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55)
2023(12501)
2022(10920)
2021(10322)
2020(8587)
2019(19883)
2018(19999)
2017(38412)
2016(21095)
2015(23831)
2014(24114)
2013(23489)
2012(21439)
2011(19366)
2010(19336)
2009(17761)
2008(17419)
2007(15183)
2006(13165)
2005(11725)
作者
(61365)
(50599)
(50413)
(47972)
(32340)
(24306)
(23093)
(20157)
(19459)
(18128)
(17444)
(17115)
(16081)
(15979)
(15723)
(15718)
(15201)
(15058)
(14502)
(14374)
(12607)
(12462)
(12352)
(11668)
(11483)
(11276)
(11252)
(11084)
(10278)
(9993)
学科
(79088)
经济(78976)
管理(59300)
(56802)
(46787)
企业(46787)
方法(37606)
数学(31697)
数学方法(31293)
中国(23014)
(20890)
(20555)
(20132)
业经(17737)
(17140)
理论(17072)
地方(15509)
(15088)
银行(15040)
(14284)
(13912)
金融(13904)
(13709)
(13388)
财务(13315)
财务管理(13287)
农业(13275)
(13044)
贸易(13039)
(12619)
机构
大学(298167)
学院(294365)
管理(117427)
(111162)
经济(108463)
理学(101200)
理学院(100062)
管理学(98231)
研究(98054)
管理学院(97705)
中国(75490)
(64359)
科学(62441)
(54136)
(49490)
(47714)
研究所(45246)
业大(44735)
中心(44254)
财经(43005)
(42770)
北京(40938)
(39323)
(39090)
师范(38918)
农业(37526)
(35917)
(34957)
经济学(32583)
财经大学(32203)
基金
项目(202452)
科学(157762)
研究(147953)
基金(145470)
(126918)
国家(125814)
科学基金(107522)
社会(90696)
社会科(85608)
社会科学(85587)
(79091)
基金项目(77247)
自然(70937)
自然科(69249)
自然科学(69229)
自然科学基金(67948)
教育(67933)
(66926)
编号(61183)
资助(60535)
成果(50386)
重点(44901)
(44068)
课题(42295)
(41826)
(41571)
科研(38791)
创新(38706)
项目编号(38015)
大学(37718)
期刊
(121782)
经济(121782)
研究(89710)
中国(57082)
学报(49148)
科学(43986)
(42884)
管理(42552)
(40365)
大学(36749)
教育(36396)
学学(34399)
农业(29655)
(28005)
金融(28005)
技术(25520)
财经(20372)
业经(19352)
经济研究(18829)
(17181)
图书(16777)
理论(15448)
问题(15342)
(14667)
科技(14295)
实践(14232)
(14232)
(13980)
技术经济(13453)
现代(13104)
共检索到4317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冼青华  
国外关于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运行机制与基金管理和金融市场条件、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与教训、多支柱模式在不同国家的适用性等方面;国内的研究则主要是对有关制度的经济学分析、多支柱模式的实践与可行性、各支柱的协调发展以及针对某些特殊群体或者某一支柱的分析。国外的研究成果丰硕,尤其是关于多支柱模式适应性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的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同时我国相关研究应在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上不断拓展和创新。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文玫  彭丽  邹凌空  
我国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对于物质文化等的需要日益加强,养老金已经成为老年人生活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省作为我国人口大省,其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水平。文章通过对河北省社保保险基金养老保险部分收支情况的分析,结合美国和日本在养老金模式上的先进经验及我国试点地区的经验及问题总结,有针对性地提出河北省应从建立多元化投资产品、发挥财税政策激励作用、完善第三方监管制度三个层次完善河北省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裴敏  
实践表明,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能够实现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但我国当前养老保险三支柱的不平衡使养老保险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倍增。基于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改革动力和约束条件,分别从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层面探究其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提出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发展集合年金计划、规范发展个人养老保险等建议,旨在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进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可持续性。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贾利军  冯卓  杨静  
中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而居民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障需求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匹配可能会在未来数年内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国务院最新出台的保险业"新国十条"凸显了政府对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视和决心,结合欧洲各国在养老保险制度方面的经验教训,可以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向多支柱体系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陈小萍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借鉴世界银行提出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对传统的养老方式进行改革,逐步构建起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在第一支柱的发展过程中,制度"碎片化"问题严重,同时还存在着制度的覆盖率偏低、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偏低、个人账户空帐运行和贬值风险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第一支柱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提出由省级统筹逐步过渡到全国统筹、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对资金进行优化管理与运作等对策建议。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刘苓玲  李培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体系一直是政府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文章从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内涵入手,阐述了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目标模式、制度框架和路径选择,同时还综述了国内学者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与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关系的新进展。最后,指出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毕少斌  张昭君  
