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51)
- 2023(5788)
- 2022(4795)
- 2021(4759)
- 2020(3836)
- 2019(8554)
- 2018(8260)
- 2017(15666)
- 2016(8350)
- 2015(8873)
- 2014(8645)
- 2013(8575)
- 2012(7867)
- 2011(7302)
- 2010(7403)
- 2009(6958)
- 2008(6737)
- 2007(6301)
- 2006(5833)
- 2005(5122)
- 学科
- 农(46912)
- 济(35083)
- 经济(35037)
- 农业(32014)
- 业(31821)
- 管理(17890)
- 业经(12956)
- 地方(10669)
- 农业经济(10118)
- 环境(9772)
- 发(9383)
- 村(9168)
- 农村(9160)
- 企(9060)
- 企业(9060)
- 收入(8959)
- 中国(8733)
- 方法(8364)
- 学(8215)
- 土地(8039)
- 分配(8035)
- 制(7784)
- 发展(7576)
- 展(7568)
- 数学(7523)
- 数学方法(7449)
- 劳(6839)
- 劳动(6839)
- 生态(6580)
- 及其(6428)
- 机构
- 学院(120126)
- 大学(112557)
- 济(50846)
- 经济(49908)
- 农(47157)
- 管理(45258)
- 研究(43465)
- 理学(39377)
- 理学院(38997)
- 管理学(38359)
- 管理学院(38181)
- 农业(35484)
- 中国(34500)
- 科学(28214)
- 业大(28015)
- 京(23059)
- 所(22466)
- 农业大学(21717)
- 中心(21584)
- 研究所(20572)
- 财(19343)
- 江(18710)
- 业(16995)
- 省(16971)
- 经济管理(16495)
- 范(15696)
- 科学院(15658)
- 师范(15579)
- 财经(15332)
- 发(15190)
- 基金
- 项目(85483)
- 科学(66909)
- 研究(63793)
- 基金(61711)
- 家(54927)
- 国家(54336)
- 科学基金(45593)
- 社会(41704)
- 社会科(38977)
- 社会科学(38968)
- 省(34835)
- 基金项目(33622)
- 农(28308)
- 自然(28079)
- 划(27966)
- 编号(27404)
- 自然科(27180)
- 自然科学(27169)
- 自然科学基金(26660)
- 教育(25573)
- 资助(22947)
- 发(20692)
- 成果(20654)
- 重点(18979)
- 部(18543)
- 国家社会(17845)
- 创(17406)
- 制(17265)
- 业(17091)
- 课题(17067)
共检索到1782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格格 周玉玺 葛颜祥
本文基于山东省生态保护红线区的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分析了多样化生态补偿的实施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农户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多样化生态补偿的实施有效缓解了生态保护红线区农户的相对贫困,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第二,不同类型生态补偿对农户相对贫困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产业项目型生态补偿对农户相对贫困的缓解效应最为突出,技术型生态补偿的影响不显著,“造血式”生态补偿对农户相对贫困的缓解效应总体要优于“输血式”生态补偿。第三,异质性分析表明,多样化生态补偿的实施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农户相对贫困的缓解效应在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地区更强,且对生态认知水平较高的农户和户主为老一代农民的农户相对贫困的缓解效应更为凸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立安 钟方雷 苏芳
随着西部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补偿现已成为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基于生态补偿项目社会公平性考虑和项目实施的客观扶贫效果,有关贫困参与者的研究成为近年来国外生态补偿研究中普遍关注的议题。在分析了国内外生态补偿与缓解贫困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补偿对贫困参与者的筛选及其影响和评价方法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研究西部生态补偿与缓解贫困关系的框架体系。最后提出了我国西部生态补偿项目设计中亟需改善的问题。
关键词:
生态补偿 贫困 参与者 影响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立安 钟方雷
基于生态补偿项目社会公平性考虑和项目实施的客观扶贫效果,有关贫困参与者的研究成为近年来国外生态补偿研究中普遍关注的议题。本研究从生态补偿对贫困的生态环境服务提供者、购买者和未参与者的影响等3个方面回顾并分析了国内外生态补偿与缓解贫困研究的阶段成果,由此提出了中国生态补偿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亟需改善的问题。
关键词:
生态补偿 贫困 参与者 影响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莎莎 郑循刚
基于农户相对贫困缓解的内生动力视角,引入非认知能力和生计策略选择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利用Iv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非认知能力的增强对农户相对贫困的缓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所有解释变量中影响系数最大,各维度按照影响程度高低依次为积极自我、情绪稳定和社交能力;与纯粹农业策略相比,选择非农就业策略或农工兼业策略的农户陷入相对贫困的概率显著降低;分析影响机制发现,非认知能力通过非农就业策略和农工兼业策略影响农户相对贫困。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农户非认知能力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加其脱贫的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同时通过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引导农户优化生计策略,最终实现相对贫困的缓解。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格格 周玉玺 葛颜祥
