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16)
2023(9705)
2022(8097)
2021(7472)
2020(6005)
2019(13469)
2018(13065)
2017(24779)
2016(13023)
2015(14024)
2014(13317)
2013(12397)
2012(10765)
2011(9559)
2010(9421)
2009(8759)
2008(7912)
2007(6791)
2006(5884)
2005(5233)
作者
(33023)
(27723)
(27584)
(26243)
(17299)
(13086)
(12472)
(10536)
(10467)
(9523)
(9408)
(9314)
(8655)
(8438)
(8403)
(8318)
(8129)
(8117)
(7949)
(7848)
(6822)
(6583)
(6506)
(6358)
(6271)
(6072)
(5937)
(5873)
(5527)
(5417)
学科
(50629)
经济(50551)
管理(34924)
(32578)
(25975)
企业(25975)
方法(19734)
(18393)
数学(17200)
数学方法(17002)
中国(16031)
(15319)
业经(14166)
农业(12443)
(12089)
地方(11485)
(9306)
(8787)
贸易(8781)
(8671)
(8636)
(8550)
产业(8365)
(8275)
银行(8262)
(8039)
金融(8037)
(7952)
财务(7931)
(7926)
机构
学院(170661)
大学(168716)
(71043)
经济(69730)
管理(64927)
理学(56758)
理学院(56153)
研究(55181)
管理学(55130)
管理学院(54812)
中国(41664)
(34417)
(33560)
科学(32581)
财经(27440)
中心(26174)
(25799)
(25779)
(25093)
(24609)
经济学(23673)
业大(23527)
研究所(23407)
(22764)
师范(22553)
经济学院(21499)
(20753)
财经大学(20461)
北京(20090)
农业(19715)
基金
项目(121585)
科学(97303)
研究(91465)
基金(89764)
(77998)
国家(77360)
科学基金(67073)
社会(61561)
社会科(58373)
社会科学(58363)
(47223)
基金项目(47133)
教育(41153)
自然(40680)
自然科(39796)
自然科学(39788)
(39385)
自然科学基金(39046)
编号(37006)
资助(34846)
成果(29571)
重点(27618)
(26981)
(26705)
国家社会(26600)
(25915)
课题(24923)
(24766)
创新(24160)
人文(23556)
期刊
(78581)
经济(78581)
研究(49106)
中国(31086)
(26151)
(26029)
学报(25338)
科学(24134)
管理(22694)
大学(20028)
学学(18972)
农业(17674)
教育(16154)
业经(15335)
(14624)
金融(14624)
财经(13474)
经济研究(13386)
技术(12587)
(11721)
问题(10451)
(8481)
商业(8227)
(7959)
图书(7715)
统计(7682)
现代(7605)
科技(7420)
(7348)
(7273)
共检索到2432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俞艳   张宸赫   樊建   徐雅馨   韩华  
城镇职能类型结构是在特定区域范围内,城镇职能互动关系的布局总况。针对当前乡镇职能多以定性判断的现实问题,基于手机信令、企查查、POI等大数据与职能特性的关联,建立了针对各类职能的定量测度方法,并据此构建了适用于乡镇尺度的城镇职能类型结构定量测度框架。以宁波市乡镇为单元展开测度,定量识别出宁波市发挥工业、交通、商业、科教、旅游5类职能优势的城镇单元,且识别结果与该市的规划发展模式基本吻合,验证了框架的可行性。该框架不仅弥补了城镇职能类型定量测度在乡镇尺度的空白,亦能够助力城镇职能类型结构的合理配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袁紫怡   戈大专   孙攀   汤爽爽   黎雅悦  
科学系统地识别乡镇吸引力的内在逻辑,进而制定相应的乡镇吸引力优化路径,对破解区域人口收缩困境、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江苏省为例,从“经济—社会—生态”三维视角剖析了乡镇吸引力的内涵,以此为基础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构建了乡镇吸引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识别了江苏省1100个乡镇(街道)单元吸引力的空间结构和地域类型。结果表明:(1)江苏省乡镇经济吸引力与社会吸引力分布格局基本吻合,均呈现“南高北低”的梯度现象;乡镇生态吸引力呈现不均衡的空间格局,与其他维度的乡镇吸引力存在空间异质性。总体上,江苏省乡镇吸引力空间分布集中度高,呈现“苏南—苏中—苏北”分布的梯度差异格局。(2)江苏省乡镇吸引力指数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乡镇吸引力冷热点极化现象明显,表现出“南热北冷”的空间分布特征。(3)基于乡镇吸引力冷热点分布图以及乡镇吸引力空间分布特征,可将江苏省乡镇划分为优质发展先行区、均衡协同提升区、转型发展滞后区三种地域类型,进而提出了不同类型乡镇吸引力的优化路径,可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石育中  李文龙  鲁大铭  王子侨  杨新军  
