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221)
- 2023(4852)
- 2022(3955)
- 2021(3991)
- 2020(3092)
- 2019(7044)
- 2018(7191)
- 2017(11320)
- 2016(7655)
- 2015(8650)
- 2014(8865)
- 2013(7882)
- 2012(7542)
- 2011(6994)
- 2010(7465)
- 2009(6511)
- 2008(6539)
- 2007(5948)
- 2006(5459)
- 2005(4962)
- 学科
- 教育(19866)
- 济(18275)
- 经济(18255)
- 管理(13435)
- 中国(12235)
- 学(10339)
- 理论(9416)
- 业(8890)
- 环境(7954)
- 企(7492)
- 企业(7492)
- 方法(7246)
- 农(6627)
- 教学(6198)
- 发(6035)
- 生态(5536)
- 和(5415)
- 地方(5216)
- 业经(5207)
- 发展(4913)
- 展(4791)
- 数学(4744)
- 数学方法(4573)
- 研究(4457)
- 农业(4424)
- 思想(4184)
- 划(4173)
- 资源(4035)
- 政治(4003)
- 文化(3801)
- 机构
- 大学(105802)
- 学院(100845)
- 研究(41989)
- 教育(29731)
- 科学(27833)
- 管理(27824)
- 范(27653)
- 师范(27492)
- 济(26696)
- 经济(25740)
- 京(25228)
- 理学(23892)
- 理学院(23329)
- 师范大学(22816)
- 中国(22797)
- 管理学(22462)
- 管理学院(22253)
- 所(21789)
- 研究所(20312)
- 江(17466)
- 农(17292)
- 北京(16861)
- 中心(16823)
- 技术(15241)
- 院(15088)
- 业大(14983)
- 州(13659)
- 农业(13530)
- 职业(13299)
- 财(12869)
- 基金
- 项目(66597)
- 研究(54444)
- 科学(53388)
- 基金(44131)
- 家(39224)
- 国家(38740)
- 教育(33040)
- 社会(31068)
- 科学基金(31058)
- 社会科(28975)
- 社会科学(28968)
- 省(27496)
- 划(26274)
- 编号(24446)
- 成果(23453)
- 基金项目(22833)
- 课题(20914)
- 自然(18915)
- 自然科(18317)
- 自然科学(18309)
- 自然科学基金(17958)
- 年(17734)
- 重点(17537)
- 资助(16743)
- 发(16288)
- 部(15754)
- 规划(15703)
- 性(14211)
- 项目编号(13996)
- 创(13674)
共检索到1592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丽萍
共生是多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运行机理。多民族文化的交互式发展存在偏害、偏利、互惠三种文化基本形态。根据文化共生态的竞争关系和共生的生物学特性,以是否有利于关系方的发展为标准,可把多民族文化共生样态划分为偏害—竞争共生态、偏利—竞争共生态和互惠共生态三种类型。从偏害—竞争共生态走向偏利—竞争共生态和互惠共生态是多民族文化共生发展的需要。教育对多民族文化偏害—竞争共生态的摈斥和对偏利—竞争共生态的变更,源于教育活动与互惠共生型民族文化共生态的趋同性和教育促成文化共生的功能。通过社会空间层面的礼乐教化、仪式教化、符号教化;学校空间中的学生共栖生命场激活、教师共存生态链联结、学校共生云空间构建等路径,可促成教育领域的多民族文化互惠共生。
关键词:
多民族文化 文化共生 教育功能 共生教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杰远
民族文化变迁和发展是一个永恒必然的过程,文化主体和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共生特质决定了民族文化发展的价值和内涵趋向。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是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功能,教育应当调谐主流文化与少数文化的冲突,文化隐含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差异间的叠合问题,萃取民族文化营养,深化学校教育变革,实现民族文化发展乃至民族统合的共生目标。
关键词:
共生 民族文化 教育选择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西方
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处于龙头地位。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质量,不仅影响整个教育事业,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发展高等教育,必须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的要求,谋求高等教育新的变革,拓展大学功能,特别要建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筑慧
20世纪50年代以前,侗族地区的教育往往以传统的方式呈现,社会成员在深受传统文化浸润之时,也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20世纪50年代后,尤其是80年代后,随着现代学校教育的普及,以及工业化、全球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民族传统教育日益式微,其传统教育方式渐渐失去了教育的基本内容和主体,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随之也日益衰退。
关键词:
侗族 民族教育 文化传承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唐德海 牛军明
高等教育与高深知识是一个"关系共同体",甚至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依凭经验考察、历史总结和理性推理可知,高深知识是走进高等教育的入口,是理解高等教育的一把钥匙,高等教育功能或价值则依凭高深知识而释放:高深知识既是高等教育孕生的必要条件,又是判定高等教育特殊性的根本所在,也是高等教育、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形成超循环关系的链条;大学学科是高深知识不断分化与综合的产物;大学课程是专门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的高深知识。
关键词:
高深知识 高等教育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卢尚月 李毅红
学校民族文化传承在微传播环境下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既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增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使命,又要在文化传播的新形式中保持中国文化特色。因此,教师应强化自身微载体运用能力,丰富学校民族文化传承的路径,在微传播环境下,增强民族文化传承的实践性,削弱微传播环境下多元文化价值观对民族文化的冲击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兼具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