多样化生态补偿作为解决生态脆弱区“绿色抑制”难题的有效手段,对于加快农村家庭生计策略转型和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有着重要作用。以生态保护红线区农村家庭为例,在构建“多样化生态补偿→生计资本→生计策略选择”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采用logistic回归法、工具变量法、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多样化生态补偿对农村家庭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首先,多样化生态补偿的实施虽然抑制了农村家庭采取务农主导型生计策略,但对其选择务工主导型生计策略和创业主导型生计策略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其次,在生计策略由务农主导型向非农主导型转化过程中,“输血型”生态补偿和“造血型”生态补偿均发挥了显著促进作用,但“造血型”生态补偿的促进效应要优于“输血型”生态补偿;再次,多样化生态补偿的实施可以通过积累家庭金融资本存量、丰富物质资本储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增强社会资本参与等渠道正向影响农村家庭非农主导型生计策略的选择;最后,在多样化生态补偿影响农村家庭生计策略选择过程中,风险感知发挥了负向调节作用,公平感知则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在多样化生态补偿的实施过程中,应通过优化生态补偿多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补偿全覆盖,紧扣生态保护红线区保护与发展的现实需求,继续探索实施多样化生态补偿,确保政策执行过程公开透明,重视公众风险感知和公平感知。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武照亮 周小喜 段存儒 冯琳
[目的]试图从微观层面农户参与视角分析保护区建立对多维贫困的影响,以期为我国类似地区改进扶贫政策、创新农户生计策略选择提供实证支撑。[方法]以云南省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2019年收集的364份有效问卷,构建“农户参与-生计策略-家庭贫困”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二项Log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农户参与湿地保护对减贫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1)受访农户贫困发生率超过75%,非参与农户贫困发生率比参与农户高约29%。(2)收入偏低、脆弱性大,信息闭塞,难以获得金融支持是关键致贫因素。(3)农户参与湿地保护显著利于多维减贫,并对收入、生活质量、就业及发展单维度减贫具有显著影响。(4)生计策略多样化和非农化对减贫具有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24.48%和17.26%。[结论]建议提供多样化生计模式,对参与和非参与农户精准施策,完善保障机制,提高生计能力。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宋瑛 谢浩 王亚飞
本文基于重庆市云阳县、奉节县和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三个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县746个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法,实证检验农产品电子商务及不同模式对贫困地区农户增收的影响及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农产品电子商务对于农户具有显著的增收效应,相对于未参与电商的农户,参与电商的农户人均净收入增加33.4%~39%;不同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农户增收效应具有显著异质性,其中网络直销模式的增收效应最大,电商企业带动模式次之,地方政府带动模式最小;户主及家庭特征、地区特征、基础设施条件是农户采纳电子商务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此,提出深化农产品电子商务在偏远农村的融入、差异化发展农户参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实现模式、强化农户电商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培训、加强电子商务应用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建设等建议。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索朗杰措
近些年来,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在我国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在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方面,暴露出来生态补偿体系不健全、补偿标准低、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在缓解贫困的视域下分析国内外生态补偿现状,得出我国在构建生态补偿基金的运作机制中,应当从完善顶层设计、构建生态补偿基金、探索构建联动机制、建立科学的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入手,更好地发挥生态补偿与减贫的协同作用,以期实现补偿地区环境保护与缓解贫困的双重目标需要。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辉
贫困边缘户贫困的预防与应对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缓解相对贫困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相对贫困治理目标群体之一,贫困边缘户社会网络资源匮乏,生活幸福感有待提升;经济社会低,政治参与度低;就业能力有限,非农就业困难;医疗、教育负担沉重,收支保持平衡困难。为解决贫困边缘户的发展困境,一些地区制定了贫困边缘户的帮扶政策。然而,在救助过程中仍面临着治理主体内生动力不足、贫困救助政策不健全、帮扶政策缺失等困境。为缓解贫困边缘户相对贫困,需完善事前预防与事中救助相结合的贫困预防、救助机制,以及健全贫困边缘户脱贫致富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
贫困边缘户 相对贫困 贫困治理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杨霞 黄诗盈 彭澎
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相对贫困问题已成为中国贫困治理的重点,而教育在其中可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CFPS2018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probit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等,实证研究了家庭教育支出对农户相对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教育支出能够通过实现非农就业转移和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来促进农户脱离相对贫困。其中,学校教育支出和校外教育支出都发挥了作用,并且校外教育支出的作用略大,因为适当且多样化的教育更有助于农户积累非农就业和农业规模经营所需的资本。与户主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农户相比,家庭教育支出更有助于户主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农户脱离相对贫困,因为作为家庭基本教育支出的学校教育支出对后者的影响更大。未来,应重视教育在贫困治理中的重要性,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投入,构建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多元化教育体系。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大哲 朱红根 钱龙