干旱脆弱性评价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减缓和应对干旱具有重要作用,乡镇尺度的干旱脆弱性评价为西北乡村人地系统可持续性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引用干旱脆弱性分析框架,从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选择甘肃榆中县作为黄土高原典型研究区域,采用2002—2015年统计数据、气象数据和遥感数据,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法等分析方法分别对指标权重、干旱脆弱性指数与类型及其空间集聚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榆中县干旱脆弱性指数呈波动式变化趋势,阶段性升降明显;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朱瑞明   赵荣钦   焦士兴   李小建   肖连刚   谢志祥   杨青林   王帅   张慧芳  
【目的】探索不同乡镇和灌溉模式的农业碳排放空间格局及其影响机制,揭示农业水资源和能源消耗的组合特征差异,为农业灌溉模式优化、水资源与能源节约以及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遥感影像、气象数据、统计资料和问卷调研等多源数据,对河南省乡镇尺度冬小麦灌溉碳排放强度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对比不同灌溉模式(雨养为主的灌溉模式,PI模式;地表水灌溉为主的灌溉模式,SWI模式;引水灌溉工程为主的灌溉模式,WDI模式;地下水灌溉为主的灌溉模式,GI模式)下的碳排放强度差异,并通过地理探测器探究其影响机制。【结果】(1)2018年河南省乡镇尺度冬小麦灌溉碳排放强度均值为15.05 kg·t~(-1),并呈现出由西向东波动下降和从北向南减少的空间分布格局。碳排放强度高(>20.64 kg·t~(-1))的乡镇主要集中在西部高海拔地区,碳排放强度低(<13.76 kg·t~(-1))的乡镇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2)4种灌溉模式中,冬小麦单位产量灌溉碳排放强度最高的是PI模式(22.22 kg·t~(-1)),最低的是SWI模式(11.05 kg·t~(-1))。(3)平均海拔与有效降水量对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分别达到49%和39%,是影响冬小麦灌溉碳排放强度的关键因素。同一驱动因素在不同灌溉模式下的影响具有差异性,能源消耗对WDI模式下的冬小麦灌溉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异格局的影响力最强,土地投入强度在GI模式下的驱动作用最为显著。此外,不同驱动因素交互作用后具有双因子增强效应和非线性增强效应。【结论】河南省乡镇尺度冬小麦灌溉碳排放强度存在空间异质性和灌溉模式差异,PI模式的冬小麦灌溉碳排放强度最高,WDI模式的碳排放量最高。平均海拔与降水是主导河南省乡镇尺度冬小麦灌溉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异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则是不同灌溉模式下灌溉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异的主导力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董立宽  方斌  施龙博  马鑫雨  郑俊  
土壤中磷素的含量对土壤肥力和茶叶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讨土壤磷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茶园管理和茶叶品质的提升提供理论指导。以江苏省东山镇和浙江省溪龙乡两个优质名茶种植区为例,在遥感影像和DEM数据的基础上,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对比研究了两个茶园土壤速效磷含量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1)按土壤肥力等级标准,东山镇和溪龙乡速效磷含量的平均水平均较高,利于茶叶生长;(2)东山镇和溪龙乡速效磷含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46和0.52,均属于中等强度变异;(3)空间插值结果显示,东山镇和溪龙乡速效磷在空间上都具有相连成片的特征,但东山镇速效磷呈阶梯状分布特征,而溪龙乡速效磷则呈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梁丽娜   王洪佳   王学霞   蔡连凤   淮贺举  
