、象山湾口门段和石浦港地区岸线建港条件优越、生态环境约束较小,适宜港口和工业开发;象山湾内部和象山县东南地区岸线景观资源丰富、环境优美,适宜旅游开发;象山湾底部、西沪湾西部及杭州湾大桥西部地区生态服务功能重要、环境容量较小,应当严格保护。通过引导岸线的功能分工与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晓平  何昌明  胡紫红  聂佳  
摸清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多宜性是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该资源的基础。以抚州市临川区为研究区,构建了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综合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和矩阵匹配方法,评价了研究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单目标适宜性及综合适宜性。从单目标适宜性来看,临川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耕地适宜性及建设用地适宜性程度不高,两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差异;从综合适宜性来看,多宜性占比高,开发利用时应依据其适宜程度选择开发方向,并考虑其空间聚集情况,从区域尺度统筹规划利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胡雪峰  王兴平  柏露露  赵胜波  刘复友  
在国内各类工业园区蓬勃发展之际,对园区发展做出科学合理评价对于衡量其发展成效与发展潜力、促使其实现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成对比较法测算指标权重,以淮北市7个工业园区为评价对象,分别构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园区现状竞争力评价、发展潜力评价基础上,探讨园区评价结果形成机制,并将现有园区分为龙头引领类、加速培育类、转型升级类、调整发展类4种类型,并对每种类型进行分类引导,促进工业园区转型升级、错位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焦华富,陆林  
本文在全面分析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的资料,对煤矿区采煤塌陷地土地复垦的基本模式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目前土地复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海生  刘国顺  刘大双  陈伟强  
【目的】根据河南省烟草生产的实际情况,利用GIS技术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原理,对河南省各烟草种植区进行烤烟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方法】用特尔菲法进行各生态因子评价指标的选择,从气候、土壤、地形条件3个方面确定了17个评价指标,建立了河南省烟草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各生态因子对烤烟生长与品质效应建立各隶属度函数,并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各指标权重的定量计算。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GIS绘制河南省烟草种植区烤烟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状况图。【结果】河南省西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区为烤烟生产最适宜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2.52%;南部、中部的部分地区为适宜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4.99%;北部和东部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辉  张志赟  税伟  王前锋  杨义炜  
城市增长边界是对城市空间增长管理的重要技术和政策之一,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依据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特点,选取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淮北市城市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以城市扩张内部动力为基础,从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概率角度出发,引入8种空间变量因素建立逻辑回归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其次,辅助近期建设规划,再综合考虑淮北市自然和行政边界线等合理划定城市增长边界。结果表明:1)在生态适宜性高、中、低三种水平下,用地规模逐步上升,分别为:127.90、203.77和590.00 km~2;2)依据元胞自动机模拟得到城市扩展用地有效面积为203.45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22.07%;3)最终得到研究区城市增长边界面积为259.43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28.15%。研究既明确了区域生态资源的保护范围,又综合考虑了城市的空间拓展方向,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空间,而且有利于有序引导城市空间发展,是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和精明增长双赢的重要途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焦华富  
以淮南、淮北两个典型煤炭城市为案例 ,对煤炭城市的人口增长机制进行了研究 ,采用不同年份的人口普查资料对其人口的自然结构及其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初步概括了煤炭城市人口自然结构演化的基本特征。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雅杰   欧嘉婵  
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本文以宜昌市为研究对象,从资源环境承载潜力、现有开发强度、经济发展潜力3个维度构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模型与Topsis模型评价当地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结果表明,宜昌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值介于0.3901~0.5582之间,处于较高水平的区县较少;空间上存在较明显的集聚特征,高—高聚类分布在宜昌市中部核心城区,高—低聚类分布在夷陵区及点军区,低—低聚类分布在西南部区县,不显著区域主要分布在宜昌市的边缘县区;热点分析结果表明,宜昌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向中间聚拢,中部成为开发热点区,同时也表明其整体空间集聚性较不均衡。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飞  
淮北市南湖湿地是由采煤塌陷形成的,经过多年的生态恢复,已经建设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在物质生产、净化水质、动物栖息地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综合效益。通过实地考察,针对湿地的特点,依据生态经济学的原理,运用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条件价值法等多种价值评估方法,对南湖湿地生态服务的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估。研究发现,南湖湿地主要生态服务价值量总和计3 544.4×104元/a(2007年不变价,下同)。其中,物质生产功能的价值最大,在南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的比例为27%,其次是非使用价值,占总生态服务价值的25.9%。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庆彩  阮文玲  
从"高碳锁定"效应在资源型城市中的表现及其影响切入,以安徽省淮北市为例,从技术层面、产业层面、制度层面及其综合层面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高碳锁定"的内在机制,进而结合淮北实际,探讨了资源型城市"高碳锁定"的解锁路径与策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管晶  焦华富  
以淮北市为例,基于城乡建设用地和相关社会经济发展数据,运用扩张指数、相对变化率等方法,研究1985年以来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空间结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85—2000年,城市发展主要围绕煤炭产业进行,形成了"城·矿·乡"三元结构;2000—2010年,城市主城区中心性逐渐凸显,城乡空间结构演变为"中心—外围"结构;2010年至今,城市转型发展速度加快,主城区向郊区扩散,城乡空间结构演变为圈层结构。(2)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空间结构演变本质是由分散到集聚、由分离到一体的过程。(3)矿城管理体制、城乡产业结构、市域交通网络和政策制度四个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空间结构的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柳博会  严金明  
煤炭的大量开采导致大量采煤塌陷地的产生,采煤塌陷地不仅对当地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也给土地管理部门的日常土地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制约众多煤炭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农村居民点整理在保护耕地、保障社会稳定、腾退建设用地、促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煤炭城市解决稳定与发展问题的必要手段之一。研究在对煤炭城市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特点以及可能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孔令聪  张存岭  吴健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农业是实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该文以安徽省淮北市为例,从农业循环经济理念的角度分析小麦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投入减量化,产出最优化,主副产品再利用、再循环,构筑小麦产业经济利益共同体以及优惠政策支持等小麦产业发展对策。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岳文泽  韦静娴  陈阳  
研究目的:厘清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概念内涵,揭示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适宜性评价的核心需求和现实挑战,反思与改进评价的逻辑思路。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概念经历了从土地利用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嬗变,具有空间协调性、时序统筹性、效益综合性三重内涵;(2)国土空间规划对适宜性评价提出了安全、效率、品质等需求;(3)现行适宜性评价思路忽视了人类活动与国土空间长期交互的"适应性"状态、对地域功能的空间联系缺乏足够重视、对多元人本需求关注不足;(4)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需尊重国土空间"适应性"状态、满足人类多层次需求、凸显适宜性空间结构,建立适宜性评价、适应性修正、结构性优化"三位一体"的思路。研究结论:科学辨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内涵,应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适宜性评价的需求和挑战,改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逻辑和思路,赋能国土空间增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