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58)
- 2023(18131)
- 2022(14996)
- 2021(14064)
- 2020(11709)
- 2019(27191)
- 2018(26887)
- 2017(51419)
- 2016(27862)
- 2015(31459)
- 2014(31699)
- 2013(30947)
- 2012(28352)
- 2011(25245)
- 2010(25655)
- 2009(23879)
- 2008(22705)
- 2007(20339)
- 2006(18054)
- 2005(16119)
- 学科
- 济(107050)
- 经济(106926)
- 管理(78436)
- 业(73585)
- 企(61490)
- 企业(61490)
- 方法(44492)
- 数学(37437)
- 数学方法(36932)
- 中国(36290)
- 农(30601)
- 融(29778)
- 金融(29769)
- 财(29575)
- 银(27878)
- 银行(27824)
- 行(26807)
- 业经(25954)
- 地方(25535)
- 学(23951)
- 制(23784)
- 理论(20933)
- 农业(20590)
- 贸(19127)
- 贸易(19107)
- 务(19066)
- 财务(18972)
- 财务管理(18941)
- 易(18530)
- 企业财务(18045)
- 机构
- 大学(384942)
- 学院(381881)
- 济(147704)
- 管理(146977)
- 经济(144120)
- 研究(130128)
- 理学(125593)
- 理学院(124170)
- 管理学(121852)
- 管理学院(121172)
- 中国(102844)
- 京(83557)
- 科学(79551)
- 财(70968)
- 所(65035)
- 农(62346)
- 中心(60952)
- 研究所(58881)
- 江(57694)
- 业大(56379)
- 财经(55619)
- 北京(53086)
- 范(52403)
- 师范(51813)
- 经(50447)
- 农业(48612)
- 院(47887)
- 州(47478)
- 经济学(43675)
- 技术(42211)
- 基金
- 项目(256695)
- 科学(200356)
- 研究(190031)
- 基金(183690)
- 家(159504)
- 国家(158117)
- 科学基金(135558)
- 社会(116808)
- 社会科(110443)
- 社会科学(110412)
- 省(100629)
- 基金项目(97449)
- 教育(87977)
- 自然(87977)
- 自然科(85956)
- 自然科学(85933)
- 划(84598)
- 自然科学基金(84317)
- 编号(78995)
- 资助(75387)
- 成果(65648)
- 重点(57459)
- 部(55699)
- 课题(55159)
- 发(54487)
- 创(53125)
- 创新(49499)
- 科研(48692)
- 项目编号(48677)
- 大学(48425)
- 期刊
- 济(167053)
- 经济(167053)
- 研究(116754)
- 中国(82505)
- 学报(61134)
- 农(57173)
- 管理(56066)
- 财(55210)
- 科学(54784)
- 教育(50633)
- 大学(46731)
- 融(46214)
- 金融(46214)
- 学学(43191)
- 农业(38690)
- 技术(35432)
- 财经(26814)
- 业经(26656)
- 经济研究(25791)
- 图书(23648)
- 经(22961)
- 问题(22149)
- 业(19997)
- 理论(18578)
- 科技(18061)
- 版(17975)
- 贸(17730)
- 国际(17533)
- 技术经济(17422)
- 现代(17285)
共检索到5881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阙波 周红波 李欣兰
业主方项目管理过程中,组织的决策机制及效果对项目目标的控制与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多投资主体一体化建设项目的管理特点及特殊性入手,梳理其组织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分析并形成其组织决策机制与协同机制。
关键词:
多投资主体 一体化建设 组织 决策 协同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方简
突破以往PERT模型中工期必须符合正态分布的传统思路,提出工期符合概率分布P的假设。在此基础上,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项目进度控制为例,分解调整项目工序的逻辑关系,将三时法运用到PERT方法中,计算得出对定目标的实现概率,并调整优化得到可实现性强的项目工期排布,为应用较多新工艺的复杂项目进度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工期 PERT技术 进度计划 工程项目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朱文生
本文介绍了优化领导体制、机制的基本原理,借鉴了国际、国内金融中心优化领导体制、机制的经验和教训,得出了优化领导体制、机制对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结论。在归纳分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领导体制、机制优化的发展过程和现状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研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领导体制、机制在机构精简、公众直接参与和区划改革等方面的成绩和不足,最后提出优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领导体制、机制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上海 国际金融中心 体制 机制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郑杨
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巩固和加强必定有赖于货币的自由兑换。因此,资本项目可兑换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李豫
本文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应当把握的若干重点,2020年基本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实现人民币基本国际化的主要标志和战略措施,提出了近期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人民币国际化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金融市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搏
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但与传统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上海仍存在一定差距。其中一个制约上海发展的因素是我国资本项目未开放,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本流动,影响外资金融机构通过集聚效应提升竞争优势。本文以QFII数据为样本分析资本项目开放与金融机构集聚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资本项目在目前有限的开放度下,对上海金融机构的集聚有积极影响,有助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浩余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环节建设,对于提升上海金融中心的整体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根据国际金融中心的指标评估与分析得到的结论证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目前正处于由国内中心金融到区域(APEC)金融中心转变的阶段。上海的区位优势明显,但是金融集聚优势不明显,制度与政策的限制重重,导致国内金融机构缺乏国际竞争力,金融业务创新原动力不足。若不在这个关键环节着力改善,将阻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
国际金融中心 金融集聚度 回归分析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宣文俊
要加快推进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需要在市场体系、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经济体制和法制环境等方面进行大量的工作。其中尤以法制环境建设为重中之重,因此,本文就以法制环境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研究目标聚焦如何尽快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这点上。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以WTO规范国际金融市场开放的文件《金融服务协议》为脉络,以世界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法制环境建设经验为借鉴,以操作性强、规范高效为原则,提出一套适应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的立法需求和司法、执法策略,以促进和保障上海早日建成国际金融中心。
关键词:
上海 金融中心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余秀荣
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标志是其在超出国界的范围内,发挥金融聚集和辐射功能。本文从国际金融中心功能的角度,探讨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如何提升其辐射功能、促进中心建设的问题。
关键词: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金融中介 金融市场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黄洵 戴新竹
法律环境在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发展的诸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司法通过自身功能的能动匹配,促进金融法律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的优化,进而完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法制环境。充分发挥司法的能动性,是尽快建立公平、高效的金融司法体系,形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司法优势的关键。
关键词:
国际金融中心 金融司法 能动司法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张泽慧
构建国际金融中心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战略需要,然而政府主导型模式决定了地方保护主义在金融中心建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内出现所谓的多中心论就是其典型的表现。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重新认识所谓金融中心的标志性作用,通过完善金融中心外部环境促使各金融中心通过功能划分和优势互补,采取在国内金融服务的增量中寻求最大的份额办法,由市场力量而非行政手段去调整和构建我国多层次的金融中心体系。
关键词:
国际金融中心 金融环境 国际金融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韩汉君 王玉
打造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金融强国之“强”,既是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之“强”,也体现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之“强”。以此为导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始终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充分利用上海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基础,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在未来发展中,为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积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推动离岸金融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循序渐进加强离岸金融市场产品创新,强化金融基础设施核心技术开发和跨境互联互通建设,以此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化水平并向更高能级的国际金融中心迈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