针对生态涵养区农业绿色发展问题,以北京市生态涵养区为研究对象,将北京生态涵养区110个乡镇作为评价单元,构建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农业绿色发展评价,并采用空间自相关和限制性因素分析方法,对农业绿色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限制性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水平较高,空间上呈现出北部和西部地区乡镇高于其他区域的特征;2)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农业绿色发展在空间上有聚集和相互影响特征,农业绿色发展需要各乡镇协同发展、共同提升;3)各乡镇农业绿色发展的限制因素不同,可以根据农业绿色发展的水平和限制因素有针对性的制定提高乡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措施和政策。本研究可以丰富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农业绿色发展理论体系以及评价手段,对于指导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下的农业绿色发展有重要意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谢涤湘   谢晓亮   赵亚博  
乡镇街道是我国实现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街等基层行政区的层级、类型、幅员调整的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且与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及民生福祉息息相关,但却较少受到学术界关注。以广东省为例,对乡镇街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类型进行梳理,从尺度政治理论视角分析其背后逻辑和机制。研究发现:(1)广东省乡镇街行政区划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较为频密的调整,经历早期、中期和近期三个时期的阶段演变,涵盖撤乡设镇、乡镇撤并、撤镇设街、特大镇拆分等区划调整类型,区划调整服务于推动经济发展和优化社会治理等现实需要,并代表地方特定的利益诉求;(2)乡镇街行政等级和区划类型的调整与演变受诸多因素影响,实质是地方利益与权力协调一致的结果,地方采取行政区划重组、撤并等尺度重构方式进一步完善乡镇街管理体制与实现权力资源的再分配;(3)行政区划调整是推动我国城市化的重要因素,调整基层行政等级所决定的尺度关系以提升地方能级,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探讨乡镇街行政区划调整类型及动力机制,以期为优化我国基层行政区划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少星  王先芝  纪小乐  张烨  
基于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研究了乡镇尺度上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并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定量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山东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迅猛,但乡镇街道之间在老龄化水平、老年人口密度和增长速度等方面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地域差异。②按照不同的分析维度,山东省乡镇街道涵盖了丰富的人口老龄化地域类型,其中的2个类型形成了典型的空间分异格局。一类主要聚集在县级以上城市及其周边地域,总体上具有老年人口低占比、高密度、高绝对增长、低相对增长的特点;另一类是主要分布在胶东地区、黄河三角洲地区、沂蒙地区和鲁西地区等4个区域的一般乡镇,大体表现为高占比、低密度、低绝对增长、高相对增长特征。③空间滞后模型回归结果显示,老龄化动态演变过程的不确定性更强、影响因素更为复杂,基期老龄化基础对其影响效应不显著,经济增长速度有显著负向影响,但经济发展水平对老龄化静态格局的影响却不显著,使得乡镇尺度上老龄化空间格局的演变机制呈现出特殊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龙奋杰  石朗  郑龙飞  杨剑锋  彭智育  
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利用手机通话和高速公路收费大数据,从县域等级结构、相关要素流动路径和城镇发展组团三个方面,对信息网络和交通网络背景下的贵州省城镇体系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贵阳市在贵州省的中心地位愈加突出;贵州省内各类枢纽通过对影响城镇发展的要素流的集散作用,辐射了贵州全省除西南和东南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之外的大部分地区;城镇发展组团突破了原有行政区划和地理因素的限制。此外,通过比较信息网络和交通网络两种网络背景下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差异,发现信息流对城镇体系的中心化具有促进作用,各县域的信息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温瑞霞  赵春雨  杨娜  胡源  