本文使用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农民工相对贫困的缓解效应及其异质性。基准回归结果表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显著缓解了农民工相对贫困。在控制城市落户门槛指数、使用财政透明度作为工具变量、调整基本公共服务获取份额临界值、替换不同的相对贫困标准后,结果依然稳健。本文还探索了不同维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农民工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基本社会保险服务均等化对农民工相对贫困缓解作用较为突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没有显著缓解农民工的相对贫困,基本劳动就业服务均等化和基本住房保障服务均等化反而加剧了农民工的相对贫困。进一步地,本文从城市规模差异和农民工群体差异两个方面分析了缓解效应的异质性。研究发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农民工相对贫困的缓解效应在大城市更为突出,且主要缓解了跨省流动和省内跨市流动农民工、老一代农民工群体的相对贫困。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农民工 相对贫困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胡联 姚绍群 杨成喻 吉路涵
相对贫困是我国未来贫困治理的重点。数字普惠金融目标是更有利于低收入群体获得金融服务,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是否实现了其普惠性,缓解了相对贫困呢?文章基于CFPS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数据,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相对贫困的影响。从是否能获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和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中受益程度两个角度分析当前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不利于减缓相对贫困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研究发现:第一,现阶段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加剧了城镇和农村的相对贫困;第二,低收入家庭缺乏数字工具,难以通过数字普惠金融带来的购买理财产品便捷性获得更多的收入增长,是现阶段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加剧相对贫困的主要原因;第三,数字工具的普及、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数字普惠金融缓解相对贫困。据此,文章提出应进一步推进数字金融改革,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低收入者教育水平。文章的研究结论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建立应对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相对贫困 教育水平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胡联 姚绍群 杨成喻 吉路涵
相对贫困是我国未来贫困治理的重点。数字普惠金融目标是更有利于低收入群体获得金融服务,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是否实现了其普惠性,缓解了相对贫困呢?文章基于CFPS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数据,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相对贫困的影响。从是否能获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和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中受益程度两个角度分析当前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不利于减缓相对贫困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研究发现:第一,现阶段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加剧了城镇和农村的相对贫困;第二,低收入家庭缺乏数字工具,难以通过数字普惠金融带来的购买理财产品便捷性获得更多的收入增长,是现阶段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加剧相对贫困的主要原因;第三,数字工具的普及、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数字普惠金融缓解相对贫困。据此,文章提出应进一步推进数字金融改革,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低收入者教育水平。文章的研究结论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建立应对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相对贫困 教育水平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丘水林 靳乐山
研究目的:基于农户受偿意愿分析生态保护红线区人为活动限制补偿标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支付卡式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和多项Logit模型。研究结果:(1)样本区域农户具有较高的受偿意愿,96.67%的农户愿意接受人为活动限制补偿,75.78%的农户倾向于按受影响程度计算受偿意愿;(2)寻乌县、安远县、郧阳区和房县生态保护红线区农户人为活动限制补偿标准分别为2 988.02~3 164.53元/(户·年)、2 473.25~2 560.41元/(户·年)、1 884.07~1 917.27元/(户·年)和1 391.41~1 426.34元/(户·年);(3)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收入较低、家庭支出较低、劳动力数量较少、林地面积较大、政策熟知程度较低、政策作用感知较强、政策支持程度较低、政策公平感知较差以及所在地区为寻乌县和安远县的农户选择按受影响程度计算受偿意愿的概率更大。研究结论:加快建立基于农户参与的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补偿机制、制定按受影响程度计算的补偿标准以及充分重视补偿标准的差别化,是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区人为活动限制政策的重要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