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30)
2023(12857)
2022(10230)
2021(9408)
2020(7856)
2019(18032)
2018(17760)
2017(34549)
2016(18258)
2015(20599)
2014(20165)
2013(19435)
2012(17398)
2011(15306)
2010(15743)
2009(14594)
2008(13039)
2007(11359)
2006(10322)
2005(9431)
作者
(49875)
(41302)
(40879)
(39403)
(26484)
(19898)
(18836)
(16180)
(15825)
(14731)
(14400)
(14061)
(13324)
(13019)
(12894)
(12621)
(12066)
(11971)
(11906)
(11777)
(10254)
(10143)
(9904)
(9717)
(9398)
(9314)
(9112)
(9065)
(8338)
(8104)
学科
(76065)
经济(75998)
管理(46117)
(45853)
(35699)
企业(35699)
方法(31626)
中国(29248)
数学(28801)
数学方法(28192)
(26678)
金融(26674)
(24513)
银行(24503)
(23709)
(22947)
地方(22327)
业经(18491)
(18114)
(16637)
农业(15946)
(12970)
理论(12067)
(11320)
贸易(11305)
中国金融(11221)
(11066)
财务(11014)
财务管理(10997)
(10913)
机构
学院(241330)
大学(239988)
(96758)
经济(94407)
管理(91137)
研究(81197)
理学(78039)
理学院(77115)
管理学(75267)
管理学院(74843)
中国(68757)
(52192)
科学(49453)
(45022)
中心(40860)
(39533)
(39116)
(37904)
研究所(35836)
财经(35538)
业大(34837)
(33069)
师范(32769)
北京(32751)
(32544)
(32165)
经济学(30597)
(30108)
农业(30084)
经济学院(27705)
基金
项目(166729)
科学(131555)
研究(122376)
基金(120355)
(104594)
国家(103744)
科学基金(90172)
社会(78097)
社会科(74216)
社会科学(74197)
(66107)
基金项目(63771)
自然(57709)
自然科(56464)
自然科学(56456)
教育(55651)
(55486)
自然科学基金(55355)
编号(50282)
资助(49369)
成果(39931)
重点(37656)
(37063)
(35262)
课题(34900)
(34804)
国家社会(32769)
创新(32646)
科研(31706)
大学(31059)
期刊
(106321)
经济(106321)
研究(73362)
中国(53092)
(36803)
金融(36803)
(36515)
学报(34692)
(34363)
科学(34048)
管理(33048)
大学(27185)
教育(26180)
学学(25385)
农业(23918)
技术(22601)
业经(17859)
经济研究(16904)
财经(16731)
问题(14431)
(14343)
统计(13336)
(13098)
图书(13059)
资源(12354)
(12342)
(11757)
理论(11538)
现代(11349)
技术经济(11244)
共检索到3711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朱杰  
围绕"人、地、财"等新型城镇化三大核心问题,衍生出人口流动的社会、空间、经济属性,构建多源数据融合的人口城镇化概念模型。基于迁移流、位置识别和企业关联网络等方法,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层面:受落户门槛、家庭权益、社会保障等限制,人口流动比资本流动更为谨慎,也更遵从行政区经济和城镇等级体系。(2)市域层面:城镇化形式主要表现为城市和乡村的直接联系,重点镇辐射和吸纳作用不强。(3)新经济使后发地区弯道超车成为可能。研究发现此概念模型适用性较好,能够合理识别经济社会联系的主体格局,为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和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对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的区域协调研究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葛文慧  于涛  
简政放权的背景下,市县行政管理架构日趋扁平化,在激发地方发展活力的同时也使得地方竞争日趋激烈。规划权是直接影响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权力要素,并且贯穿市县政府利益博弈的始终。从规划权角度切入,认为在现行制度框架下,市县之间难以形成平等互信的沟通与合作模式,往往容易陷入囚徒困境的博弈悖论。应通过构建市县之间双向沟通平台,并通过上级政府的监督机制增加非合作博弈成本,促进市县之间形成新的博弈均衡。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孟霖  郭杰  孙驰  欧名豪  
本文基于供求理论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测算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以期为城镇建设用地的科学配置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实现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供求理论,可以从本底条件、技术水平、区位交通、集约程度、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等方面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2)BP神经网络可准确反映各评价单元的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有助于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的精度;(3)根据测算结果可将研究区分为四个区域:高度适宜区可进行大规模城镇建设用地开发,但应注重城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明星  周园  汤青  刘晔  
我国城镇化已经步入中后期发展阶段,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内涵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建构。国土空间规划正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落地的关键。本文提出增进居民福祉是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梳理了居民福祉内涵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居民福祉的主客观测度指标体系与方法,归纳了影响居民福祉和幸福感的综合影响因素。借鉴国外空间规划经验,建议把增进城乡居民福祉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之一,并在国土空间规划实践中注重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置研究、灾害风险评估与韧性城市建设、三生空间优化、社区生活圈规划与精细化管理和大数据与智能决策系统等。城镇化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编制有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和城乡居民福祉提升,需要关注和加强城市合理等级体系、城市人口流动格局网络、半城镇化与就近城镇化模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配置与均等化、气候变化、城市灾害风险管理以及快速城镇化下人地关系演变等新型城镇化基础研究。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唐天君  周华  韩敏  
