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45)
- 2023(13706)
- 2022(12072)
- 2021(11374)
- 2020(9474)
- 2019(21667)
- 2018(21468)
- 2017(41514)
- 2016(22409)
- 2015(24625)
- 2014(23851)
- 2013(23322)
- 2012(21098)
- 2011(18631)
- 2010(18346)
- 2009(16848)
- 2008(15578)
- 2007(13210)
- 2006(11390)
- 2005(9538)
- 学科
- 济(84377)
- 经济(84291)
- 管理(61521)
- 业(57632)
- 企(48108)
- 企业(48108)
- 方法(39515)
- 数学(34217)
- 数学方法(33816)
- 农(22788)
- 中国(22277)
- 财(21516)
- 业经(19681)
- 学(18698)
- 地方(18600)
- 农业(15280)
- 贸(15091)
- 贸易(15083)
- 制(14713)
- 易(14585)
- 理论(14140)
- 务(13900)
- 财务(13834)
- 财务管理(13811)
- 和(13519)
- 环境(13414)
- 企业财务(13078)
- 技术(13059)
- 银(11869)
- 银行(11827)
- 机构
- 大学(300335)
- 学院(299505)
- 管理(120542)
- 济(114870)
- 经济(112336)
- 理学(105742)
- 理学院(104548)
- 管理学(102629)
- 管理学院(102104)
- 研究(97258)
- 中国(70104)
- 京(62952)
- 科学(62400)
- 财(51433)
- 所(47344)
- 农(45932)
- 业大(45398)
- 中心(44404)
- 研究所(43672)
- 财经(42388)
- 江(41838)
- 范(40793)
- 师范(40421)
- 北京(38983)
- 经(38636)
- 州(37008)
- 院(36322)
- 农业(35976)
- 经济学(34419)
- 师范大学(32827)
- 基金
- 项目(216671)
- 科学(170972)
- 研究(158703)
- 基金(157441)
- 家(137196)
- 国家(136094)
- 科学基金(117614)
- 社会(99496)
- 社会科(94306)
- 社会科学(94285)
- 省(84783)
- 基金项目(84722)
- 自然(77380)
- 自然科(75611)
- 自然科学(75595)
- 自然科学基金(74201)
- 教育(72770)
- 划(71355)
- 编号(65293)
- 资助(63735)
- 成果(51781)
- 重点(48493)
- 部(47147)
- 发(46098)
- 创(45309)
- 课题(44056)
- 创新(42169)
- 科研(41617)
- 教育部(40653)
- 项目编号(40528)
- 期刊
- 济(120929)
- 经济(120929)
- 研究(85283)
- 中国(50735)
- 学报(47966)
- 科学(44010)
- 管理(42301)
- 农(41116)
- 财(37564)
- 大学(35969)
- 教育(33796)
- 学学(33676)
- 农业(29037)
- 技术(24967)
- 融(21563)
- 金融(21563)
- 业经(21402)
- 经济研究(19806)
- 财经(19539)
- 图书(17566)
- 经(16591)
- 问题(15796)
- 科技(14962)
- 业(14568)
- 理论(14450)
- 技术经济(13605)
- 版(13563)
- 现代(13457)
- 商业(13453)
- 实践(13382)
共检索到4164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唐波 谢伟星 林琳
以广州都市圈为例,基于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等多源数据,运用空间锁链模型、优势流、空间结构指数、引力模型,进行多要素和多维度的空间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各类流要素视角下,广州都市圈都以广州为核心呈单极化发展态势。由于人口迁移距离和方向偏移以及交通的影响,人流、交通流在中心度和网络密度方面的极化趋势较弱;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空间网络结构仍然受到传统“场空间”生长极的影响,核心-边缘结构更明显。(2)广州都市圈内形成了“一核、一轴、一面、多边缘”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空间层级化明显,核心-边缘结构显著,以广州为核心、广(州)—佛(山)为轴线、广(州)—佛(山)—肇(庆)—清(远)为基本发展面,共同带动云浮、韶关城市的发展。
关键词:
流空间 网络空间结构 优势流 广州都市圈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罗成书 程玉申
都市圈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是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有演变为区域经济合作主体模式的倾向。杭州都市圈实践活动活跃、发育成长迅速,对其空间结构和演进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政府和市场找准突破点协同推进都市圈建设。采用"城市断裂点理论",运用经济距离、引力模型和场强模型等定量指标,初步划定了杭州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并借鉴"企业集团层次论"揭示其圈层结构特征:包括核心区、紧密层、半紧密层和松散层。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和市场两个视角研究了都市圈的演进机理:包括区域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背景影响、城市规划调整、行政区划变更、企业和高校搬迁、基础设施建设、人口郊区化和周边县市主动对接等多方面因素。
关键词:
都市圈 空间结构 演进机理 杭州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罗成书 程玉申