基于个体福利和区域综合发展指标,采用Arc GIS、Geo Da等分析工具,以乡镇为研究尺度绘制皖西地区贫困地图,分析贫困的空间演化并检验空间贫困陷阱的存在。结果显示:皖西地区存在贫困的空间集聚现象和一定的空间贫困陷阱。基于个体福利水平的空间贫困区相对分散,空间集聚程度有增强的趋势,但局部空间依赖性呈减弱趋势;基于区域发展综合水平的空间贫困区相对集中,整体空间集聚程度较低且逐渐减弱,局部空间依赖性呈增强趋势。这表明空间贫困和贫困陷阱的发生与发展不单受自然因素的制约,社会经济因素也可能造成空间贫困,整体发展较好地区的区域贫困问题值得关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单良  韩放  宋关东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单良  韩放  宋关东  
采用变异系数、尺度方差、地统计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基于分县级、地级、省级三种尺度分析2000年和2010年我国人口半城镇化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半城镇化区域差异在三种尺度上均表现出逐渐扩大的态势;(2)尺度方差及其分解结果显示,尺度方差及其构成大小依次为县级、地级、省级,即尺度越小,尺度方差越大,对半城镇化区域差异的贡献份额越大;(3)空间格局研究表明,不同尺度区域半城镇空间差异显著,呈现出东西梯度发展格局,各尺度空间关联格局总体相对稳定,"High-High"类型集聚区大多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Low-Low"类型集中分布于西部地区;(4)最后,将人口半城镇化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动与产业结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浩  卢新海  
在解析村镇跨界规划与治理的功能定位基础上,优化重构该政策工具的适用性场景,从多维度视角探索实现村镇跨界规划与治理目标的体系建构方案。研究发现,村镇跨界规划与协同治理分属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乡村现代化治理体系,村镇跨界规划是协同治理的重要抓手。依据村镇空间发展目标可筛选出“保护性约束、发展性需求、功能性调整、共线性联动和经济性权衡”等若干跨界规划与治理场景展开优化重构。从村镇尺度跨界规划与协同治理体系的建构维度看,未来需要加强顶层设计、集合大众力量、界定多方权责和统筹各方利益,需以乡村片区组团的方式突破各级行政区壁垒。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贤  尚钊仪  车越  
针对我国目前对平原区河流连通综合评价指标和实例研究的不足,本文从形态、结构、功能三个方面,分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面,定义了河流连通指数RCI,并以上海浦东片部分选区为例,结合Arc GIS软件及Ward开发的欧式平方距离聚类分析法,分析河流连通总体特征及差异,讨论城镇化影响下的河流连通空间分异特征及分区方案。结果表明:区域RCI整体为一般连通,形态连通基本为较差或不连通,结构连通50%以上为非常连通,功能连通50%以上为一般连通或较连通,各个指标层得分存在明显差异;聚类为四个集群,依据河流连通性和城镇化特征将区域划分为:形态提升区、功能恢复区、形态恢复区、连通提升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安俞静  刘静玉  刘梦丽  乔墩墩  
人口与空间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界定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灰色关联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对河南省1990-2015年两者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结合空间分析方法,从省域、市域、县域三个层面对2005、2010、2014年两者协调发展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序列上,河南省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指数呈不断上升趋势,但人口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2)从空间分异格局看,市域级、县级尺度耦合协调状况整体相似,但随着研究尺度的细化,空间分布格局异质性特征逐渐明显;(3)从空间关联特征看,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空间关联均以正相关为主,但冷热点的分布区域及分布范围有所不同,市域级冷热点多呈零散分区分布,县级尺度则多为集中连片状分布。在此基础上对不协调原因进行分析,认为两者发展状态主要受到城市发展的外在制度因素与内在基础因素的共同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