国土空间规划出台的相关政策,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明显,进而对区域碳储量带来影响。文章以快速城镇化地区贵阳市为例,利用FLUS模型分别进行自然发展、国土空间规划约束两种情景模拟,探究各情景下碳储量能力。研究发现:(1)国土空间规划将实施至2035年,在平衡发展和保护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相比2020年,耕地保持稳定,林地面积增长32.61%,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相比自然发展情景可减少1.16个百分点。(2)在同一阶段,自然发展情景碳储量减少0.24×106t,国土空间规划约束情景碳储量增加6.37×106t,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政策实施在增强碳汇上作用显著,通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及其实施可以有效推进区域碳汇能力提升,支撑国家“双碳”政策落地。(3)模型研究法在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研究中,应考虑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政策空间异质性,分区域模拟提升研究准确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善登  李庆钧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广度和深度是和公众的参与态度紧密相连的。公众参与规划的态度或积极或消极。根据苏州、扬州两地城市调查结果分析,以及从政府与公民的互动关系角度看,要促使参与城市规划的公众由消极的参与者向积极的参与者转变,城市政府须在学术界已提出的信息公开、增加参与路径、培育公众自治组织等措施之外,还应承担起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回应公众利益诉求、善待积极参与者的职责。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郝庆   郑筱津   付世华  
国土空间格局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发展诉求的空间体现,也是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的基本依据和重要手段。文章基于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在综合分析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现实需求、概念内涵与学理的基础上,对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总体思路与技术流程进行了深入探究。研究发现:(1)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是基于对各类空间要素进行空间分析后的调整,需要运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明确区域的功能定位、划定功能空间与管控边界、明确各类空间格局的优先次序。(2)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是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国家战略的调整、区域功能定位的变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等进行动态优化调整,以促使各类要素在国土空间上更加合理地分布与配置,提升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效率和均衡性,增强区域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陶岸君  王兴平  
为解决市县层级空间规划"多规合一"过程中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文探讨了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在县域空间规划中的关键性作用,从地域系统功能的空间组织规律出发,阐述了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的科学原理,提出了"多规合一"对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的要求。本文以江苏省如东县为案例,介绍了通过国土空间功能分区来推动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的工作流程和方法,对其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并对该方法的应用推广提出了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巩垠熙  刘若梅  王发良  周治武  杨扬  
空间功能识别是确定国土空间规划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关键环节,理论和实践意义重大。基于土地利用和地表覆盖现状、精细化DEM、地形单元等基础地理信息,水、生态、环境、灾害等专题数据,社会统计数据等多元信息,利用空间分析、多元统计、计量模型、基于规则的分类模型等技术方法,从多元信息综合集成和自动分类识别的角度,研究构建了一套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空间主导功能识别的关键技术与方法,并对榆林市域进行空间功能分区。研究表明:本文方法有效将地理实体单元、功能评价指标综合于统一的地域单元,保证了空间功能分类识别的准确性;通过自动分类算法建模,实现空间功能识别的自动化,提高了国土空间规划的客观性和工作效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雨平  
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地方政府的空间政策强烈影响着城市的发展,需要得到广泛的关注。文章通过对扬州1990年代以来推行的一系列空间政策和同时期城市形态演化以及可能的变化趋势进行比照,试图剖析空间政策对城市形态演化的影响机制,重点对行政区划和规划之间的矛盾冲突如何阻碍城市空间发展目标的实现进行了阐述。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李奇   魏俊辉  
传统规划体系里城市外边缘区尚未形成明确和系统的规划管控体系,难以统筹解决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四川省开展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其中城乡融合片区大致相当于城市外边缘区,给统筹解决城市外边缘区城乡融合发展问题提供了工作基础。在资本循环的理论框架下,分析了城市外边缘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困境,从人口、产业、空间、设施、环境与规划管理六个方面搭建策略框架,重构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循环机制,发现、挖掘并提升创造城市外边缘区的新价值。最后以南充市某城乡融合片区为例探讨了城乡融合理念下城市外边缘区国土空间规划实践。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刘珺  张彬  
本文以上海市崇明区三星镇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践为例,对国土空间规划和整治项目如何有序衔接问题进行了探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欧阳君君  马岩  
协商民主成为城市社区参与的有效途径,是由城市社区空间、人口等因素及社区事务的性质所决定的,并且我国城市社区具备了公民协商的机制与平台。协商民主需要较多的先置条件,然而对扬州市社区实证调查的结果却表明,当下在城市社区里实施协商民主还存在公共理性不足、公共利益达成困难、居民能力不平等等困境因素。加强竞争民主的建设、建立利益整合机制及公平分配资源是化解这些困境的有效路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吕燕  
通过对扬州市为民办实事项目社会评价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缺少公民参与的决策项目往往与公民的真实愿望存在明显的差距,导致社会满意度偏低,现代社会公民有较高的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决策的热情和愿望,社会性别差异是政府决策时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要进行制度创新,珍视民众的参与热情,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重视性别差异对公共需求的影响。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姜开圣  韩世来  陈德辉  
江苏省扬州市近年来通过入股、租赁、转让等土地流转形式,发展优质粮油、蔬菜园艺、生态旅游等高效农业,涌现了许多成功典型,对扬州市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挥了重要示范作用。一、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实践1.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扬州市土地集中流转的模式主要有转包、租赁、转让、互换和土地入股五种形式,主要的形式是转包、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