都市圈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是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有演变为区域经济合作主体模式的倾向。杭州都市圈实践活动活跃、发育成长迅速,对其空间结构和演进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政府和市场找准突破点协同推进都市圈建设。采用"城市断裂点理论",运用经济距离、引力模型和场强模型等定量指标,初步划定了杭州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并借鉴"企业集团层次论"揭示其圈层结构特征:包括核心区、紧密层、半紧密层和松散层。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和市场两个视角研究了都市圈的演进机理:包括区域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背景影响、城市规划调整、行政区划变
关键词:
都市圈 空间结构 演进机理 杭州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梁文钊 董晓峰
以兰州都市圈为例,对都市圈范围划分和空间组织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首先,分析了日常都市圈范围划分的依据与兰州都市圈规划范围的确定;接着,对兰州都市圈的结构特点与兰州都市圈的基本范围划分进行了分析,同时讨论了标准都市圈范围划分的重要性与原则方法,探索了都市圈规划与管理统计中关于范围问题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
都市圈 空间结构 规划与统计范围 兰州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尚正永 孙大君
文章通过计算集聚维数、网格维数和关联维数,从城镇空间随机集聚的向心性、空间分布的均衡性和城镇要素空间相关性三个方面,分析了徐州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测算结果表明:徐州都市圈城镇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集聚性,但城镇空间向心性集聚分布的特征并不显著,城镇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均衡性,城镇要素的空间分布具有相关性,城市之间联系较为紧密,相互作用比较强。
关键词:
空间结构 分形特征 徐州都市圈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徐秀玲
本文在研究兰州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兰州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的目标,并结合都市圈内城镇紧密分工协作,都市圈内基础设施统一布局,都市圈内建设统一市场,都市圈内建设主体功能区等优化思路,提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促进都市圈内基础设施一体化;大力发展次级中心城市,有效弥补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不足;加强各地重点开发区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开发区的集聚带动效应;加快城市等级体系合理化调整步伐,促进都市圈和谐发展等兰州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调控措施。
关键词:
兰州都市圈 经济空间 优化研究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吴忠才 柳思维
基于北京首都核心功能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商圈POI大数据,先采用核密度分析方法拟合空间结构特征,再运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建模,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市商圈核密度值在6个城区差异较大,形成了3个椭圆形的城市商圈群空间结构体系。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揭示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住宿和餐饮业发展对北京城市商圈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加1%,城市商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就分别增加0.51%和0.18%,揭示了收入决定消费的基本规律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城市商圈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毛帅永 焦利民 许刚 李泽慧
研究城市不同要素空间集聚水平与层级差异、明确城市各职能中心分布,对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发展引导和规划调控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分别采用兴趣点(points of interest, POI)、夜间灯光和路网3种数据,利用局部等值线树算法,识别武汉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研究表明:①武汉不同城市要素的总体集聚水平不均衡,其中在汉阳集聚水平较低,在汉口和武昌集聚水平较高,特别是二环以内区域;②武汉中央活动区发展比较均衡,内部各城市要素高度集聚,随着向外扩展,部分城市要素易于在局部集聚形成城市中心;③结合武汉圈层发展布局,城市中心沿环线的"商-住-工"职能分布模式逐步确立,其中内环以及二环区域已形成稳定的商服中心;二环附近综合组团内部出现了较具代表性的居住中心;三环外的沌口和武钢主导发展工业,是典型的工业中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蒋丽 吴缚龙