本文着眼于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长期存在的"一支独大"状况,多维探究养老保险三大支柱失衡的内外因素,创新性的利用因子分析法来研究协调发展问题。通过提炼出潜在影响因子,以2017年31个省际数据为样本,衡量了31个省际养老保险发展的协调水平,并应用于区域分析。研究数据表明经济因子、政策支持因子、养老需求因子和结构性因子对于"三大支柱"的平衡性影响显著,进而提出加强养老产品宣传与创新、优化税收政策、控制第一支柱规模等建议来促进养老保险的协调发展。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薛惠元  胡浩然  栾一晴  
本文通过对城镇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理论界定,得出满足城镇退休人员基本生活需要的养老金合意替代率下限为43.7%,并参考学界对合意替代率上限设定的建议,将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养老金合意替代率水平区间确定[43.7%,70%]。通过构建精算模型,分别测算出乐观情形和悲观情形下,参加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不同组合时的养老金综合替代率,将其与合意替代率进行比较,进而找出三支柱体系下养老金替代率的适度水平区间。研究发现:低收入人群参加第一支柱可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但缴费必须达到一定年限,中高收入人群还需拓展第二、三支柱作为补充;参加第二、三支柱能显著提升养老金的综合替代率水平,且参加第二支柱比参加第三支柱对第一支柱的补充作用更大;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下的养老金替代率适度水平区间随着缴费年限的增加而逐渐扩大,最后保持在[43.7%,70%]水平不变。以乐观情形下,退休年龄为60岁、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始终等于上年度全口径平均工资的“标准人”参加第一、二、三支柱为例,缴费年限在15~19年时无适度区间,缴费年限在20~25年时替代率适度区间从[43.7%,46.9%]扩大到[43.7%,68.6%],缴费年限超过26年,替代率适度区间始终保持在[43.7%,70%]的水平。基于此,本文提出延迟退休年龄、提高最低缴费年限、降低养老保险费率、多措并举提升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加强基金的投资运营以及加大第二、三支柱的发展等相关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焦媛媛  王琦  
区域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金融结构学派、金融功能学派、金融生态学派、金融集聚学派和金融要素学派对区域金融体系研究的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将会对区域金融体系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温来成  贺志强  张偲  
当前,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呈现出第一支柱处于绝对优势、第二支柱发展存在不足、第三支柱发展较为滞后的特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第一、第二支柱难以满足居民养老保障需求,发展壮大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迫在眉睫。税收优惠是促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税收制度及相关税收政策不健全、税收优惠力度不足等是制约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充分发挥税收对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的激励作用,应结合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从健全税收制度及相关税收政策、加大税收优惠力度等方面进行完善。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陈玉海  李俊玲  张雪冬  王晓华  袁进明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养老统筹基金缺口逐年增大,而且从长期来看有愈演愈烈之势,现行养老统筹制度运行机制亟待改革。着眼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实际,结合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趋势,本文在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初步构想的基础上,对新型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精算分析,通过对补充养老保险账户投资收益率与缴费比例的测算,确保第三支柱养老金收支平衡时可提供35%左右的替代率水平。从而论证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新型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在提供80%替代率水平下可实现收支平衡,并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制度循环。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敏安  
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相继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传统的单一养老金模式面临巨大挑战。世界银行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构建"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第一支柱为政府设立的公共养老金,第二支柱是职业养老金,第三支柱主要包括个人自愿建立的个人养老金。长期以来,我国第三支柱养老金发展相对迟缓,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娄飞鹏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纲要提出"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我国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不仅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较快,而且在此之后人口老龄化水平快速提高,未来人口老龄化水平长期处于高位,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高原"而非"高峰"。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晋铁  
1.合理划分养老金体系的三个支柱。尽管世界各国普遍建立了多支柱的养老金体系,但是国情的差异也使得各国养老金体系的划分有所不同。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尤其是农村人口数量巨大。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条件下,由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金体系必然是广覆盖、保基本,主要用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保障需求;另一方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文辉  
俄罗斯养老保障体系俄罗斯养老保障体系起源于前苏联,原是计划经济下国家统筹现收现付制的福利模式。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为了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逐渐推进市场化改革,经过两轮改革,基本形成了"三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框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