微传播 民族学校 文化传承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周永华 陈雪皎
多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对于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着丰富的多民族文化。本文在多民族文化背景下,通过分析多民族文化与人力资源的关系,并结合新疆人力资源的现状,来探讨多民族文化与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关键词:
多民族文化 新疆 人力资源 可持续发展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施增阳 宁静
我国古代会计发展水平较高,云南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会计发展史是我国会计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会计发展带有浓厚的多民族文化色彩,发展历程具有显著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对云南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会计发展史研究,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我国会计发展史研究,提供更多新的会计发展史研究视角和方向,另一方面,有利于传承和保护各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发挥其在经济社会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应强、彭红玉在《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12期上撰文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实施的财政分权的背景下,我国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管理区域高等教育的责任和权限的改革,方向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然而,也有专家指出,分权的合理性还必须考虑中央政府监督地方官僚的有限能力和分权背景下权力被地方精英俘获之间的平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周娟 鲜耀
校内、校外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上发挥着各自的功能。我们在强调学校教育重要性的同时,社区教育在普及文化、整合文化资源、开展文化活动中的功能不可忽视。社区教育是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使民族文化以一种"活"的方式传承下来。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杰远
教育在本质上是特定的对象在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场的活动。民族文化心理场就是民族文化心理生活空间,是个体成长的物质与精神母体,既是教育生发的基础,也是教育作为的对象。民族文化心理场以文化基因为场量,以文化认同为"疆界",具有现实性和建构性。个体民族文化心理场体验具有原在族群与中华民族的双重属性,共生应成为民族文化心理场的生成取向;共生民族文化心理场具有对个体整体人格的形塑、民族—国家认同、现代公民教育等化育功能;教育应承接并强化共生民族文化心理场。
关键词:
民族文化 心理场 认同 共生 化育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熊关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倡导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观。本文对此种保护观从六个方面提出质疑,指出这种保护观带来的种种困惑,并提出新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观即"非断非常"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观。
关键词:
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观 非断非常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许斌 周智生
山地多民族地区农业文化景观的演变与当地地理空间的复杂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密切相关。运用遥感、GIS技术,并结合田野调查,点面结合,分析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橡胶文化景观的空间格局及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受全球化的影响,西双版纳地区传统稻作文化正逐渐式微,因经济利益驱使导致橡胶种植面积急剧扩大,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这是橡胶文化景观兴起的主要空间演化机制。橡胶文化在给当地少数民族带来丰厚经济收入和促进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多样性的破坏,民族特色经济、文化的损害,民族发展互补性的减少以及民族经济共生关系的打破。民族感情和民族认同让位于经济利益,民族乡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民族共生关系受...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成尚荣
母语教育是全球化语境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全球化是一个与多样性、多元化同时进行的过程,连接着文化的本土化。加强母语教育的实质是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认同不仅是一种身份的定位,而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和参与的过程。文化认同的关键是文化自觉,加强母语教育既要关注母语根源性这一基本属性,又要关注母语的言说、表达方式的深层定义。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同时,要善于发现别人、吸纳多元文化,自觉地担负起发现自己、丰富人类文化的崇高使命。
关键词:
文化 全球化 民族文化认同 母语教育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建伟
元代蒙古、色目等民族家族教育形式包括延请儒生任教、创立家庙祠堂,订立族约家规、收藏图书、平日教育及临终嘱托、编辑家族文献、母亲教导、改汉姓起汉名等形式。家族教育加强了家族的凝聚力,促进了蒙古、色目以及契丹、女真等民族的"华化"。同时有些汉族家族教育呈现出蒙古化倾向。"华化"与"蒙古化"倾向并存,反映出民族政权下民族融合与文化的"涵化"。
关键词:
元代家族教育 民族融合 文化涵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