外来人口已经成为中国大都市常住人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大都市多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本文基于广州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的外来人口数据,运用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洛伦茨曲线、区位商和空间分析法对广州2000-2010外来人口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外来人口空间分布规律是由核心圈层的人口继续缓慢增长并向四周扩散(即郊区化,但只是近郊),与人口空间分布规律雷同,是形成广州次中心和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动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尚正永
为了定量分析南京都市圈空间结构的特征,文章通过计算集聚维数、网格维数和关联维数,从城镇要素空间相关性、城镇空间随机集聚的向心性和空间分布的均衡性三个方面,分析了南京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
关键词:
都市圈 空间结构 分形特征 南京都市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林赛南 邓慧琳 彭馨雨 陈书迪 王雨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都市圈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已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重要空间单元。文章以武汉都市圈为研究区域,基于手机信令、百度指数等多源大数据,采用要素流模型、SOM神经网络分级模型和QAP关系回归分析等得出城市空间联系格局、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武汉都市圈各要素流动形成的空间格局呈多中心组团式结构,且内部流动强度不一;(2)根据SOM神经网络分级模型结果将武汉都市圈城市的对外联系能力划分为4个等级,其中武汉的对外联系能力与其他城市之间呈现出显著差异;(3)城市发展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差异对不同城市间要素流强度具有显著负影响,城市规模和开放程度差异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共同影响了都市圈内城市空间联系格局的形成。最后,针对武汉都市圈城市空间联系格局的优化提出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蒋丽
商业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商业空间分布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本文基于广州第二次经济普查中的法人单位商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分镇街就业人员数据,采用集中化指数、区位商、MapInfo空间分析法对广州2008年商业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并用地理联系率分析了商业与人口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商业空间分布特征是高度集中在CBD,并有郊区化趋势,但只是近郊;广州商业分布的集中程度极高,其中住宿和餐饮业的集中程度比批发和零售业的更高;广州商业已经形成位于CBD的上下九、北京路和天河南3个商业中心和位于番禺区的1个市桥商业次中心的空间结构;影响商业在广州城市空间分布的因素主要是人...
关键词:
商业 空间分布 空间结构 影响因素 广州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陆 高素英
在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驱动下,多中心空间发展模式成为实现区域协调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京津冀都市圈作为我国的经济核心区和城镇密集区,区域经济多中心化与板块化逐渐成为重要表现载体。基于城市区域的空间形态和功能的多中心特征,利用引力模型和城市流模型对京津冀都市圈城镇体系的空间联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都市圈空间联系呈现非均衡性多中心极化发展态势,围绕京津两大核心城市,京—津—滨走廊带已初具多中心城市连绵区域的过渡形态和结构,而外围的石家庄、唐山等地区中心城市发育还不成熟。
关键词:
多中心 空间联系 都市圈 京津冀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龙奋杰 石朗 郑龙飞 杨剑锋 彭智育
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利用手机通话和高速公路收费大数据,从县域等级结构、相关要素流动路径和城镇发展组团三个方面,对信息网络和交通网络背景下的贵州省城镇体系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贵阳市在贵州省的中心地位愈加突出;贵州省内各类枢纽通过对影响城镇发展的要素流的集散作用,辐射了贵州全省除西南和东南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之外的大部分地区;城镇发展组团突破了原有行政区划和地理因素的限制。此外,通过比较信息网络和交通网络两种网络背景下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差异,发现信息流对城镇体系的中心化具有促进作用,各县域的信息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晓华 吴仕嫱
文章以交通流、经济流、信息流三类城市流数据为支撑,综合运用城市引力模型、优势流分析法、场强模型及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南京—合肥双都市圈区域空间联系格局。研究发现:城市联系强度差异显著,呈南京、合肥双核引领的空间极化态势,形成了两主三副多节点的空间结构;城市联系主从关系明显,均以宁、合为首位联系城市,且南京影响力大于合肥;城市联系网络复杂性突出,表现为两极带动多中心化、网络联系东强西弱不均衡化等特征;城市辐射范围受行政区与城市实力的双重影响,城市辐射空间邻近效应及空间叠加效应显著,双圈交汇区发展潜力巨大。应从制定区域整体发展战略、完善一体化交通网络、建立科技创新联动机制及深化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等层面,促进宁—合双都市圈协同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